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
1、光绪年间的《嘉善县志?风俗类》记载:“乾嘉时风尚敦朴,咸同而后染苏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服饰厌旧喜新。
”这反映出当地()
A.思想观念完全西化 B.服饰等级之别消失
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2、20世纪50年代,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
……开始流行列宁装等,“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
女孩子喜欢穿俄国风情的“布拉吉”。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建国初期,物质生活不丰富B.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化运动D.国际政治环境
3、北京在20世纪初刚刚引进自来水与电力照明的时候,社会上就流行着一些谣言,认为“北京新的供水系统是外国人布下的圈套,供应的水是腐败的;电力是外国人的鬼魂,西方人的阴谋。
”一些电力事故则被当作这一诡计和幽灵的最好注解而被大肆宣扬。
这一现象深刻反映了()
A. 百姓排斥先进工业文明
B. 中外民族矛盾尖锐对立
C. 传统生活观念的顽固性
D. 开明与守旧的思想并存
4、鸦片战争后,经过中西风俗习惯的对比,人们认识到蓄辫习惯不适应近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发辫作为一种政治统治的象征,勿论国内人士,即使是定居海外的侨民,也少有贸然敢将发辫剪除者。
甲午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威信的降低
B. 人们认识不断提高
C. 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D. 革命派的大力宣传
5、1929年福建《同安县志》记载:“男女常服皆尚长,而今尚短;……今则以革履为雅观,而且眼戴金边镜,手执镶金杖,此风倡自学堂,谓此不足称时髦也。
”这说明同安县( ) A. 奢侈之风日渐盛行 B. 社会风气日趋开放
C. 传统风俗荡然无存
D. 西方文明已成主流
6、“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
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有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
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于( )
A.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7、1919年末《大公报》报道了一则故事: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
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
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以下表述最符合上述报道主题的是()
A.中国政治无比黑暗落后
B.青年学生思想前卫开放
C.社会进步促进女性解放
D.婚姻自主成为社会时尚
8、“用铁线连缀不绝,陆路则架木杪,遇海则沉水中。
司事者……以铁线之一端画字,其一端在千里外,即照此字写出,不逾晷刻也,”该通讯设施在中国最早出现()
于19世纪()
A. 六十年代
B. 七十年代
C. 八十年代
D. 九十年代
9、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
”此函隐含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 )
A.毛鸿宾属于顽固派的代表人物 B.当时修路受到帝国主义势力的阻碍C.修筑铁路不利于中国马车事业和商业往来 D.义和团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
10、盛宜怀在其所拟《电报局招商章程》中说:“中国兴造电线,同以传递军报为第一要务,而其本则尤在厚利商民,力图久计。
”这表明盛宜怀主张,中国如果要真正发展近代电讯事业,根本在于()
A.引进西方的近代电讯技术 B.适应网防建设的需要
C.满足工商业发展的需求 D.提高电汛行业的利润
11、在中国各种传统礼教规范中,“男女授受不亲”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
而在清末流行的竹枝词中却有这样的描写:“申江好,男女不妨嫌。
榻上横陈同倚枕,内不垂帘,任从观瞻”“客不分男女,可怜非常挤”。
这说明自古以来的“男女之大防”在近代被打开了一个缺口。
下列与材料有关的突破口是( )
A. 交通工具
B. 社交场合
C. 男女合校
D. 男女合演
12、1929年,北平电车公司致电中央政府:“当晚北平总工会发生纠纷,波及电车,突被洋车夫工会乱徒捣毁电车四十三辆、拖车二十辆、道岔十处……电车工人受重伤者八人。
军警当局立即逮捕乱徒五百余人。
”这说明了()
A.传统交通工具受到新式交通工具冲击 B.城市普及近代新式交通工具
C.北平地方政府鼓励新式交通工具营运 D.北平交通客运市场竞争激烈
13、从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中,能推出的正确结论是()
A.开辟为通商口岸有利于城市发展
B.近代中国基本实现近代化
C.上海最先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D.近代中国东西部均衡发展
14、20世纪30年代,上海街头有运营执照的人力车已有2万多辆,城市人口平均每150人一辆,人力车成为除电车、汽车以外,市民外出的主要交通工具。
全凭体力谋生的人力车夫大都是农民。
这材料主要体现了()
A.列强入侵促进了中国交通近代化
B.中国近代城市化畸形发展
C.上海已经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D.自然经济不再是经济主体
15、近代北京民风保守,19世纪末人力车引入之初,人们不愿接受。
据记载:“当时人都不肯雇佣,妇女尤以坐人力车为羞耻。
”但不久人们发现人力车轻便、快捷、价廉,远过于通行骡车,“风气大变,坐车人日见增加。
人力车厂也随之各处林立,营业甚为发达。
”这说明了()
A.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 B.近代北京的交通日益发达便利
C.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D.民众生活受政治局势影响巨大
16、中国近代曾出现多种期刊,其中部分期刊存在时间较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息,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妇女等,这些期刊体现了近代中国人们的精神追求。
这种精神的主旋律是()
A.爱国主义B.民主科学C.追求真理D.平等进步
