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叙述故事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专题训练----叙述故事的特点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非攻①(节选)
鲁迅
“耕柱子!给我和起玉米粉来!”
耕柱子恰恰从堂屋里走到,是一个很精神的青年。
“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
你也知道了?”墨子慢慢的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
造了钩拒①,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
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
我去按他一下罢。
”
他看得耕柱子已经把窝窝头上了蒸笼,便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
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
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有窝窝头,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
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
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脚。
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走到墨子面前,歇下车子,叫了一声“先生”,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
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
还是讲空话的多……先生是到楚国去找公输般的罢?”
“不错,”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
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指望着口舌的成功。
”
管黔敖点点头,看墨子上了路,目送了一会,便推着小车,吱吱嘎嘎的进城去了。
楚国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
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
他拍着红铜的兽环,当当的敲了几下,门丁进去禀他的主人。
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阶下去。
墨子和公输般,便在院子里见了面。
“果然是你。
”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
“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拜了两拜,沉静的说道:“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
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
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先生说得很对的。
”公输般怅怅的说,“但我已经对王说过了。
”
“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
”
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
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时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觉得肚子饿,主人自然坚留他吃午饭——或者已经是夜饭。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
“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
他可是君王啊,老乡!”
“那倒也不。
线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
何况行义呢。
”
当主客谈笑之间,午餐也摆好了,有鱼,有肉,有酒。
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鱼,只吃了一点肉。
公输般喝过几杯酒,更加高兴了起来。
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
”墨子坚决的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
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
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
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
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不一会,他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出的喜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
