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附答案
满分: 120分考试时间: 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 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压榨(zhá)羡慕(mù)折扣(zhé)言行相顾(gù)
B. 禅师(chán)冠冕(miǎn)骈进(pián)红装素裹(guǒ)
C. 佛门(fó)掺杂(cān)勾当(gōu)舍身求法(shě)
D. 嗤笑(chī)褴褛(nǚ)嗔怒(chēn)仓皇逃窜(chuàn)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待学习, 我们应该有一丝不苟的态度, 对任何细小的问题都要吹毛求疵。
B. 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 手段不断翻新, 令人叹为观止。
C.教学中, 老师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洗耳恭听。
D.当优美的旋律戛然而止时, 整个端午节晚会现场出奇地寂静, 人们沉浸在无尽的回味中。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看到眼前的毕业照,小新不由想起三年来大家一起玩耍、同桌共读。
B. 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水平。
C.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使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购买力大幅度提高。
D.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
5.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汽车在望不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扑入你的视野的是一条黄绿错综的大毡子。
(比喻)
B.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 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着一株或一排白杨树, 难道你只觉得它是树?(反问)
C. 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拟人)
D.傲然地耸立, 像哨兵似的, 面对它们, 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
(比喻, 设问)
6.请选出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
( )
①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 其实不大懂, 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 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
⑦有的书昨天看不懂, 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
③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 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
④经验证明, 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 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
⑤因此, 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A. ⑤②①③④
B. ④①②③⑤
C. ②③④⑤①
D. ④③②①⑤
7、根据提示, 用作品原文填空。
⑴黄鹤一去不复返, ________。
(崔颢《黄鹤楼》)
⑵________, 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⑶________, 寄身于草野。
(曹植《梁甫行》)
⑷庭中有奇树, ________。
(《古诗十九首》)
⑸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 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 “_______, _______。
”
⑹《三峡》中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
”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
昔有一国, 国中一水, 号曰“狂泉”。
国人饮此水, 无一不狂。
唯国君穿井而汲, 故无恙。
国人既并狂, 反谓国君之不狂为狂。
于是聚谋, 共执国君, 疗其狂疾, 火艾、针、药莫不毕具。
国君不任其苦, 于是到泉所酌水饮之。
饮毕便狂
君臣大小其狂若一众乃欢然。
《宋书.袁粲传》
1. 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疗其狂疾∕虽乘风御奔不以疾也
B. 国人既病狂∕既出, 得其船
C.火艾、针、药莫不毕具∕问所从来, 具答之
D. 国君不任其苦∕任意东西
2. 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饮毕便狂君臣大小其狂若一众乃欢然。
3. 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发?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
1.苦瓜, 苦瓜, 亲爱的菩萨
孙思杰
①外婆从不怨天尤人。
记忆中, 外婆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关于天的坏话, 哪怕是愁苦惨淡的日子, 她也只是说, 老天爷是有眼睛的, 我们的苦, 他都会看在眼里。
②外婆是很能吃苦的。
至少在幼小的我看来, 外婆这一生, 过得实在太难。
外婆五岁时, 老外婆就去了, 从此外婆没能再见母亲一眼。
童年丧母的痛楚, 远比那些刚出生就见不到母亲的人痛苦, 因为曾经拥有了, 感受了, 然后失去, 就是精神上的失去。
③在那个封建落后的年代, 外婆的“诗意”便显得有些特别和负罪: 三从四德, 没能阻碍她对镜贴花黄;男尊女卑, 也没能埋没她对读书的渴望。
那时候, 外婆是乡里的一枝花, 也是墙角的一株草;是男人心底的痒痒挠, 也是女人心里的一根针。
④后来等到外婆嫁人, 本以为可静心生活, 那一年却又遇上大饥荒。
外婆四个孩子, 最大的那个因为疾病死了, 母亲也差点因为饥荒而丧命。
那时候, 外婆常对着天喃喃自语: 老天爷啊, 你擦擦眼吧, 我快熬不下去了。
可外婆, 又都咬着牙一次次地挺了过来。
⑤饥荒过后, 外婆便在老屋前栽了一排苦瓜。
灰突突的村庄, 一下就被这绿色给点活了。
从屋外走过的人们, 都忍不住要瞟一眼。
⑥外婆很喜欢苦瓜。
喜欢吃苦瓜, 也喜欢养苦瓜。
她说, 苦瓜是孝子, 一生下来就知道土地的苦楚, 苦瓜心疼土地, 所以要把土地的苦转移到自己的身上。
她说, 苦瓜既是好菜, 也是好药, 它清火、解毒、和胃、护肝、养心。
她还说, 苦瓜, 苦瓜, 土地的苦孩子。
⑦外婆说这些话的时候, 我正坐在老屋前的台阶上, 感受到日暮和黄昏在
我的背后流转, 无尽的岁月轰鸣声中, 我看见外婆的那双手, 那双渐渐变得苍老的手, 那双曾托起我一个个梦境的手, 正轻轻拂过苦瓜, 为它拭去眼角的泪痕。
⑧劳动, 是人们低下头来对世界的一次妥协和皈依, 也是外婆潜意识里的
祈祷仪式。
⑨苦瓜要搭架的时候, 外婆便扛着铁锨去松土。
她用农具总是含蓄式的, 像在土地上雕花, 一次下去, 翻起的泥土是叶, 再一次下去, 钩出的草屑是伏笔。
如此反复, 苦瓜便在一个仁慈的环境里蓄势待发。
⑩等到苦瓜结果, 外婆永远是最高兴的那一个。
她小心翼翼地将那些土地的果实摘下来, 捧在怀里, 孩子般高兴, 有时会抬起头喃喃说, 老天爷, 真好。
⑪外婆的苦瓜, 不管是煨汤, 还是配菜, 贫苦的生活里, 总能让我们觉出
一丝甜来。
最喜欢的, 还是看外婆弯腰进灶房的背影。
当初老屋的奠基仪式, 是在鸡鸣狗吠的鞭炮声里欢呼起来的, 风水先生说, 这是一座吉宅, 坐北朝南, 负阴抱阳。
而外婆的灶台, 也是老屋光荣的参加者, 又或许, 它的身份比老屋尊贵, 因为一座房屋站起来, 炊烟升起, 许多记忆也围绕着这个灶台开始生长。
