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制作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应用领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影视后期制作?后期制作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应用领域有哪些?
后期制作是指利用实际拍摄所得的素材,通过系列软件如三维动画等技术合成手段制作特技镜头,然后把镜头根据逻辑顺序剪辑到一起,形成完整的影片,并且为影片制作加上声音。

传统的电影剪辑是真正的剪接。

拍摄得到的底版经过冲洗,要制作一套工作样片,利用这套样片进行剪辑,剪辑师从大量的样片中挑选需要的镜头和胶片,用剪刀将胶片剪开,再用胶条或胶水把它们粘在一起,然后在剪辑台上观看剪辑的效果。

这个剪开、粘上的过程要不断地重复,直到最终得到党章的效果。

这个过程虽然看起来很原始,但这种剪接却是真正非线性的。

剪辑师不必从头到尾顺序地工作,因为他可以随时将样片从中间剪开,插入一个镜头,或者剪掉一些画面,都不会影响整个片子。

但这种方式对于很多技巧的制作是无能为力的,剪接师无法在两个镜头之间制作一个叠画,也无法调整画面的色彩,所有这些技巧只能在洗印过程中完成。

同时剪刀加浆糊式的手工操作效率也很低。

传统的电视编辑则是在编辑机上进行的。

编辑机通常由一台放像机和一台录像机组成。

剪辑师通过放像机选择一段合适的素材,然后把它记录到录像机中的磁带上,然后再寻找下一个镜头。

此外,高级的编辑机还有很强的特技功能,可以制作各种叠画划像。

可以调整画面颜色,也可以制作字幕等。

但是由于磁带记录画面是顺序的,无法在已有的画面之间插入一个镜头,也无法删除一个镜头,除非把这之后的画面全部重新录制一遍。

所以这种编辑叫做线性编辑,它给编辑人员带来了很多限制。

可以看到传统的剪辑手段虽然各有特点,但又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大大降低了剪辑人员的创造力,并使宝贵的时间浪费在繁琐的操作过程中。

基于计算机的数字非线性编辑技术使剪辑手段得到很大的发展。

这种技术将素材记录到计算机中,利用计算机进行剪辑。

它采用了电影剪辑的非线性模式,但用简单的鼠标和键盘操作代替了剪刀加浆糊式的手工操作,剪辑结果可以马上回放,所以大大提高了效率。

同时它不但可以提供各种编辑机所有的特技功能,还可以通过软件和硬件的扩展,提供编辑机无能为力的复杂特技效果。

数字非线
性编辑不仅综合了传统电影和电视编辑的优点,还对其进行了进一步发展,是影视剪辑技术的重大进步。

从80年代开始,数字非线性编辑在国外的电影制作中逐步取代了传统方式,成为电影剪辑的标准方法。

而在我国,利用数字非线性编辑进行电影剪辑还是近几年的事,但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大多数导演都已经认识到其优越性,对于数字非线性编辑。

随着影视制作技术的迅速发展,后期制作又肩负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责:特技镜头的制作。

特技镜头是指通过直接拍摄无法得到的镜头。

早期的影视特技大多是通过模型制作、特技摄影、光学合成等等传统手段完成的,主要在拍摄阶段和洗印过程中完成。

计算机的使用为特技制作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手段,也使许多过去必须使用模型和摄影手段完成的特技可以通过计算机制作完成,所以更多的特技效果就成为了后期制作的工作。

电视画面编辑是电视片创作的后期工作,它是根据节目的要求对镜头进行选择,然后寻找最佳剪接点进行组合、排列的过程。

目的是最彻底地传达出创作者的意图。

与有详尽分镜头脚本的电影、电视剧片的编辑不同,以纪实性为特征的电视片的编辑,由于面对的是一堆杂乱的即兴式的抓取的镜头,这时的编辑过程是创作味很浓的。

创作意图的修正和表达,都依照编辑过程逐步完成,只有好的编辑才能赋予电视片以生命。

各种镜头在未经巧妙地组合统一起来为表达意义或叙述之前,只是许多零碎的片断,构图再美、信息量再大、表现力再强的镜头,若没有认真挑选和进行有意义地编辑,在段落中和成片之前,也只能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难以展现自身的光彩。

