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牛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牛蛙
第一章概述
牛蛙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
牛蛙养殖是当今国内外新起的一种特种经济养殖业。
牛蛙是一种经济综合利用价值最高的两栖类动物,原产于北美洲,59年传入中国。
因其鸣声似牛叫故得其名。
它是一种大型食用蛙。
牛蛙生长快,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是喜庆宴席上的美味佳肴。
一、牛蛙的经济价值
1、食用:a.肉质洁白细嫩;b.蛋白质高,脂肪含量低;c.营养丰富。
(优化营养结构,不但吃饱而且吃好)。
牛蛙被我国作为国宴之珍馐佳肴。
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访问我国时,李先念主席在宴会上招待了九道菜,里根对其中用牛蛙烹制而成的“石鳞腿”赞不决口。
如今,牛蛙已列入我国许多宾馆,饭店的菜谱。
食用牛蛙在世界上并不稀奇。
世界上食用牛蛙起源法国。
后传入北美洲诸国。
现在国际市场上每年牛蛙的消费量达30万吨以上,每千克售价50美元左右。
我国86年始养,去年产300吨。
江苏、浙江、海南、上海、广东、山东是潜在市场。
牛蛙销往沿海宾馆30---60元/公斤。
2、药用:蛙肉性平、味甘,胆性寒。
治人体多种疾病,如治浮肿,治咽喉部糜烂等具有活血消积,消热解毒、补虚、止咳之功效。
3、皮草:牛蛙的皮质地坚厚、柔软、光滑,富有弹性,且具有绚丽多彩的花纹,可作钱包、手套等皮制品的上等原料。
蛙皮做的鞋400元一双。
蛙皮提炼加工成皮胶,供作珠宝、钻石等装饰品的粘合剂。
4、作饲料:用牛蛙的副产品(头、内脏)干燥做成混合饲料喂鸡,可增加产蛋率。
5、捕虫能手:牛蛙和其它蛙类一样,都以农业害虫为主食。
一只牛蛙一年平均能捕食一万多只害虫。
一只蝌蚪一天最多吃掉100多只孑孓。
利用牛蛙治虫,不仅能有效地防治有害昆虫和减轻对农作物的危害,而且能大大减少农药的用量。
6、航天用:蛙油用于航天航空业。
二、牛蛙养殖的展望
1、前景广阔:a易养;b繁殖快;c生长快;d食性杂易解决;e适应性强
2、关键:a防止水域污染;b建立防逃措施;c饲料要充足;d防止敌害侵袭;e做好病害防治。
第二章牛蛙的生物学特征和习性
一、外部形态
牛蛙的成体分为头、躯干及四肢3部分。
无颈及尾。
全身皮肤裸露,光滑湿润,具粘液。
1、头部:头部亮而扁平,唇薄(青蛙尖而唇厚)。
头部分:口、鼻、眼、鼓膜、声囊等器官。
2、躯干部:鼓膜之后,泄殖腔孔之前为躯干部。
3、四肢:躯干部着生四肢。
前肢较短小,成年雄牛蛙拇指内侧有发达的“婚瘤”,具四指。
后肢长,比前肢粗壮有力,有五趾。
趾间有蹼,适于水中游泳。
三、牛蛙的内部构造
牛蛙的内部构造包括呼吸系统、骨骼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
1.呼吸系统牛蛙的皮肤和肺都能进行呼吸,且它的皮肤表面面积和肺表面面积的比例为3:2,因此皮肤和肺都是重要的呼吸器官,在牛蛙冬眠期间则几乎全靠皮肤进行呼吸。
(1)皮肤牛蛙的皮肤裸露,略粗糙,它由薄的表皮层和较厚的真皮层组成。
表皮层又由角质层和生发层构成。
角质层中有1~2层细胞开始角质化。
但角质化程度不高,仍有活细胞,这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水分的蒸发。