17、杨乃武案发生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案发伊始,社会舆论对杨乃武极为不利,但《申报》扭转了这一局面,清统治者在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使杨乃武案昭雪平反。
这说明了报刊( )
A. 发挥了引导舆论监督司法的作用
B. 以维护公平正义为办刊宗旨
C. 对司法案件审理起了决定性作用
D. 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18、电影《我的 1919 》生动再现了这一年中中国外交官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为维护国家的主权而据理力争的外交智慧和风采。
在这部电影中你最有可能看到( )
A.某人通过电话托他在俄的好友买到了一瓶伏特加
B.德国、奥匈帝国等战败国和俄被排斥在和会之外
C.北京高校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介得知中国外交失败时义愤填膺
D.很多国家的外交代表常出入电影院或参加鸡尾酒会
19、“奇少年不仅喜欢电影,还把电影当成一种学校。
他们模仿电影明星,讲电影上的笑话,摆演员的姿势,学习两性之间的微妙举止,因而养成了虚饰的老练。
”这段材料表电影对青少年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电影成为青少年唯一的娱乐方式 B.电影是教育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学校
C.电影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具有引导作用 D.电影提升了青少年的审美情趣
20、“点赞”“女汉子”“且行且珍惜” “nozuonodie”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这表明()A.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 B.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D.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20世纪重要的大众娱乐媒体﹣﹣电影,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路程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电影”一词,原本是?电光影戏?的缩略。
因为中国人早在电影进入中国以前便享有丰富的传统戏剧,很自然,在接受电影这个新生事物时人们把它看作京剧,粤剧等传统戏剧的延展。
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拍摄自己的首部电影时,非常自然地从京剧中借用题材。
这部由同名京剧若干片断构成的电影于是就成为中国电影的滥觞。
﹣﹣王众一《“电光影戏”百年风云》中国网
材料二 20 世纪 30 年代是上海电影的黄金时代,1931 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对中国东
北的军事侵略后,一批表现抵抗侵略的救亡电影应运而生。
如《风云儿女》,﹣﹣﹣抗战结束之后,一部8年抗战中发生的一个家庭悲剧《一江春水向东流》创造了连映80 天不衰的票房纪录。
这部电影描写了战争给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带来的创伤和变化,使观众发生了深深的共鸣。
民族的厚重感和国家的历史感以及电影故事的感染力交织在一起,使一部家庭伦理片跃升为一首经典的民族电影史诗。
﹣﹣改编自王众一《“电光影戏”百年风云》中国网材料三 1972 年《中日联合声明》鉴订以后,中日两国进入友好蜜月期。
1979 年摄制的《樱﹣サクラ》是中国电影片名中第一次出现外国文字,故事第一次触及战争孤儿的问题,并对中日经济,技术合作表示欢迎。
中日合拍的《一盘没下完的棋(未完の対局)》,由中国演员孙道临和日本演员三国连太郎联袂主演,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由于准确地表达了正确的历史观?,而受到中国观众的好评。
﹣﹣改编自王众一《“电光影戏”百年风云》中国网
(1)请写出以京剧为题材的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名称以及拍摄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京剧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分析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电影深受国民欢迎的原因。
(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概述电影艺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2、20 世纪重要的大众娱乐媒体——电影,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路程。
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电影”一词,原本是“电光影戏”的缩略。
因为中国人早在电影进入中国以前便享有丰富的传统戏剧,很自然,在接受电影这个新生事物时人们把它看作京剧、粤剧等传统戏剧的延展。
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拍摄自己的首部电影时,非常自然地从京剧中借用了题材。
这部由同名京剧若干片断构成的电影于是就成为中国电影的滥觞。
——王众一《“电光影戏”百年风云》中国网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是上海电影的黄金时代,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对中国东北的军事侵略以后,一批表现抵抗侵略的救亡电影应运而生。
如《风云儿女》,……抗战结束之后,一部8年抗战(1937-1945)中发生的一个家庭悲剧《一江春水向东流》创造了连映 80 天不衰的票房纪录。
这部电影写了战争给一个人、一个家庭带来的创伤和变化,使观众发生
了深深的共鸣。
民的厚重感和国家的历史感以及电影故事的感染力交织在一起,使一部家庭伦理片跃升为一首典的民电影史诗。
——改编自王众一《“电光影戏”百年风云》中国网材料三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签订以后,中日两国进入友好蜜月期。
1979年摄制的《樱—サクラ》是中国电影片名中第一次出现外国文字,故事第一次触及战争孤儿的问题,并对中日济、技术合作表示欢迎。
中日合拍的《一盘没下完的棋(未完の対局)》,由中国演员孙道临和日本演员三国连太郎联袂主演,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由于准确地表达了正确的历史观”,而受到了中国观众的好评。
——改编自王众一《“电光影戏”百年风云》中国网
