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50分;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5分)
(本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

那么,什么是意境?
从中国美学史来看,意境与意象、象等概念相关。

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象与形相比,有虚与实、动与静的区别。

象比形更虚灵,更生动。

象还有另外一个用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想象”。

《韩非子·解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

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

”比较起来说,眼见的形为实,意想的象为虚。

正因为想象的介入,象变得更加虚灵、生动和非现实。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

正因为如此,意象专指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所创造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虚构的、想象的,总之,是非现实的。

形象多指现实中的事物的形状。

形象可以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从而转化为意象。

比如,在文学形象这种说法中,形象就是审美对象,可以包含虚构和想象的成分。

不过,形象也可以是非审美活动的对象。

比如,在测量活动中,形象就表现为客观的形状。

意象是审美对象,也是艺术创造的目标。

通过意象,我们可以将审美与非审美、艺术与非艺术区别开来。

既然意象已经将审美和艺术从其他人类活动中区别开来,为什么还需要意境?究竟什么是意境?尽管境与象关系紧密,但它与象不同。

中国传统美学中,有“境生于象外”“象外之象”等说法。

由此可见,境不是个别的象,而是个别的象的放大或延伸,是不能对象化的境域或者世界。

世界不是对象,不能与自我相对,因为自我始终是在世界之中存在,不能越出世界而存在。

从这种意义上说,意境比意象要大。

意境不仅大于意象,而且高于意象。

与具体的意象相比,非对象化的意境更加抽象和虚灵。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意境也有境界的意思。

有意境就意味着境界更高,更有形而上的意味。

对意境的欣赏,能够使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意境不仅是虚灵的、动态的,而且是超越的、神圣的。

它不仅往广大的方面蔓延,而且往高深的方面伸展,由此意境类似于古人心目中的宇宙,即“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意境是宇宙,但它不是物理学上的宇宙,而是心灵的宇宙,是精神生活的宇宙。

中国艺术家创造出有意境的艺术作品,目的是安顿我们的心灵,安顿我们的精神生活。

意境理论让我们从个别事物中超越出来,进入更加广大的周遭世界,进而与历史和宇宙发生关联,这对于将今天的艺术实践从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中解放出来尤其重要。

现在已经有不少西方美学家开始用气氛、氛围、灵韵等具有中国美学色彩的词汇来描述艺术圈,我想它们都不如中国美学中的意境那么准确。

在意境范畴启发下建构起来的艺术圈,将如同时下生态圈和经济圈一样,成为当代艺术中的一种新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

(摘编自彭锋《意境论的重生》)材料二:
说到意境,我以为,意境是现实生活重压下可以让人们的心灵暂时得到抚慰的一剂良药。

人们旅游,或寄情于山水,或暂驻风雪,或赏花问月,为的就是远离人际关系如葛藤一般纠缠在一起的现实生活。

董其昌的山水特别高远清澹,一笔一笔安详宁静。

这种意境,是他心上笔下的追求,更是他对于动荡不安动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补。

以董其昌那样的身份,以他那样的身份派生出的那样的心情,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追求这样宁静的意境,是有意要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既是一种休息又是一种抚慰!这就是艺术的妙谛所在。

有唐一代,安史之乱那一段,草木厌兵民不聊生,倒出现了许多意境优美的田园诗,为什么会这样?那几乎是民众们的集体向往,是诗人对民众的一种大抚慰!而在盛唐时期,歌舞升平,“小邑犹藏万斛金”,却产生了以建功立业思想为基础的边塞诗,边塞诗的苦寒意境是人们不乐意经历的,但因为它与人们当时的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所以既变成了一种审美,又被人们称道!艺术的妙谛就是要与生活拉开距离,如果生活是什么样艺术便是什么样,那我们还要艺术做什么?意境是理想化了的,是人类精神的休息场所,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

意境之美,是画面给人们提供更多联想的可能,是由此及彼,于似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