完全角质化的细胞常成片脱落,漂浮于水面。
表皮层下面的生发层细胞,有很强的分生能力,新生的细胞可逐步向上补充脱落的角质化细胞。
真皮层包括上面的疏松海绵层和下面的致密层,使牛蛙皮肤比较坚韧。
疏松海绵层中富有多细胞腺体,称黏液腺,可分泌黏液,由导管排出体外,保持皮肤湿润和空气、水的渗透,还能借以蒸发热量来调节体温;另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血管。
致密层中有许多毛细血管。
湿润和富有毛细血管的皮肤,有利于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从而完成呼吸作用。
表皮层和真皮层内均含有许多红、黄、黑色素细胞,使牛蛙皮肤形成美丽的斑纹。
色素细胞的细胞质流动,可将色素颗粒扩散至细胞外围,使体色变深,如果集中于中央,则隧能使体色变淡。
牛蛙的皮肤只有少部分区域固着在皮下组织上,而大部分是有一定的固着区域。
各个固着区域之间的空隙处是充满淋巴液的囊状淋巴间隙,所以牛蛙皮很容易整张剥落下来。
(2)肺呼吸系统牛蛙成体可直接利用空气进行呼吸。
它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口腔、喉、气管和肺等器官组成。
肺1对,为构造简单的红色圆锥形簿壁盲囊。
肺里有许多膈膜,把肺隔成许多蜂窝状小室,这种小室叫肺泡。
肺泡壁布满毛细血管,这样就增加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2.骨骼和肌肉系统牛蛙的骨骼分为中轴骨骼和附肢骨骼两部分。
中轴骨骼包括头骨和脊椎骨。
头骨特化,软骨脑颅骨化不佳,膜性硬骨大量消失,头骨这种特化可能与它为了减轻体重便于跳跃有关。
附肢骨骼是四肢骨骼,包括前肢骨和后肢骨,都连接在脊椎骨上。
肌肉都附着在骨骼上。
躯干肌肉为长肌肉群,节制头骨及脊椎运动。
腹侧肌肉多成片状。
四肢肌肉环绕带骨和肢骨周围,后肢肌肉特别发达。
3.消化系统牛蛙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1)消化道消化道由口、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泄殖腔组成。
即:①口:口角开展,向后一直达鼓膜的下方,呈模裂状,适于捕食。
②口腔:口腔宽阔,可以容纳大而多的食物。
舌的结构和着生方式很特别,舌根固着在口腔底部的前端,舌尖有缺刻呈游离状态伸向口腔里面,当捕食时舌尖从口腔里面翻出口外,粘住食物卷进口中。
上颌和口腔上方长着许多细齿,这些细齿不能咀嚼食物而只能防止捕得的食物从口腔里逃脱。
③咽:咽和口腔的分界不明显,口角之前为口腔,之后为咽。
咽的腹面为喉门,下通肺,唾液腺的导管也开口于此。
④食道:食道短小,是食物由咽到胃的通道,内壁有许多纵褶。
⑤胃:食道向下往左即连接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部分。
胃粘膜内有大量管状的胃腺,胃腺分泌的胃液中含有盐酸和胃蛋白酶,能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
⑥小肠:开始的一段约为胃的一半,是十二指肠,继而转向右后方,盘旋几圈,这段小肠称回肠。
小肠内富有消化液,包括肠腺分泌的肠液,还有通入的胆汁、胰液,消化液内含有多种酶类,是主要的消化器官。
食物在这里消化成营养物质,由肠壁细胞吸收进入小肠微血管。
