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择生存还是毁灭——读哈姆雷特有感(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运的夹缝中抉择生存还是毁灭——读《哈姆雷特》有感《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一部极具时代气息与文学价值的文学作品,它虽然是创作于1600~1601年的剧本,但是当几个世纪后的我们重新审视阅读它时,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莎士比亚所创造出来的文学中包含着很深的寓意与内涵。
《哈姆雷特》在文笔技巧上略显浮夸,夹杂着浓浓的欧洲中世纪时代风格;在思想上,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剧本背后隐藏着社会罪恶的现实本质,极具讽刺意味。
在文学史的历程中,《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巅峰巨作。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剧本中,哈姆雷特起先是衣食无忧的王子,学习着西方的正统思想,拥有着高贵的血统;而国王被亲兄弟给杀害却改变了这一切,也使得哈姆雷特开始质疑这个世界,也是他成为悲剧人物的开端,然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贞洁的母亲却嫁给了这位谋权篡位的叔父,这充满淫欲的行为更是给处于迷惘时期的哈姆雷特一个沉重的打击,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他开始怀疑,开始痛苦,开始彷徨,开始在命运的夹缝中抉择生存还是毁灭……哈姆雷特在剧中有一句形容一班戏子的台词,“他们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宁可在死后得到一首恶劣的墓铭,也不要在生前受到一场刻毒的讥讽。
”其实哈姆雷特自己更像一个社会的缩影,真实地反映出那个时代人性思想的弱点与悲哀。
同时哈姆雷特也引申出了这个剧本所围绕的“命运”这个主题,哈姆雷特之友霍拉旭将命运定义为“上帝的意旨支配一切”,而将自己看成一枚针,灵魂与自己同样永生不灭的哈姆雷特想要违背上帝的旨意,扭转乾坤,依靠自己的力量把握不屈的命运。
有的读者认为哈姆雷特在罪恶的社会面前是软弱的,鲁莽的,他在复仇过程中一直犹豫无法坚定自己的信念,是一个在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但是至少我个人觉得这是可怕的事变让原本在空想的、富于感情和思想的环境中的哈姆雷特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悲惨,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变故给他安排的种种悲剧。
但是他不能忍受傲慢者的冷眼、压迫者的欺凌;不能忍受自己珍惜的爱情被世故所
践踏;也不能忍受官吏极深的城府,同时他却对这种深恶痛绝的现象感到无能为力,只能爆发出是“生存还是毁灭”这一震撼了数代人灵魂的问题。
原文是这样的“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他在犹豫,是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哪一种更高贵?
其实在《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中,在命运的夹缝中抉择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震撼人性灵魂的问题不仅仅是围绕着哈姆雷特,以“命运”为主线的悲剧围绕着每一个悲情的角色,丹麦国王克劳狄斯,雷欧提斯,奥菲利亚还有那被谋害的鬼魂……
丹麦国王克劳狄斯在许多读者看来是一位十足的大反派,他不仅用毒液杀害了自己的亲兄弟,而且篡夺王位;他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与哈姆雷特的贞洁的母亲乱伦结亲,并且当哈姆雷特知道真相后,他秘密的进行计划想要杀掉他……但是在他可恨的背后,他也是一位被现实逼迫的悲情人物,他也是以为可悲的角色。
波洛涅斯有一句台词是这样说的“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敬的行动,掩饰一颗魔鬼般的内心,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这句针对哈姆雷特的台词却深深震撼了丹麦国王克劳狄斯,他心里感慨道“啊,这句话是太真实了!它在我的良心上抽了多么重的一鞭!涂脂抹粉的娼妇的脸,还不及掩藏在虚伪的言辞后面我的行为更丑恶。
