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复习备考:议论文 佳句积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复习备考:议论文+佳句积累
观点+素材+分析+小结
观点——明确(一句话,干净利落)
素材——事例典型,叙述简洁(用公众认可的例子,某人之类少用为妙)
分析——紧扣中心论述,不游离
小结——归纳,点破主题
注意:最好多用几个素材,每个素材都应有相应的分析。
怎样分析事例?
1、归纳分析法
文章在列举了几个属性相同的事例后,对其进行归纳分析,由诸多人“前提”概括出特殊的结论,回扣深化其结论。
例:勤出成果。
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
司马迁著《史记》,从二十岁起就开始周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歌德花了58年时间,搜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
我国现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
上海一个女青年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
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分不开的。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2、假设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是假设材料能达到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还可以同时与原条件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
例如,为了证明“立志”的重要性引用了王羲之练字的事例。
王羲之9岁就开始练字,立志要做书法家,无论酷暑严寒,还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他在绍兴兰亭的一个水池边练字,
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洗黑了,他那俊秀飘逸的字体,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瑰宝。
假如王羲之根本没有想过当什么书法家,只是平庸过日子,那么他绝不可能有什么坚强的意志去练字,那么王羲之其人也不为我们后人所知。
正因为他从小立下了苦练书法,才会成为代书法家。
3、探究原因法
用“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来....”引出探究和剖析事理的文字,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和论据联系起来。
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
例,如为了证明“人要立志”这一论点,举了这样一个事例: 据说,牛顿小时候并不聪明,有一次,父亲叫他在门上打个洞,让猫和狗出入方便些,他却打了两个洞,说是因为有两只小动物。
尽管如此,牛顿在立志探索科学奥秘的过程中,因刻苦钻研取得了累累硕果。
一个人立了志,就像机器上安了发动机,就有了使不完的劲。
牛顿就是因为在这“使不完的劲”的推动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著名的科学家。
生命的光芒,因位置而变幻。
(观点)
扎拉·菲利普斯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外孙女,曾被《人物》杂志评为“全球最美丽的50个人”之一,她高雅的举止让英王室为之自豪。
然而,当扎拉公主毅然决定成为一个马术骑手时,她生命的光芒改变了颜色。
脱去冠冕,褪去礼服,她和普通骑手一样艰苦地训练,挤在地摊上挑选别人用过的马鞍。
2006年9月,她成功地赢得了“欧洲全能骑术锦标赛”冠军,整个英伦为之振奋。
(事例)在赛场这个新位置上,扎拉公主宛如露珠,尽显光芒。
她那金黄色的皇室标签变成了鲜红色的勋章。
在皇宫里,她的美丽让皇室生辉;在赛场上,她的技术让众人折服。
(评论)
在生命的锦缎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25岁的扎拉学习,怎样让适合锦色的繁花添到锦缎上绽放,怎样在不同的位置中找到生命光芒的方向。
(小结引申分析)
注意:素材必须有分析。
反例:
“自古才子出寒门”。
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
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弊端:
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桥梁,论点还是论点,论据还是论据;论据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
这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修改:
“自古才子出寒门”。
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
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这都是幼时曾经贫困而后来成为才子的非常之人。
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地发育不断地成熟,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灿烂之花。
由此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
穷则思变,就要奋发图强,越是贫困越激励人奋发上进,这何尝又不是一笔财富呢?