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
“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高,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
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
我们明年再见罢。
”
墨子说着,便取了小包裹,向主人告辞;公输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
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注】①(非攻)写于1934年,当时现买环境极为险恶,“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是“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
②钩拒:一种武器,可以钩住敌人后退的船只,可以挡住敌人前进的船只。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放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B.“老牌的乞丐”“饭碗敲碎”等语句,包含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这篇小说语言轻松诙谐的特点,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
C.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苦形成反差:楚国人的活泼精悍、衣服干净和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形成对比,
D.作品将墨子置于充满激烈矛盾冲突的环境,塑造了一个身体力行、百折不挠、勇于实践自己主张的圣人形象,
2.本文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叙述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碑匠崖
张港
“那个……那啥,你问碑匠崖呀?那你算是问对人了,这我知道。
在早呀,这儿不叫碑匠崖,叫白砬子。
"
“砬子?”
“砬子就是陡立高耸的大石头,石头山。
”
“咋叫的碑匠崖呢?”
“说这话呀,那是小鬼子进东北的第十二个年头。
俺们这儿呀,来了抗联五团。
抗联打仗厉害,这不奇,奇的是啥呢?奇的是五团有个碑匠。
我说大记者,你经多见广,你听说过部队有碑匠的吗?”
“碑匠,就是石匠呗。
”
“不不不,那可不对,碑匠是碑匠,石匠是石匠,两码事儿。
石匠打个碾子錾个磨,抠个马糟子啥的。
碑匠可不是。
碑匠,头一样得力气大,能把大石头翻得来倒得去。
二是识文断字,跟你们记者一样,是识字分子,不识字咋刻字?三是能攀山,为得块好石料,什么悬崖绝壁都得上去。
”
“你问部队要碑匠干啥?那用处可大了。
打仗哪能不死人?有人牺牲了,碑匠就打个石碑,记下姓名。
五团有大事,碑匠也錾出文字,埋地下留给后人。
”
“没有碑可錾时,碑匠就骑上马,跑出几十里,刻块石头,再跑回来。
这可热闹了!日本鬼子大队人马冲那一块石头去了。
你说咋的,石头上的字是‘中国人一齐打日本’,末了的字是‘五团’。
团长说:‘一个碑匠,顶得一支队佐,调得日本兵满山瞎跑。
’”
“啥?他叫啥名呀?”“别打岔,你听我说呀。
”
“有这么一天呀,碑匠正琢磨事儿,团长、政委走来了,二人争吵得厉害。
碑匠听明白了。
啥事呢?上边下了令,要打下白石镇。
白石镇石头墙,日本兵多,不扔百八十条人命是拿不下来的,可军令如山。
怎么打?他们争的是这个。
”
“第二天一早,碑匠不见了。
有人想起,昨晚吃饭就没见这人。
”
“团长到碑匠的窝棚,见立柱上刻着白茬字:天黑打白石镇,必胜。
”
“啥意思呢?不管啥意思,备马备枪,打白石镇。
”
“水往东西流,话分两头说。
撂下五团说碑匠。
这头呢,碑匠爬上白砬子顶上,用大绳把自己顺下。
就挥大锤,使大钎,刻出两个大字,一个字有一铺炕大。
”
“白砬子下就是俺们屯。
人人抬头仰脸看新鲜,慢慢看明白了,俩字:抗日。
”
“嚯——这家伙,厉害!抗日抗上了白石砬子。
"
“‘抗日’俩大字刻得了,大绳上吊着的碑匠冲屯里反复喊:‘全来瞧全来看——打走日本王八蛋——’”
“人人抿嘴笑,相互嘱咐着;‘可不能让日本人知道。
’”
“白石壁上的碑匠,一边把字往深处扩,一边唱上了二人转:‘刘为大来关某我为二呀,涿州范阳你是老三哪……’”
“这么折腾,日本人能不知道吗?日本兵用迫击炮,照白砬子就是猛轰,可是,炮弹上去,打个出溜儿滑就掉地上了,砬子上只留个白点儿。
”
“炮弹打得火星子乱迸,碑匠照样扩字。
还唱:‘想当年大哥无食他把草鞋卖呀哈——二哥我身担着豆腐盘——’”
“炮这么打,人还有个活命?有敢看的说,人肉一块一块往下掉,掉了大腿掉胳膊。
不说了,不说了。
白崖壁成了红崖壁。
”
“别哭呀丫头。
你一哭,我不好往下讲了。
”
“怎么打炮,‘抗日’两个字还在。
你想想,有这么俩大字明晃晃立着,日本鬼子哪受得了?镇里的日本兵全调来了,一齐开枪,子弹一打一个白点儿,跟碑匠的錾子似的。
子弹打光了,算是看不出字了。
”
“再说五团这边。
老乡跑来报告石崖刻字的事,团长心痛得一脚踢翻一块大石头,就掏枪喊人要给碑匠报仇。
政委说:‘碑匠这是引出镇里的鬼子,让咱们打空城,拿下白石镇。
’”
“后来?后来那还用说?拿下了白石镇呗。
子弹,炮弹全打石头砬子了,没子弹的日本兵,那还扛收拾?”
“完了?没完。
没过多长时间,你说咋的,白砬子上又出字了!比上回的‘抗日’还大。
这回刻的是‘消灭小日本’。
”
“打哈尔滨来了日本工兵,吊绳子打上炮眼,一炮一炮,炸掉了‘消灭’和‘小’。
‘日本’俩字不敢炸了——炸‘日本’那不成了自己炸自己?”
