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界决定境界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眼界决定境界读后感
【篇一:《眼界决定境界》读后感】
眼界有多广,境界才能有多深
————《眼界决定境界》读后感
厚厚的一本书,从“书眼”开始。
什么是眼界,它是指人们能够博闻
强识,在平淡之中寻找传奇,在普遍之中突生与众不同,是人们认
识客观事物的程度与广度。
那么什么是境界呢?它是指当人们心里、阅历、知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待事情的
发展,是指人们观察客观事物的深度与高度。
读着读着看到了一段话:登高才能望远,望远才能先人一步。
眼界
的宽狭决定了境界的高下。
眼界就是别人低头走路时,我们抬头看路;境界就是别人还在走路时,我们已经达到了终点。
“一帆风顺”是我们的美好愿望,但是我们依然执着地相信“逆境出人才”的真理。
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力的社会中,就必然会遇到这样那
样的事,也许是沾沾自喜的成功,也许是垂头丧气的失败,也许还
有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但是,我们所要选择的是如何从失败中走
出来,如何从教训中调整方向。
一直都很喜欢两个词“好高骛远”和“高瞻远瞩”,在《高瞻远瞩——
眼界决定世界》一书中,明确指出只有拥有了广阔的眼界,才能在
生活的点滴中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才能有长远的目光和实践的动力,才有可能为灿烂的一生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也唯有站在高
处看问题,才能更好地把握方向、认清形势,才能更好地为自己的
将来作准备,为提高自己有更宽广的眼界作铺垫。
“好高骛远”是指
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人的眼界的设定是要根据实际而
超越实际,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外,人的潜能范围之内设定,
唯有如此,才会有实现的可能性。
如同半杯水的故事一样:一个杯
子有半杯水,问“你看到了什么”,有些人觉得杯子里只有半杯水了,而有些人却认为杯子里还有半杯水。
两种心境决定了人看事物的态度,也反映了两个人悲喜两极的不同眼界。
雏鹰振翅飞翔,翅膀才
能异常有力,当雄鹰能够翱翔蓝天的时候,他不会仰望填空而自喜,它锐利的目光会紧盯着地上奔跑的兔子。
幸福的青蛙坐在井里,整
个“天空”尽收眼底,但是它看到的天空却只有井口那么大的一片天,因为它从未想过跳出井口去看看。
动物的世界也能够让我们知晓,人的世界中则更能体现了。
没有对音乐的痴迷,就不会成就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如果没有对文学的执着,司马迁就不
会写就旷世奇作《史记》;如果没有对科学的不断探索,有哪来居里夫人的镭的发现??正是有了非凡的眼界,才有了他们对待磨难的坚韧与平静,也决定了他们不一样的境界。
人活着,就是需要不断追求,追求高境界的人生。
这需要我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淡泊名利,需要我们有“满招损,谦受益”的低调平淡,更需要我们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淡望天外云卷云舒。
”的淡然与平静。
翻书至尾,似乎也能略有感触,但是要想真正拓展自己的眼界,也许“道阻且长”,但是想要提升自己的境界,则需“慢慢修远”。
【篇二:眼界决定境界境界决定高度】
眼界决定境界境界决定高度
——读潘石屹《既要成功,也要成仁》有感
13级汉语国际教育金彤彤
借用张然《眼界决定境界》这本书的书名来表达我读完潘石屹的《既要成功,也要成仁》这本书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起初我以为这是一本大肆渲染成功学,读完会使无数青年热血沸腾的书。
但当我静下心来认真读完它的时候,我认为我之前的看法错了。
这本书不同于其他以励志、职场为主题的书籍,它更像是一本对话录,一个成功者与万千渴望成功的人的对话。
这本书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老潘对于人生的一些独到的看法与见解,我很庆幸在这个年纪看了这本书,因为它对我的启发很大。
在迷茫和孤独的时候,可能回想书中的片段会使我找到克服困难的勇气。
说它是灵魂上的导师未免显得有些冠冕堂皇,但这本书对于青年人在人生道路的启发作用的确是不容小觑的。
1. 我们为什么工作?
