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灾后重建工程施工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灾后重建工程施工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5.12汶川大地震,使陇南境内G212线严重受损,致使大部分路段沉陷、网裂变形,有的路段甚至不能通行,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灾区人民关心,为人民群众出行便利,筹措巨额资金建设受灾严重的G212国省干线。

我陇南公路总段通途公路工程处承建了公路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程LGSG2标段项目,路线总长45.07公里。

此项工程所处地理位置及地形复杂,我工程处多次实地踏勘,有组织有计划的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以下通过对灾后重建工程的特点分析,归纳出重建工程常遇见的一些问题,并结合LGSG2标段工程实践探讨解决方法。

一、旧路重建工程特点分析
本项目主要是旧路重建和新旧路衔接,旧路重建工程由于其自己的特点,沿线所经地段车流量大、房屋多,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设计问题及施工中的干扰比新建道路更为复杂及多变。

因我处承建的LGSG2标段K429+000~K474+000的最大特点是车流量大,施工过程需花很大精力要维持交通;其次,旧路沿线路口、工厂与商铺出口及路线交叉太多,存在着较多施工干扰因素及安全隐患。

因此,我处做出严密的施工组织设计,保障工程顺利进行,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当地经济生活的影响。

因有以上特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工作就十分重要,我陇南总段通途公路工程处在安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加强专职安全人员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能担任安全工作任务,且与当地交警、路政人员密切合作,为施工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确实保证了来往车辆、施工人员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设计上的主要特点是尽量利用旧路,以节省投资,同时结合当地发展状况适当提高设计标准,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为准则。

技术上则存在新旧路基交接、路面结构处理等问题,与新路建设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所有这些凝难问题我处相关人员细心组织、精心策划,当设计与地形不符时及时与项目办联系请设计专家到施工现场勘察,技术上则让施工经验丰富、业务高的工程师坚持驻守工地,严格监视工程质量,把质量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在安全方面,组织施工人员经常学习,提高
安全意识,尽量把事故降低到最低限度,为LGSG2标段顺利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旧路重建工程常见的问题及处理分析
我陇南通途公路工程处为了使工程保质保量完成,从各段抽调业务精、技术好的工程技术人员,坚持到施工现场勘察,遇到施工难、任务重的工作一起研讨,制定相应措施,明确分工,使施工人员责任到人,管好每段路。

首先,对结构层的分析,老路路面以下结构层的综合弹性模量和压缩比与新建道路部分不一样的特点,对老路进行彻底处理,若直接在上面铺筑结构层,极易引起错台、纵向开裂和其他病害。

因此,决定老路面全部破除。

然后仔细检查下面结构层的弯沉和强度是否满足对新建结构层的标准,达不到要求继续往下处理,直至满足强度和各项指标为止。

另外,标高也做为重要的控制内容,找平层设在底基层范围内,保证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在老路范围内的厚度能达到20cm的设计厚度,在保证基层厚度的情况下,达不到要求厚度的,继续向下破除,超过20cm以外的,用底基层材料找平至基层顶面标高,保证找平层厚度不小于规定要求。

再铺筑基层,基层顶面铺设透层油,再在上面铺筑沥青路面,以避免错台和纵向裂缝。

基层是路面结构中在承担荷载方面起关键性作用的结构层,基层强度高,适当减薄面层厚度,对整个路面的承载能力影响很小。

但是加厚面层,减小基层结构层厚度,路面的承载能力就显著下降。

面层在路面结构层中更重要的是起功能性作用,这就是为什么要“强基薄面”的原因,也是破除原有路面结构,保证基层厚度,将找平层设在底基层上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新老路基压实度不一样,残留孔隙率也不一样,在外荷载的作用下,产生的压缩变形也不一样。

但是如果新老路面层和基层结构都一样,可能引起沉降的主要只是路基,而车载通过基层和面层的分布,车轮对路基的压力经过扩散强度减弱很快,对路基的作用减轻,影响减小,有利于消除因车载影响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降。

三、新旧路交接问题及处理
在利用旧路作新路路基时,宽度通常不足,需在旧路单边或双边扩宽,这时就存在新旧路交接问题,包括路基和路面的交接,设计及施工中均慎重处理,以防新路使用期间出现病害。

1、新旧路基交接处理
新路基填筑前把旧路基交接面的杂草、表土清理干净,而新路基基底除清理工作外,还需根据不同地质情况作相应处理,如属软基则需作软基处理,如属一般地基则压实,并检测压实度,达到设计规范要求,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规定二级公路路基填方1.5m以下压实度应达到94%。