⑫外婆煨的苦瓜汤, 便是我童年记忆的最深来源。
少油, 一点盐, 苦瓜只切一段;温火, 加几瓣梨, 孩子的口水便出来了。
那时家里没有别的给孩子做吃食, 外婆的苦瓜汤便成为我最期待的美味, 日子一长, 那平淡生活里的点点苦意, 已在不知不觉中浸入了我的血液, 构成了我的筋骨, 形成了我的品性。
⑬老屋前的苦瓜架又冒新绿了, 我知道, 那是外婆先前的苦难开出的花。
她这一生受了无尽的苦, 却又把心里的苦转化为世上的善, 世代相传。
⑭外婆生活在大自然中, 大自然就是一座教堂。
她热爱, 且怜惜大自然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而一切美好的事物, 又启示、丰富、培育了她的内心。
外婆接受了苦瓜, 所以内心渐渐清淡, 归于平和。
我们随从了外婆, 所以也嗅到了苦瓜的清香。
⑮苦瓜, 苦瓜, 亲爱的菩萨……(选自《做人与处世》2017年第4期, 有删改)
1. 根据文意, 说说文题“苦瓜, 苦瓜, 亲爱的菩萨”的含义。
2. 结合语境, 赏析下列加点的词和句子。
(1)她小心翼翼地将那些土地的果实摘下来, 捧在怀里, 孩子般高兴。
(2)那时候, 外婆是乡里的一枝花, 也是墙角的一株草。
3.结合文章内容, 说说外婆是个怎样的人。
4. 文章的结尾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2.灯火萧萧
①乌黑油污的煤油灯, 一经火柴点燃, 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②“生命”的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
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 就是那样闪动着, 那样引逗着你的眼, 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在胡兴村, 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
③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 外围有铝片为套, 瓶口是
一个铅皮的盖子, 中间钻一个小洞, 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 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 将煤油汲吸上来, 油润的灯芯, 火柴一点就燃着了, 昏黄摇曳的光芒, 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④夜深的时候, 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 仿佛可以跟古人促膝而谈, 读
一点诗词, 雅兴随之而起。
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 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 可惜, 当时年纪小, 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
⑤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 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 一
老一少, 祖孙两人从“人初静”, 守到夜更深, 守着永夜, 守着灯火, 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 那是祖母无怨的爱, 无尽的心, 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⑥当灯芯烧黑了, 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 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 灯芯越烧越长, 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 光, 就更亮了!
⑦这样的煤油灯, 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 人在客厅的时候, 灯随我们在客厅, 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 灯就随着我们过去。
有时, 书读到一半, 要到客厅拿东西, 那得提着灯过去, 脚步不能太急, 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
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①?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 风大的时候, 我们就得一手举灯, 一手遮风护火, 步步为营, 仿佛履薄的人, 战战兢兢。
⑧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⑨在那样的灯火下, 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⑩虽然, 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 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
恒之火, 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
⑾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 我们长大了, 家里安装电灯了, 刚开始, 我们
只要五烛光的灯泡, 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 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 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 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
⑿此后, 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的成长, 日光灯一到, 黄光从此成为白光, 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 这时, 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 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 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 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
⒀继之而来的美术灯, 霓虹灯, 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 耀眼、闪烁的灯, 增添了一些妖媚, 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 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 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 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⒁有一次, 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 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⒂四十年了, 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 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 坐在讲求爱眼照明的桌前, 如果祖母还在, 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 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 陪祖母静静欣赏这一些光影缤纷!
