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粒播种机精密播种机试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B 6973—86
本标准参照采用国际标准ISO 7256/1—1984《播种机械—试验方法—第1部分:单粒播种机(精密播种机)》,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订。
采用本标准可使不同型式的单粒(精密)播种机的试验结果有可比性。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单粒精密播种机性能试验和生产试验。
2 术语定义
2.1 单粒精密播种机
将种子单粒地按精确的粒距与播深播入种沟并覆土的播种机。
2.2 播种单体
一般由排种装置和开沟覆土装置等工作部件组成。
2.3 排种器
将种子单粒地排入播行内的装置。
2.4 开沟覆土装置
一般包括一个开沟器、开沟深度调节装置及种子覆盖装置。
2.5 开沟器
在土壤中开出种沟并承接排种器排出的种子的工作部件。
2.6 排种量
排种器在单位时间内排出种子的数量或质量。
2.7 播种量
单位播行长度或单位播种面积内播入的种子数量或质量。
2.8 粒距
播行内相邻两粒种子中心在播行中心线上的投影距离称为粒距。
播种机设计时(使用说明书)规定的粒距称为理论粒距(调整粒距)。
2.9 漏播
理论上应该播一粒种子的地方而实际上没有种子者,谓之漏播。
统计计算时,凡种子粒距大于1.5倍理论粒距者,称为漏播。
2.10 重播
理论上应该播一粒种子的地方而实际上播下了两粒或多粒者,谓之重播。
统计计算时,凡种子粒距小于或等于0.5倍理论粒距者,统称为重播。
3 试验条件
3.1 播种机
3.1.1 提供试验的播种机应符合产品技术条件,试验前应测定样机的技术状态和主要零件的实际尺寸,将测定数据分别记入表1和表2。
3.1.2 样机试验应遵循使用说明书的下述要求:
a.播种机的最大和最小前进速度,以m/s表示;
b.排种器的最大和最小转速或线速度,以r/min或m/s表示;
c.播种机适用的种子类型;
d.播种每种种子适用的排种器。
3.2 种子
3.2.1 种子类型
播种机试验时应采用使用说明书所要求的种子。
3.2.1.1 单用途播种机
如果播种机注明适用于播种某一类型种子,并适用于不同的播种方式,则试验应按使用说明书规定的种子类型和播种方式进行。
3.2.1.2 多用途播种机
如果播种机注明适用于多种类型种子,则试验应按照下述四种类型种子逐一进行。
a型种子:直径为3±0.75mm的中等尺寸圆粒型种子;
b型种子:直径小于3mm、形状规则的小粒种子;
c型种子:直径大于6mm形状不规则的大粒种子;
d型种子:播种机制造厂许用的最难播的种子。
注:除丸粒化包衣种子外,试验用的种子不应进行任何可能改变其物理特性的处理。
3.2.2 种子特征
种子尺寸、纯洁度、千粒重(百粒重)、自然休止角等均应测定并记入表3。
4 性能试验
4.1 试验的种类
性能试验应测定播种粒距和播种量。
每次试验测定不应少于3个播种单体。
1、2、3、6号试验(表4)应对播种单体进行静态试验或动态试验。
4号试验(表4)应对播种单体进行动态试验。
5号试验(表4)应对播种单体在承种沙床上进行动态试验。
4.1.1 静态试验
播种单体处于静止状态,排种器按要求的作业速度工作。
为了模拟播种机与地面的相对运动,可用一个粘胶带以相当于播种机的作业速度在播种单体下方移动。
并进行记录测定。
4.1.2 动态试验
将播种单体安装在移动式小车上,恒速平稳地通过粘胶带上方,前进速度与播种机的实际作业速度相等,并进行记录测定。
注:记录测定手段可采用常规方法或声学、光电等方法。
该方法应详细写入试验报告。
4.1.3 承种沙床试验
播种单体应恒速平稳地通过承种沙床上方,开沟器的入土深度应不小于最小的播深,为了防止种子被覆盖。
开沟器上可装附加装置但不应影响种子间距。
试验时的前进速度应与播种机实际作业速度相等。
注:型沙粒度在85~120μm间,粘土含量20%~25%,含水量在4%~6%之间。
4.2 调整和试验方法
4.2.1 根据使用说明书调整播种机,使其达到理论粒距(调整粒距)X r,并进行验证。
4.2.2 开沟器的位置
1、2、6号试验(表4),应在开沟器提升状态下进行。
从排种器投种口到种子落地点的距离应尽量接近播种的实际距离。
3号试验(表4)部分试验带开沟器,开沟器的位置应便于观测种子触及开沟器内壁反弹下落的方向。
此时,从排种器的投种口至种子落地点间的距离应稍大些,但应尽量接近播种的实际距离,以免扩大种子的散射区。
这个距离(即投种高度)应记入试验报告。
4、5号试验(表4)均应带开沟器进行。
4.2.3 种子箱充满程度
种子箱应在试验时装种,避免任何压实。
试验可在满箱(100%)、半箱(50%)和1/8箱(12.5%)容积下进行。
4.2.4 前进速度
根据制造厂使用说明书,可从下列前进速度1.0、1.5、2.0、2.5和3m/s
中选出3种为作业速度进行试验。
对于静态试验来说,驱动轮转速可由下式求得:
w=V/2πR (1)
式中:
播种机前进速度,m/s;
V──
R──驱动轮半径,m。
4.2.5 播量或粒距调节
播种粒距的调节由适当选择排种元件型孔数和转速来达到。
试验应在排种器最大转速、最小转速和平均转速下进行。
为了达到特殊的播种粒距应在播种单体上采用相应的排种元件(排种滚筒、型孔盘或型孔带)。
如果播种机只有一种粒距调节方法,则只做一种粒距调节试验。
4.2.6 倾斜试验
为了检验播种单体对田间地形变化的适应性,应进行下述几种倾斜试验:
a.向后倾斜:播种单体向后倾斜11°(即20%的倾斜度)。
b.向前倾斜:播种单体向前倾斜11°。
c.向右倾斜:播种单体向右倾斜11°。
d.向左倾斜:播种单体向左倾斜11°。
4.2.7 试验取样和要求
试验行程次数应根据试验台测定区段长度而定,测定区段长度应包含250个粒距。
试验取样应在粘胶带恒速运动区段选取,应去除加速或减速部分长度中的不准确部分。
每次试验前,种子箱应加添种子,并使排种器有足够的运转时间,以使种子充满排种元件。
4.2.8 测量方法
静态试验和动态试验测定种子粒距的方法是量取相邻两粒种子的中心在播行中心线上的投影距离,测量单位为mm。
4.3 试验程序
试验程序及项目见表4。
4.3.1 种子箱内种子面高度的影响(1号试验)
测定不同种子面高度对排种性能的影响。
4.3.2 排种器转速的影响(2号试验)
测定排种器转速对排种性能的影响。
4.3.3 排种器倾斜状态的影响(3号试验)。
4.3.3.1 前后倾斜
测定前后倾斜对排种器工作性能的影响。
4.3.3.2 左右倾斜
测定左右倾斜对排种器工作性能的影响。
4.3.4 播种机前进速度的影响(4号试验)
测定速度对排种器和粒距精确性的影响。
4.3.5 种子附加运动的影响(5号试验)
观察种子的附加运动(种子转动)对其落地位置精确性的影响。
4.3.6 种子离析的影响(6号试验)
观察种子箱内种子的离析现象及其对排种性能的影响。
注:测验时先将排种装置荷载运转30min,不断加添种子,最后使种子箱内的剩余种子面高度不少于1/8箱,再对其进行测定。
4.4 性能试验结果
将三个排种器或播种单体试验得到的三个结果填入表6。
5 田间试验
5.1 试验项目
试验项目包括:
a.播在种床上的种子粒距。
b.开沟深度的一致性。
c.播种深度的一致性。