“还没完。
过了些日子,‘日本’俩字上头,又刻出字来,成了‘打倒日
本’。
”“日本人还是得炸呀,这回连‘日本’俩字一块堆儿炸个利索。
”
“人人传说,‘日本’都炸了,小鬼子要完蛋了。
真的,没过多长时间,日本鬼子投降了。
”
“你问碑匠叫啥名呀?让我咋说呢?头一个,后来知道是姓耿,名就不知道了。
第二
个是谁,都不知道。
第三个就更不知道了。
反正是中国人,没留下姓名呀,你就记这事吧。
”
“没完,没完,还有事。
我说呀,你们记者说话顶用,跟大领导说说,这碑匠崖,老这么光着板儿也不中呀,还得刻上字呀!还得刻上字呀……”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中老人说,碑匠与石匠并不相同,原因在于碑匠能识文断字,一个碑匠,顶得上一支队伍,调得日本兵满山瞎跑。
B.文本中团长、政委之所以争吵,是因为白石镇石头墙,日本兵又多,会造成大量的伤亡,又不得不打,对具体的打法有分歧。
C.文本中团长到碑匠的窝棚见立柱上刻着白茬字,当即决定备马备枪攻打白石镇,这说明团长对碑匠的信任。
D.文本中碑匠悬吊在石崖上,唱着二人转,刻着抗日口号,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日本兵,为大部队攻打白石镇赢得时间。
2.小说的艺术就是讲故事的艺术,请简要分析本文在讲述故事上的特点及其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雅盗
陈州城西有个小赵庄,庄里有个姓赵名仲字雅艺的人,文武双全,清末年间中过秀才。
后来家道中落,日子越发窘迫,为养家糊口,逼入黑道,干起了偷窃的勾当。
赵仲是文人,偷盗也与众不同,每每行窃,必化装一番。
穿着整齐,一副风雅。
半夜拨开别家房门,先绑了男人和女人,然后彬彬有礼地道一声:“得罪!”依仗自己艺高胆不惧,竟点着蜡烛,欣赏墙上的书画,恭维主人家的艺术气氛和夫人的美丽端庄。
接下来,摘下墙上的琵琶,弹上一曲《春江花月夜》,直听得被盗之人瞠目结舌了,才悠然起身,消失在夜色里。
赵仲说,这叫落道不落价,也叫雅癖。
古人云:有穿窬之盗,有豪侠之盗,有斩关劈门贪婪无厌冒死不顾之盗;从未有从容坐论,怀酒欢笑,如名士之盗者。
——赵某就是要当个例外!
这一日,赵仲又去行窃。
被窃之家是陈州大户周家。
赵仲蒙面入室,照例先绑了主人夫妇,然后点燃蜡烛,开始欣赏主人家的诗画。
当他举烛走近一帧古画面前时,一下瞪大了眼睛。
那是一幅吴伟的《灞桥风雪图》。
远处是深林回绕的古刹,近景是松枝槎桠,板桥风雪。
中间一客,一副落魄之态,骑驴蹒跚而过,形态凄凉。
中景一曲折清泉,下可连接灞桥溅溪以助回环之势,上可伸延向窗渺以续古刹微茫……整个画面处处给人以失意悲
凉感!赵仲看得呆了。
他由画联想自己的身世,仿佛身临其境,变成了那位骑驴过客,不由心境苍凉,心酸落泪。
不料趁他哀伤之时,周家主人却偷偷让夫人用嘴啃开了绳索。
周家主人夺门而出,唤来守夜的家丁。
家丁一下把主人卧房围了个严实。
赵仲从艺术中惊醒,一见此状,急中生智抓过夫人,对周家主人说:“我只是个文盗,只求钱财,并不想闹人命!你若想保住夫人,万不可妄动!”周家主人迟疑片刻,命家丁们后退了几步。
见形势略有缓和,赵仲松了一口气。
他望了周家主人一眼,问“知道我今日为甚吃亏吗?”
“为了这幅画!”周家主人回答。
“你认得这幅画吗?”赵仲又问。
周家主人见盗贼在这种时候竟问出了这种话,颇感好笑,缓了口气说:“这是明朝大家吴伟的真迹《灞桥风雪图》!”“说说它好在哪里?”赵仲望了望周家主人,挑衅般地问。
周家主人只是个富豪,对名画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自然说不出个道道儿,禁不住面红耳赤。
那时候赵仲就觉得有某种“技痒”使自己浑身发热,开始居高临下,口若悬河地炫耀道:“吴伟为阳刚派,在他的勾斫斩折之中,看不出一般画家的清雅、幽淡和柔媚,而刚毅中透凄凉的心境处处在山川峰峦、树木阴翳之中溢出。