cZ)大肠:小肠近末端部位向前弯曲部分,肠径短粗,此段为大肠,是吸收水分和形成并积聚粪便的地方。
⑧泄殖腔:从大肠及膀胱连接处至泄殖孔这一区域为泄殖腔。
泄殖腔通向体外的
开口称泄殖孔,粪尿及生殖细胞通过此孔排出体外。
泄殖孔的开闭由一圈括约肌控制。
(2)消化腺牛蛙的消化腺主要包括肝脏和胰脏。
即:①肝脏:位于身体前端呈红褐色,分左、中、右三叶,左右两叶之间背面有1圆形黄绿色的胆囊,分泌胆汁经胆总管输送到小肠帮助消化食物。
②胰脏:位于小肠和胃之间的系膜上,为扁平淡黄色的实心腺体。
它分泌的胰液经胰管人胆总管,在此处与胆汁混合再流入小肠。
胰液中含有多种能消化蛋白质、脂肪、淀粉和麦芽糖的酶类。
4.循环系统牛蛙的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
心脏由静脉突、心房、心室和静脉圆锥四部分组成。
牛蛙的血液循环比鱼类要复杂,开始有肺循环和体循环两条血循环路线,而且肺循环和体循环是同时进行的。
牛蛙的血循环和呼吸作用都比较弱,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也较差,因此牛蛙体内产生的热量少。
牛蛙身体表面又没有羽毛等保护结构,所以它的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当冬天来临只有进行冬眠。
5.神经系统牛蛙的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由脊髓所发出的神经节和神经所组成。
大脑半球分化明显,顶壁出现一些零散的神经细胞称原脑皮,司嗅觉,是神经系统比较集中的地方。
所以牛蛙能在比较复杂的陆地环境中捕捉昆虫和逃避敌害。
中脑视叶发达,构成高级神经中枢。
小脑不发达,只有管理、指
挥运动的功能,它的运动方式也比较简单。
脊髓有缩短的趋势。
由于四肢的出现,肩及腰部脊神经集聚成神经丛。
6.泌尿生殖系统牛蛙的泌尿系统由肾脏、尿殖管和膀胱组成。
生殖系统则由生殖腺和生殖管道两部分组成。
(1)泌尿系统有肾脏1对暗红色,位于脊椎的两侧。
每个肾脏各通联着1条尿殖管。
尿殖管和膀胱都通到泄殖腔。
肾脏产生的尿,经尿殖管、泄殖腔,再流入膀胱,当尿积满膀胱以后,再排到泄殖腔中并由泄殖孔排出到体外。
粪便则由大肠排到泄殖腔中并由泄殖孔排到体外。
(2)生殖系统雄牛蛙的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小管、泄殖腔组成。
雌牛蛙的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曾子宫、泄殖腔组成。
即:①雄牛蛙的生殖系玩:雄蛙有1对浅黄色、椭圆形的睾丸,位于肾脏腹面。
雌蛙也有1对脂肪体,位于卵巢前方,为黄色指状物,秋冬季节脂肪体很大,几乎充塞整个体腔;生殖季节,由于卵细胞的迅速生长发育,脂肪被大量消耗而使脂肪体变小。
三、生活习性
1、两栖性喜栖于江河、池塘、沼泽及岸边草丛。
2、群居性
3、变态性
4、互相残杀性
5、变温性
6、冬眠
7、体色可变性:皮肤颜色可随温度、光照和所生活环境色调变化而变化。
一般有两种基色:一是黑褐色;一是绿色。
冬季和早春是浓褐色,春末为鲜绿色,秋季为淡褐色。
幼蛙是绿色。
8、鸣叫:牛蛙鸣叫的声音酷似黄牛。
繁殖季节到来,变鸣叫。
9、再生:牛蛙身体部分损伤,脱落或截除后,能重新生长出来。
10、寿命:牛蛙寿命较长,正常能活到16年。
四、影响牛蛙生态的主要因素
1、温度:10℃--35℃,35℃---36℃急剧跳跃挣扎,37---39℃身体失去平衡,很快死亡。
