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说明性文本阅读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性文本阅读
课标链接及解读
1.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要知道选文是为了说明什么事物或事理,具有什么特征。
要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能灵活地运用文章中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2.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科技作品”指以科技知识和科技生活为内容的文章。
“科学精神”是一种散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究真理的意识,具体表现为求实精神,实证精神、探索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独立精神和原理精神。
)
考点1 内容理解与概括
1.(八上第20课《蝉》“旁批”)蝉的与其他掘地昆虫的窠有什么不同作者是怎么知道这种不同的
【解题思路】审题干、明要求:①蝉的窠与其他按地昆虫的窠不同之处;②作者是怎么知道这种不同的?(读文章,定范围)
1、2、3段→圈重点,做标记:第1段“我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第2段“我要考察它们遗弃下的储藏室,必须用刀子来挖掘”,第3段“这小圆孔约一英寸口径,周围一点儿土都没有。
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理思路,定答案)。
2.(八上第18课《中国石拱桥》“思考探究”)文章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选取了许多例子。
从课文中找出这些例子,提取关键信息,填写下面的表格。
方法指导
第一步:根据题干信息通读全文,在文中找到与题干相关的语句,并做好标记。
第二步:把握文章内容,整理有用信息、剔除无用信息,进行分析归纳。
具体可用以下方法:
(1)摘抄缩写法。
对有关内容、段落摘取关键词进行缩写,使表达内容言简意赅。
(2)合并段意法。
将不同段段意合并,整理成一个表意完整的句子。
(3)提取中心法。
在文(段)首或文(段)尾,提取中心句或中心段,常为概括性的句子。
第三步: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加工整合概括。
考点2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对象的判断方法:
①看题目。
部分说明文的标题直接点出了说明对象。
如《苏州园林》《蝉》的标题正是它们的说明对象。
②抓首括句或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在首括句或结尾句中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
如《梦回繁华》第一段最后一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点明了说明对象。
③逐段阅读,总结概括说明对象。
说明对象特征的判断方法:
①从标题着眼。
有的说明文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通过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指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抓关键句。
文段的首句或末尾句往往点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如《中国石拱桥》中“这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两句都反映出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③从分析材料入手。
逐段分析材料中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进行归纳总结。
如《中国石拱桥》写卢沟桥时用“永定河发水时,来势……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来表现卢沟桥结构坚固的特征。
④根据每段段意归纳整合。
抓住段落中心句或连接词,将每段段意进行归纳整合。
考点3 常考说明方法及作用
举例子 :列举实际事例或有代表性的具体事例来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句中通常含有的词语有“例如””比如“譬如”“据说”等。
作用:通过……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列数字: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句中通常会呈现确数、概数、小数、分数、百分比、度数等。
作用:用具体的数据,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将说明对象与另一个或另几个事物进行比较;或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句中通常会出现“比”“而”“相对于”“较……”等词。
作用: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说明)了……事物……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具体、深刻。
打比方用比喻的修辞的手法,具体生动地介绍事物或事理在某一方面的特点,句中常含有的词语有"像……““仿佛……”“如……”“例如”等。
作用:把……比作……,形象地说明了……事物(事理) ……的特点, 下定义用简洁的语言,科学的术语对某一事物的本质或某一概念的内涵作规定性的说明,表述通常使用“……是……”“……这就是……”“……叫做……”的判断句式。
作用: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划分成不同类别,逐一说明,表述通常是"一类(种)是…一类(种)……
作用: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具条理性,
作引用:引用名言、公式定理,典故、谚语、传说、言论、诗词、文就资料、经典著作等进行说明,一般有引导作用。
作用:引用了……资料,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说服了
考点4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突出特点。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感彩等,或表示估计、推测、程度等词语也都要求准确无误。
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表示修饰限制性的词
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如“大约”“几乎”“将近”“左右”等等
题型一:问某句中的某词能否删去:
答题方法:(1)表态。
明确表示态度,“不能去掉”或“不能换”(2)结合语境解释该词(3)与改换后的词或去掉词语之后对句子的影响;(4)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题型二:找出文中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并分析。
答题方法:(1)找句子(找出句中含有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的句子)(2)找该句中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3)结合语境解释该词(4)分析该词的作用(5)明确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题型三: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答题方法: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格式:该字词准确、科学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题型四: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题方法:(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 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题型五: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答题方法: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考点5 理清说明的顺序:
1、时间顺序(有明显的时间词语)
2、空间顺序(有表示空间方位的词语)
3、逻辑顺序(既不是时间又不是空间的为逻辑顺序)我们说的逻辑顺序通常包括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概括到具体六种顺序。
考点6 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有两种: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考点7 拓展延伸
题型一:材料探究
方法指导 1.审清题干:弄清楚是否要结合文章内容作答,以防答案不全面或脱离题目。
2.分析材料:该题链接的一般是说明性材料。
首先找到链接材料的说明对象。
圈画出关键词句,最后提取关
键词。
若是多则材料,还需要找出所给材料之间的联系,看它们共同闸述了什么现象或道理。
3.找出关联:将所提取材料的关键内容与原文进行比较,求同存异找关联
4.整理答案:根据题干要求,分条概括作答。
题型二:谈认识和看法
方法指导:1.不能脱离文本,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表明自己的观点。
2.要从原文出发联系现实,视角独到。
对得问题的看法要与原文的主旨相符。
3.精心组织语言,表达完整。
一要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层次分明:二要运用完整的语句,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议论、叙述、说明、措写等),语言力求简明扼要。
文段练习:
郑和的远航
①郑和下西洋的路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那条通往遥远海岸的探索之路是中国人长期远洋航行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②郑和远航的成功,强大的导航能力是关键。
③首先要归功于指南针和罗盘等定向技术的运用。
从历史资料可以知道,郑和船队能够借助潮汐、洋流和季风,掌握了综合运用罗盘指向、物标定向等复杂的航海技术。
④其次,是航海图的绘制与使用。
《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虽略显粗糙,但已经可以提供很准确的航道指引了。
船队绘制了40幅海图,涉及530多个地名,所标地名包括东非海岸的16个城市。
海图对一些重要城市、岛礁、山脉等的位置与特征作了详细标注。
这是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图,正是这套航海图,导引着郑和船队在惊涛骇浪中驶向一个又一个目标港。
⑤“牵星术”这一天文定位技术的运用,也是郑和船队顺利远航的法宝。
此技术通过观察夜间星斗位置,并结合罗盘定向来提高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
直到20世纪,还有国家在采用这种技术。
⑥除了强大的导航能力,郑和船队在组织协调方面同样体现了高水平。
相对人类航海史上的其他创举,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比他们早,规模也比他们大得多。
郑和每次远航,都以多艘大中型船只为主体,组成为数一二百艘的庞大混合船队,随行更达两万人之多,而后来哥伦布的船队只有3艘船,乘员只有88名。
远洋船队有宝船(船队中的大中型船只)、粮船、马船、战船(护航船只)等,在没有电子通信技术的情况下,尤其在夜晚漆黑的大海上,众多船只之间能够做到前后联系,航向协调,需要极高的沟通、组织能力。
⑦此外,在船只的设计上,我们可以领略到六百多年前中国高超的造船技术。
郑和宝船中的大型船只,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长150多米,宽60多米,船体深12米,载重量1000吨左右。
一共有4层,可容纳上千人。
船上有9根桅杆,可挂12张帆。
这样的船,就是放到今天,也是大制作。
⑧郑和船队导航技术之先进、组织协调之有效,都是同时代其他远航活动无法比拟的,明代的舰船建造水平在当时世界上也是一流的。
郑和远航的成功证明了中国发展到14、15世纪时,不仅国力强大,科技水平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位置。
1.根据第②一⑥段的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3分)
(2)定向技术的运用
(1)强大的导航能力航海图的绘制和使用
(3)天文定位技术的运用
郑和远航成功的原因
(4)高水平的组织协调能力(或组织协调之有效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④段加点词“现存最早”说明《郑和航海图》是目前世界上保留下来的航海图中最早的,限定了时间和范围(排除特殊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在他所处那个时代可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图。
C.15世纪时的中国,不仅国力强大,科技水平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位置。
D.第⑥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等说明方法,说明郑和船队在组织协调方面同样体现了高水平。
(D第六段没有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