经历了漫长的求学生涯,我们即将面临人生的重大转折点,那就是找工作。
认真读书然后找个好工作是每个思维正常的年轻人都知道的事情,它似乎已经成为了无数中国人的生活法则。
但是又有多少人能清楚地说出来我们为什么工作。
潘石屹在《既要成功,也要成仁》一书中提出这个问题,这是一个特别值得反思的问题。
我们知道活着,但我们为什么活着,为什么而活?正如潘石屹在书中谈到的“我们需要时而从生活中抬起投来,问问为什么,这样生活才不会
失去方向。
”是时候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在为了生存而生存,为了
工作而工作,为了学习而学习。
在市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太多人不知道自己的初衷是什么,许多愿望也被蒙上的世俗的影子。
我们一直喊着要找个好工作,但当被问到什么是好工作、什么样才
叫好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又有多少人能流利的回答,有多少人会尴
尬语塞?的确,我们应该在哲学、宗教层面多花一些时间来研究,
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技术、科学、工艺就能够解决的问题上。
读到这里,让我想到了自己。
最近有出国当汉语志愿者这样的机会,在许多人看来这可能是一次不错的机会,既可以出国又可以赚钱。
班里的同学都跃跃欲试想要争取到这次机会,身处这样的氛围中,
我自然也有了这样的想法。
但是过了几天冷静下来,我在思考我为
什么要去异国他乡工作,我的初衷、最最真实的目的又是什么。
想
到这里,我竟然说不出我内心的真实想法。
当然,锻炼自我、学习
外语都可以是不错的理由,但是这些似乎都是很官方的想法。
之所
以这样讲是因为它们不能成为支撑我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生活
一年的动力,自己想清楚后觉得明朗许多。
大多数人都在追求的、
大多数人都觉得很好的事物可能对于自己来说不一定就是一件好事。
此外,书中谈到的一些对于工作的态度,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反
思的。
在书中潘石屹写道“做每件工作都是一次祈祷”“工作的过程也
会成为一种精神的享受,工作的成果就会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作
品”“要将工作过程变为一种精神享受,只有充分领会自己工作的意
义和价值才能实现”。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老板与员工在思想上的不同。
我们经常能看到各种吐槽工作压力大、升值空间小、工资太低、假期太少这样的帖子、微博,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自己,当我们
把一件事情当做压力的时候,负面情绪自然也就来了。
我们是不是
也可以像老潘一样,把工作当做一次祈祷,一个“走向永恒灵魂的途径”。
2. 你理想是什么?
理想,可以是一个亘古不变、老少皆宜的话题。
我们理想可能是随
着年龄和时代不断变化的。
在《既要成功,也要成仁》一书中,潘
石屹将其概括为“做一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这是一个精确的概括,
理想不同于空想,因此它要符合
自身的实际,更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的耕耘。
在这本书中,潘石屹很明确地表现了他对“超脱”与“自我解放”的向往。
“超脱,不是盲目的抛弃,而是想清楚那个是你困惑的东西,站
在更高的层面思考它”这让我想到了一首英文歌的歌词,似乎可以和
这句话互译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 stand a little taller.这就是我在前文为什么说它像人生道路上灵魂导师的原因。
这本书试图使读者跳出固有的思维,世俗的樊篱,来寻求一种
超脱的人生境界。
“有的人可能就爱吃鱼翅,有的人可能就爱吃龙虾,可是他们真的
爱吃这鱼翅和龙虾吗?我看他们爱的是我吃的起龙虾的感觉”,“人
们在很多‘有意义’的东西面前变得不诚实了”书中这段论述以风趣幽
默的笔触写出了很多当代人都存在的问题。
由此我们可以认真思考
一下:我们真的是喜欢去国外工作还是喜欢被人羡慕的感觉?
超脱,从佛学角度来看即佛法超度、脱离苦难,我们或许做不到虔
诚的基督教徒那样爱自己的仇敌,但是我们可以忘却仇恨,解放自
己的灵魂。
在本书中,潘石屹讲到曾经有许多朋友向他借钱,借钱
后不但钱没有还,连朋友也没办法做了。
后来他找到解决仇恨情绪
的方法,把他们的名字列在一个清单上,然后烧掉,仇恨厌恶也就
灰飞烟灭了。
这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方法,与其让负面情绪影响自己,还不如让不愉快的往事都随风而去,比起“亲者痛、仇者快”要来的
实惠得多。
3. 你幸福吗?
含义并不相同。
如果,两个人分别拥有一个面包,很可能一个觉得
特别满足,另一个想要更大的面包,觉得心情苦闷。
简言之,幸福
源于你自己的心,源于你是否是在追求对的东西。
总是觉得自己不
幸的人,那么问题就出在他自己身上,完全没有必要浪费时间抱怨
社会。
最后,我想借用一句很流行的话来概括我这次读书的心得体会“眼
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地位”。
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我们可以借鉴许多成功人士走过的路,并不是要复制别人的成功,
而是要在别人的人生中学习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