艺术必须要由此及彼,如果艺术不能完成这一个飞越便不是艺术,只不过是说明文,或是——看图说字。

文学中的意境之美也如此,文字要在读者的脑海里变成海市蜃楼般的画面,如《简·爱》,你似乎都能感觉到主人公生活的环境,感觉到那种阴冷和潮气。

说到营造国画的意境,不是画家自己在那里营造,画家只不过提供了某种可能,只是通过笔墨对看官们的生活经验做了指点和引导,然后由看官
去营造。

意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

意境的标准不会随时代产生多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画。

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这只是某些人的事,就国画而言,你也可以笔墨不必随时代,你可以死死固守传统,固守本身便是一种美,是一种精神!中国画技法形成于农耕时代,你要它随时代发展,现在是什么时代?工业时代好像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你来画宇宙飞船或手机电脑不是不可以,但也同样需有意境。

关于国画意境,没有什么评判标准;说到笔墨,却有标准,那就是笔墨一定要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

(摘编自王祥夫《意境之美》)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象是虚的,形是实的;象是动的,形是静的;象必须和形对比起来才能让人理解。

B.意象是指一切艺术形式创造的审美对象,是超现实的。

意象比形象更加虚灵生动。

C.高远清澹的意境,不仅是董其昌心上笔下的追求,更是对其官场紧张心情的互补。

D.除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外,国画的笔墨和意境并没有太大区别,不应有评判标准。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不是对象,不能与意象相对,因为意象始终是在意境之中存在,不能越出意境而存在。

B.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是当今艺术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重建意境论可能会解决这一问题。

C.只有于似与不似之间提供给人们更多联想的可能,形成由此及彼的飞越,艺术才能成为艺术。

D.与材料二谈到国画不同,材料一追溯中国美学史谈对意境的认识,但都分析了文学的意境美。

3.(3分)下面诗句不属于材料二中所述“与生活拉开距离”的一项是()
A.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B.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C.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3分)依据材料内容,意境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5.(3分)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共16分)
(本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李锐
拉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

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

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

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

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

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

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

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

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

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

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

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

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

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

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

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拉着锄头来到百亩园。

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

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

等到歇够了,就再拉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
起的一丝凉意。

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

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略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

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

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

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

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

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

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

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6.(4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小说的环保主题。

B.小说重点描写了六安爷的最后一次锄地,除了因他逐渐失明的眼睛外,更重要的是“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C.小说最后写人们看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的庄稼,惊讶之余,被深深地触动,开始反思自身的所作所为,感到惭愧。

D.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7.(4分)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是为了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将其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
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8.(4分)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4分)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共25分)
(本题25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小题。

劝学
秦观
①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暗疏之,亦不甚失。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②比数年来,颇发愤
..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③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

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邵)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

”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节选自《精骑集·序》)
劝学
《荀子》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ニ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0.(5分)秦观《劝学》文中第①段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B.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C.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D.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11.(5分)下列句子和提供的例句句式都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
A.求人可使报秦者/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B.我精骑三千/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C.取之于蓝/ 苟以天下之大D.句读之不知/ 马之千里者
12.(5分)下列加点词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终岁不闻.丝竹声
C.金就.砺则利/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D.颇发愤
..之所为作也
..自惩艾/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
13.(5分)翻译
(1)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14.(5分)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8分)
(本题8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人①,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①墟曲,乡村偏僻。

15.(4分)下列对本诗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述写归居田园的生活场景,罕、寡、掩、绝四个字,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诗人远离官场世俗烦扰后,内心宁静而又超然的感受。

B.中间四句写诗人与邻里乡人过往交接,富有生活气息;“墟曲”“披草”,与前面“野外”“穷巷”照应得浑然天成,不落痕迹。

C.“我土日已广”句,同教材课文《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开荒南野际”遥相呼应,体现了组诗之间的紧密关联性。

D.本诗选材的内容都是农家田园的生活,平淡舒缓,诗人常常担心严寒霜霰会伤害到自己的桑麻,说明他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个地道的农民了。

16.(4分)金人元好问评论陶渊明诗歌时说他“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这句评价的理解。

五、情景默写(共11分)
17.(本题11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之处。

(1)孔子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荀子·劝学》篇中,也有两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他的散文名篇《师说》中表达了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明确择师标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

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4)杨万里《插秧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写出了农事的紧张与农家的艰辛。

第II卷(非选择题)
六、选择简答(共15分)
(本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特殊的网络传播方式是造成流行语缺点的一个重要原因。

