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他乡的童年有感-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则背后理念
观《他乡的童年》有感
《他乡的童年》记录了记者周轶君在日本、芬兰、印度、英国、以色列等五个国家的教育见闻。
影片中有不同国家孩子学习、生活的缩影,有学校教育理念的碰撞, 有家长千姿百态的教育态度。
是一部很有意义的教育纪录片,非常值得幼儿教育从业者和广大家长观看和学习。
近期,我观看了第一集,在花式“虐”娃的网红幼儿园,体验日本的集体式教育。
我们都知道,日本民族最大的特性就是集体性,那么这种强大的民族基因来自于怎样的幼年规训呢?影片中的一些片段给出了答案。
比如,秋田光彦校长讲述教育目的时说,我们要在尊重每个人有差异的同时,创造出能够包容差异的回响,他管这种回响叫做“集体的共振”。
莲花幼儿园训练幼儿学习剑道,就是希望孩子们步入社会的大集体后,能够主动自发的遵守并维护秩序和规则。
藤幼儿园故意将拉门设计成必须关两次才能严丝合缝,以这种设计提醒幼儿要将事情做满,做完美,否则将会影响其他人。
幼儿园还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同伴意识。
有家长反馈,孩子们会在家中跟父母讲述, 在幼儿园时,看到别人很需要帮助,自己主动帮助了对方的事情。
日本的孩子们正是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中不断体验着规则、领悟着集体的意义。
看完影片,我有一个感受,那就是日本的教育者包括学校的老师和孩子的父母, 都有着很清晰的教育理念,他们的教育从家庭到学校都在为孩子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做着准备。
反观国内的幼儿教育,我们的幼儿园和家长也给孩子们立下了很多规矩。
比如,食不言、寝不语,听课不喧闹,游戏守规则,发言要举手,玩具要轻拿,玩完要收回等等。
这些规则看似是为了孩子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其实更多地是为了方便成人“管理”孩子。
这两种“规则”背后的目的不一样,其表现形式也有差异。
日本的“规则”教育,更多的蕴含在物教之中。
他们为了让孩子们用水之后,及时关闭水龙头,设计了不安水槽的水管。
而中国“规则”教育,更多为言教,这也是中国的老师和家长时常陷入“河东狮吼”的尴尬境地的重要原因。
我想,不管是幼儿教育者还是广大家长朋友,都应该好好思考一下,我们给孩子订立规则的目的是什么,多用心,少用嗓,多用情,少动手,让我们的孩子拥有自由快乐童年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规则,奠定从容走向未来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