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知识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知识解读
第一篇:1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知识解读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促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语言文字事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特点,是国家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语言文字法制建设为语言文字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为推进语言文字工作提供了总依据。

准确理解和把握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可以更好地指导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的第四部宪法,即1982年宪法,也是迄今一直在实施中的宪法。

这部宪法的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从此,推广普通话这项工作被纳入国家根本大法,上升为国家意志,也强调了普通话具有了全国通用的性质。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5年3月18日颁布的这部法律第十二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教育法》实施后,使用普通话和规范字进行教学成为学校及其
第一次
3月7日
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知识解读他教育机构应尽的义务,而且在教学中推广普通话和规范字也成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尽的义务。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2000年10月31日颁布的这部法律,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是中国第一部语言文字方面的专门法律。

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开始走上法制轨道。

立法目的:1.用法律的形式确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

2.用法律形式确定公民在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方面的权利,以及部分行业从业人员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方面的义务。

3.对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进行管理。

适用范围:规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即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使用。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依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

主要内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共四章二十八条。

主要包括:立法目的;适用范围;语言政策;公民的语言权利;政府在语言文字工作方面的职责和主要工作;语言文字应用的总原则;奖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语言文字的管理体制;法律责任;附则。

主要调整对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主要调整对象是语言文字使用中的政府行为和大众传媒、公共场合的用语用字,即:国家机关、学校、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行业公共行为以及公共设施、信息技术产品、招牌、广告、企业事业组织名称和在境内销售的商品包装、说明等方面应该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其中国家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和国家军事机关。

本法不干涉个人生活语言的使用,不是要求任何人在任何场合都得说普通话、写规范汉字。

要求在公众场合、在公务活动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目的,是为了更广泛的人群能够准确接受和理解公共信息,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主要体现的语言政策: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政策: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民族语言政策: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共存,禁止任何形式的语言文字歧视;各民族都有学习、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国家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

民族自治地方和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可以同时使用。

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并不是要限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
和发展,而是要让少数民族在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还能掌握全国通用的语言文字,以便在更大范围的交际场合使用。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依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

关于方言的政策:语言文字是国家的战略性文化资源,也包括方言。

方言是社会生活中语言的现实存在形式,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在特定地域和领域内将长期存在。

国家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希望不同方言区的人能够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在公共交际的场合进行无障碍沟通。

关于繁体字的政策:繁体字是汉字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书写形式,有其使用的领域和价值。

推行规范汉字,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场合都不能保留和使用繁体字和异体字,而是要把繁体字、异体字的使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语言文字管理体制:
指导思想:条块结合,齐抓共管。

语言文字工作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仅靠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主管部门来管是不够的,需要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

职能部门:教育部是主管教育事业和语言文字工作的国务院组成部门,负责规划指导、管理监督全国的语言文字工作;国务院的其他有关部门管理本行业系统的语言文字使用;地方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管理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企业名称、商品名称以及广告的用语用字进行管理和监督。

上述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都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执法主体。

关于法律责任:指导思想是以教育引导为主,以处罚为辅。

语言文字问题不同于其他问题,立法的目的不是为了处罚,而是要引导全民提高语言文字规范意识。

四、吉林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条例
2005年9月14日吉林省颁布的这个条例,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吉林省实际,为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全省的使用管理而制定,适用于本省行政区
域内的一切组织和个人。

条例是在国家法律的基础上,做了规定细化和内容拓展。

政府职责的细化
推动和促进的职责:条例第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并对语言文字工作机构、人员和经费予以保证。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做出显著成绩的组织和个人予以奖励。

管理和监督的职责:
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

条例第二十条至第二十三条规定了教育、新闻出版、民政、建设、交通和工商行政部门对本领域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监管职责。

第二十四条规定各级国家机关应当对本系统的用语用字进行管理监督。

调整对象的细化:条例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的四大领域基础上,还包括了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公务或公共活动;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教育教学外的会议、宣传等公共活动也提出了规范要求;对汉语文出版物做了具体列举,包括报纸、期刊、图书、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对于应该使用普通话开展的活动做了六个方面的细致规定,包括广电等专业领域和其他公共活动;对应该使用规范汉字的情形做了九个方面细致规定,基本涵盖了一般专业领域和公共服务领域。