借助网络,今天流行语发展出病毒式的一种传播方式,传播速度之快令人难以想象,其使用率呈几何级数增长。

一个新鲜的说法,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就传遍整个互联网络。

但是,传播快也带来了一个负面影响——缺少了时间的过滤和积淀,______,鱼龙混杂。

流行语本是语言生活中的
一个常见现象,在任何时期都是普遍存在的,网络时代之前的流行语______是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春节联欢晚会中______出来的,经过长期的口耳相传或者文字媒体的广泛引用才能流行起来,所以留下的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

而现在的流行语只是“新潮产品”,尝个鲜就很快下架了。

在这种形势下,浮夸化诉诸强烈的情感表达,标签化夺人眼球地凸显特征,浅薄化立竿见影地无厘头搞笑,这都是促进快速传播的高效手段。

网络流行语的这些缺陷肯定会对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如果长期使用浮夸的流行语,就会养成一种过度夸张的思维习惯,用情感的宣泄来代替理性的______。

对习惯使用网络语言的一代人来说,似乎所有的东西都是被放大的,好像说出的任何话语都是加上一个感叹号的,都是以“哇哦”这样的一种情绪表达出来的,但是对精微细腻的思想感情却缺少了识别和表达的能力。

热衷于到处套用网络流行语,也很容易简化思维活动,采用“贴标签”的方式去和对象打交道。

仔细辨析的话,就可以发现标签的类型就那么几组,只不过是换了一个热点事件就换一个新表达,比如“996”“打工人”等流行的时间不同,但都表达了一个核心意思,并没有太多观念上的创新。

18.(5分)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泥沙俱下往往流传明辨B.江河日下一直流传明辩
C.泥沙俱下一直留传明辨D.江河日下往往留传明辩
19.(5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借助网络,今天流行语发展出病毒式的一种传播方式,其使用率呈几何级数增长,传播速度之快令人难以想象。

B.借助网络,今天流行语发展出病毒式的一种传播方式,传播速度之快令人难以想象,其使用率呈几何级数增长。

C.借助网络,今天流行语发展出一种病毒式的传播方式,其使用率呈几何级数增长,传播速度之快令人难以想象。

D.借助网络,今天流行语发展出一种病毒式的传播方式,其传播速度之快令人难以想象,使用率呈几何级数增长。

20.(5分)2021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中“卷/内卷”“躺平”位列榜首,互为反义词。

请你通过阅读以上语段,于二者之中任选一个进行评说。

要求:①态度鲜明,是赞同还是否定;
①针对网络流行语,但要从“卷/内卷”“躺平”中选一个举例说明;①由表及里,理由恰当,字数80字左右。

七、材料作文(共60分)
21.(本题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得到什么。

——《阿甘正传》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哈利·波特与密室》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所有的精髓!
——《死亡诗社》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2.D3.A4.意境是虚灵的、动态的,也是超越的、神圣的;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于似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
地。

5.①开头提出问题——意境是什么;①然后分析问题,通过意境与象、意象等概念的辨析,分析意境的内涵;①最后建议应该用意境论重建当代的艺术圈。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象必须和形对比起来才能让人理解”错误。

根据材料一中“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可知,文中只是说《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根据材料一“《韩非子•解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

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可知,后边《韩非子》中就没有象与形对比起来理解。

B.“意象是指一切艺术形式创造的审美对象”错误,从“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

正因为如此,意象专指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所创造的审美对象”可知,意象专指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所创造的审美对象;另外,“意象比形象更加虚灵生动”的说法也不确切,没有注意文中“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的限制。

D.“国画的笔墨和意境并没有太大区别,不应有评判标准”错误。

根据材料二“关于国画意境,没有什么评判标准;说到笔墨,却有标准,那就是笔墨一定要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可知,国画笔墨有评判标准。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都分析了文学的意境美”错误,材料一并没有分析文学的意境美,只提到了文学形象。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从原文材料二“人们旅游,或寄情于山水,或暂驻风雪,或赏花问月,为的就是远离人际关系如葛藤一般纠缠在一起的现实生活”可知,“与生活拉开距离”是指或寄情于山水,或暂驻风雪,或赏花问月。

A.“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是描写一家其乐融融的干农活,是对生活的如实描写,没有“与生活拉开距离”。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