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第2版) 单元9 列车开行计划与运输能力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车辆运用计划 1 车辆运用分类 为完成乘客运送任务,轨道交通系统必须保有一 定数量的车辆。车辆按运用上的区别,分为运用车、 检修车和备用车三类。 (1)运用车 运用车是为完成日常运输任务而配备的技术状态 良好的车辆,运用车的需要数与高峰小时开行列车 对数、列车旅行速度及在折返站停留时间各项因素 有关,按下式计算:
客流计划以站间发、到客流量数据作为原始资料, 通过计算得到各站方向别上下车人数和全日分时最 大断面客流量等客流数据。在客流计划编制过程中, 高峰小时的断面客流量可以通过高峰小时站间发、 到客流数据来计算,也可以通过全日站间发、到客 流量数据来估算。在用全日站间发、到客流数据时, 在求出全日断面客流量数据后,高峰小时的断面客 流量按占全日断面客流量的一定比例来估算,比例 系数的取值可通过客流调查来确定。c
4)供电设备 其通过能力主要决定于牵引变电所的座数和容量。 城市轨道交通各项固定设备的通过能力通常是各不相同的, 其中能力最小的设备限制了整个线路的通过能力,该项设备 的能力即为线路的最终通过能力。由此可见,通过能力实质 上取决于固定技术设备的综合能力,因此,各项固定设备的 能力应力求相互协调与配合,避免造成某些设备的能力闲置。 在各项固定设备中,限制城市轨道交通通过能力的固定设备 通常是线路和列车折返设备。 在影响城市轨道交通通过能力的诸多因素中,权重最大的是 列车运行控制方式和列车停站时间。 列车运行控制方式是指列车运行间隔、速度的控制方式和行 车调度指挥的方式,取决于采用的列车运行控制设备类型。 下表是三种列车运行控制方式时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通过能 力比较。
式中
N——运用车辆数,辆; n高峰——高峰小时开行列车数,对; θ列——列车周转时间,对; m——列车编组辆数,辆。
列车周转时间是指列车在线路上往返一次所消耗的全部时间。 它包括了列车在区间运行,列车在中间站停车供乘客乘降, 以及列车在折返站进行折返作业的全过程。
式中 ∑t运——列车在线路上往返一次各区间运行时间的和,S, ∑t站——列车在线路上往返一次各中间站停站时间的和,S; ∑t折停——列车在折返站停留时间的和,S。
当列车在折返站的出发间隔时间大于高峰小 时的行车间隔时间时,须在折返线上预置一 个列车进行周转,此时运用车数需相应增加
(2)检修车 检修车是指处于定期检修状态的车辆。车辆 的定期检修是一项有计划的预防性维修制度。 车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用后,各部件会产生 磨耗、变形或损坏,为保证车辆技术状态良 好和延长使用寿命,需要定期对车辆进行检 修。
图9-4 分段停车列车运行方案
9.2运输能力
为了实现运输生产过程,完成客运任务,城市轨道 交通系统必须具备一定的运输能力。运输能力是通 过能力和输送能力的总称。 一、城市轨道交通通过能力 通过能力是指在采用一定的车辆类型、信号设备和 行车组织方法条件下,轨道交通系统线路的各项固 定设备在单位时间内(通常是高峰小时)所能通过 的列车数。通过能力的正确计算和合理确定,在轨 道交通系统的新线规划设计、日常运输能力安排以 及既有线改造过程中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9.1 列车开行计划
一、全日行车计划 全日行车计划是营业时间内各个小时开行的列车对数计划, 它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日常运输任务,是编制列车运 行图、计算运输工作量和确定车辆运用的基础资料。 全日行车计划编制的基础是客流计划。客流是指在单位时间 内,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上乘客流动人数和流动方向的总和。 客流的概念既表明了乘客在空间上的位移及其数量,又强调 了这种位移带有方向性和具有起讫位置。客流可以是预测客 流,也可以是实际客流。在建成新线投人运营的情况下,客 流计划根据客流预测资料进行编制;在现有运营线路的情况 下,客流计划根据客流统计资料和客流调查资料进行编制。
