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堂知识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堂知识题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文言文阅读。
古人谈读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1]解释加点字词。
恒:_________ 耻:_________
知:_________ 识:_________
厌:_________ 漫浪:_________
[2]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你对读书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水滴石穿
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①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
乖崖命杖之,吏勃然②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
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仗剑下阶斩其首。
(注释)①巾:头巾②勃然:发怒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张乖崖为崇阳令为:___________
(2)诘之诘:___________
(3)乖崖命杖之杖:___________
(4)一钱何足道足: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自”。
(5)一吏自库中出自:___________
(6)自仗剑下阶斩其首自: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滴石穿”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中张乖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同意他的做法吗?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下列古文,完成练习。
何晏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宴在宫内,因欲以为子。
宴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
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
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世说新语》
注释:①若:好像。
②奇爱:十分喜爱。
③以:把。
④乃:于是。
⑤欲:想,希望。
⑥知:明白。
[1]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解释文中的字,再理解词句的意思。
(1)何氏之庐也。
庐: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问其故。
故: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即遣还外。
遣还: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课内阅读《古人谈读书》节选部分,回答问题。
(一)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二)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解释加点的字词。
①漫浪:_______ ②急:_______ ③谓:_______ ④下流:_______
[2]选段(一)是宋朝大理学家________的智慧之见,他在《观书有感》(其一)中也有经典之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段(二)是清朝文学家__________的读书心得,里面有两个典故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___________ 的重要性,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用原文短句回答)
[4]作者在选段(一)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不超过10
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知道哪些好的读书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望梅止渴
魏武行役,失汲道。
三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失汲道(____)①失去②找不到
(2)三军皆渴(____)①都②一起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曹操想出的办法好吗?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望梅止渴”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A.画蛇添足
B.画饼充饥
C.望眼欲穿
D.叶公好龙
6.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鹬(yù)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qián)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战国策》)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蚌方出曝( )
A.bào B.pù
(2)强秦之为渔夫也( )
A.wéi B.wèi
(3)两者不肯相舍( )
A.shěB.shè
2.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句中的“雨”作动词用,是下雨的意思。
( )
(2)“渔者得而并禽之”句中的“禽”同“擒”,是捕捉、抓住的意思。
( )
(3)“以弊大众”中的“弊”意思是问题、毛病。
( )
(4)“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句中的“恐”意思为害怕、恐慌。
( )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1)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短文内容,仿句填写。
例:鹬蚌相争,渔翁并擒。
_______相_______,________并________。
5.苏代对赵惠王讲“鹬蚌相争”的故事,目的是什么?这样讲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课外阅读。
东施效颦①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②,其里之丑人见而美③之,归④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⑤妻子⑥而去之走。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注释:①颦:皱眉头。
②里:邻里。
③美:认为……美。
④归:回去。
⑤挈:带着。
⑥妻子:妻子和儿女。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东施效颦(___________)
(2)挈妻子而去之走(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____”在文中画出描写人们看到丑人“亦捧心而颦其里”的表现的句子。
这种表现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东施效颦最大的问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回答)
[5]这个故事给人们的启示是()。
A.每个人都要有追求美的勇气
B.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
C.要懂得扬长避短,不能盲目模仿别人
8. 轻松阅读快车。
徐孺( )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yé)?”徐曰:“不然。
譬( )如人眼中有瞳( )子,无此必不明。
”
1.给短文中的加点字注音。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孺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语之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观书之法三则(节选)
(宋)朱熹
读书,始①读,未知有疑;其次②,则渐渐有疑;中③则节节有疑。
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④是学⑤。
(注释):①始:开始。
②其次:读着读着。
③中:读到一半的时候。
④方始:才能称得上。
⑤学:学习。