不信你看,那线条是有力的勾斫和斩截,毫无犹豫之感。
树枝也是钉头鼠尾,顿挫分明,山骨嶙峋,笔笔外露……”说着,他像忘了自己的处境,抓夫人的手自然松了,下意识地走近那图,开始指指点点,感慨阵阵……周家主人和诸位家丁都听得呆了,个个木然,目光痴呆,被盗贼那临危不惧的执迷而叹服不已。
赵仲说着取下那画,对周家主人说:“此画眼下已成稀世珍品,能顶你半个家产!你不该堂而皇之地挂它,应该珍藏应该珍藏!”周家主人恭敬地接过那画如接珍宝,爱抚地抱在了胸前。
赵仲拍了拍周家主人的肩头,安排说:“裱画最忌虫蚀,切记要放进樟木箱内!”说完,突然挽过周家主人的胳膊,笑道:“让人给我拿着银钱,你送我一程如何?”周家主人这才醒悟,但已被赵仲做了人质。
万般无奈,他只得让一家丁拿起赵仲开初包好的银钱,送赵仲走出了大门。
三人走进一个背巷,赵仲止了脚步,对周家主人笑道:“多谢周兄相送,但有一言我不得不说,你老兄抱的这幅画是一幅赝品,是当初家父临摹的!那真品仍在我家!为保真品,我宁愿行窃落骂名而舍不得出手啊!”那周家主人这才恍然大悟,一下把画轴摔得老远,忿忿地说:“你这贼,真是欺人太甚!”赵仲飞前一步,拣了那画,连银钱也不要了,双手抱拳,对着周家主人晃了几晃,然后便飞似地消失在夜色里……从此,赵仲再不行窃,带着全家躲进偏僻的乡村,用平日盗得的银钱买了几亩好地,白日劳作,夜间读画——读那幅《灞桥风雪图》。
据说,赵仲常常读得泪流满面……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笔下的盗贼是个温文尔雅的书生,博学多识,在幽默风趣中盗走名画,既让人捧腹,又让人佩服。
B.赵仲不仅是雅盗,而且是智盗。
他先后抓住夫人和周家主人当人质,以便自己脱身,后来又设计骗得《灞桥风雪图》,故事情节峰回路转。
C.赵仲智取名画真迹,赝品不赝。
作者在结尾运用了出其不意的强烈对比,充满悖论效果,一波三折,悬念迭起,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D.这篇小小说的叙事视觉由近及远,娓娓道来,在结尾处才做点破,让读者在叙述中惊醒,而在故事之外,又给读者留下一个充分想象的空间。
2.《雅盗》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撩人春色是今年(节选)
文清丽
都凌晨一点了,天空仍电闪雷鸣,估计短时间内飞机起飞不了啦。
你眯会儿吧,行李我给你看着。
你尽管放心。
我是滨海昆曲学校的,唱小生。
哈哈,不像?你看,这是我的证件,微信头像是演出剧照,扮的是《牡丹亭》中的柳梦梅。
你不困?喜欢昆曲?那太好了,难得有知音呀。
想听我的故事也好。
你是干什么工作的?让我猜?看你穿着,肯定是文化人,对不对?作家?好好,作家理解人。
你看着人挺随和,那我就开讲了。
我想想从何说起。
随意?好,你的要求我明白了,就是保持故事的天然风貌,杜丽娘一生爱好是天然,那我也就把我的故事原汁原味地讲给你听。
那就从一年前的一个下午说起吧。
那天我收到先生短笺。
先生是我的恩师。
从舞台退下来后,她除了教学,一直练习书法。
短笺纸张是上好的宣纸,红色竖格暗纹,清秀的蝇头小楷,颇有几分颜真卿的影子,落款还盖了淡淡的钤印。
先生三十多年没登台彩唱了,这样的岁数出山,在手机网络盛行的时代,又以这样典雅的方式邀请她的学生,我岂能不去。
菁儿爱徒:
多年未见,甚是想念。
家里都好吧,想必兔儿也有女朋友了。
想起那年你带他到古镇来看我,他把我叫老妖怪的情景,不禁莞尔。
人已老迈,承蒙错爱,中秋之夜,我将在古
镇彩唱《占花魁·受吐》。
若有余暇,可否一观乎?余话甚多,可惜手指哆嗦不止,怕词不达意,难诉衷肠,见面细叙。
今夜余晖甚美,好想与你们分享。
纯梅
庚子年六月廿四先生一向细致,信尾忽然冒出“你们”,指的是谁?难道是她?肯定是她。
演出那天,先生的戏放在最后,压轴。