关于繁体字和异体字可以保留或使用情况的细化:条例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的六种情形基础上,增加了一种:“研究、整理、出版古代典籍和历史档案”,并在第三种情形的“艺术作品”列举中增加“绘画”一项。

关于普通话培训测试对象和等级要求的细化:对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影视话剧演员、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对公共服务行业的播音、解说、讲解、话务、导游等特定岗位人员和中等、高等院校在校学生都做出了相应水平的等级要求。

关于“推普周”规定:条例将国务院确定的“推普周”纳入,并拓展了内容,把“推行规范汉字”也包括进来。

规定每年九月第三周为
本省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宣传周,成为“双推”宣传周。

关于行款规范:对于汉字书写的行款格式,结合传统和现代使用习惯做出明确规范,即横写由左至右,先上后下;竖写由上至下,先右后左。

关于汉语标点符号和汉语拼音的使用:条例第十七条规定,汉语标点符号和汉语拼音的使用应当符合国家颁布的规范和标准。

目前最新的相关规范标准是2011年11月30日发布的《标点标号用法》,2011年10月31日发布的《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和2012年6月29日发布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第二篇:法律法规知识
小学生法律知识竞赛题
一、选择题:
1、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于()年。

A、1949年
B、1954年
C、1950年
D、1982年
2.()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A、刑法
B、宪法
C、立法法
D、民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

A、人民
B、中国共产党
C、公民
D、群众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A、人民
B、公民
C、国民
D、群众
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尊严不受侵犯。

A、人身
B、人格
C、民主
D、民权
6.《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于()正式施行的。

A、1991年1月1日
B、1991年9月4日
C、1992年1月1日
D、1999年11月1日
7.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运用()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A、武力
B、法律
C、暴力
D、权力
8.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

A、赡养
B、抚养
C、扶养
D、培养
9.()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A、任何组织和个人
B、学校
C、单位
D、机关团体10.《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在()颁布的。

A、1986年
B、1978年
C、1976
D、1988
11、我国实行()制义务教育。

A、六年
B、九年
C、十二年
D、十四年
12、未成年人是指()公民。

A、未满十六周岁
B、未满十八周岁
C、已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
D、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六周岁
13、十四周岁以上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不公开审理.。

A、一般
B、可以
C、一律
D、应该
14、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

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
A、一个月
B、三个月
C、六个月
D、一年
15、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

A、书本费
B、学费
C、杂费
D、教育费
16、禁止在()附近开办营业性歌舞厅,营业性电子游戏场所以
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

A、居民住宅区
B、厂矿企业
C、中小学校
D、商业区
17、对于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未成年学生,在人民法院的判决生效以前,()取消其学籍。

A、可以
B、不得
C、必须
D、应当
18、()不得在中小学的教室、寝室、活动室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室内吸烟。

A、学校老师除外其他人
B、任何人
C、家长
D、除领导外其他人
19、.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负有()责任。

A、直接
B、间接
C、主要
D、次要
20、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体育馆、动物园、公园等场,()对中小学生和儿童优惠开放。

A、可以
B、应当
C、必须
D、节假日
21、对流浪乞讨或者()的未成年人,民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
门应当负责交送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A、离家出走
B、小偷小摸
C、逃学旷课
D、打架骂人
22、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

A、留级
B、休学
C、辍学
D、转学
23、中小学生(),学校应当及时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取得联系。

A、上课讲话
B、旷课
C、吸烟
D、不交作业
24、()场所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

A、娱乐
B、健身
C、任何经营
D、商业
25、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____的未成年人参加劳动。

A.未满16周岁
B.未满17周岁
C.未满18周岁
D、未满14岁
26、《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自____起施行。

A.1992年1月1日
B.1994年7月1日
C.1996年10月1日
D、1996年1月1日
27、未成年人的父母离异的,____对子女都有教育的义务。

A.离异双方
B.抚养方
C.双方约定的一方
D、任何一方
28、营业性电子游戏场所除____外,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A.寒暑假
B.星期
六、日
C.国家法定节假日
D、任何时候
29、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属____行为。

