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的生活习俗有哪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人的生活习俗有哪些
四川人的生活习俗有哪些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是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之一,素有“民族走廊”之称。
那么,你知道四川人民的生活习俗吗?
四川人的生活习俗有哪些
走人户
汉族社会习俗。
流行于四川各地。
民间凡遇年节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况。
都要到亲戚家串门探望,称为走人户。
届时,一般要带上猪肉、点心、酒等礼物,穿上平时舍不得的衣服前往。
主人家割肉买酒,热情款待。
春倌说春汉族社会习俗。
流行于四川各地。
时间在春节前后。
旧时的春倌头戴乌纱帽,身着官服,左手执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现在的春倌,装束与普通人一样,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
他们爬山涉水,走乡串户,每到一地,便编一些吉利的歌谣演唱。
说唱完毕,将一张红纸印制的检牛图送给主人家。
说检结束后,户主要送些钱币给检倌,以作报酬。
如果是正月间走人户,则称为“拜年”,客人若带有小孩,离开时主人家得给小孩一些钱,称为“打发”。
该习俗现仍在农村流行。
拜把子
旧时汉族社会交际习俗。
又称结盟、结拜、换帖等。
流行于四川各地。
基于共同利益的个人或集团,以磕头换帖、同饮血酒、对天盟誓的方式结为兄弟,以共同的信仰和誓言来约束和维护共同的利益关系。
送节礼
汉族交际习俗。
流行于四川和地。
民间凡遇春节、端午、中秋等重大节日,嫁出去的女儿携女婿,分家另过的儿子携媳妇,带上礼物回家拜望父母。
亲朋好友之间也在上述节日期间互相拜节送礼。
该习俗现仍流行,只是所送礼物随时代发展已有变化。
学三年跟三年
汉族社会习俗。
流行于四川各地。
旧时投师学艺一般需三年时间。
按习俗,三年之中,师傅只管徒弟伙食,会给少量衣鞋钱和剃头钱,不给工钱,徒弟出工得的工钱也归师傅。
三年期满后,许多徒弟还要跟三年才能独立谋生。
这三年里,徒弟相当于半个工人,有一定收入。
办出师酒
汉族社会习俗。
流行于四川各地。
技师学艺满三年后,如果所学技术已过关,征得师傅同意,便可“出师”。
届时,徒弟要大办“出师酒”,请行内有名气的人来参加,祭祀行业祖师神,酬谢师傅的`教艺之恩。
徒弟给师傅叩头,送给师傅衣帽鞋袜;师傅退还投师文约,对徒弟说此些祝愿的话。
按规矩,无钱谢师、未办出师酒的,不能算出师。
隔代同姓汉族社会习俗。
流行于犍为县罗城、定文、寿保等乡镇。
这一带张姓和吴姓中,保留着隔代同姓的习俗。
为了使香火不断,便采取了隔代同姓的办法。
蒙格
彝族社会习俗,家支作出重大决定的会议。
一般一年召开一次,如无重大事件发生,可几年召开一次。
有传统的会址,开会多选在家闲时的虎月和免月。
生活中一但发生人命纠纷等事件,受害者家属便带上一坛酒到本支系中信得过德谷(有威望的人)家中陈述情况和要求。
这个德谷又带上酒到其他德谷那里陈述,表明自己的看法。
最后,由家支中最有影响的德谷们互相协商,决定是否召开家支大会。
届时,全体家支成员,不分男女老少、贵贱贤愚,一律带上干粮,自行赶到集会地点。
每个支系由德谷带领坐在一起,支系之间留出一条通道,以便人员进出,也便于区分。
按习惯,会议由家支中最有威信的德谷或头人主持。
他讲完主要议程后,所有成员都可以发表意见。
接着,各支系分组计论,然后各支系德谷集中起来开小会,统一意见。
最后,主持人公布会议作出决定,宣布会议结束。
蒙格人出的决定,家支成员有执行的义务。
牵牲见客
彝族交际习俗。
彝族待客,根据客人在社会上的地们而分别宰杀不同的牲口:贵客杀牛,次者杀猪羊,一般客人杀鸡。
不管宰杀什么牲口,都一定要等客人进门后,将牲口牵致电客人面前让客人看过然
后才宰杀,以表明牲口绝非死物或偷来的。
俄加
彝语音译,意为分家仪式。
同一男性祖先的血缘纽带组成的若干房,经过十代左右的繁衍,可分衍成互相攀亲的独立血族团体,即家支。
家支独立时,需举行此仪式。
届时,须请巫师念经作法,宰牲祭祖,并将分出的支系祖先的灵牌从原来的岩洞中供奉。
相帮彝族社会习俗。