5.2 试验条件
试验地块应比较平整,土块细碎,符合播种要求。
前茬作物、土壤类型、整地质量等应记入表7,测量土壤上层10cm内的含水率及坚实度,记入表7。
试验时,播种机在测区内不应停车。
测定工作应在播种机作业20m以后开始,在播种机停车前20m结束。
试验应根据使用说明书的要求选用相应的种子,并应在最佳作业工况下进行。
理论播量应是农业技术要求的最佳播量,播种深度应是农业技术要求的最佳深度。
这些数值应详细写入试验报告。
该试验还可测定田间出苗均匀性,统计结果记入表9。
5.3 测量方法
测量工作应在测区内进行,每次测5行,每行连续测250个粒距或株距,少于5行者全测,统计结果记入表5。
在测区内取5行,每行随机取5个种沟横剖面,测定开沟深度,并将测定结果记入表8。
播种深度与地平面有关,应以镇压或耙耱后的地面为准。
播深的测定取5行,每行测定5点,记入表8。
6 试验结果的处理和评价
6.1 取样及数据处理
6.1.1 由试验中测得粒距样本,并将样本以0.1X r的间隔分成区段。
例如在X r两边有如下区段:
[0.9X r,X r];[X r,1.1X r]等等。
6.1.2 每个区段的变量为
X
=X i/X r (2)
i
式中:x i──区段的中位数。
6.1.3 绘制直方图
a.频率表(表5)表示不同区段的X i及其出现频数n i。
b.以X i为横座标,相对频率F i=n i/N为纵座标,绘制直方图(见例图),式中N为试验测定的种子总数。
6.1.4 频率图应区分为下述区间:
{0至≤0.5}
{>0.5至≤1.5}
{>1.5至≤2.5}
{>2.5至≤3.5}
{>3.5至+∞}
如果:
n
′=∑n i{X i∈[0至0.5]}
1
n
′=∑n i{X i∈[>0.5至≤1.5]}
2
n
′=∑n i{X i∈[>1.5至≤2.5]}
3
n
′=∑n i{X i∈[>2.5至≤3.5]}
4
n
′=∑n i{X i∈[>3.5至+∞]}
5
则
………………………………………
(3)
6.1.5 建立下述概念
……………………………………………
(4)
……………………………………………
(5)
……………………………………………
(6)
……………………………………………
(7)
6.2 试验结果评价
6.2.1 排种性能指标
……………………………………
(8)
……………………………………
(9)
……………………………………
(10)
6.2.2 播种精度指标
平均值:
…………………………………
(11)
标准差:
………………………………
(12)
变异系数:
C=δ×100
7 田间生产试验
生产试验面积每台播种机按每米幅宽应达到500~700亩。
其他项目与谷物播种机试验方法相同。
8 撰写试验报告
机具通过全面试验后,将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处理分析,然后撰写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下述内容:
a.试验目的、要求及概况;
b.试验样机的技术特征(附照片);
c.试验结果及分析;
d.使用单位意见及群众评价;
e.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
f.结论。
表 1 主要技术特征
机具名称及型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提供单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试验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定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定人:______________
表 2 易损件测定记录
机具名称及型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供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验地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播种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
初测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测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定人:____________ 表 3 种子特征测定
机具名称及型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供单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验地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定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定人:____________ 表 4 台架试验项目
表 5 频率统计计算表
表 6 播种单体
表 7 试验地调查
试验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定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验地长度,
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地势及地形坡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土壤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前茬作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整地质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其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测定人:________________
表 8 开沟、播种深度测定表
机具名称及型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供单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验地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定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沟器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土壤种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速度种子品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