1、按要求写作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不断地前进,学习中需要和同学不断地进步。
校报《心语》举办征文活动,围绕“创新”这一话题给了两个作文题,请任选一篇作文,向《心语》投稿。
(1)请以“在前进的路上”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讲讲你奋进成长的故事。
要求:①按文体要求作文。
800字以上。
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既然像螃蟹这样的东西,人们都很爱吃,那么蜘蛛也一定有人吃过;只不过后来知道不好吃才不吃了,但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是个勇士。
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这两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800字以上。
②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详解】任务一: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写作。
第一、审题立意。
标题为“在前进的路上”。
“前进”的意思是向前行进。
“前进”的范围广泛,作文的提示语可以为我们打开思路:前进的路上,有梦想,有探索,有困难,有关爱等,我们可以写前行路上遇到的人、事或看到的风景。
例如写自己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欢笑与痛苦,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写自己对人生的梦想与期盼,写他人对自己的关心与关爱,写
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画面等等;在前进的路上需要有目标和坚持,需要勇气与力量,需要激励和引导,提示我们前进要有目标的,我们可以从目标入手;前进过程中也会遇到困难和挫折,需要我们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有勇往直前的勇气、有他人对自己的支持和引导。
据此可以确定作文的立意,如:不惧风雨砥砺前行、前行路上不忘初心、我与时代共前行等等。
尽可能“化大为小”,缩小范围。
同时要“以小见大”,深化主题,这样可以使重点更突出,观点更明确,避免了作文的空泛。
文体上,根据题目要求,要根据自身前进路上的经历和过程写成记叙文。
第二,选材构思。
在选材过程中,要避免平庸和雷同,尽可能不要选择大多同学都会经历的,或者作文中耳熟能详的事件,要选择生活中发生的小事、不起眼的物件等,以小见大,将小事写的深刻才能凸显“在前进的路上”的力量,例如:当我在爬山的过程中,走了很多个台阶想要放弃的时候,有一个从山上下来的挑夫告诉我,向前走会看到群山环抱的壮美景象,我继续前进终于在山巅感受美好;同时选材时,我们要选择最有代表性的素材来凸显作文的主旨,并对素材进行恰当剪裁,这样主题自然会更加鲜明。
比如,我们从新闻中听到的、从历史书上看到的事件,如果不加以剪裁,作为写作素材会显得主题不明确,表述啰嗦。
在文章写作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更有助于打动人心。
灿若星辰的古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宝库,我们可以根据表达需要引用和化用诗词,也可以从名人(事例)、名言(品行)等方面灵活选择,组合运用,还可以使用排比句,令文章内容条理清晰,语言富有气势。
任务二:本题考查话题作文写作。
第一、审题立意。
根据材料“但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是个勇士”“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可提取关键词——“创新”。
“创新”意思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
创新包括的范围很广,大到科技发明、制度创新,小到学习个方法、行为方式。
我们不妨根据材料“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提示,从创新的重要性(或为什么要创新)、如何创新、创新会有什么结果等角度思考,拟出一些具体的观点,如学习贵在创新、创新比积累更重要、生活离不开创新、缺乏创新就等于走向死亡、人要有创新精神、学会创新、创新就是进步、创新才会有发展、创新走向成功、创新诚可贵等,再从中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观点,确定自己立意和选材的方向。
第二、选材构思。
本题要求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应先根据对话题的理解和思考,确定具体的题目(或观点),明确中心论点,如创新促使进步,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等,然后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安排文章结构;选取名人名言和典型事例,旁征博引,从道理和事实两个角度充分论证,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2。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英雄辈出。
我们常常仰望那些光芒四射的英雄,惊
叹于他们的伟大成就。
材料二: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
毛泽东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他们创造了丰硕的劳动成果,迸发出闪亮的精神火花……
《孤勇者》中唱到,站在光里的是英雄,污泥满身的亦是英雄。
相信你心中也有一个英雄,结合生活经历和感受,以“心中的英雄”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⑴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
⑴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
⑴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心中的英雄
在2003年SARS刚出现时,当时谁没有在意,以为只是普通的“流感”,不必紧张,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患者接二连三的被传染,疫情得不到控制。
这时,一位古稀老人带着他的医疗团队,冲上前线,这位院士就是钟南山老先生。
钟院士为了尽快把疫情控制住,他连续工作38个小时没有合眼,疫情才有些变化。
经过长久的观察和研究之后,关于非典出现两种声音:一种是北京专家表示:已经找到治疗非典的关键。
“病原基本可以确定衣原体”,并建议使用抗生素治疗。
但钟南山院士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非典的根本原因不是衣原体,而是一种病毒。
少数质疑多数,与官方意见大相径庭,试问几个人有这样的胆量和勇气呢?只有钟南山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在非典期间,钟南山院士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是患者。
"因为他明白,一旦病原出错,不仅会耽误时间,延误治疗,甚至成千上百的人可能会因此“消失”。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钟南山院士,对病人的病情很是了解,是对病人的负责,把病人的生命放在了首位。
他用生命、热血换来的防治非典的宝贵经验,不仅为广东、为中国,同时也是为全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
时隔17年后的今天,这位84岁的老人钟南山院士在武汉疫情出现时,他呼吁大家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
但是他却再次出征武汉抗击疫情。
这场疫情比2003年还要严重。
这一次,他依然不顾个人的安危,义无反顾来到了武汉,投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并且他还多次呼吁解决疫情最快的成本,全国人民在家隔离两周,是对生命健康最有利的。
这个春节,听他的警戒,全国人民都在家过春节,不走亲不访友。
待春暖花开时,走上街头,不用戴口罩,繁华共生。
钟南山院士真实、普通,是千千万万中国医生中的一员。
他几十年如一日,每周坚持出诊看病人,还说这已经是一种习惯了。
在疫情中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他智慧而刚毅;面对同事和病人,他博爱和仁厚;他,就是我心中最最仰慕的英雄!
