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鸟的生活习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头翁鸟的生活习性
白头翁鸟又名白头鹎、白头壳仔(台语),是雀形目鹎科小型鸟类,常见于东亚。

它生活习性是怎样的呢?白头翁鸟的生活习性。

白头翁鸟的生活习性
性活泼,结群于果树上活动。

有时从栖处飞行捕食。

白头鹎是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中常见的一种鸟,多活动于丘陵或平原的树本灌丛中,也见于针叶林里。

性活泼、不甚畏人。

秋冬季大多二、三十只结成大群,活动于樟、楝等树上啄食果实。

春夏季则仅3—5个相伴觅食。

常栖息于矮树篱或灌丛的最高处,见有昆虫飞过时就飞捕于空中,然后再回到它栖止的树上,大声鸣叫。

它的鸣声是多种多样的主要为留鸟,一般不迁徙。

白头鹎是杂食性鸟类,既食植物性物质,也食动物性物质,同时食性还随季节而异。

春夏两季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秋冬季则以植物性食料为主。

动物性食物中以鞘翅目昆虫为最多,如鼻甲、步行甲、瓢甲。

植物性食料大部为双子叶植物,也食一部分浆果和杂草种子,如樱挑、乌桕、葡萄等。

白头翁鸟的生活环境
常呈3-5只至10多只的小群活动,冬季有时亦集成20-30多只的大群。

多在灌木和小树上活动,性活泼,不甚怕人,常在树枝间跳跃,或飞翔于相邻树木间,一般不做长距离飞行。

善鸣叫,鸣声婉转多变。

叫声一般为“qiang-ding ding-qiang”,伴有颤音。

白头翁鸟的生长繁殖
繁殖于3月至8月间。

产卵至少二次,巢于桑树茂密的绿叶丛中,或油茶树上及各种灌木丛中,距地大多2—3米。

但亦有筑在高大乔木上的,距地高度约在6米至6.5米之间。

巢呈深杯状,用草茎、杂叶、芦苇、草穗及少量细根、石松等构成,内垫以细柔的杂草。

卵每产3—4个,呈椭圆形,色淡红,其上更有深红、淡紫等色的斑点。

白头鹎从3月就开始进入繁殖期,一直到8月。

在这期间,它们至少要产两次卵,一般巢穴会建在离地面两三米的茂密的桑树绿叶林或是各种灌木中。

也有的白头鹎会把它们的巢在高高的乔木树上,大约离地面
6米以上的高度。

巢穴是用杂草、掉落的树叶、芦苇、草穗、石松和一些草的根茎做成的,形状为杯子状。

窝内还会放上嫩草。

白头鹎每次可以产下3到4个蛋,蛋的形状为椭球形,颜色为淡淡的红色,蛋的表面还会带有一些深红的淡紫色的斑点。

白头翁鸟的分布范围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

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

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国内分布
中国分布于西至四川、云南东北部;北达陕西南部及河南;东至沿海一带,分括海南和台湾;南及广西西南等地。

白头鹎是我国常见鸟类,是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的常见鸟类,繁殖季节几全以昆虫为食,在植物保护中意义甚大。

目前种群数量还较丰富。

国外分布
国外见于琉球群岛,台湾,香港,和越南北部。

分布状况
常见的群栖性鸟,栖于林缘、灌丛、红树林及林园。

为香港最常见的鸟种之一。

亚种hainanus为留鸟于广西南部、广东西南部及海南岛;formosae为留鸟于台湾;指名亚种遍及华中、华东、华南及东南。

冬季北方鸟南迁。

现于河北(北戴河)及山东有定期的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