(1)请写出以京剧为题材的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名称及拍摄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京剧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电影深受国民欢迎的原因。
(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概述电影艺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3、中国近代新闻史大事年表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上表中任选两条历史信息进行解读,主题自拟。
(要求:主题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所拟主题与信息解读一致)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考查咸同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服饰发生变化说明的问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咸同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服饰发生变化,说明传统习俗受到冲击,故D 项正确.AB两项说法过于绝对化,应排除.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故C项错误.故选D.
2、D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20世纪初,即可排除A、C项,20世纪初中国传统生活观念受到外来文明的冲击已经开始瓦解了;材料中对水和电的认识可以看出西方在华势力的膨胀,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排外倾向强烈;中西矛盾(民族矛盾)的根本对立;D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思想方面的变化,故排除。
4、A
5、【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同安县以西式服饰取代了传统服饰,且将西式服饰称为“雅观”、“时髦”,说明了社会风气的日趋开放性,B项正确;材料中的“时髦”不等于“奢侈”,A 错误;材料只说明了西式服饰的流行,因而既不能说明传统风俗已不存在,也不能说明西方文明成为主流,C、D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
新中国诞生时,由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采取与中国主动示好的政策,新中国在外交上推行“一边倒”的政策,并波及至经济与思想文化等领域,故本题应选A项;B项晚于A项,与设问要求“开始出现于”不符合,故排除;“文化大革命”时期,中苏关系破裂,列宁装不可能在中国大行其道,故排除C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们的服饰逐渐多样化,与题目中的信息“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不符合,故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
”说明社会进步促进女性解放,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社会黑暗的信息,排除;材料只是个例,并不反映青年学生思想前卫开放,故选B;材料不能反映婚姻自主成为社会时尚,排除D。
8、【答案】B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电信业的发展,从“用铁线连缀不绝,陆路则架木杪,遇海则沉水中。
”可以看出这是电报事业的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最早出现电报是在1871年,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其它选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9、【答案】A
【解析】从材料“1865年”中可以看出,BD两项均与时间不符;C项说法错误,铁路固然会打击中国的传统运输业但明显有利于中国商业往来;当时修铁路是时代潮流,材料反映毛鸿宾是反对修铁路,说明他是顽固派,故A项正确。
所以答案选A。
10、【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情况,要求学生联要求学生联系近代清政府洋务运动的基本史实来分析.A.材料中体现盛香槐主张引进西方近代电信技术,但这不是根本目的所在,而是为了达到目的手段.B.从材料中可知,新造电线第一要务是为了传递军情,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但根本在厚利商民.选项错误C.从材料中其本则尤在厚利商民,力图久计可以看出,引进西方电报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工商业经济发展的要求.D.材料中没有提到提高电讯行业的利润,主要强调的是发展电信事业目的.故选C.11、【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轮船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故A 项正确;材料“榻上横陈同倚枕,内不垂帘,任从观瞻”不符合BCD项。
12、D
13、A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信息说明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以拉人力车为谋生手段的人很多,而且车夫来源都是农民,这说明有大批因自然经济解体而破产的农民纷纷到城市谋生,但在城市中却没有找到体面的工作,处在城市最底层。
这正是中国近代民族经济发展不充分,使城市化呈现畸形发展的一个表现,故B项正确。
人力车并不能体现交通的近代化,A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足以推断出C项;自然经济始终是中国近代经济的主体,故D项说法错误。
15、【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19世纪末人力车引入之初,人们不愿接受”可知,反映工了业革命成果应用速度慢,故A项错误.依据题干“不久人们发现人力车轻便、快捷、价廉,远过于通行骡车”可知,出行多靠骡车,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当时人都不肯雇佣,妇女尤以坐人力车为羞耻”、“风气大变,坐车人日见增加”可知,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故C 项正确.民众生活受政治局势影响巨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故选C.
