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要解决农业三要素流出问题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改革要解决农业三要素流出问题
温铁军
【期刊名称】《农村工作通讯》
【年(卷),期】2013(000)001
【总页数】1页(P36)
【作者】温铁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农业生产力领域中的基本三要素是土地、劳动力和资金。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三要素流出农村的现象,这也是三农问题从此变得严重的内因。
然而,三要素流出的趋势客观上又是市场使然,因此在解决“三农”问题上时,一般意义上地强调市场手段就会出现市场失灵。
越是加强农村的法治建设、教育建设和医疗建设等,就意味着越需要有更高的开支。
我曾在化解生产过剩的政策讨论中提出: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城市是“资本池”,农村是“劳动力池”。
这两个“蓄水池”的结构概念有利于中国经济“软着陆”。
在中国未来的城镇化道路上,如何建好农村劳动力这个“蓄水池”,城镇化投资就显得至关重要。
如果能够坚持10年以上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农村城镇化的基本建设就会成为主要投资领域。
每年“三农”投入的平均增幅大约为15%,2006-2011年总计已投入了4.3万亿,到2012年的年度投资规模计划已超过1.31万亿。
政府直接增加“三农”投资,是把市场失灵造成的资金流出变为流入,这样就稳定了农村这个最
大的“劳动力池”,这也是全球危机下,中国一枝独秀的基础条件。
同时,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领域是县域经济,其中又以城镇化和中小企业为主。
那么,如果连续10年按照这样的增速追加“三农”投资,那将会有大量的基本建设工程在县以下乡镇和农村开展,这又和中心城镇人口扩张有关,不仅“劳动力池”稳定了,还让农民就近挣到现金收入,进而转换为即期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