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最有名的一首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洪水最有名的一首诗
一、原文:
《浪淘沙·其七》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二、衍生注释:
1. “八月涛声吼地来”中的“八月涛声”,这里指的是农历八月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发出的如同吼叫般的巨大声音。

“吼地来”形象地描绘出潮水奔腾而至时那种震天动地的气势。

2. “头高数丈触山回”的“头”是把潮水涌起的浪头当作有生命的东西,可以把头理解为浪潮的顶端,数丈高的浪头撞击到山后又返回,写出了浪潮的汹涌强大及受到阻碍后的壮观景象。

3. “须臾”就是一会儿的意思,表示时间短暂。

“海门”是指钱塘江入海口,海水和江水相交汇的地方。

4. “卷起沙堆似雪堆”,潮水退回的时候卷起沙滩上的沙子,那些沙堆就像堆积起来的白雪,通过比喻手法把潮水退去后的余威也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

三、赏析:
1. 主题:这首诗描写的是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2. 情感:诗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惊叹与敬畏之情。

作者通过
生动描绘钱塘江大潮来如吼、高达数丈触山而回、退入海口卷起沙堆如雪等一系列动态过程,展现出了一种强大的自然力量的美感。

3. 表现手法:全诗采用白描手法,用极为精炼简洁的文字勾勒出钱塘江大潮惊心动魄的样貌。

如“八月涛声吼地来”一个“吼”字将潮水来临的那种宏伟气势立马就展现出来了;“头高数丈触山回”直白地写出浪潮的高度和与山碰撞后的情形;最后那“卷起沙堆似雪堆”通过巧妙的比喻,让人们在脑海里对浪潮余威有强烈的视觉印象。

四、作者介绍:
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他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的诗大多简洁明快,充满哲理,而且他的诗作中常常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情绪。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涉及政治讽喻、咏史怀古、风土民情等多种领域,这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浪淘沙》则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与精妙描写的能力。

五、运用片段:
1. 在一次游览钱塘江畔的旅游中,导游要给游客们介绍这里壮观的大潮,这时他就可以引用这首诗:“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眼前这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啊,真就像刘禹锡诗里写的那样‘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您看,那潮水奔腾而来的气势,不正对应着诗里的描述吗?”
2. 在中学的语文课堂上,老师正在讲解描写自然奇观的古诗。

老师说
道:“同学们,大自然有着无穷无尽的神奇力量,像钱塘江大潮就非常壮观,古人是这样形容的,‘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如此生动的描写能让我们感受到当时诗人面对这般壮阔场面时的震撼。

我们在写作文描写景色的时候也要学习这种精炼且形象的表达方法。


3. 在一场关于自然景观保护的讨论会上,有人在发言的时候想通过引用古人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来增添演讲的文化底蕴,他这样说:“我们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是令人惊叹的伟大景观,唐代的刘禹锡曾经有着这样的描述‘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我们古人对这样的美景都怀着敬畏之心,如今我们更应该保护好自然,让这样的美景得以延续,而不是因为过度开发而破坏它。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