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伊岭区一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2《百合花开》作者作品 桃花心木(林清玄) 北京版六年级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心木
林清玄
乡下老家屋旁。
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高的一片树林。
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个子很高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
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
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越来越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
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有时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
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
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
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
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
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
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两小儿辩日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2.能一段一段地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基础知识:
辩辨驳辩证辩护
故:原因,缘故。
去:离。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
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
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
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教学重点:了解文章内容,准确断句,流畅朗读.
3.教学难点: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4.教学突破点:借助注释及前文积累理解词句.
教法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并且学习这个生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板书课题,解释课题。
他们到底在辩论什么呢?
三、读通课文
1.试读,将读不准的字画下来。
2.指名分小节读,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和读错的语句。
3.学生齐读。
四、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他们在辩论什么问题?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练习朗读课文。
3.组织交流。
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4.背诵课文,复述故事。
第二课时
一、指导学法,精读课文:
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纪昌学射》的?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二、研读课文,自学理解:
1.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2.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
如:此:乎:始出:
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
(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四、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现在我们就来表演《新两小儿辩日》。
3.四人一小组,分角色练习创造性表演。
4.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教师可参与表演.
5.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五、作业:
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
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资料索引与精华: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公园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
10《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马诗》(大漠沙如雪)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以骏马自喻,抒发若遇知己定当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同时,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石灰吟》是爱国诗人于谦的一首诗,本诗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
《竹石》是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一、教学效果
整体感知诗意,不做逐字逐句的诗句对译,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本课三首诗的学习我遵循了这一规律,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积极诵读,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提高了审美修养.另外在学习中,我还为三首诗配以优美的古筝曲,使学生置于古雅沉静的文化氛围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综合素养.
二、成功之处
《石灰吟》采用了六步教学法:解诗题—-诵诗文-—明诗意-—知诗人——悟诗情——链诗篇.六环节中,解诗题紧抓了“吟”一字,由吟入手,引入诗文,不仅复习了旧有的《游子吟》,又学习了一种新的古诗形式,学生学习轻松愉快。
解释诗意过程中,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石灰的炼制过程,再让学生用诗中的话说石灰的经历,继续思考,再用四字词概括石灰由石到灰的过程。
这种思路,由粗到细,由宽到窄,让学生三次走进石灰、了解石灰,从而理解了诗文的意思。
领悟诗情,需要有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我让诗人的背景资料成为学生感情升华的根本,由石灰迁移到了于谦,由物及人,借物喻人,分两个层次领悟了诗情.让学生懂得了于谦的粉身碎骨与永留清白。
在教学《竹石》,我抓住“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千磨万击”“坚劲”
等词把握理解。
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最后再体会作者的思路:前两句状物、后两句抒情。
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三、不足之处
《马诗》的教学在拓展性方面做的不够充分。
四、改进措施
《马诗》描绘了一幅相当生动的画卷,正所谓“诗中有画”。
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诗中的画面,用手中的笔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学生的能力会进一步提高.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所搜集到的有关写马的诗篇,在交流中开拓思维,增加积累.
9、和田的维吾尔
17。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说说未来的上学方式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2.了解科幻小说,理解课文构思特点.学习本文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的方法。
(重点)
3。
发挥想象力,想象未来的学习生活还有可能是什么样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你们有没有想象过未来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说说你推测的理由。
(唤起学生对未来学校的无限遐想)
2。
板书课题,交流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走进未来的学校,感受未来学校的学习方法以及他们是如何看待现在我们的学校的。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出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
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鄙夷不屑.(xiè)憎恶.(wù)
3。
了解课文中四个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憎恶(喜爱厌恶)失望(希望绝望)鄙夷(崇拜鄙视)高傲(谦虚
傲慢)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通过对未来社会的学校教育和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学校教育模式的假想和反思。
文章新颖生动,引人深思.)
2。
通读课文,思考两个在“机器学校”读书的孩子,从一本纸质印刷的书中对我们现在的学校有了哪些了解?
(孩子们到一个集中的地方学习;年龄相当的孩子学一样的功课;老师是真人。
)
3.默读课文思考:未来的“机器学校”与我们现在的学校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表格.
现在未来学习地点专门的学校家里
授课老师真人机器人
学习模式
学习同样的课程,一起
学习,互相帮助,互相讨论
单独学习,人机对话;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情
况调整进度
学习氛围和谐、开心、有趣讨厌、让人憎恶
四、交流探讨,拓展延伸.
1。
玛琪到底喜不喜欢“未来教育"?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玛琪不喜欢“未来教育”。
她厌恶过度的学习、无休止的考试、反复出现的挫败感。
这样写的好处是能拉近读者与文中人物的距离,调和了“幻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同时,这样写也能暴露出教育中那些持续性、本质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技术的演进而消失。
从而为读者提供了深入思考的线索。
)
2。
你对未来学校有什么期待?发挥想象,描写一下吧!
(未来的学校足够安全。
陌生人不能轻易进入。
当我单独走进,或者和一群小伙伴走进时,系统会自动快速识别,经过认证后“唰”的一声,门就自动打开.等走进了学校,门会自动关上。
)
五、领悟这篇科幻小说的写作特点。
1。
本文构思新颖,立意巧妙,想象奇特生动。
2.故事情节通过人物对话巧妙展开。
3.情节推进严谨,层次清晰,情节发展中运用了插叙的手法。
板书设计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教学反思
1。
文章写的是玛琪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学校”极度憎恶,流露出她内心的孤独;因为没有同伴在“笑啊、喊啊”,没有同伴“一块儿回家”,没有同伴“互相帮助"“互相讨论”,以至于她在孤独无趣中学习。
孩子需要同伴,需要交流.
2.文章在反思人类教育中的一些不良的倾向:过分依赖科技手段,忽视孩子的集体生活和情感交流,最终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小说深刻流露出作者对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人文关怀缺失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