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老兵徐振理39年如一日为英烈寻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退伍老兵徐振理39年如一日为英烈寻亲
作者:卜金宝
来源:《雷锋》2022年第06期
虎年清明前夕,记者到江苏省滨海县采风,见到中国好人、江苏省道德模范、滨海县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徐振理。
他1961年出生在滨海县天场镇,1978年12月入伍,1983年退伍回乡,成为滨海县天场镇民政办的一名办事员,参加革命烈士证书换发、补发及抚恤金发放等工作。
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让徐振理扛起了传承家乡红色基因的重任,一干就是39年。
(一)
徐振理说,滨海是个小地方,他是个小人物,做的都是“小事情”。
但他时刻铭记“位卑未敢忘忧国”,不懈努力,抢救和还原了一段段几乎被淹没的历史。
2005年秋的一天,位于北京市卢沟桥的“抗战雕塑园”,邀请驻京百位老战士召开座谈会,徐振理的族中长辈、原海军政治学院副院长徐平将军应邀出席。
他的家乡江苏省滨海县天场镇徐丹村曾遭受日军杀人放火之害。
座谈会结束后,他打电话委托徐振理把这段史实搞清楚。
徐振理不负重托,认真调查核实,查清了日寇放火烧徐丹村的罪恶历史。
徐振理爷爷徐万安在《家史》里作了记录:1938年6月17日,驻阜城日本侵略者和汉奸23人开进徐丹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徐振理的父亲徐邦石当年只有5岁。
日军放火烧毁村庄、学校的时候,他和姐姐、哥哥跟随母亲到外公家躲避。
日军撤走后的第二天早晨,他随母亲冒着余火余烟回到家时,看到的是满目疮痍。
突然,屋顶上余火未熄的桁条掉了下来,砸到他的右腿……老人直到去世前15天,才把当年侵华日军这段罪行告訴徐振理。
2014年1月26日,徐振理抢救这段历史的经过,以《一部〈家史〉揭开日军滨海烧村暴行》为题,在多家主流媒体刊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2015年9月11日上午,在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序厅,新四军阜东独立团团长郝济民家信捐赠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
郝济民烈士的外甥仝建军向纪念馆捐赠1945年郝济民从盐阜抗日根据地阜东县写给父母的家书。
促成此次捐赠的正是徐振理。
郝济民烈士是河北省正定县北孙村人,1936年参军,曾参加平型关伏击战等战役,后随黄克诚部开赴苏北盐阜区。
在1942年至1945年期间,他曾4次给家中父母写信,分别是从阜宁县东坎镇(今滨海县)华峰商店、阜东商店、益三宝号、益三商店寄给家人。
1945年后和家中失去联系。
2015年3月,郝济民烈士外甥仝建军等10位亲友从河北来到苏北寻找亲人下落,在徐振理的帮助下才了却心愿。
徐振理的脑子里,想的都是烈士、烈士的亲人。
他帮助分别73年的伤残战士和烈士遗孀再次“相见”,感动了神州大地千千万万的人。
1944年,滨海县青年农民刘炳昌和陈士英新婚不久,挥别亲人,和同乡王玉恩跟随新四军部队奔赴抗日战场。
刘炳昌在1948年3月7日的战斗中壮烈牺牲。
王玉恩将他的遗体掩埋好,继续战斗,在随后的九龙口激战中失去左腿。
同年8月,陈士英找到复员回乡的王玉恩,询问丈夫下落,得知刘炳昌牺牲,她大哭一场。
此后,王玉恩和陈士英失去了联系。
73年了,他们都在寻找。
陈士英在寻找丈夫的牺牲地、墓地,王玉恩在寻找当年的战友刘炳昌等烈士的墓地。
一个偶然机会,徐振理从王玉恩处得知消息,鼎力相助,他查阅大量史料,最终确定刘炳昌牺牲于淮南古城战斗。
陈士英从媒体上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与王玉恩取得联系。
2021年3月27日,在徐振理和志愿者的帮助下,陈士英与王玉恩在淮安市盱眙县古城战斗烈士陵园再次重逢。
至此,她了却了一生的心愿。
在为烈士“寻亲”过程中,徐振理发现在1947年还乡团火烧阜东县潘荡区秦桥乡公所事件中牺牲的卢岁平竟被遗漏了。
由于卢岁平父母双亡且未婚,将其追认为烈士的过程十分艰难,但徐振理没有放弃。
他多次组织亲历者座谈取证,并在媒体上发布寻找线索公告。
2020年,他在滨海县档案馆翻阅到卢岁平抚恤金发放的存根,在滨海县人民法院查找到纵火烧死卢岁平的反革命杀人犯的审判卷宗,并在2021年找到能证明卢岁平烈士身份的铁证。
利用审判档案,还原烈士身份。
徐振理的努力堪称一个创举。
据悉,39年来,徐振理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跨越千山万水,为56位烈士找到亲人,为本县10位烈士补发证书,为10位复员军人遗孀办理生活补助,为2位外乡新四军老战士补发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
(二)
“牢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开创未来。
”为了让更多的人记住烈士,他提出在家乡创建红色文化纪念馆。
为此,他率先动员家人捐出唯一传家宝——他爷爷用毛笔写的《家史》。
在他的带动下,先后征集到1000多幅抗战照片、20余万字史料。
在相关单位支持下,徐振理筹办设计建成“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纪念馆”,并于2014年年底开放。
他担任义务讲解员,直接听众达3万余人次。
为了摸清新四军在家乡的红色脉络,徐振理多方奔走求证,留住了许多珍贵史料和鲜为人知的故事。
2012年3月25日,新四军3师8旅首任政委、开国中将吴信泉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
吴信泉家人向徐振理签名赠送了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吴信泉画传》。
8旅首任旅长、政委分别是田守尧和吴信泉。
吴信泉三子吴皖平对徐振理说:“画传编著完成后,我们全家有一个遗憾,田守尧叔叔和我父亲作为新四军3师8旅首任旅长、政委,竟然没有在一起的照片。
事后,经徐振理考证确认,1940年8月八路军第五纵队的一张合影中,作者把吴信泉误释为张天云。
徐振理把这张合影照发给吴皖平,合影中有八路军第五纵队2支队(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3师8旅)司令员田守尧、政委吴信泉、政治部主任李雪三、副司令员常玉清,是目前为止发现的8旅4位首长唯一一张合影。
吴皖平给徐振理回复:“这张照片从未见过,真是太珍贵了!”
2019年3月,《吴信泉画传》第二次印刷,增补了这张照片。
徐振理说:这既告慰前辈,对历史也是个交代。
万里寻英烈,丹心铸军魂。
徐振理虽然已到花甲之年,但依然精神抖擞。
他说:“退伍不褪色,退休不退责。
为烈士寻亲,讲述滨海的红色故事,我会一直做下去。
”
(责任编辑:吴维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