如属水田、菜地等经常浸水的地基,则要先作排水、清淤等工作,晾
晒一段时间直到符合要求后再压实。

填料方面,最好用透水性较好的矿碴填筑,如用土则应选用透水性良好、塑性低的砂性土,填筑时分层进行,每层松铺厚度不超过30cm。

新路基拓宽时,遇到一些特殊情况,路基脚处水深约为5M,且河床底坡较陡,河底有较厚淤泥层,直接填筑路基可能会导致滑沉。

最后通过抛石挤淤填筑至水平面后,待基本稳定后再砌筑挡墙,进行新路基的填筑。

在新老路基交接处高填方路段还需进行沉降速率的观察,为保证路面不致于因不均匀沉降而导致破坏,必须等新路基处于稳定后才能进行路面结构层的施工。

工程建设过程中,也可将旧路上经过的车辆安排至新路基上通行,可起到加快路基固结沉降,缩短工期的明显效果,但进行此项措施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并安排一部分人员进行路基的维护及协调工作,以确保正常的通车及安全。

2、新旧路基交接处路面处理
在新旧路基交接处,因存在新旧路基沉降不均匀影响,水泥砼、沥青等路面可能会出现裂缝、破碎等现象,除了加强管理新路基的的填筑,使压实度达到规范要求以外,还要对该部位路面作一定的加固处理。

3、在旧路上铺筑新路面的若干问题及处理
旧路重建工程有很大部分利用旧路作路基,旧路经多年行车,已相当稳定。

若原路面为沥青路面、水泥砼路面,且路面情况较好时,可直接在其上铺设新路面。

但新路纵断面线型设计不可能完全地按旧路进行,因此需对路面基层、面层的厚度作弹性处理。

四、施工中常见问题及处理
(一)维持交通
旧路重建施工一般需要维持车辆通行,在一些车流量大的路段更是重要,如何组织施工以令交通顺畅是施工进度的关键。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半幅施工,半幅通车,这是基本。

不同的工程各有不同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处理。

1、旧路较宽时
旧路面较宽,则通过在原路肩上填土整平后,单边可维持行车,施工时就可封闭单边路。

但封闭路段不可太长,因车流量特大,道路收窄后,车速较慢,极容易堵车,因此每段应在500~1000米为宜。

这样施工组织较方便,交通也不会受较大影响。

2、旧路较窄时
原路面较窄时,封闭单边施工时只能维持单车道行车。

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严密地
组织施工,做好施工计划,工程才能顺利进行。

另外,在施工段两头,我处积极邀请当地交警和路政人员及安全专职人员指挥交通,让两个方向的车辆轮流通过施工路段。

还注意保护未达强度要求的路面,防止车辆碰坏。

对于砼路面,为缩短砼路面的强度形成时间,可使用减水剂、早强剂等添加剂,提高砼早期强度,并可缩短工期及避免窝工现象。

(二)沿线路口较多时的处理
旧路沿线通常有较多出入口及路线交叉,施工时需留出缺口出入。

但缺口太多,会严重影响施工,并且因施工缝太多而影响工程质量。

因此,施工时应全面考察全路段的出入口情况,并调查当地的小路连接情况,合理地定出预留缺口的位置。

具体操作中,把可能合并的出入口尽量合并,必要时可修临时便道相连,使多个出入口可从一个缺口出入;如两出入口之间另有小路相连,则可作出绕路指示,封闭其中一出入口,只留一口出入。

(三)施工安全问题
旧路重建施工存在较多安全隐患,若不防范就会危及施工人员和行人、车辆安全,夜间施工路段必须挂上警示灯,保证行车安全。

路上行人众多,施工人员注意文明施工,不乱抛乱放,用电设施不乱拉乱接,以免危及行人安全。

在安全方面,我陇南总段通途公路工程处进行了周密的安排,成立了安全领导小组,分工明确,专人专管,制定了强有力的安全措施。

五、小结
灾后重建工程是一项重点工程,因此,在管理方面首先要科学、合理的制定施工组织计划和施工方案;在工程质量保证上,要动员职工树立质量意识,因为质量是工程的关键,是公路工程建设的生命,若处理不当,极易造成质量隐患,影响使用功能并缩短寿命,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同时还要有高度的安全责任感;工程方可顺利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