A.不良
B.严重不良
C.犯罪
D、处罚
30、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属____行为。

A.不良
B.严重不良
C.犯罪
D、处罚
31、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让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的,由公安机关予以()、责令其立即改正。

A.训诫
B.罚款
C.警告
D.处罚
32、车辆和行人遇有灯光信号、交通标志或交通标线与交通警察的指挥部一致时服从()的指挥。

A.交通标志
B.交通标线
C.交通警察
D.交通监督员
33、义务教育可分为()。

A.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
B.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
C.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
D.初级教育和高级教育
34、对违反治安管理的人处以拘留,拘留最长为几天?()
A.10天
B.12天
C.15天
D.18天
35、列队通过道路时,每横列应为几人?()
A.不超过2人
B.可超过2人
C.不超过3人
D.可超过3人
36、学校对()的未成年人应当加强教育、管理,不得歧视。

A、不听话
B、有疾病
C、身体有缺陷
D、有不良行为
37、如果我才12岁法律规定不负刑事责任,即使我做了严重犯罪的坏事,法律规定也可以()处理。

A、没有办法
B、收容教养
C、拘留
D、劳动教养
38、在上课时有同学捣乱,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权利遭到侵犯由()来保护。

A、家长与老师
B、老师与同学
C、警察与老师
D、家长与同学
39、学生在学校违反校规(如未按规定存车),法律规定学校()对学生进行罚款。

A、应当
B、可以
C、禁止
D、必须
40、法律规定:“父母依法有对未成年的子女有抚养监护的职责”。

那么,养父母,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抚养监护的职责。

A、也有
B、没有
C、有一定的
D、应该有
41、法律规定:父母、监护人必须保证适龄未成年人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如果未成年人自己不愿意上学,()就违法了。

A、未成年人
B、父母、监护人
C、未成年人、父母、监护
D、学校
4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

A、14
B、15
C、16
D、18
43、学校组织的社会公益劳动、法制教育、军训等活动,法律规
定没有正当理由也()参加。

A、可以不
B、就有义务
C、可以家长请假就不
D、应当
44、我国年满()周岁的公民,可以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A、14
B、16
C、18
D、20
45、对未成年犯应当在()执行刑罚。

A、监狱
B、少管所
C、劳教场所
D、收容所
46、未成年人()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其所在的寄宿制学校应当及时查找,或者向公安机关请求帮助。

A、逃学
B、旷课
C、不在家中
D、擅自外出,夜不归宿
47、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情节严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A、批评
B、指责
C、体罚或变相体罚
D、教导
48、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A、未满10周岁
B、未满14周岁
C、未满16周岁
D、未满18周岁
49、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

A、由政府依法收容教养
B、送工读学校
C、行政拘留
D、罚款
50、学校应当根据女性青少年的特点,在教育、管理、设施等方面采取措施,保障女性青少年()健康发展。

A、身心
B、素质
C、身体
D、心理
51、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
A、协议书
B、劳动合同
C、口头协议
D、意向书
52、下列属于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又()
A、星期六和星期天
B、元旦
C、寒假
D、暑假
53、中小学周围环境的治理应当由()负责。

A、学校
B、公安机关
C、社区
D、居民委员会
54、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被侵害人或其监护人有权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提起诉讼。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司法机关
55、下列属于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是()
A、抄袭作业行为
B、携带管制工具
C、考试作弊行为
D、不遵守课堂纪律
56、下列哪个是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
A、电影院
B、博物馆
C、营业性电子游戏厅
D、动物园
57、收留夜不归宿的未成年人的,应当征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同意,或者在()内及时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所在学校或者向公安机关报告。

A、12小时
B、24小时
C、14小时
D、28小时
58、对未成年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八岁的人从轻处罚,不满十四岁的人免于处罚,但是可以(),并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