难堪的重负啊!”这句话已经很明确的显露出丹麦国王克劳狄斯深深的忏悔之意,同时他却又不得不继续他那扭曲的人生,因为他没有能力改变这混沌的社会的本质!这位大反派也是在悲剧命运的牺牲者,只是在命运的夹缝中抉择生存还是毁灭,他选择了后者。
雷欧提斯在上帝的旨意支配中与哈姆雷特的命运最为接近。
雷欧提斯:“难道一个高贵的父亲就这样白白死去,一个好好的妹妹就这这样白白疯了……我的报仇的机会总有一天会到来。
”雷欧提斯他也彷徨过,愤怒过,但是最终的命运也是以复仇来了结的,他相信了反派国王的话,联手杀害哈姆雷特。
但是最终的复仇是以失败来告终的,他输给的不是哈姆雷特,而是自己的“命运”。
奥菲利亚与哈姆雷特互相深爱着,但是最后她却成为圣洁的爱情的陪葬品。
她原本是一位贤良淑德的大家闺秀,却因为世俗的嫉妒,他听从了父亲的话拒绝接见哈姆雷特,从而引发了哈姆雷特对她的训斥:“因为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贞洁却未必能使美丽受他自己的感化;这句话从前像是怪诞之谈,可是现在时间已经把他证实了。
我的确曾经爱过你。
”哈姆雷特甚至说:“要是你一定要嫁人,我就把这一个诅咒送给你做嫁奁;尽管你想冰一样坚贞,像雪一样纯洁,你还是逃不过馋人的毁谤。
进尼姑庵去吧,去;再会!”这些话深深地痛彻里奥菲利亚的心灵,随后发生了她的父亲被无缘杀害的事件,她被现实狠狠的来了个当头一棒,无奈之下,在命运的夹缝中抉择生存还是毁灭,她选择继续唱着古老的歌谣,以人鱼般的姿态长眠在水中。
剧本中国王的灵魂还在世间游荡,他不甘命运的支配,选择以另一种意识形态生存下来;而原本优雅的王后却以自己的行为使贞洁蒙污,使美德得到了伪善的名称,她屈服于命运,选择了毁灭自己的灵魂。
其实无论是不屈的鬼魂还是贞洁的王后都是罪恶时代的牺牲品,只是在命运中有不同的选择而已,最终的归宿都是一样的,因为上帝的旨意支配着一切。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为剧本的主人公,作为一个命运的反抗者,哈姆雷特却没有表现出一个英雄的风范,他犹豫不决,行事鲁莽,刺杀大臣波洛涅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以为躲在帷幕后面的人是国王,就鲁莽的刺杀了他,导致了之后社会局势的起伏。
当然这种性格最终将直接导致哈姆雷特悲剧的人生。
哈姆雷特时常用尖锐讽刺的言语表达他那愤怒却又无能为力改变的生存状态。
他将风吹不到的地方比喻为自己坟墓,暗含着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的本质已经与坟墓的气息如出一辙,这是一个理智清明的人的也想不通,看不透的现象,至少在那个时候没有人意识到。
哈姆雷特还说过丹麦是一座牢狱,并且是世界这所大牢狱中最坏的一间,他认为世上本没有善恶,因为个人的思想不同造就了不同的世界观。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哈姆雷特在现实中所遭受的变故就犹如世上最坏
的牢狱一般,没有光明,没有前方。
在两位国王的傀儡面前,哈姆雷特将它们比喻为一块海绵,一块吸收君王恩宠、利禄和官爵却又被君王无情的反复差遣的海绵。
哈姆雷特已经忍受不了了官场的冷眼与傲慢,他要开始反抗与复仇,这些举动也恰好促就了他的悲剧人生。
其实作为一名读者来审视这部戏剧时,不难发现戏剧是人生的放大,人生就如一场戏。
从<哈姆雷特>中,人们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归宿,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这一千个哈姆雷特都具有不同的鲜明的性格特征。
有的人觉得哈姆雷特死在了别人对他的复仇里,他是失败的一者,但是至少我觉得哈姆雷特最后去复仇反抗命运时有一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英雄气节,这是哈姆雷特这位悲剧角色中成功的一点。
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在《哈姆雷特》中,正是“毁灭”创造了这部剧本震撼数代人的文学价值。
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这部剧本表达自己的戏剧主张,反映了自然的演变,显露出善恶的本来面目,为世人开启了一个大“悲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