1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五四运动的背景、经过、结果、意义以及性质等.A.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旋律就是救亡图存和国家富强,在不同时期主张和表现各异,但救亡图存的主题始终不变,报纸期刊上的内容也正是这一主题的体现,所以A 项符合题意.B.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张,与主旋律不符.C.追求真理也与主旋律的要求不符,排除.D.也不能体现近代中国的大背景,排除.故选A.
1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社会舆论压力”等字眼意在强调报刊能够起到引导舆论监督司法的作用,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申报》是一份综合性报刊,维护公平正义并不是办刊宗旨,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错在“决定性”,夸大了报刊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政治立场和态度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8、【答案】D
【解析】
19、【答案】C
【解析】从材料当中“他们模仿电影明星,讲电影上的笑话,摆演员的姿势,学习两性之间的微妙举止,因而养成了虚饰的老练”可见,这是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故选C项.A、
B、D三项的结论都不符合题意,与材料无关.故选C.
20、【答案】D
【解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切入,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思考.材料中“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表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1、(1)定军山,1905年,地位,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古代戏曲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国粹之一.
(2)民族危机,抗战升华了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电影艺术的感染力.
(3)展示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民族文化精华丰富生活,满足大众的精神生活需要.寓教于乐服务大众引领潮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增进了解,拓展视野,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精神.(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是近代中国电影诞生的标志是1905年,谭鑫培录制了电影定军山,京剧是我国古代戏曲的突出代表,是中华文化的国粹.
(2)从材料可以看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抗战电影深受欢迎,首先是由于民族危机加深,其实是抗战升华了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另外电影艺术自身的感染力也是其发展的原因.(3)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出电影有利于展示传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满足大家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22、(1)名称:《定军山》, 1905年。
地位:京剧艺术比较全面和集中的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
(2)民族危机;抗战升华了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电影艺术的感染力。
(3)展示传统文化精粹,传承民族文化精华;丰富生活,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增进了解,拓展视野,树立进步的文明史观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23、示例1:选择第一、二条信息
主题:在华外国人开启并推动中国近代报刊业的近代化
鸦片战争前,在华传教士开启在中国办报先河,如《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其主要内容是传播基督教教义,但也介绍西方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知识。
这与西方国家扩大在中国传播基督教影响有关,同时也具有宣扬西方文化优越性的目的。
早期报纸介绍西方科学知识,在西学的传播上起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鸦片战争后,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成为外人办报的重要方向,如《申报》。
其主要内容除政论和新闻外报道外,更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
《申报》适应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需要。
《申报》等商业性报刊的创办,适应普通民众阅读需求,受到民众的欢迎。
总之,鸦片战争前后在华西人兴起的办报热潮,传播了报刊知识,逐渐为国人所接受,先进的中国人仿效,开启国人自办报刊的历程。
示例2:选择第三、四条信息
主题:甲午战后,政论性报刊成为各派政治主张宣传的重要手段。
甲午战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报刊,办报成为推进变法、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时务报》等。
这一现象与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需要相关。
维新派借助报刊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刊物,传播革命思潮,鼓舞国民精神,《民报》成为其重要舆论宣传阵地。
《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空前加剧,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蓬勃兴起。
革命派报刊的创办,大大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舆论准备。
总之,为寻求富国强民之路,无论是维新派还是革命派,办报成为重要的舆论宣传工具。
示例3:选择第五、六条信息
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报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的舆论工具。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红色中华》创刊,刊登中央政府重要文告和主要领导人讲话,对建设和巩固工农民主政权积极宣传。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正式建立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峙的政权。
该报的创刊,使党的政策及时贯彻到苏区人民群众中,指导苏区人民参加苏维埃政权建设,有利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抗战时期《解放日报》创刊,大量刊登党在抗战时期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日益壮大,急需大型日报加强对各地宣传和工作指导,该报应运而生。
该报成为党在抗战时期教育人民群众、指导革命工作的武器。
总之,中共革命报刊的创立,宣传了党的理论主张,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