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及有效性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诊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及有效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1-11-29T05:27:47.375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7月14期作者:龚文静郑晶[导读]
龚文静郑晶
(江西省高安市人民医院;江西高安330800)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急诊科收治的92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根据入院时间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n=46)与观察组(n=46)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优化急诊护理,比较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止血成功率为95.65%,其中31例显效、13例有效、2例无效;对照组中,显效、有效分别有22例、12例,止血成功率73.91%,无效12例。
观察组患者静脉通路开通时间、内镜检查时间、止血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开展优化急诊护理,能够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提高止血效果,具备推广价值。
关键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优化急诊护理;护理效果胃、十二指肠、食管、胰管、胆管等器官出血统称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大部分患者都属于非静脉曲张性出血,静脉曲张性出血的比例大约只占到10%~20%。
数据显示:成年群体中,每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约为100/10万~180/10万;1周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分别达到了13.9%、8.6%[1]。
足以表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凶险性,患者主要表现为大量的呕血、晕厥、发热、黑便、头晕、皮肤苍白、休克、肢体湿冷、心悸、口干、浑身无力等急性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症状。
及时、有效的抢救是挽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生命的关键所在,为此,我科将优化急诊护理应用于临床,并与常规护理的止血效果进行了对照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参与研究的92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全部选自2020年1月~2021年5月,对照组46例,男性33例、女性13例;年龄28~74岁,平均年龄(57.63±4.39)岁;其中30例消化性溃疡、16例肝硬化。
观察组46例,男性31例、女性15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8.26±5.17)岁;其中32例消化性溃疡、14例肝硬化。
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常规急诊护理:①接诊后,第一时间经绿色通道把患者送进抢救室。
②取平卧位,抬高患者的双下肢,维持脑部供血。
③保持呼吸道通畅。
④氧气支持、心电监护、开通静脉通路。
⑤遵医嘱输液、用药。
⑥积极配合医生止血。
优化急诊护理:①组建护理小组,结合急诊科的工作现状制订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评估流程是否可行,根据评估结果进一步修改、完善急救流程。
小组成员接受系统的岗前培训,学习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知识、操作技能等,考核通过后才能投入临床工作。
②监测并评估患者的心率、出血量、出血速度、意识状态、呼吸频率等指标,将评估结果上报给医生。
③医生确诊患者的病情后,在护理小组组长的领导和组织下,立刻开展急救工作,责任护士负责患者的急救护理:(1)动态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等生命指征。
(2)迅速开通静脉通路,导管用无菌敷贴固定牢固,以免扭曲、脱落;输血、输液过程中,随时查看导管是否固定良好。
在输注碱性或者酸性液体之前,先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
如果深静脉导管堵塞,要立刻用注射器把血凝块往外吸,以免冲入血管内[2]。
(3)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在没有医嘱的情况下,同样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输注平衡盐液或者血浆[3]。
(4)如果患者大量呕血,要马上接通负压吸引器,通过大管径的吸引管将患者口腔、呼吸道的血液吸出,以免血液堵塞气管,导致窒息。
若患者已经休克,则要立刻配合医生实施抢救。
(5)氧气支持。
(6)及时将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结果、临床表现反馈给医生。
(7)与手术室做好接洽,时刻准备实施急诊手术。
1.3观察评定标准
①将止血效果分为3个等级:显效:患者的大便频率≤2次/d;停止出血和呕血;收缩压≥90mmHg;心率60~90次/min。
有效:大便频率>2次/d;没有再次出血与呕血;收缩压≥90mmHg;心率60~90次/min。
无效:没有达到以上标准。
止血成功率=显效率+有效率。
②临床指标:静脉通路开通时间(接诊后到建立静脉通路的时间)、内镜检查时间(接诊后到实施内镜检查的时间)、止血时间(接诊后到呕血、出血、黑便停止的时间)、住院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止血效果比较
观察组止血显效、有效、无效、止血成功率分别为31例、13例、2例、95.65%;对照组分别为22例、12例、12例、73.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开通静脉通道的时间、内镜检查时间、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4.92±0.58)min、(145.37±21.64)min、(5.12±0.78)d、(8.95±0.43)d;对照组分别为(8.14±0.69)min、(183.76±51.32)min、(7.58±0.85)d、(11.63±1.2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常规急诊护理的操作相对简单,但多人参与急救时,往往存在场面混乱、分工模糊、效率低下等不足,嘈杂、无序的急诊环境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紧张和恐慌情绪,影响抢救效果,甚至可能引起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
资料显示:挽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生命,改善其预后,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关键在于规范性、科学性和程序化的急救护理[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止血有效率为95.65%;显著高于对照组73.91%;同时观察组开通静脉通路、内镜检查、止血和住院的用时更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足以表明优化急诊护理的优势,成立护理小组并统一接受系统培训,从根本上保障了急诊护理质量。
在组长的协调、组织下,小组成员各司其职,有条不紊的为患者实施抢救,紧张、有序的急诊环境充分体现了医护人员的专业性,节约了大量重复护理的时间,显著提高了急救效率。
综上所述: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中,优化急诊护理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余毅群,楼国春.Rockall危险性积分联合分层护理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11):1421-1424.
[2]朱丽杰.症状护理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15):183.
[3]赵婷.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再出血危险性及其临床分级的护理干预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8,33(14):1270-1273.
[4]叶燕华.双维度四位一体式协同化护理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15):2105-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