先生唱腔优美,身段婉转如一幅幅仕女图,让我想起了“若有风雅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可仔细瞧,她举扇时,右臂有些晃。
先生唱完,两次在不绝的掌声中优雅谢幕,我才知道,她的胳膊前不久动了手术,刚拆了钢板,还没有完全恢复。
剧场灯光一亮,我立即站起来,很想找到她。
恰在这时,电话响了,是她的短信:明晚六点到“水云间”聚。
还有先生。
水云间是这个水乡小镇的私家菜馆,环境优美安静。
先生退休后,远离省城,居住在老家古镇,跟她恬静的性格甚是吻合。
先生如她一贯的为人,从不迟到。
八十岁的人了,竟然一个人来,化着淡妆,身着一袭墨绿色短袖旗袍,白金项链。
先生说,李荇,别点多了,咱们说说话。
对了,李荇就是她的名字,是我的搭档。
“荇”就是《诗经》“参差荇菜,左右采之”里的那个“荇”。
就因为这名字,感觉跟我的“菁”,好像一对姊妹花。
我喜欢台上台下都把她叫贤妹,虽然她比我大半岁。
先生让退掉三个菜,说,昨晚就想见你们,实在太累了,可也怪,怎么也睡不着。
好容易睡着了,却梦到当年在上海滩与师姐沈世平同台飙戏的情景。
你们还记得那次我们打擂台吧。
当然记得了,那时沈老师的戏台搭在我们对面。
连续唱了七夜,简直把水乡明澈的天空都演红了。
从此,她们一南一北,较劲了一辈子。
可谁能想到,沈老师五十岁,却在一次演出途中,遇上了车祸。
往事使先生眼神迷离起来,她说一想起师姐,就想唱《离魂》中的“集贤宾”。
老师,来一曲,我给你按板。
贤妹说着,拿起筷子在碟边轻轻敲起来:
海天悠、问冰蟾何处涌?玉杵秋空,凭谁窃药把嫦娥奉?甚西风吹梦无踪。
人去难逢,须不是神挑鬼弄。
在眉峰,心坎里别是一般疼痛……
老师边唱边流泪,我们也跟着哭了起来。
我们聊到十一点,要不是她女儿来接,先生还不肯离去。
上车时,她忽然说,对了,人老了,差点把正事忘了。
一个月后是母校建校六十周年,有台演出。
我自作主张给你们报了名,我唱《离魂》。
争唱《惊梦》的有好多人,老师豁着脸皮为你们争到了。
这个……我说离开舞台太久了,心里没底。
就这么定了。
想我杨纯梅来日无多,残留的梦想就是最后与我的两位优秀的学生手拉手谢幕。
先生上了车。
车驶出,又倒了回来,先生头伸出窗外,嘴张了张,一拍脑门,却想不起什么事儿了。
刚进房间,手机响了。
先生说,刚想起了,半月后,咱们排练厅见,我琢磨了几个新动作要跟你们一起练呢。
排练《惊梦》时,我跟贤妹配合默契得像二十多年来我们从来没有分开。
我扮的柳梦梅台词多,她饰演的杜丽娘台词少,但表情仍如往日。
不,五十岁的杜丽娘,比二十五年前的杜丽娘更有味道,娇羞多情妙不可言。
母校校庆,我们演出很成功。
“刘李配”分离二十余年后再演《牡丹亭·惊梦》,我唱得激情飞扬,她配合得情深意切。
……
哟,天亮了,雨停了,飞往首都机场的航班开始登机了,但愿我们有机会再见。
作家,谢谢你听了我一夜的啰唆,希望对你有点用。
对了,我强烈提议你看看我贤妹唱的《牡丹亭·寻梦》,我认为那是昆曲界最好的《寻梦》。
你还要看我们俩合作的?那我建议你看《西楼记·楼会》,那时我们二十七岁,年轻的我都想哭。
这次,我就是要跟她一起到北京演《王熙凤》。
至于我演谁,你若关注,自然就知道了。
她说着,诡秘一笑,拉着行李箱,汇入了人流中。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有关短笺的内容除了塑造人物形象、融入浓厚的生活气息、增强审美色彩外,还为人物“她”的出场进行渲染、埋下伏笔。
B.先生回忆在上海滩与师姐同台飙戏的情景,是为了再现当年昆曲盛况,与如今昆曲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形成对比,抒发哀叹之情。
C.为迎接母校建校六十周年排练《惊梦》时,因更多的社会阅历和对角色更深的理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