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达成的共识。

在西学东渐之过程中,在西方强盗坚船利炮打开国门,西夷东倭凌辱我族百年之后,国人痛定思痛,曾以为是传统文化的弊端带来了国家民族的衰弱,曾一度自轻,厚今薄古,重西轻东。

但在社会文明发展遇到严峻挑战时,又祭起传统文化的法宝,希冀能从中获得灵气、吉利和智慧,重塑文明发展模式,寻找人类发展希望和机会。

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的悲剧式的喜事。

但不管世局悲喜和命运跌宕,传统文化能重新回归人心,为人类文明带来希望,也还是合乎了传统文化的上合宇宙规律,下化亿万庶民的本有宗旨。

作为教师一定有深刻的认识,并以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认清学生学习困难问题,做到每节课都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信心和兴趣。

慢慢的循序渐进,就能让学生爱上学习,喜欢学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

汲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归结有十大魅力。

1.“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

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大任担当,抑或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忠诚执着,那种与国家、民族、百姓休戚与共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都令人感佩。

责任和担当,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

从毛泽东“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志豪情,到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满怀深情,再到习近平“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责任担当,都是家国情怀的传承和发扬。

爱国情怀、
天下意识、担当精神是有志者必备的胸怀,正如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2.“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
“宏大格局”,即以大视角切入人生,力求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做得更大,力求胸怀天下,海纳百川。

只有格局宏大,方能有人生大气象、大意境、大趣味;方能虚心谦下,容人容物,有包容并世之心,吞吐天地之志。

古人在宏大格局方面做出了榜样,如孟子:“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曹操:“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宪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都是宏大格局的代表,应认真学习借鉴。

3“无远弗届”的远大志向
“无远弗届”出自《尚书·大禹谟》:“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意思是只有高尚的品德才能感动苍天,不管多远的地方都能到达。

远大志向是人的总开关、总闸门,是人前进奋斗的大方向。

没有远大志向,就没有前进的目标;没有远大志向,就没有奋斗的动力;没有远大志向,就不能激发自身的潜能。

远大志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立志的格言、警句、诗篇枚不胜举、比比皆是。

如孔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陈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苏轼:“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演讲中引用了“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立志是事业的开端,也是基础。

大凡志向坚定的人必然有股子执着劲,越是艰难困苦,越会愈挫愈勇。

4.“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
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学习传统,崇尚学习、诗书继世之风绵延数千年。

关于学习的诗句古之以来多如繁花。

如李白的“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黄庭坚的“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陈继儒的“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

关于学习的成语典故更是浩如繁星。

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燃薪夜读、映雪读书、囊萤映雪、韦编三绝、闻鸡起舞等,每一个都是刻在汗青上的古人刻苦学习的事例,中华儿女刻苦读书的斗志也成为世界文化长廊里的经典。

汉高祖刘邦,在大臣陆贾劝说下认真学习,奠定了大汉400多年的基业,他总结得天下原因时说的著名的“三不如”表明了他宽广的胸怀和清醒的头脑,他的“大风歌”更是唱出了安不忘危、乐不忘忧的家国情怀。

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吕蒙听从孙权的劝告认真读书,以“手不释卷”的勤奋洗刷了“吴下阿蒙”的耻辱,成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一代名将。

学习无论是对于民族、国家,还是个人意义都非同寻常。

学习,决定着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政党的前途命运。

学习更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条件。

5.“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
“知行合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命题。

“知行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是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这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哲学观点。

这一观点强调了理论适用、学思结合,强调了道德践履与个体修养的过程一致性,也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相契合,提示人们要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运动,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的境界和水平。

6.“止于至善”的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在中华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中占据重要位置,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像大地那样宽广厚实,像大地那样载育万物和生长万物。

一个人,在做人与处世时,要心胸开阔,立志高
远,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厚德载物有两方面含义:厚德指做人要增加内涵,载物指做事要贡献社会。

古人将德概括为八种:“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后来又总结出五常,即五德:“仁、义、礼、智、信”。

仁是仁爱之心,义是处世得宜合理,礼是礼仪、礼制、礼法,智是智慧、明辨是非,信是言无反覆、诚实不欺。

“五常”是古代培育民众的准则,是民众崇德向善的价值准则,对今天仍有重要意义和价值遵循。

7.“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概
老子《道德经》:“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谭嗣同《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等都是对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概的描述。

古人为什么会慷慨赴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精神和思想被推举到很高的地位,早已高过了生命本身,所以自古提倡“舍生取义”,为正义的追求而死是最有价值的,在他们看来,死只是一种归宿,所以视死如归,大义于心。

8.“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承载着深厚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因此在几千年生存发展进程中,我们始终强调“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认识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强调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倡导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任劳任怨;将忧患与勤俭和勤政相联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总结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宝贵经验教训。

9“福祸相依”的辩证智慧
辩证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深刻所在,是全民族智慧的结晶,对当代人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古人的辩证智慧犹如浩瀚星空,其中不乏天人合一、积极进取的观点,普遍联系、运动发展,不断积累、量变质变,物极必反、矛盾转化等哲理。

福祸相依思想出现于各种典籍中。

如《淮南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了凡四训》:“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等都充满辩证智慧。

韩愈《原毁》:“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意思是说,事业成功了,就会有人来诽谤你;德行高尚了,就会有人来毁坏你的荣誉。

类似李康《运命论》中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道出了成功者更容易遇到非难的辩证法。

古人的辩证思想蕴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融入我们的生活,指导我们的实践。

我们要善于运用古人辩证智慧中的哲理启示,坚持辨证、全面地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圆满事业、完善人生。

10.“求新求变”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和思维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和最富有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

中华民族成长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求变的历史。

如《诗经·大雅》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意思是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

《周书·康诰》曰:“作新民。

”意思是做一个去恶扬善、弃旧从新的人。

《孙子兵法》认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意思是用兵作战没有定势,正如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流向一样,说明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我们依情而变,学会创新。

我国古代脍炙人口的两个典故:“曹冲称象”和“司马光砸缸”,就是两个孩童创新思维的结果。

创新还要善于从实践中汲取灵感,如古代大发明家鲁班。

在实践中就很注重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研究,他模仿草叶排列均匀的小齿,制成了伐木的锯;他观察小鸟的飞翔,发明了木质的飞鹞。

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古代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就没有当今的“两弹一星”“航母”“蛟龙”“天眼”等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的问世,就没有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支撑,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