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品德与生活课中融入课程思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品德与生活课中融入课程思政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实践,将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和审美生活融为一体,满足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要,让思想政治教学课堂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1.生活实践
教育原本是一种生活方式,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种形式,教育向生活回归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师从全面贯彻课程基本理念出发,师生共同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和教学元素,使学生在直观可感的生活体验中理性认识“成长的快乐与痛苦”、正确处理“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集体和社会的关系”,才能真正构建生机盎然的思想品德课堂。
第一,关注社会生活,突出实践性。
联系学生生活,体现“政治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初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案例时效性比较差,学生缺乏新鲜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随时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进行教学,这样更富有感染力,容易加深学生印象,取得良好的效果。
社会生活资源十分丰厚,获取社会生活资源的途径多种多样。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看新闻、读报获得,也可通过参加社会生活实践。
得在教学中,只有引领学生收集丰富而真实的社会生活资源,才能为学习新知和培养好品德作好充分地准备。
第二,关注学生生活,体验人生真谛。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生活,--个显著的特点便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
学生看成是有理想,有情感,有需求,独立于世的人,而不是任人打造的附庸;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尤其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因为经验既深深地影响学生对己、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土壤。
进入七年级以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学校生活经验和交友经验已非常丰富。
但从思想品德的生成和发展看,这些现成经验,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鉴于此,教师必须肩负起引导让学生己有的经验更加明晰并沿着有利于良好的思想品德生成和发展的方向发展的神圣使命,使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真正内化为学生自主建构、形成和发展良好思想品德的生成过程。
初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案例时效性比较差,学生缺乏新鲜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随时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进行教学,这样更富有感染力,容易加深学生印象,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三,关注学生热点话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中学生思想活跃,他们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尤其关注热点话题。
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往往既是与学生自身成长与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也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感到迷惘、难以解决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例如,遇到有人“擂肥”或校园暴力该怎么力?迷恋上网吧怎么力?父母、老师能检查自己的书包、拆阅自己的信件和看自己的日记吗?在教学中,选取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既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又使思想品德教育生动而鲜活,彰显思想品德教育的活力,定能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在潜移默化中升华学生道德情感,落实道德行为,树立并提升荣辱观。
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培养良好思想
品德过程中,必须采用恰当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认为讨论探究或辩论探究法,就能实现预期的效果。
初中生正处在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年龄段,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他们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让生活融入思想品德课课堂,真正践行并落实了课程改革“以生为本”的观念,学生觉得这门学科离自己很近,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和主人,他们兴趣大增,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在活跃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感悟到政治学科的内在美,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提升思想品德,提升学习效益。
这样,一定会让思想品德课课堂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