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2.揣摩品味诗歌的语句,体会诗歌借具体“形象”来抒情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1.收集有关的资料,课堂上教师注重引导点拨。
2读法、欣赏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歌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祖国的深深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1强朗读,在朗读中把握诗歌的意境,领悟思想感。
,
2学习借具体“形象”来抒情的方法。
.
(如鸟、暴风雨、河流、风、黎明)的理解。
品味含蓄、精炼的诗歌语言。
教师准备
1根据教学实际筛选有关的参考资料
2准备好教学需要的背景音乐、幻灯片。
学生准备
1收集有关作者或诗歌的资料(文字或图片)
2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是个内容;
3准备仿写资料。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二、活动任务
活动一:唱出心中的歌
活动二:品味歌中的情
活动三:铭刻一份感动
活动四:抒写一片丹心
推荐阅读: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推荐阅读:《太阳的话》
学情分析
九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中国新诗及外国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特别人教版九年级上已经有一个单元的诗歌编排,学生掌握了欣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但是他们队透过诗歌“形象”(意象)把握诗人情感依然有一定难度。
对于诗歌的朗读,学生掌握了一些方法,例如:朗读的停顿、重音、节奏等,但是读的过于生硬,一部分学生还不能深情朗读。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的产生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并不了解,要理解诗人的情感比较困难。
要求学生查看相关的背景资料,有了解创作背景入手,抓朗读,抓诗歌中具体的“形象”,让学生在品味诗歌的同时理解诗歌蕴含的感情。
《我爱这土地》评测练习效果分析
《我爱这土地》课堂教学后,组织学生进行评测练习,练习是由任课教师结合课堂学习内容命题,现根据评测练习情况进行分析。
一、评测情况统计。
本次评测,从66名学生中随机抽测40名学生的成绩,及格率100%,优秀率90%,平均分96.3。
二、卷面及答题分析。
本评测练习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及第一学段教学目标,综合教材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命题。
评测练习试题基本涵盖本课教材的知识点,有基础知识积累运用的检测,有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能力的检测。
本评测练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背景、表达情感”,检测学生的预习、收集资料的情况。
根据检测统计,本部分得分率最高。
学生的预习是很有效的。
第二部分“理解象征”,这部分题目检测学生的理解与运用,学习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有4名同学做
错,对课文的把握有偏差。
第三部分“、主旨句的理解”,有2道题,内容是结合课文内容回答问题,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回顾。
反映出学生的对课文理解了,但做练习马虎、不细心的毛病还是存在。
三、教学建议。
本次评测,第一、部分正确率高,说明学生收集资料较好;第二部分的正确率稍差,说明学生对品味语言这类题有欠缺,检测的这个结果反映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在教学中加强理解与运用的训练。
一方面要在教学中重视训练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多度多体会。
2、加强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本次评测的“主旨句的理解”部分的得分率是96%。
从学生完成情况可以看出,学生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说明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不错的,这是平时课堂训练的结果。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要课内课外并重,扎实地进行阅读训练。
课内,要努力提高阅读教学实效,着重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边读边想的习惯;提高理解词句能力,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背诵指定的内容,在积累中感受内容、培养语感;引导学生学习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使学生能“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课外,要激发阅读兴趣,指导课外阅读方法,检查课外阅读效果,完成“总量不少于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使学生在大量阅读中获得理解、感受和体验,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
《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诗作于1938年11月的抗战初期,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诗人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诗歌,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更能表达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
诗歌以其高度概括、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在文学领域中一直被视为最高的艺术形式。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它有着其他文体无法替代的特殊的教育作用。
语文教学应充分注意到诗歌教学的重要意义。
“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的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的以下几点:
一、充分注重了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
歌的思想情感。
二、通过理解意象,体会诗人感情。
诗歌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
诗中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暴风雨等一系列内涵丰富、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
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衬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把握课文的大意并不会很难,本诗也似乎明白易懂。
然而,要让生活在和平年代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学生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的内涵极其复杂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
因此,我设计的教学过程,通过多样的诵读训练,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及意义,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
三、注重学生体验感受。
在教学《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由于时代背景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理解诗歌又需要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所以,我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观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言,只要想法合乎情理,我不会予以否定。
因为,我觉得我们不能把我们的理解方式强加给学生们,他们的阅历是有限的,我想,等到他们长大后再来理解这首诗时,肯定又与现在不同了。
四、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始终用新课标的理念作指导,建立起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启发指导、师生共同长进、发展的教学模式;改变了长期以来以被动学习为主的语文学习方式,建立起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拓展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始终以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真正体现出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地位。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并尽量多给他们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这样学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主旨、情感,从而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现。
这就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
这节课的设计也依据了诗歌体裁特点,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即:“朗读(诗歌)──品味(语言)──理解(感情)──拓展(迁移)”的品读法。
不足之处: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些环节处理不够妥当,如“合作探究,品味研读”
引导不够得力,学生理解的可能不够扎实。
还有朗读效果不很理想,感染力不强。
《我爱这土地》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现代诗,应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基本特点,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诗歌的内涵,对作品的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从而让学生学会读诗,培养对诗歌的兴趣。
《我爱这土地》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诗歌都包含着诗人的爱国、思乡之情,这篇课文通过一只小鸟的歌喉抒发了对历经磨难的祖国的挚爱。
这首诗文化历史感厚重,但主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教学时要介绍诗歌产生的背景,以及作者创作该诗时的沉痛心情;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这首诗的语言特点,重点放在体味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上。
象征手法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拟采用诵读、感悟的方法,通过“诵读感知—揣摩领悟—鉴赏熏陶”这三个环节的教学,引导学生研读诗歌,获得审美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2.揣摩品味诗歌的语句,体会诗歌借具体“形象”来抒情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1.收集有关的资料,课堂上教师注重引导点拨。
2读法、欣赏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歌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祖国的深深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
1强朗读,在朗读中把握诗歌的意境,领悟思想感。
,
2学习借具体“形象”来抒情的方法。
.
(如鸟、暴风雨、河流、风、黎明)的理解。
难点
品味含蓄、精炼的诗歌语言。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我爱这土地》评测练习
一:
1.本诗的作者是()。
2.本诗写于1938年,你知道当时的的背景吗?
3.课文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了什么感情?
二:。
1.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
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方法。
写出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象征意义:
土地:
河流、风:
黎明:
三:
1.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涵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我爱这土地》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这里要强调一个问题,语文是交际工具,交际的内容就属于文化范畴。
所以说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爱这土地》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作于1938年11月。
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
语文课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诗歌以其含蓄、深沉、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感情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
《我爱这土地》一诗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课的内容。
作为初三的最后一册语文书,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的作用:既是对初中知识的总结,归纳,直面中考;又是对高中知识的承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