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救与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
N u r
s i
n g
心肌梗塞是由于冠状动脉闭塞,使部分心肌严重持久缺血
而发生局部坏死。
病情轻者仅觉胸闷,甚至毫无症状,重者可
突然伴发左心衰竭,严重心律失常,休克甚至猝死。
根据病理
资料,除心内膜下心肌梗塞外,大多数急性心肌梗塞均与血栓
形成有关。
心肌缺血持续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塞。
根据
资料报道90%以上心肌梗塞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
痉挛引起,极少数是冠状动脉的其它疾病所致。
而且也与吸烟
量有明显的效应关系[1]。
因此,一旦心肌梗塞发病,医护人员
分秒必争的做好抢救和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近年来,我科抢救
成功30余例,成功率为100%,现将抢救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急性心梗患者的抢救
时间就是生命,因为突发心梗的抢救时间是降低患者病死率
的关键。
据统计,患者在发作6小间内就医的病死率为6%,8小
时内就医的病死率为7%,12小时内就医的病死率达16%,可见突
发性心梗的急救就是在和时间抢生命。
一旦确诊或怀疑是心梗,
首先,让患者就地平卧;解开胸前衣扣,千万不要搬动患者。
让
患者的情绪和病情得到暂时的稳定。
再就是立即口服急救药品,
如硝酸甘油,同时给予吸氧。
如出现昏迷、呼之不应,脉搏测不
到,抽搐等表现。
医护人员要争分夺秒,要立即叩击患者心前
区,或者施行心脏按压。
针刺人中穴,劳宫穴,三角泉穴等也能
起到抢救作用。
同时迅速清理患者咽部呕吐物,以免堵塞呼吸道
或倒流入肺,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如有发热者可头部敷冰袋
或冰帽给予降温。
抢救成功后应严密监护。
2严密监护
将病人迅速送监护病房,进行持续心电监护,及时观察生命体
征变化,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并有专人特别护理,一般监护一
周,特别是最初6小时内,要每15~30分钟观察一次,并记录,有并
发症者随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心律、心率、血压等的图型变化;
掌握心肌酶谱及血红蛋白等检验值的变化,预防并发症发生。
3疼痛护理
3.1因冠状动脉急剧闭塞致心肌缺血而致胸骨疼痛加剧,可
迅速有效地应用止痛剂:如吗啡5~10m g皮下注射,也可用杜冷丁
50~100m g皮下或肌肉注射,及时观察用药后疼痛缓解状况。
在滴
注硝酸甘油时掌握好剂量、浓度、滴速,应用血管张扩药、止痛
药要从小剂量开始[2],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血压变化。
3.2及时发现心律失常预防猝死,病人入院后可在担架或
就地实施心电监护。
如有室性心律失常,立即静脉注射利多卡
因50~100m g,待室性早搏消失后再移动病人。
4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以备抢救
立即建立静脉通道,维持血压,补充血溶量,调节电解质,
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输液量和速度是十分重要的,有时患者因为
体位变动而出现滴速改变,应及时发现。
当滴速慢时则治疗药物
不能按时滴入,达不到治疗效果或造成右室衰竭以及出现各种心
作者单位:53山东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王桂华)
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救与护理
王桂华
律失常。
一般输液量不超过1000m l。
输液速度每分钟不得超过30
滴,一般15~30滴为宜。
5氧疗监护
早期可持续高流量吸氧,氧流量每分钟4—6L,以后可根
据病情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氧流量每分钟1—2L,一周后改
为间段吸氧。
同时注意观察吸氧后患者面部、口唇、甲床等紫
绀的改善情况。
还要注意吸氧鼻导管或鼻塞的更换。
每24小时
更换一次。
减少肺部感染。
6并发症护理
6.1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常常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心源性休克三大并发症。
一般在急性心肌梗塞头24~48小时心
律失常发生率最高;心力衰竭主要是左心衰竭,可于急性心肌
梗塞发病后数天内,或在心源性休克、疼痛好转阶段出现[3]。
6.2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变化,了解并发症出现的前期
临床表现是重中之重。
在进行护理、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血
压、心电图形的变化,还要密切观察呼吸、心率、输液速度、尿
量、肺部罗音及面色、表情神志、皮肤湿度、末稍循环、出汗情
况。
早期发现休克的先兆症状,同时及时调节氧流量。
6.3防止肺部及泌尿感染,因长期卧床可导致坠积性肺
炎,为防止并发症发生,要在病情好转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翻
身,防止褥疮发生。
同时定时做深呼吸运动,增加肺活量,保
持病室空气新鲜,每日用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一次,鼓励病
人多饮水,以免形成泌尿系结石。
7加强心理护理,合理饮食指导
7.1急性心肌梗塞因突然袭击发病,导致心理压力较重,
常常出现焦虑恐惧,紧张不安等情绪,因此,我们要热情主动的
为其服务,象对待亲人般的关怀她们,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
亲切感;并耐心地为患者介绍监护室的急救设备和抢救仪器以及
用药目的,向病人介绍医生治疗本病的成功经验和精湛技术。
达
到解除病人的恐惧心理,稳定病人情绪。
同时迅速熟练有条不紊
的抢救患者。
在短时间内减轻患者因疾病造成的痛苦。
医护人员
还要娴熟的技术操作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增强病人对医护人员的
信任感。
在实施操作护理时,动作轻柔。
一切治疗护理尽量集中
紧凑,以免过多干扰病人,认真做好晨晚间护理和基础护理,让
患者感到舒适、心情愉快,以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7.2病人发病4小时内禁食,4小时后改用易消化、清
淡、低盐低脂饮食,为避免增加心脑负荷,可少量多餐,禁忌
过饱、高脂过热、辛辣食物,适当给予水果、蔬菜等纤维素丰
富食品,促进消化。
8讨论
在30余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急救与护理工作中,深
刻体会到,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抢救程序和掌握各种先进
仪器的操作。
了解本病的发病机理和病因,以及临床表现,
每一位护理人员均以娴熟的护理技术操作,以最快的速度、
灵敏的反应,建立好各种抢救通道,如:静脉输液、氧气吸
12
2004
3
护理
N
u r s i n g