2、湿度:蝌蚪离不开水。
3、盐度:不能超过1%。
4、溶氧:3mg/L 以上。
5、饵料:要充足。
五、牛蛙的繁殖习性
牛蛙为雌雄异体,繁殖时,成熟个体下水“抢对”,雌性排卵、雄性排精在水中结合,进行体外受精,是典型的蛙类繁殖代表。
(一)性成熟年龄
牛蛙性腺发育,从孵出蝌蚪到性成熟,一般约需8—9个月。
从体重上选择,雌蛙约在350g以上,雄蛙在300g以上。
但实际上,牛蛙性成熟也因温度、饵料、养殖方式的不同有很大的区别。
(二)产卵习性:
1、发情行为:性成熟的雌雄牛蛙在外界环境因素(如温度、光照等)的影响下,都有明显的发情行为。
雄性发情的最初行为是不断鸣叫,召唤雌蛙,平均每小时叫声在100次以上,并有追逐行为。
抓住雌蛙,手指轻触其颌下胸部,左右前肢会迅速合拢抱住。
可见到前肢第一肢基部内侧的婚姻瘤格外明显,并呈肉红色。
发情的雌蛙不吃食物,向雄蛙的鸣声处跳去,有时发出“咔咔”应和,表明雌蛙有求偶要求,也只有到这个时刻,雌蛙才让雄蛙跳到背上抱对。
2、抱对:发情达到高潮时,雌雄抱对,一般在下半夜进行,抱对时间一般长达1—2天。
3、产卵、受精:牛蛙繁殖季节在4—9月,随地域不同而有早迟。
产卵的外部条件要求不高,关键是温度,只要水温达20—30℃,不论是池塘、河沟,均能顺产。
理想环境要求安静、背风、行人稀少,岸边有水草。
抱对行为接近尾声时,雌蛙受异体刺激,经感觉器官传到中枢神经,再抵达脑垂体,促使脑垂体分泌激素。
在性激素的作用下,雌蛙用力后瞪,腹部借助呼吸和雄蛙搂抱引起收缩,将卵产出体外。
同时雄蛙排出精液,进行体外受精。
排卵时间一次10—20分钟。
一般个体产卵量2-3万粒,最多达5万粒。
牛蛙的卵为圆形,上下分为两极,动物极为黑色,植物性为灰白色。
刚产出的卵有的动物极在上,有的植物极在上,故刚产的卵黑白相间。
麻麻点点。
产卵后约30—60分钟,动物极全部朝上,叫卵的自动转位。
如2小时之后还有白色的植物极在上的卵,则为未受精卵。
据此可以计算牛蛙产卵后的受精率,一般受精率都在90%以上。
产卵不受精的原因较多,主要是:a雌雄比例失调,正常雌雄比例是1:1,受精率在90%以上,2:1时受精率为75—80%,3:1时则只有40—50%,雄性过多或过少都有影响。
b雄蛙年龄过大,衰弱老残之故。
实践表明,二龄种蛙受精率最高,经产3—4胎的种蛙受精率较低。
C水温过低,水质不净。
D水面过于宽大,产卵地方不适宜。
提高受精率的途径也
有许多,采取人工受精是行之有效的捷径,受精率可达90—95%。
(三)产卵类型
牛蛙是一年多次产卵型,每年自然产卵3—5次。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如能将温度控制在25—30一龄℃,则终年都能产卵。
(四)繁殖能力
牛蛙的繁殖力在蛙类中是最大的。
一龄牛蛙,个体绝对怀卵量为1.5万粒左右,以后随年龄、体长、体重的增加而相应提高。
在一定范围内呈线形的相关关系。
如图所示,刚达性成熟的一龄蛙,虽然在体重上接近二龄蛙,但怀卵量却抵不上二龄蛙的一半。
绝对怀卵量的多少,除了与年龄体重有关外,还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
营养良好发育正常的雌蛙要好些。
因此,获得较大的发繁殖力,必须注重种蛙的净化培育。
第三章牛蛙的繁殖技术
一、场址的选择
水源充足环境安静的环境。
二、养殖池的建造
1、种蛙池
S 10~15m2,陆地面积占1/3或1/2,产卵地水深10~13cm,其它地方水深50~80cm。
2、孵化池
面积1~2m2,池深60cm,水深40cm.