3.从全文看,第⑦段不能删除,请简述理由。
(4分)
.全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郑和远航成功的原因,而第⑦段用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当时中国高超的造船技术也是郑和远航成功的原因,使说明内容更充实,也与“明代的舰船建造水平在当时世界上也是一流的”相照应,故不能删。
(2021·浙江金华改编)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5月15日,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
学校启动了“航天科技进入生活”主题宣传项目,你作为该项目的参与者,请完成小题中的三个任务。
材料一: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发射升空,2021年2月10日到达火星轨道,之后天问一号的着陆巡视器将于2021年5月~6月在火星表面进行软着陆,候选着陆点为乌托邦平原。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计划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项任务,这在人类火星探测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个方式虽然效益高,但是起点高、挑战大。
若成功将推动中国深空探测能力和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第3个在火星着陆、第2个在火星巡视的国家。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由环绕器、着陆巡视器(进入舱和火星车)组成,总质量约5吨(含燃料)。
(节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21年第4期) 材料二:面临如此艰巨的挑战,天问一号又是如何漂亮利索地完成整个过程的
5月15日凌晨1时许,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停泊轨道实施降轨,机动至火星进入轨道。
随后,环绕器与着陆巡视开始器器分离,继而环绕器升轨返回停泊轨道,着陆巡视器运行到距离火星表面125千米高度的进入点,开始进入火星大气。
天问一号的降落过程历时约9分钟,大致分为气动减速段、降落伞减速段和动力减速段。
9分钟内,着陆巡视器完成10个动作,每个动作都要一气呵成,而且只有一次机会,可以说是环环相扣,步步惊心。
王闯(中国火星探测器总体设计主任)告诉记者,天问一号在进入火星大气层以后首先借助火星大气,进行气动减。
“这个过程中克服了高温和姿态偏差,气动减速完成后天问一号的下降速度也减掉了 90%左右。
”
紧接着天问一号打开降落伞,进行伞系减速,主要有降落伞展开、抛大底、抛伞抛背罩几个步骤。
“超音速降落伞是减速技术中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天问一号在使用降落伞时要保证在超音速、低密度、低动压下打开,这个过程存在开伞困难、开伞不稳定等问题。
”王闯介绍,“火星大气非常稀薄,要求探测器的气动外形具备高效的减速性能,同时需更轻量化的防热材料。
”
当速度降至100米/秒时,天问一号通过反推发动机进行减速,由大气减速阶段进入动力减速阶段。
在距离火星地表100米时天问一号进入悬停阶段,完成精避障和缓速下降后,着陆巡视器在缓冲机构的保护下,抵达火星表面。
孙泽洲(天问一号探测器总设计师)表示,火星探测器继承了嫦娥三号、四号、五号成熟的悬停、避障技术,以确保安全着陆。
科研人员还在国际上首次采用了基于配平翼的弹道——升力式进入方案,以降低火星大气参数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提高适应能力。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5月16日第2版,记者:冯华)
材料三:此次火星探测器上采用的是经配方优化设计的新型超轻质蜂窝增强烧蚀防热材料。
与“前辈”相比,此材料密度更低、防热效率更高,并且可以根据承受的气动载荷分布进行变厚度优化设计,在保证探测器拐角部位能够耐受更严苛的气动载荷的情况下。
让整个结构的材料更加轻质化。
同时,探测器大底结构具有非常好的整体性,确保在奔向火星过程中,即使承受高低温交变,也能保证结构的可靠性。
(节选自《科技日报》2021年5月17日第2版,记者:陈瑜)
1.为了正确宣传科技知识,请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与上述材料信息最符合的一项( D )
A.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由环绕器、着陆巡视器(进入舱和火星车)组成,总质量5吨(含燃料)(约5吨)
B.环绕器与着陆巡视器同时运行到距离火星表面125千米高度的进人点,开始进入火星大气(只有着陆巡视器)
C.因为存在开伞困难、开伞不稳定等问题,所以超音速降落伞是降落技术中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
D.探测器大底结构具有非常好的整体性,即使承受高低温交变,也能确保在奔向火星过程中结构的可靠性
2.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总标题已拟定为“火星你好,天问来访”,请你再给这三则材料各拟一个小标题。
要求:每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字数相同。
火星你好,天问来访:
材料一小标题①材料二小标题②
材料三小标题③
示例一:①天问一号,一举三得②着陆火星,步步惊心③新型材料,保驾护航示
例二:①天问一号任务多②着陆过程很顺利③防热材料保安全
3.科技改变生活。
你推测“跳伞”和“火灾救援”的两个场景可能会利用这次火星探测的相关技术,为了向同学说明推测的合理性,请结合上述材料阐明理由
①由于跳企时下降速度快,降落点具有不确定生,对跳伞者而言比较危险,可利用天问一号减速,悬停和精避障技术降低风险;
②如果消防服使用经配方优化设计的新型超轻质蜂窝增强烧蚀防热材料,可以有效阻止大火烧伤消防员。
答案:
(一)《郑和的远航》
1.(2)定向技术的运用(3)天文定位技术的运用(4 )高水平的组织协调能力(或组织协调之有效)
2.D第六段没有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3.全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郑和远航成功的原因,而第⑦段用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当时中国高超的造船技术也是郑和远航成功的原因,使说明内容更充实,也与“明代的舰船建造水平在当时世界上也是一流的”相照应,故不能删。
(二)1.D
2.示例一:①天问一号,一举三得②着陆火星,步步惊心③新型材料,保驾护航示
例二:①天问一号任务多②着陆过程很顺利③防热材料保安全
3. ①由于跳企时下降速度快,降落点具有不确定生,对跳伞者而言比较危险,可利用天问一号减速,悬停和精避障技术降低风险;
②如果消防服使用经配方优化设计的新型超轻质蜂窝增强烧蚀防热材料,可以有效阻止大火烧伤消防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