A、训诫
B、警告
C、罚款
D、劳动教养
59、下列未成年人的物品哪些不能传阅?()
A.少儿图书
B.作业本
C.信件
D、卡片
60、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经教育不改的,____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消其监护人的资格。

A.公安机关
B.人民检察院
C.人民法院
D、居委会法律是一叶扁舟,乘载着你,在人生漫漫大海上安全行驶一辈子。

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职业的社会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

学法明是非,懂法知荣辱,用法保幸福。

有一种爱叫法律,有一种温暖叫遵守。

如何应对敲诈勒索和抢劫:
反抗法:寻找薄弱,功其不备
感召法:通之以理,晓之以法
周旋法:佯装服从,伺机脱逃
耍赖法:嚎叫喊哭,引起旁观
呼叫法:呼喊救命,以求援助
认亲法:碰到大人,佯装害怕,迷惑对方。

抛物法:扔掉物品,引开视线。

小学生法律知识儿歌:
从小要学法,法律威力大,生活大世界,处处不离它。

护己要学法,保护你我他,法前人平等,用法闯天下。

齐心来学法,歪风都能杀,弘扬正气好,利民利国家。

2.被人殴打以后怎么办?
第一、设法与才老师或家长取得联系,以便尽快得到救助。

第二、及时治疗。

第三、妥善保管包看病治疗的医院单据和诊断书,以备后用。

第四、及时报案,要报清出事的时间、地点、打人凶手的特征。

3.有人拉你参与打架怎么办?(1)自己坚决不去。

不管这件事和你是否有关,不管矛盾双方和你本人的关系如何,你都不能参与。

(2)设法劝阻。

尽自己的最大的能力说服对方,表明打架的危害性。

(3)及时报告。

如果劝服不了,就及时向老师、家长或学校门卫、学校领导报告,严重的要打110报警。

遵纪守法,从小做起。

遵纪守法,不做危险事。

争做守法好孩子知法、守法、从我做起
第三篇:语言文字工作相关法律法规
“语言文字工作”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十二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第六条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以用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第十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使用的汉语文教材,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

第十八条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

第十九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当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分别情况进行培训。

第二十条对外汉语教学应当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第三十七条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有条件的应当采取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小学
高年级或者中学设汉文课程,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5.《扫除文盲条例》:
第六条扫除文盲教学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6.《幼儿园管理条例》:
第十五条幼儿园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7.《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
第十四条民族乡的中小学可以使用当地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同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8.文件摘录:
(1)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2)全面推进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各级种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师范院校要继续把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3)《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27.要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推广普通话、用字规范化工作,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把普及普通话、用字规范化纳入教育教学要求,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规范意识。

(4)转发国家语委《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请示》(国发[1992]63号):实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普及教育、提高文化水平、发展科学技术的一项基础工程,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推广普通话,学校是基础。

学校用语一律使用普通话。

学校和社会的推广普通话工作要互相结合,互相促进。

学校推广普通话,必须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

学校推广普通话的重点是各级师范院校,初等和中等学校。

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和职业高中的幼师类、文秘类、公共服务类专业都要开设普通话课程,要把普通话作为一项重要基本功,认真训练,严格考核;普通话不合格的毕业生必须进行补课和补考,补考合格后方可发给毕业证书。

用普通话教学是合格教师的一项必备条件,应当成为评估教学质量、评选优秀教师、评聘教师职务的一个内容。

对语文教师说普通话的能力和水平应有较高的要求。

少数民族地区要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教育和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

初等、中等学校语文学科和大专院校中文系的有关课程,要讲授新时期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任务和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

(5)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的通知中提出:党的十八大指出,建
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推广和规范使用语言文字。

这是党中央以全党代表大会报告的形式对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凸显了党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高度重视,凸显了语言文字工作在我国“五位一体”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凸显了语言文字工作在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篇:校园安全法律法规解读(范文模版)
校园安全法律法规解读
太原师范学院政法系
魏峰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解读
学生伤害事故学校不承担责任的情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规定,“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也就是说只有学校未尽职责或未履行法定义务并负有过错的情况下,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1、学生自行上学、放学、离校、返校途中发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