3、蝌蚪池
面积5~20m2,池深0.8~1m,水深50~60cm,坡度1:10
4、幼蛙池
面积20~40m2,池深60cm,设陆岛,陆地面积占1/4。
5、成蛙池
面积可稍大些,其它同幼蛙养殖池。
三、种蛙的选择和培育
(一)种蛙的选择和培育
1、选择
2龄以上,体重400~500克。
2、培育
饲养:投喂养量占体重的10%,动物性饵料不少于60%。
3、管理
A、调节水位和水质;
B、环境安静;
C、清除敌害;
D、可在越冬期保温。
(二)雌雄鉴别
(三)雌雄比例:雌雄1:1或2~3:1
(四)放养密度:5对/10㎡或放养:1~2只/m2。
(五)产卵池面积10~20㎡,H=1.2m 防出墙,防出网,1m左右,要有一半水面一半陆地,水陆要种植一些草本植物。
(六)采捞卵块
产卵季节,夜间牛蛙鸣叫不停,此时要注意,每天早上天亮时要巡池一周,脚步要轻,行动要缓慢,以免惊动牛蛙产卵。
同时留心观察池边是否有卵块和正在产卵的牛蛙。
如牛蛙正在产卵切不可惊动,在牛蛙产卵和卵块周围作好标记。
等产完卵后,再根据标记采捞卵块。
采捞卵块时,人要站在水中,用剪刀将卵块周围和卵块下面与卵块相连的杂草剪断,然后用脸盆
从卵块旁边轻轻地插入卵块下面水中,将卵块搬入孵化池中进行孵化。
发现卵块后要及时采捞,一般产卵后30分钟既应采捞,否则,种蛙及鱼类等动物活动可能冲散卵块或吞食蛙卵。
再者,因时间过长,胶膜软化,卵粒就会沉入池底,降低孵化率。
(七)孵化设备及孵化前的准备
牛蛙的孵化设备简单,大小随孵卵数量多少而定,瓷盆、水缸、木盆、鱼苗网箱。
规格120cm×80cm×40cm。
40目的尼龙网,用木框架固定。
用水泥池孵化,在卵下池前,将池子清洗干净,不让泥沙沉积,然后灌入30cm的新鲜水,用洗去泥沙的水花生等杂草均匀地在水面上薄薄地摊一层,其作用是支撑卵块,防止下沉。
池上方有棚遮荫,避免阳光直射和水温骤变。
每平方米放受精卵6000左右(约一窝)。
(八)孵化的环境条件
牛蛙卵的孵化要求一定的环境条件,适宜的环境条件能提高蝌蚪的孵化率,否则孵化率降低。
水温:适宜水温是25~0℃,不得地狱16℃或高于34℃。
19~27℃,3~4天孵化蝌蚪,25~30℃,2天半孵化蝌蚪。
PH:6~8.6之间。
溶解氧含量不低于3mg/L。
二、蝌蚪的饲养
刚孵化出的蝌蚪,体小、黑色、游泳能力差,随着个体长大,游泳能力增强。
因此在孵化池中饲养10天左右才能转入蝌蚪池中。
在蝌蚪下池之前,水池要清洗干净,并用200PPM 的漂白粉消毒,如果是泥土池,则要用生石灰(每亩75KG)消毒,过7天生石灰药效消失(并经试水),再放入蝌蚪。
1、蝌蚪池的构造:用于饲养蝌蚪的池子可用水泥池,也可用土池。
以水泥出池效果较好。
池子面积不可以过大。
水泥池以4---10㎡为宜。
土池稍大,10--20㎡,水深40—80cm。
池底设排水孔,池壁上设进水口。
池壁有一定坡度。
池中种植水葫芦或水花生。
密度不易过大。
为了合理放养蝌蚪,蝌蚪池可做小些,多做几个以便根据产卵分期分批饲养。
如无条件,产卵池可代替孵化池。
池周围必须用竹片、铁丝网、砖做成屏障,防逃防敌。
2、放养密度:
3、第一阶段(30日龄内的蝌蚪)的饲养管理
