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震灾后校园文化重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地震灾后校园文化重建
作者:杨建华
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27期
汶川“5·12”地震已进入灾后安置和重建阶段。

由于这次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破坏,受灾地区的重建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因此,灾后学校的重建,本质上是学校文化的重建。

灾后重建学校的文化建设,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体现系统性、全局性和前瞻性,并围绕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各项基本建设内容,努力建构与所在地区自然和人文条件相适应的、有利于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学校文化体系。

灾后重建学校面临着一系列因地震灾难带来的非常态化问题,例如校舍损毁、人员缺失、心理创伤等。

学校的物质空间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但其文化场域和精神空间却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问题和重建问题。

学校应该是一群有灵魂的建筑,是一个师生共同生活的精神家园。

一所学校的灵魂就是学校的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兴办成败的关键,是学校教育成功的基础。

没有文化的学校仅仅是一间朱自清先生所批评的“学店”。

地震灾区学校的校园文化因其所处地域的特殊性——川西蜀文化核心区和川西高原少数民族聚居区,建设背景的特殊性——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转折期,承担使命的特殊性——表现和承传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面临形势的特殊性——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而具有如下特点:
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承载和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灾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内容。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在新时期的凝聚和升华,是当下中国人民的思想品格和精神风貌的最新写照,是灾区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在共同抗击特大地震灾害中锻造出的一笔宝贵财富。

在灾害降临的瞬间,那些紧紧把孩子们搂在怀中,用自己血肉身躯挡住坍塌房屋的教师们,那些冲进摇摇欲坠的房屋中舍身救人的英雄们,那些从四面八方赶来冒着生命危险参加救援的勇士们,这些感人的瞬间在我们的心中已成为历史的永恒,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代中国人都不能忘记他们,我们要用校园文化承载这些震撼心灵、催人泪下的珍贵场景,真实反映抗震救灾中所形成的自强不息、大爱无疆的伟大精神,让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愈强的民族精神千秋万代传承延绵。

这是灾区校园文化规划建设的主体内容,也是当今教育人,办教育者的使命和职责。

除抗震救灾这一主体内容外,灾区学校恢复重建中校园文化建设内容还包括当地积淀深厚,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内容。

如川西坝子和盆周山区学校可反映当地民俗文化中的传说故事、民歌、民间工艺美术、历史故事等内容,民族地区可反映当地民族文化,如羌族聚居区的羌族文化,藏族聚居区的藏族文化。

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今天的羌族是保留古羌习俗的重要一支,其文化极具民族特点。

藏族也是十分古老的民族,历史文化、民间文化在我国56个民族中独具特色,格萨尔史诗,藏族雕塑,藏族绘画等驰名中外。

川西坝子和川西高原又是红军长征中红色文化最丰富的地区,也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孕育和形成的重要地区,红色文化也是灾区恢复重建中校园文化内容的一个重要选项。

育人功能的广泛性。

一般情况下,校园文化的受众是学生、教室、学校服务范围内的家长及居民,这些是校园文化受众的主体,但地震灾区却因为这场地震而声名远播,灾区学校恢复重建情况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吸引着国内外的关注,可以肯定地说,从现在起到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时间内,来灾区访问的人都会很多,不仅有那些亲身参加过抗震救灾的人,对口援建地区的人,捐资支援重建的人,而且肯定还会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外记者,旅游者等等,别人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当然不希望看到的学校跟他们自己地方的学校毫无区别,他们来灾区看到的新学校当然应该是能直观体现抗震救灾精神的学校,能表现人间大爱的学校,能从中获得生动教育和丰富人生体验的学校。

所以,地震灾区校园文化建设的视野应该更开阔,更开放、更具展示性,不仅要面向学校内部和学校周边,而且要面向整个社会,它所承担的教育功能具有与众不同的广泛性。

表现风格的多样性。

地震灾区学校校园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风格样式的多样性,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形式的完美结合,就可以催生独特,多彩,功能性强,建设水准高的校园文化,这是我们应该看到的灾区学校恢复重建中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势所在。

所以,有丰富的内容,还必须选择最佳的形式加以表现,灾区学校的恢复重建中校园文化的表现风格多种多样,这就要求我们精心加以选择。

从建筑风格上看,有民居四合院样式,也有民居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样式,也有羌文化样式,藏文化样式,也可采用民族样式与汉族建筑相结合的样式。

在环境元素选择上,可选用蜀文化的历史传说,诗歌,服饰,民间工艺美术等,羌族聚居区可选择刺绣,山歌,舞蹈、大禹文化等,藏族聚居区可以选择《格萨尔》史诗故事,牧业文化,民族服饰,民间歌瑶等元素。

灾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完善的长期、艰巨、复杂的过程,设计及初建只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第一步,唯有不断加强管理,改进完善,学校文化体系才能真正达致比较理想的状态。

也唯有如此,学校文化的价值才能不断内化到师生的观念和行为里面,地震灾区学校的文化建设才算是真正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