凡遇造房盖屋、婚丧嫁娶等情况,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千都乐于从人力物力上予以帮助、接济,有的甚至不请自到,不计报酬。
主人家一般只供饭食,不付工钱。
吉缩
彝族交际习俗。
彝语音译,意为回避。
按传统习惯,媳妇和公公、大伯及丈夫的叔叔、伯伯之间都要回避,以示互相尊重。
凡需相互回避的人,平时坐、立、行走都要保持一定距离,不能面对面坐在一起,不能使用粗俗语言,身体各个部位不能有任何接触,即使身上的披毡也不能挨擦着。
双方在路上相遇,媳妇应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对方走后再走。
如其中一方正忙着,没有发现另一方正走来,另一方应远远绕开。
实在绕不开时,应咳嗽一声,以引起都对方注意,及时回避。
媳妇不能当着应回避的人梳头,如果在梳头,突然发现对方走来,应赶紧用披毡把头蒙住,否则就是失礼。
缩尔
彝族交际习俗。
为彝语音译,意为解除回避。
如媳妇与需要回避的长辈没能回避开被视为失礼。
一旦失礼,须于当晚举行此仪式解除回避。
届时,媳妇要带上酒到长辈家中,在至亲好友的见证下,恭敬地给长辈敬一碗酒,电报声明自己绝非有意失礼,以求得谅解和安抚。
同时,当众宣布解除回避,从此双方可不再回避。
钻牛皮
彝族社会习俗。
旧时在冤家械斗后和解、两支以上家支联合对敌、订立彝汉互保条约等场合举行的一种盟誓仪式。
该仪式十分隆重重,常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
饮鸡血酒
彝族交际习俗。
把酒倒进碗里,将一只大公鸡当场杀死,将血滴入碗中,双方或多方一齐举碗发誓,一饮而尽。
据说,饮了此酒,便必须信守誓言,否则将受到神灵的惩罚。
献哈达
藏族交际习俗。
哈达,藏语音译,是一种象征吉祥的白色麻纱巾。
藏族人每遇朝拜佛像、婚丧节庆、拜会尊长、朋友相见或分别时,都要敬献哈达。
根据对象和场合的不同,敬献哈达的方式也不同。
向客人献哈达时,必须用双手捧着,将双叠楞边对着客人:向大活佛献哈达时,必须弯腰低头90度,双手将哈达捧过头顶,献于大活佛的座前;向长辈和一般活佛献哈达时,同向大活佛献哈达相似,但弯腰不必那么低;向同辈人献哈达,只须将哈达送到对方手中或腕上即可;对小辈或下属,可将哈达搭在对方肩上。
敬献哈达常常是双方的行为,后献哈达一方也可将收到的哈达回敬给对方。
扎西德勒
藏族交际习俗。
藏语音译,意为吉祥如意。
每逢重大节日或喜庆场合,男女老少见面,都要互道“扎西德勒”以示祝贺。
打转藏族交际习俗。
意为互相交换。
人们常用自己多余的东西,如牧区百姓与农区百姓之间便常交换酥油和粮食。
旧时在一些地方,该习俗被头人利用来剥削百姓,他们将一些小东西送至百姓家,强迫百姓回送大量的粮食和牛羊等。
缺日
藏族社会习俗。
又称凶日。
藏族人习惯以日分吉凶,每月一、三、十五等日为不祥之日,在历书中将其列为凶日削去不列,故称。
每逢缺日,不婚嫁,不外出朝山拜佛,许多事情都不能做。
苗式斗牛
由于长期保持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苗族人与牛之间结成了特殊的关系。
据说他们的祖先蚩尤就是牛首人身的大神,因此,在苗族的山寨门口往往悬挂有牛头,家里的神龛也放置有牛角。
苗族人敬牛爱牛,也就慢慢形成了他们的斗牛传统,这里所说的斗牛并不是西班牙式的人牛相斗,而是各家各户牵出牛来,摆开擂台较量一番。
相见先问姓
苗族交际习俗。
青年男女之间第一次见面,按规矩首先应问清对方的姓。
若双方同姓,以兄妹、姐弟相称,以礼相待,不能戏谑、对歌和跳舞。
若不同姓,可以戏谑和唱歌跳舞。
但如要考虑向对方求爱,可用言语歌声探情示爱。
打转
苗族交社会俗。
苗族男子喜欢佩刀。
生下男孩后,父母和亲友要准备一块与孩子体重相等的铁埋于地下。
以后,男孩的每年生日,将铁挖起来锻打一次。
孩子长到16岁时,将此铁打成苗刀,佩在身上。
母系家庭摩梭人社会习俗。
流行于盐源县泸洒湖畔。
家庭以女性为中心组成,包括外祖母及其兄弟姐妹、母亲及其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及姨兄弟姐妹、姐妹们的子女等,一般二至四代。
男子在家里的身份是舅祖、舅舅、兄弟、母亲的儿子或舅舅的外甥。
家长由年长或能干的妇女担任,妇女在生产、生活中起支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