[1]短文中的“疑”字可真多,我知道它的意思是_________,我还能写一个带有“疑”字的四字词语:_________。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大意。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来的。
短文内容体现的是“朱子读书法”中的(______)(填序号)
A.循序渐进 B.熟读精思 C.虚心涵泳 D.切己体察
E.着紧用力 F.居敬持志
[4]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理解。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①,与儿女讲论文义②。
俄而雪骤,公欣然③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④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⑤。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⑥,左将军王凝之⑦妻也。
(注)①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②文义:文章的义理。
③欣然:高兴的样子。
④胡儿:即谢朗,字长度,小名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
⑤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⑥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yùn),谢无奕之女,聪慧有才辩。
无奕,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
⑦王凝之:字叔平,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曾任左将军。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句总括了谢太傅一家咏雪的背景,精练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
“________”、事件“___________”等要素。
[2]“儿女”一词古今意义不同,今义指儿子和女儿,古义指
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兄妹两人一个把雪比作盐,另一个把雪比作柳絮,哪一个更好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古文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_____,_____, _____。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
_____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按原文内容填空。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谓:_________________
漫浪: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心到的重要,这是因为(用文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宴在宫内,因欲以为子。
宴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
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
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注释:(1)若:好像。
奇爱:十分喜爱。
(2)以:把。
乃:于是。
(3)欲:想,希望。
知:明白。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解释文中的字,再理解词句的意思。
(1)何氏之庐也。
庐:________________
(2)人问其故。
故:_________________
(3)即遣还外。
遣还:_______________
13. 课内阅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yù yì)也。
二者不可得兼(jiā
n qiān),__________。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画出来。
[2]把画横线的地方按原文填空。
[3]解释所填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课外阅读。
执竿入城①
鲁②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③。
俄④有老父⑤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⑥而入?”遂⑦依而截之,乃入城。
注释:①《执竿入城》选自《笑林》,②鲁:鲁国,在今山东省南部一带。
③计无所出:指想不出办法。
计:办法。
④俄:不久,一会儿。
⑤老父:老人。
父,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⑥中截:从中间截断。
⑦遂:于是,就。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_________________
亦不可入_________________
遂依而截之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快乐阅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陶侃励志
司马光
陶侃字士行,本鄱阳人也。
徙家庐江之寻阳。
侃早孤贫,为县吏。
庐江太守张夔(kuí)召为督邮,有能名,迁主簿。
夔妻有疾,将迎医于数百里。
时正寒雪,诸纲纪皆难之,侃乃请行,众咸服其义。
迁武昌太守,左转广州刺史。
侃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pì)于斋外,暮运于斋内。
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
”其励志勤力,皆此类也。
(译文)陶侃字士行,本来是鄱城人。
迁家到庐江的寻阳。
陶侃很早成了孤儿,家境贫穷,后来当了县吏。
庐江太守张夔征召他做督邮,因为有才能有名声,升为主簿。
一次夔妻有病,将到几百里地的地方请医生。
此时正天寒下雪,几个管理事务的仆人都认为这件事很难而畏惧,陶侃于是请命前去,众人都被他的道义所折服。
陶侃后升为武昌太守,又升调广州刺史。
陶侃在州府无政事时,总是早上将百块砖搬到书房外,晚上再运到书房内。
别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收复中原,过分的优游安逸,恐怕不能承受大事。
”他励志勤勉努力,都是像这类的事情。
[1]写出下列词语中“故”的意思。
①人问其故( ) ②过故人庄( ) ③温故而知新( )
[2]“时正寒雪,诸纲纪皆难之”一句让你想起哪些描写冬天的成语或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都说陶侃是个重道义的人。
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再用两个成语夸夸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陶侃运砖的目的是什么?文中怎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在正确的说法后打“√”
①陶侃为官后,能勇于助人而不畏艰难。
( )
②陶侃任几个州的都督,好逸恶劳,臭名远扬。
( )
③陶侃励志勤勉努力,升调广州刺史也不意外。
( )
16. 阅读理解。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1]给下面加点的“度”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①标准,限度②衡量③计量长短的标准或工具
先自度其足_________ 吾忘持度_________ 宁信度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加点字“之”共出现五次,任意选择其中的两处,说说“之”的词性
和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誉(称赞)之曰
B.吾矛之利(好处)
C.于物无不陷(穿透)也
[3]“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你是这个人,你会怎样推销你的矛和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阅读理解。
文彦博树洞取球
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
球忽跃入树穴,群儿谋取之,穴深,不能得。
彦博以盆取水,球遂浮出。
[1]选择加点字正确的解释,画“√”。
(1)群儿谋取之( A.代词,指球 B.代词,指树洞)
(2)球遂浮出(A.顺,如意 B.于是,就)
[2]这件事的起因是_____(用原文回答)。
[3]其他小朋友没有拿到球的原因是_____。
[4]文彦博想到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知道那些古代智慧儿童的故事?请写出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