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高三政治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复习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高三文化生活复习学案:文化的继
承性与文化发展
难点:全面的分析传统文化的糟粕和精华,明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三、梳理考点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的含义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文化。
2、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
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
传统文化的继承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继承。
(2)传统文化具有________________。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3)传统文化具有________________。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传统文化的影响
(1)传统文化如果能________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________作用。
反之,如果____________,传统文化也会起________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____________;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____________,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5.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正确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________________。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________的过程中________。
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________________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继承是发展的____________,发展是继承的____________。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________的过程中________。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____________________,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
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3)______________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教育是人类________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教育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________________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课后作业】
一、最佳选择题: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据此回答1~5题。
1、温总理以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官员,要时时惦记百姓疾苦。
温总理“以诗言志”表明()
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 B.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
C.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2、下图为福建某地民俗剪纸作品《金牛迎春》。
对剪纸的认识正确的有 ( )
①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剪纸属于中华传统文艺
③剪纸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④剪纸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⑤剪纸作品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D.③④⑤
3、“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和谐理念是对《道德经》主张清净和顺、谦下不争、反战尚和等思想的继承。
这指的是()
A.传统习俗的继承 B.传统建筑的继承
C.传统文艺的继承D.传统思想的继承
4、十一届全运会闭幕式上第一首歌曲便是《有朋自远方来》,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也正是出自孔子《论语》中的经典,在第十一届全运会期间,孔子家乡的人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欢迎四方宾朋的开放胸怀。
说明()
A.传统文化是永恒的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D.传统文化在今天具有巨大的进步作用
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无论身处何方,在过节的时候,中国人都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这表明传统文化 ( )
A.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B.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C.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D.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纽带,正确认识与对待传统文化是一项重大课题。
据此回答6~10题。
6、不开电脑、不会上网、不会讲英文,被称之为“现代文盲”。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学中
现代文盲越来越少,然而,缺乏人文素质,不懂中外传统文化和文史知识,不能正确读写文章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很令人痛心的,这是因为( )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我们必须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
③离开对传统文化继承的民族文化会失去根基
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必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③
7、古往今来的大艺术家都对草根艺术保持着尊敬的心态。
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二胡曲《二泉映月》时,以手掩面,涕泪横流。
他说:“这样的音乐,是应该跪着听的。
”这启示我们()
①应当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守护民族精神家园②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③只有民间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④应当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中国是一个书法大国,拿起鼠标以后,也不能忘了笔杆。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B.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财富,应该继承和发展
C.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传统文化都是精粹,我们应该继承发展
9、2010年12月25日,云南艺术学院在顺城购物中心广场展示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
据该校民族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系游老师说,举办这样的“集市”,主要是为了保护和传承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遗产。
其积极意义在于()
A.发挥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B.弘扬民族精神
C.发展文化产业 D.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10、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
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
这启示我们 ( ) A.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很多。
据此回答11~12题。
11.(2010·江苏单科)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
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①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
③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④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
A.①② B.③④C.①③D.②④
12、从古代的私塾到近代的传统课堂教学,再到现代的网络学习,不同的教育方式对文化传承有着不同的影响。
这说明教育 ( )
①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②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
③文化的传承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有多种传播媒介和手段
④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3、(2011高考北京卷25)歌剧《木兰诗篇》是我国艺术家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该剧吸纳欧
洲歌剧艺术的表现手段,融入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讴歌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国内外获得高度评价,这表明()
A.不同民族文化的竞争促进了文化融合
B.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有利于文化发展
C.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关键
D.东西方艺术都应当保持各自的民族特色
14、(2011高考江苏卷21)历史上。
东北流行二人转,南方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
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南京的白局,扬州的扬剧等。
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
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各地区文化
①相互交流,相互吸收②求同存异,时尚流行
③市场调节,繁荣兴盛④各具特色,渐趋融合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15、(2011高考天津卷5)最近,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默默帮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父母的事迹被广为传颂。
15年前毕业之际,有人提议“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让两位老人15年收到了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
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使扶危济困、重情信诺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
这一事迹表明
A.传统道德准则完全适应现代生活 B、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C.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深刻影响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二、非选择题:
16、始于春秋时期的清明节至今已经有2 500年的历史了。
扫墓是最早的清明祭拜的形式,这种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逐渐演变为更多的形式。
2002年,共青团中央发起了“清明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民族魂”活动。
2009年清明节参与网络祭拜人数达到1 000万左右,他们将祭奠先人的文字和音像放在互联网上,让所有的亲人和故友都能在不同的地方同时或随时祭拜。
这种文明和科学的祭拜方式,让逝者安息,于生者有益。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结合以上材料回答:
(1)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什么特点?
(2)你是怎样看待清明祭拜形式的演变的?
17、材料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的骄傲。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宝贵遗产,值得加以挖掘整理,使之转化为当代的资源。
材料二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认为,如今我们处于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
因此,对待传统文化应当抱三种态度,即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前瞻的态度。
如何正确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使之转化为当代的资源?
第二单元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BBDBB BBBDA DCBCC
16.(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2)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清明节祭拜活动集中展示了人们对先烈和先人的尊重和怀念情感。
②对待民族节日应该在继承中发展。
我们对传统节日的继承,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要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利用网络方式对先烈、先人进行文明科学的祭拜,值得大力提倡。
17.(1)①立足社会实践,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要不断发展创新。
②着眼于继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着眼于发展,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体现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