【详解】第一,审题: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目,要求写心目中的英雄,根据材料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英雄辈出。
我们常常仰望那些光芒四射的英雄,惊叹于他们的伟大成就”可知,英雄可以是有伟大成就,为中国做出贡献的人,根据材料二“平凡铸就伟大,英
雄来自人民。
毛泽东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他们创造了丰硕的劳动成果,迸发出闪亮的精神火花……”可知,英雄也可以是平民百姓,可见本题可记叙的人物非常之多。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你尊敬,有的让你佩服,有的让你感动,这些可以是平凡人,也可以是名人。
第二,选材立意:文章的中心,抓住关键词“英雄”,不能旁逸斜出更不能把一个人各种性格特征的方方面面都写出来。
其次要写明原因。
如果要写的是某个人,最好以第一人称来写,以耳闻目睹的方式,从“我”的角度出发,写明产生这种情感态度的原因。
如果“英雄”是某类人,要把这类人的共性写出来。
题目表明了文章的情感态度,要赞扬、要敬佩。
文章的中心,要围绕“其精神品质及敬佩”来阐释,不能旁逸斜出。
还要明确是“哪样的人”,他们身上也有很多闪光点,不光是名人,也要善于从身边人、普通人身上发掘素材,写出平凡人的不平凡之处,从而表达“敬佩”的中心。
这道题目,适合写成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也可写散文。
如果写议论文,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来论述,从而再联系现实谈论下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从而达到升华的效果。
3、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唐伯虎小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出了超人的才华,并拜在大画师沈周门下学习绘画。
唐伯虎的绘画功底深厚,加上刻苦勤奋的练习,在一年的时间内很快地提高了绘画技艺,沈周经常称赞他。
渐渐地,唐伯虎有了自满的心理,细心的沈周察觉到了。
一天,沈周把唐伯虎叫来吃饭。
席间,唐伯虎提到自己已经学有所成,希望老师能同意他回家。
沈周笑着说:“酒喝多了,有些热,你去把窗子打开吧。
”于是唐伯虎上前去开窗,可是怎么也推不动那两扇窗。
他这才发现,那窗子竟是老师画的一幅画。
唐伯虎脸红了,他走到老师跟前说:“老师,请您原谅弟子的无知,我要留下来继续学习。
”
从此,唐伯虎再也不提回家的事了。
他专心致态,一丝不苟,加倍努力地学习画画,终于成了著名的大画家。
要求:①根据对上述材料的阅读理解,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写作,800字以上。
②文体(诗歌除外)自选,题目自拟。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唐伯虎学画画时,犯了错误,我们其他人也会像他一样犯一些错误。
犯了错误不要紧,关键要认识错误及时改正并吸取教训,什么时候改错都为时不晚。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会犯错。
正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而一些人之所以能够成功,还要归结于其能够正视自己的错误能够做到知错就改。
古往今来知错能改的事例有许多许多,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也早已家喻户晓。
战国时期,
赵国有蔺相如和廉颇两名大将。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
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
两个人最终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廉颇这一举动值得我们来学习。
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一颗敢于正视错误的心。
人生的路是遥远的,它不只一步,迈错了一步没关系,只要你能校正梦想的方向,你生命的最后也能有瑰丽的彩虹。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仁爱的思想更是深入人心,而作为一代圣人,其犯了错误时,依旧能够坦然接受。
一次孔子去武城查看子游治理的情况,当听到弦歌之声时,孔子笑道:“武城这个地方哪里用得着礼乐之教。
”子游说:“你说过‘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孔子听后当即肯定了子游的观点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一代圣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更何况我们。
犯了错误及时的改正,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错误毫无悔改之心,那这个人终难成大器。
当我们发现错误的时候停下前进的脚步,如果为了所谓的面子尊严而一意孤行,那么最终只能是一败涂地。
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我们要学会正视自己的错误,因为知错能改也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
