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桐城歌的艺术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ONG OF YELLOW RIVER2020
/ 10
象还原出来,呈现给广大听众强烈的画面感,增强其听歌感受,让其享受其中充分感受桐城歌的音乐艺术价值。
(三)桐城歌的音乐形态特征
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桐城歌的音乐传承载体、形态特征也逐渐转变为简单易懂,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容易接受。
桐城歌展现的是极具地域特征的音乐文化,其音乐风格丰富多样。
桐城歌的音乐特征体现更多的是对音乐艺术文化价值的注重。
在桐城歌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其音乐形态不断发生变化,逐渐向现代音乐转变,就如近年桐城市人民政府投资拍摄《桐城歌》MV,MV以古老的桐城歌音乐为素材,其中所有取景都在桐城市。
桐城歌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其歌曲风格兼具了南北民歌风格的特点。
在以前北方一些省市会举办划早船的活动,在活动现场经常会出现一些桐城歌中的早船调,如《十二月花》,此歌的节奏非常曲折多变,充分体现了桐城歌的音乐形态特征。
(四)桐城歌的演唱声腔特征
首先,桐城歌大多是桐城当地人民行走在山间、田野、小路中哼唱而来的,充分表达了百姓在当下生活和劳作中的心情与情感。
桐城歌不管在任何场景、任何地域都可进行演唱,不受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具有非常大的自由性,这是桐城歌的特征之一。
其次,桐城歌有对唱、独唱、合唱等各种演唱方式,既可以一个人进行单独演唱,也可分男女配合进行对唱,更可以以群体形式进行多人大合唱。
然后,桐城歌有清唱和伴奏演唱两种演唱形式,清唱是不需要任何乐器伴奏,靠演唱人员单独哼唱完成,桐城歌伴奏演唱是利用当地锣鼓等特色乐器在演唱人员哼唱时敲打进行伴奏。
桐城歌歌词句式工整,歌词也非常诗情画意,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不管在演唱场景地域、形式和方式上都多种多样,具有较强的多样性,使得桐城歌曲多元化。
传统的桐城歌在演唱技巧上没有很强的音乐专业性,非常简单,普通老百姓人人都可传唱;而随着桐城歌纳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多艺术专业工作人员的重视,桐城歌在演唱技巧上融入了更多的音乐技巧。
结 语
综上所述,桐城歌蕴藏着丰厚的桐城文化,是我国民间艺术文化的结晶,且在体裁与题材、歌词体、音乐形态、演唱声腔上都有着其独特的音乐艺术特征。
传承和创新桐城歌对我国音乐艺术领域有着非常大的重要意义,是发展我国音乐艺术领域的必要举措。
因此,艺术工作者应加强对桐城歌在音乐艺术和文学上的深入研究,让广大群众对桐城歌艺术文化特征及其价值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我国应加强对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视,注重对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发扬民族音乐,让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
■
参考文献
[1] 张波.多元文化语境下桐城歌传承和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5,(06).
[2] 倪甜甜.桐城歌的艺术价值研究[J].艺术评鉴,2018,(01).
[3] 潘竞.桐城歌艺术特征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9).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等学校2019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桐城歌的曲谱整理与音乐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K2019A1085)
作者简介:
张波(1981-),男,湖北荆州人,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与设计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理论、声乐教学。
(上接23页)
第二,培养当地音乐教师的徽州民歌素养,提升文化传承的意识。
黄山市的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邀请徽州民歌传承人在合适的时间定期开设培训班,给全市各级学校的音乐教师教唱徽州民歌。
同时邀请徽学的研究专家举办文化讲座,向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师传授本土文化知识,激发他们自觉通过音乐课堂传承徽州民歌的意识,促进音乐教师在课堂中更好的传播与传承徽州民歌。
第三,重视基础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在基础教育中广泛传播与传承徽州民歌。
可以由黄山市教育主管部门与文化部门牵头,搜集、整合徽州民歌的音乐资源,结合当地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开发出适合本土教学的音乐课程和出版有丰富徽州民歌内容的本土音乐教材,同时出版对应的音像资料,为基础音乐课堂提供系统的、符合当地教学现状的的徽州民歌教材。
充分发挥基础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受教育者心中种下徽州民歌的种子,使其成为徽州民歌自觉的传承者。
第四,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展徽州民歌的发掘与抢救工作,组织相关专家,积极寻访徽州各地,寻找徽州民歌资源,将其进行记谱整理与录音录像,使其能够作为永久保留的音像资源,建立专属于徽州民歌的数据库,使得徽州民歌的数字化资源能够被完整保存与流传。
■参考文献
[1] 江林华.本土音乐文化传承语境下基础音乐教育传承功能实现的困境与对策——以徽州民歌的传承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2016,(12).
[2]王喆.徽州民歌音腔和方言的关系[J].铜陵学院学报,2018,(05):68-70.
[3] 史一丰.徽州民歌保护和传承之我见——以“认同”的视角[J].长治学院学报,2018,(04):30-32.
[4] 史一丰.全球化与徽州民歌的保护和传承[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06):93-94.
[5]史一丰.徽州音乐人类学的学理与实践[J].巢湖学院学报,2018,(02):113-116.
[6]汪恭艳.徽州民歌的高校教育传承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18,(01):132-134.
[7] 汪淑婷.徽州民歌音乐文化的调查与研究[D].安徽大学,2018.
基金项目:
安徽中医药大学2017年度校级探索性科研项目(第一批)《徽州民歌的音乐形态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ts016)
作者简介:
李菁菁(1988-),女,安徽黄山人,研究生学历,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歌剧理论、音乐治疗;胡佳凡,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在读学生。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