⒃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 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选文有改动) (注释)①土埆厝: 台湾的一种民居。
1.“‘生命’的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 请你阅读②--⑨段, 简要概括作者与灯火相伴的几段时光, 并依据提示, 将横线补充完整。
灯火下读书——______________——剪烛挑灯夜战——_____________
2. 品味语言, 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修辞角度, 赏析第⑤段画线句的妙处。
祖孙两人从“人初静”, 守到夜更深, 守着永夜, 守着灯火, 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
(2)结合语境, 谈谈你对第⑾段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
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 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
3. 第⑩段中“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 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富有内涵, 谈谈你的理解。
4.本文在构思和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色, 结合文章内容, 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四、写作题(40分)
以下两题, 选做一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 按要求作文。
(1)深邃的你, 痴迷的我;严格的你, 叛逆的我;狡黠的你, 单纯的我……我在“你”的陪伴中、在与“你”的亲近和交流中, 渐渐成长。
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 写一篇文章。
(提示: “你”可以是人, 可以是物。
)
题目:的你, 的我;
(2)下面几则有关反省的经典言论, 带给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任选一
则, 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 写一篇文章。
子曰:“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论语·里仁》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论语·学而》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
参考答案:
一
B
D
D
C
D
白云千载空悠悠征蓬出汉塞剧哉边海民绿叶发华滋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
1.B
2. 饮毕便狂∕君臣大小∕其狂若一∕众乃欢然。
3.①偏见害人。
②坚持真理, 勿要随波逐流、盲目从众。
③在举国上下只流行一种荒诞的意识、只贯彻一种虚伪的做法的情况下, 一个有健康头脑和正常行为的人, 要想在众人颠倒黑白的环境里坚持公正的原则, 的确是极其困难的。
三
1. 既指外婆种的、伴随着我们走过艰难岁月的苦瓜, 又指善良、坚韧、乐观的外婆。
2. (1)小心翼翼, 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文中描写了外婆小心谨慎地把成熟的苦瓜摘下来的情态, 生动地表现了外婆对苦瓜的珍视。
(2)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既把外婆比作“一枝花”, 又把外婆比作“一株草”,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意”的外婆带给人们的美好印象, 也写出了“诗意”的外婆为当时的环境所不容。
3.①外婆是个善良和平的人。
生活再苦, 她也从来不抱怨。
②外婆是个很能吃苦的人。
生活的一次次艰难, 她都咬着牙一次次地挺了过来。
③外婆是个勤劳的人。
她热爱劳动, 细心种苦瓜, 劳动是“外婆潜意识里的祈祷仪式”。
④外婆是个能干的人。
在贫苦的生活里, 她能把苦瓜做得让“我们”觉出一丝甜来。
⑤外婆是个热爱生活、乐观的人。
艰难的岁月没能阻止她将生活过得“诗意”, 没能埋没她对读书的渴望。
她热爱, 且怜惜大自然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4.①抒发作者对苦瓜、对外婆的感激、怀念之情, 点明主旨, 升华主题;②照应题目;③委婉、含蓄, 有余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寄托作者情感, 发人深思。
1. 灯火下祖孙相守相依提灯护火
2. (1)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渲染了童年生活中祖孙两人在灯火下相守相依互相陪伴画面的温馨, 突出表达了作者对祖母的深深怀念, 句式整齐, 富有感染力。
(2)笃定而拘谨, 本义是稳定而拘束, 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五烛光灯泡光芒稳定, 与煤油灯火的风动闪烁不同, 表达了作者对使用“电火”后, 生活中的诗意减弱淡淡的惋惜。
3. 与煤油灯相伴的那些温馨时光是我生命中永远不会忘记的美好记忆, 它带给我的温馨、诗意一直温暖着我的童年。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温馨诗意时光的留恋和深切怀念。
4.示例一:本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将童年时煤油灯下的温馨生活与长大后灯光耀眼反而迷失的生活进行对比, 突出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温馨诗意生活的深切留念与怀念和时代发展, 温馨不在的怅惘遗憾。
示例二: 本文运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灯火”触发了作者对儿时灯火下几个生活片段的回忆, 表达了作者对儿时温馨美好时光的留念, 对祖母的深切怀念。
示例三:本文以“灯”为线索, 叙写了童年时煤油灯相伴的时光和电灯相伴的生活, 突出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温馨诗意生活的深切留念与怀念和时代发展, 温馨不在的怅惘遗憾。
文章以“灯”为线索, 贯穿全文, 使文章浑然一体。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