33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 raum at i c st ress di sor der PTSD )指个体遭受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的打击而出现的精神障碍。
以精神创伤后体验反复出现、持续的警觉性增高、持续的回避和情感麻木为主要特征。
其症状可能持续数日,数年,严重影响创伤救治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1]。
近年来随着交通的日益发达,车祸发生增多,车祸后出现的应激障碍在临床上也较常见。
有研究报道经历创伤后的PT SD 发生率为20%~30%[2]
,故车祸后应激精神障碍的处理已成为广大医护工作者所面临的新课题。
我科自2003年3月以来车祸患者中明确诊断为PTSD 的56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56例患者中,男30例,女26例,年龄18岁~66岁,平均年龄36±11岁。
文化程度:小学10例,初中32例,高中12例,大学2例。
车祸后主要采取D SM -Ⅳ诊断标准和PSTD 自
评量表[3]。
PTSD 发生时间:16例发生在车祸后1周,40例发生在车祸后3~4周。
精神症状:抑郁28例,躁狂7例,记忆力减退5例,车祸为内容的噩梦16例。
治愈42例,出院后坚持康复治疗症状减轻12例,2例病情无明显好转。
2护理干预
2.1动态监测并发症,处理疼痛影响在车祸患者入院早期,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报告患者的精神症状。
车祸患者大都有复合伤,在注意其主要外伤的同时,要及时发现新出现的症状,及时处理。
加强创伤局部护理,指导患者饮食,保证大小便通畅。
创伤患者的疼痛是一个贯穿疾病过程的主要因素,严重干扰患者睡眠休息和引起患者焦虑,抑郁,导致患者心理和生理疲劳。
所以提高护理人员对疼痛的认知,根据病人需要针对性的制定镇痛方案,减轻病人对疼痛的反应是预防车祸后PTSD 的有效措施。
2.2早期发现及时处理PTSD
车祸患者对突如其来的遭遇
和所带来的躯体障碍,生命威胁,其心理往往极其脆弱。
早期有些病人表现情绪低落、少言语、绝望、悲伤等抑郁表现,受伤情景的不断闪现加重恐惧,强烈的求生欲望又让病人不愿面对现实。
护士应充分运用心理护理技巧,给予热心关怀和体谅,鼓励病人说出内
车祸后应激障碍患者的护理干预
王一凡
作者单位:325300浙江省文成县人民医院外科(王一凡)
心的感受,认真倾听,给予病人心理支持、理解与同情,通过温柔的动作、亲切的言语和关注的目光,给病人安慰,以稳定病人的情绪。
后期病人对病情及伤残肢体的了解,对未来的生活、前途考虑的很多,产生不同程度的思想顾虑甚至无望感,出现抑郁、烦躁不安、失眠、拒绝治疗等,或者对医护人员发脾气。
因此,护士对整个病程都要注意观察,减轻病人的痛苦和不良刺激,稳定情绪,向病人详细说明伤口的情况,适时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建立起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及早的介入处理PT SD [4]。
2.3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与卫生宣教
在做好患者心理护
理的同时,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对患者的康复亦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是PTSD 的重要保护性因素。
家属的陪护可使患者感到安全,体验到亲情的关怀和体贴,消除孤独和空虚,在精神上无疑是一个莫大的安慰。
护理中一些对患者有益的说明、解释、安慰,通过家属与患者的交谈,可能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2.4保持病房环境安静,稳定患者情绪车祸后或术后早期,大部分患者情绪较为稳定,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部分患者非常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直接导致PTSD 的发生。
PTSD 症状多为睡眠紊乱、易激惹等表现。
此时重点是保证患者周围环境的安静,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诊疗环境,保证患者有充足的睡眠。
并且可以通过同一病房的病友现身说法给予相互鼓励。
2.5药物治疗结合镇痛治疗主要给予安眠、镇静、抗焦虑、抗抑郁等药物应用,减轻临床症状,重点改善患者的睡眠、饮食、紧张度等身心状况。
药物治疗只能作为社会心理治疗的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1]B ryan t R A ,M ar o sszeky JE ,C r o o ks J,et al.P ostt raum at ic st ress d i sorder aft er sever e tr aum ati c b r ai n injury[J].A mJ P sy ch i at ry,2000,157(4):629-31.
[2]吴英,聂发传,何梅.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危机干预[J].护理学报,2006,13(4):32-33.
[3]刘贤臣,马登岱.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的编制和信度效度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8,7(2):93-96.
[4]G r an ber g A ,En gb erg IB ,Lu nd ber g D .A cu t e con f u sion an d un r eal ex perien ces in in t en si v e care p at ien t s in rel ati o n t o the IC Usy n d r o m e.P ar t I I [J].I nt ensi ve C r i t C ar e N ur s,1999,15(1):19-33.
入。
同时密切观察患者面部、口唇等变化。
严密观察心率、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
观察心电图型的改变。
总之我们做到抢救患者分秒必争。
护理病人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条不紊和人性化的护理和服务,还要注意观察用药、吸氧后的效率和不良反应。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因此,防止了并发症的发生。
由于抢救及时,护理得当,3余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均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叶任高.主编.内科学[M ].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10-312.
[2]何淑云,周忠泉,郭晓玲,等.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源性休克16例治疗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7):884.
[3]任自文恶性心律失常的现代治疗[]实用心脑血管杂志,6,()10.J .2001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