材料讲述的是唐伯虎拜师学画的故事,在学习绘画一年之后,自满地认为已经学有所成,所以请求拜别师父,却又对师傅画的窗户以假为真了,师父借此让他明白学无止境,不可盲目自满。
所以文章的立意也应该围绕“自满”“学无止境”“谦虚”等来写。
如立意“满招损,谦受益”,或者“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出题者意在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正值青少年时期,更是汲取知识的关键期,只有以谦虚的姿态不断积累,才能水到渠成,否则人生路就止步于此了。
第二,选材构思。
此题可以写成记叙文,可以选取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有关于谦虚或自满的事件着重刻画,文末上升到主旨。
生活的内容很广,所以写作的素材完全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只是关键在于要带着主旨细心去挖掘,如考完试后某个学科成绩优异,就自满地认为自己对这个学科游刃有余,由于自己的自满下一次考试此门学科严重滑坡;或者记叙受某一个谦虚的人的影响,学会了真正的谦虚,学会了海纳百川的品质,从此尽力地用知识武装自己……本题也可以写成议论文,主要用多样的事实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配合以道理论据,同时使用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力求文章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论据充分合理。
4、按要求作文
迎,是一种人生态度。
积极向上,是“迎”的方向;拼搏奋斗,是“迎”的姿态。
对朋友,应笑脸相迎;对困难,要迎难而上;学榜样,需迎头赶上……
请以“迎”为话题
..,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先在答题卡上所选题号后的括号内打“√”,然后再作文。
②若选题一,请补全题目;若选题二,请自拟文章题目。
③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④字数不少于800字。
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表述。
【答案】例文
铭记历史,迎接挑战
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
铭记历史,不负未来;学习英雄,迎接挑战。
1950年,美国发动对朝鲜的战争,战火将要烧到新中国国土上,党中央高瞻远瞩、毅
然决然地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
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承担起了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历史使命。
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中,我们永远铭记上甘岭战役中毅然用胸膛堵住美军正在喷射的枪口的黄继光;永远铭记官岱里反击战中抱起10公斤重的炸药包,冲向火网,与坑道里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的伍先华;永远铭记死鹰岭保持着战斗姿势的129个“冰雕”战士……
我们要永远铭记这段历史,学习英雄,迎接挑战。
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把握机遇,积极应对风险挑战。
当今世界,挑战与机遇并存,虽然我们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但周围仍存在着许多潜在的威胁,反动势力和敌对国家仍是不可忽略的存在。
去年的中印边境冲突、近年来此起彼伏的疆独、港独、台独事件都说明了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
中国会为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把握机遇,积极应对风险挑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自己的力量。
实现中国梦,需要我辈青年发扬英雄精神,不懈奋斗。
我们新中国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历史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
先辈们的大义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作为时代新青年的我们也要把这份为国为民赤诚奉献的精神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铭记历史,方可不负未来。
发扬英雄精神,方可应对挑战。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我们青年一代有责任把实现中国梦的重担扛在自己的肩上,通过不懈的努力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我们要发扬抗美援朝精神,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服务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