只有对它们进行切割、磨洗、造型、镶嵌等过程的整治,才能展现出其天生丽质,供人充分欣赏。

这些切割、磨洗、造型、镶嵌等工序也就是电视片编辑过程中对前期拍摄的镜头的整治过程即挑选、切除、组合和排列。

它最终给人的不仅是视觉心理上的流畅,更让人从中获得一种积累的效果。

这种积累是由于在编辑中融合了巧妙的构思,使得镜头的组合效果往往比多场景段落加在一起的效果更大。

在这个意义上说,编辑决不仅只是重造,而是一种创造。

正是艺术性和技巧的巧妙结合,使得镜头在组合和排列中完成其功能,
并传达出丰富多样的意义。

电视创作中的编辑工作只是它的后期部分,在此之前还有以下的环节:选题、采访、撰写提纲、拍摄等等,编辑工作是以上这些环节的延续和最终完成。

尽管在电视片创作中,编辑是主创人员,人们认为编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节目的质量乃至成败,但是他若离开了其他创作成员,如导演、摄像、灯光、录音和操作人员等等,没有这些人员的合作,编辑也就无所作为。

编辑之前各环节的工作,主要为获取与节目有关的有意义的原始图像素材和原始声音素材所进行的种种工作。

它包括对选题的确定,选取合适的采访对象并进行采访,确定合适的节目形式,撰写拍摄提纲,选择符合节目内容与形式要求的现场并进行拍摄,从而获取符合节目预想效果供后期编辑的图像、声音素材,并在拍摄现场作一些粗略的场记。

要使这些零碎杂乱的原始音像素材最终形成一个能够达到原先设想效果的完整的节目形态,后期的编辑过程也是很繁杂的,因为挑选有用的组合、有意义的段落,并根据构思完成叙事表意目的,且有节奏感的排列,每一手都需反复斟酌,几经推敲,而且编辑过程中除考虑画面效果外,还得注意声音的效果。

所以说编辑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系统工程。

电影剪辑是一个结构的问题,所以必须从剪辑师所要遇到和处理的素材出发。

如果你不熟悉那些素材,那你如何用它们来结构呢?那么剪辑师所遇到的素材有那些种类呢?剪辑是一部电影作品的最后一关,在制作过程中所使用的一切素材在这里全都要经过剪辑这一关。

把关人把不好就麻烦了。

再有,剪辑是一门独立的学问,比如说,在旧好莱坞,导演是不准进剪辑室的。

剪辑有它自身的专业问题要研究,导演没有在这个专业下过功夫。

在我国不知怎的兴起了导演剪片子的风气,很坏的风气。

一般大陆的导演都不懂剪辑,可以拿成龙拍的片子来对照。

人家在拍摄的时候连剪接点都找好了。

有的导演说,不需要剪辑,北京电影学院也不需要成立剪辑系。

一些导演并不懂剪辑,就拿一个小问题来说,他们丢掉了许多剪辑点,或者说,根本没有看到那些剪辑点。

他们所谓的懂得剪辑是指把故事很通顺地串起来而已,他们剪的东西没有视听效应。

剪辑是另外一门学问。

电影是心理学的产物。

不用那机器,用手动,也照样可以看到电影。

比如说,可以把一系列连续动作的照片,用手来掀,照样出现视觉的运动现象。

机器只是给我们提供了更大的方便,放出来的活动影像的动作更流畅。

而且还可以准确地进行剪辑等等。

所以我们要着重研究心理学。

电影里的许多心理现象还没有得到科学的解释,依然处于实证阶段。

从电影的角度来说,心理学是前途无量。

既然心理学目前还更多地处于实证阶段,那么实验是非常必要的。

要多做实验。

视听语言远远没有达到完善。

你如果有实验精神的话,那么在任何一次创作中都可以有创新的东西。

不要固步自封,不要墨守成规。

影视后期的应用领域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摄制组、全国各地各级电视台摄像后期编辑部;传媒公司:为各地各级电视台服务的各大传媒制作公司;配音机构:各话剧院、配音公司、配音网及其他配音社团;影视公司:各影视后期剪辑制作公司;广告婚庆:全国各大影楼,广告公司、婚庆公司、企业宣传活动等服务;多媒体制作:多媒体软件开发企业、新媒体制作企业;自主创业和独立影像制作:自由编剧、影评人、摄像师、导演开办影视制作、工作室、开展影视制作业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