a饵料投喂:刚孵出的蝌蚪4—5天不吃东西,靠卵黄囊供给养料,从第六天起卵黄囊消失,开始吃浮游植物,绿藻、矽藻等。
因此,在孵化前要把水质培肥使浮游生物繁殖,如水质不肥,可用煮熟的蛋黄喂。
按一万尾蝌蚪供给一个蛋黄进行投喂,早晚一次。
半个月可喂豆浆、按体重的10—15%投喂,上午9:00----下午16:00。
b水质管理:蝌蚪池要求水质良好,要及时捞出蝌蚪粪便和剩余饵料,保持水质清新,注意适当换水,防止水质恶化。
初期水深控制在20—25cm左右,随着蝌蚪的生长逐渐将水加深30-40cm左右。
4、第二阶段(30日龄到完全变态期蝌蚪的饲养管理)
a饵料投喂:该阶段除了人工投喂商品饲料外,还必须在培育浮游生物作天然饵料。
主要饲料是:豆浆、麦麸、米糠、蚕蛹粉、鱼粉、稀饭、田螺肉、鱼肉、动物内脏等。
投法是100只蝌蚪投饵40—80g,动物饵料占47%,植物占43%。
每天投1—2次,上午下午或下午一次。
将饵料分投放在食台上。
b水质管理:蝌蚪池水保持在40—80cm,保持水质肥、活、嫩、爽。
及时加注新鲜水,调节水质。
c日常管理:注意排灌水,防止暴雨或干旱造成水位失常,水温应控制在35℃以下,过高时更换新鲜水或搭棚降温。
可偶长出四肢后,应向水里投些水花生等水生植物和木板,供幼雏栖息。
稍后,及时移到幼蛙池中饲养。
饲养得当,大约70天
左右的时间蝌蚪就长成幼蛙。
饲养期间,应经常巡塘,分析其摄食及健康情况,发现蝌蚪生病,要及时隔离治疗。
5、蝌蚪的变态与越冬
当年蝌蚪均能变成幼蛙,但如果饲养密度高,饵料不足,水质条件差,变态期需要80~90天。
特别是7月中旬产卵期,由于8月份以后,温度逐渐下降,变态期将延长到100天左右,这种延迟变态的幼蛙,因摄食代谢降低,体质不良,越冬期间容易死亡。
控制温度和饲料可以加快或延长牛蛙蝌蚪的变态时间。
平均水温保持29~30℃(水温达35℃时将影响蝌蚪生长,达38~39℃体质衰弱,达40℃就全部死亡。
)如果多投动物性饵料,只需40~42天就能变成幼蛙,但由于这种幼蛙发育时间不够,躯体小。
当水温保持在25℃以下,多投植物饵料,就能延长蝌蚪的变态时间。
因此,如果是七月份孵化的蝌蚪,宜采用延长蝌蚪变态时间的方法。
使其充分发育到第二年5月变态。
这种幼蛙虽然比早期变态的蛙晚几个月,但幼蛙个体大,生长快。
三、幼蛙的饲养
1、幼蛙的饲养:主要关键技术是及时分级饲养和食性训化。
幼蛙池的构造:幼蛙池面积20—50平方米,池深60—80cm,有坡度。
水陆面积比为1:1,供幼蛙休息和觅食。
池的四周要设1.5m的墙。
蛙池要多设,以便今后按大小分养,避免大的吞食小的。
2、放养密度:蝌蚪变态后应及时转入幼蛙池饲养。
一般刚变态的幼蛙每平方米可放80~100只。
变态30天后,体重达25~50g的幼蛙每平方米可放30~50只。
为防止残食,根据大小及时分级饲养。
3、饵料投喂:幼蛙和成蛙的食性完全相同,习惯吃动物性活饵,经驯化后会吃死饵。
幼蛙喜食的活食主要有蚯蚓、蝇蛆、小鱼、小虾、蜻蜓、蚕蛾、蝗虫、蚱蜢、甲虫等各种昆虫。
人工养殖刚变态的幼蛙,一开始就着手驯食,驯食开始时,先投放活饵,以后逐渐混入死饵喂。
A吊青蛙发动死饵;b死饵中加泥鳅或小杂鱼。
开始投喂时,按体重的5%。
当气温升至20—26时幼蛙摄食量最大,按10%投喂。
当气温在18℃以下或28℃以上,幼蛙摄食减少,按5%投喂。
每天投饵1—2次,分别上午9:00和下午16:00。
4、水质管理:幼蛙池水深保持在60-80cm之间,视水质变化情况不定期冲注新鲜水,保持水质清新。
水面可放水浮莲等水生植物,一是可遮荫,另外可净化水质。
5、日常管理:a池上搭棚遮荫;b池边打一些蛙洞,供幼蛙栖息;C大小要分级,避免残杀;d雨后夜晚加强巡视,防止幼蛙爬墙逃走;e防止敌害侵袭。
6、幼蛙的生长:幼蛙的四月若能做到饵料充足、密度适当、驱除敌害,其存活率是很高的。
变态后的幼蛙经过半年生长,体重可增加250g左右,体长约12cm。
再过半年可达500g。
7、幼蛙的越冬:幼蛙的冬眠受季节支配,主要由温度决定,一般当气温和水温下降到10℃以下时,幼蛙便开始冬眠,到第二年春暖环境有利,气温和水面温度升到10℃以上时,冬眠结束。
人工养殖时要设置适宜的越冬场所,让幼蛙安全过冬,同时越冬前应投足饵料,使蛙体积累足够的营养,维持冬眠期间新陈代谢的消耗。
四、成蛙的饲养
1、成蛙池的构造:一般以300平方米为宜。
池水深度保持1—1.2m。
池内陆地杂草丛生(也可种农植物),有进出水口。
建立防逃墙,高度1.5m左右。
要建立蛙穴。
2、放养密度:每平方米可养殖10—20只。
3、饵料投喂:成蛙的饵料和幼蛙一样,但投喂量较大。
5
—6月,投5%;7—8月投20%。
4、水质管理:同幼蛙一样,冬季水深要1m左右。
5、日常管理:同幼蛙。
6、成蛙越冬:同幼蛙。
五、牛蛙的疾病及防治
(一)、卵的霉菌病
1、症状:卵块四周长出灰白色的菌丝,可降低孵化率与成活率。
该病在水质差、持续阴雨天的情况下易发。
2、防治方法:a防止水体污染;b可用高锰酸钾对孵化池
消毒。
(二)肤霉病
1、症状:水霉菌从皮肤的伤口进入,寄生在蝌蚪表皮的损伤部位,吸取皮肤中的营养,并深入肌肉。
水霉菌向外长成分枝茂盛的菌丝,形成肉眼可见的浅白色棉絮状的菌层。
患病的蝌蚪游动迟缓、焦躁不安、食欲减退,进而其他病菌可从伤口感染加速死亡。
2、防治方法:a小心操作,防止蝌蚪表皮损伤,b用10ppm 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每天2次,每次30分钟,连续3天。
C 用5ppm的水霉净溶液浸泡,方法同上。
D用10%的紫药水涂抹患病蝌蚪。
(三)蝌蚪暴发性败血病(红斑病)
1、症状:多发生在蝌蚪的发肢芽形成期。
患病的蝌蚪腹部有许多的血斑快,腹部和肛门附近更为明显,病情严重时,身体出现透明的溃疡斑,眼球突出充血,时有烂尾现象,鳃因失血而成白色,腹部膨胀,腹水明显。
死亡前常在水面打转,几分钟后下沉死亡。
2、防治方法:a定期用20ppm的生石灰消毒。
B用二溴海因0.44ppm全池泼洒。
c可用0.77ppm的硫酸铜溶液全池泼洒。
(四)蝌蚪烂鳃病
1、症状:患病的蝌蚪鳃丝腐烂,鳃上常常附有污泥和粘液,引起呼吸困难,患病的蝌蚪常独游于水面、行动迟缓,常与其他病菌混合感染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