1 影响通过能力的因素 城市轨道交通的通过能力主要按照下列固 定设备进行计算: 1)线路 线路是指由区间和车站构成的整体,其通 过能力主要取决于正线数目,信号系统的构 成,列车运行控制方式,车辆的技术性能, 进、出站线路的平、纵断面情况,列车停站 时间标准和行车组织方法等。
2)列车技返设备 其通过能力主要决定于车站折返线的布置 方式,信号和联锁设备的种类,列车在折返 站停站时间标准,以及列车在折返内运行速 度。 3)车辆段设备 其通过能力主要决定于车辆的检修台位、 车辆停留线等设备的数量和容量。
单元9 列车开行计划与运输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列车开行计划的概念 2、掌握车辆运用计划 3、理解列车运输能力及其计算 4、熟悉提高运输能力的措施 建议学时:6学时
列车开行计划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日常运输 组织的基础。列车开行计划编制的基础是客 流、技术设备及其能力等,列车开行计划的 内容除了全日行车计划外,还包括列车运行 交路、列车停站设计和车辆运用计划等。
式中
ni——全日分时开行列车数,列或对; P列——列车定员数,人。
(2)计算行车间隔时间 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t间隔——行车间隔时间,s。
(3)最终确定全日行车计划 在已经计算得到各小时应开行列车数和行车间隔时间的基础 上,应检查是否存在某段时间内行车间隔时间过长的情况。 行车间隔时间过长,会增加乘客的候车时间,降低乘客的 出行速度,不利于吸引客流。为方便乘客、提高服务水平, 轨道交通系统在非高峰运营时间内,如9:00~21:00间的 非高峰运营时间,最终确定的行车间隔时间标准。 一般不宜大于6min;而在其他非高峰运营时间内,最终确定 的行车间隔时间标准也不宜大于10min。另外,对全日行车 计划中的高峰小时行车间隔时间应检验是否符合列车在折返 站的出发间隔时间。
三、列车开行方案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列车开行方 案基本上是采用长交路、站站停车方案。但 现有轨道交通线路的延伸和城市轨道交通网 络的形成,使列车运行组织面临新的问题, 这就是在线路各区段客流相差悬殊时或不同 轨道交通线路共线运行时,如何根据现有客 流、设施条件,采用相适应的列车开行方案, 实现乘客服务水平、线路通过能力利用和各 项运营指标的最优化
2 车辆运用计划 车辆运用计划在列车运行图和车辆检修计划的基础 上进行编制。车辆运用计划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排定车辆出入段顺序和时间 在新列车运行图下达后,车辆段有关部门应根据列 车运行图的要求,及时排定运用车辆的出段顺序、 时间和担当车次,回段顺序、时间和返回方向。出 段时间根据列车运行图关于列车在始发站出发时刻 的规定确定,出段时间应分别明确乘务员出勤时间、 客车车底出库和出段时间。回段时间和返回方向同 样也根据列车运行图确定。
检修级别
运用时间
走行公里
检修停时
双周检
2周
4 000
4h
双月检
2月
20 000
2h
定修
1年
100 000
10d
架修
5年
500 000
25d
大修
10年
1 000 000
40d
表9-1检修周期表
(3)备用车 为了适应客流变化,确保完成临时紧急的运 输任务,以及预防运用车发生故障,必须保 有若干技术状态良好的备用车辆。备用车的 数量一般控制在运用车数的10%左右。备用 车原则上停放在线路两端终点站或车辆段内。
线路断面满载率既反映了高峰小时开行列车 在最大客流断面的满载程度,也反映了乘客 乘车的舒适程度。为了提高车辆运用效率、 降低运输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在编制全日 行车计划时,轨道交通系统可采用列车在高 峰小时适当超载的做法。
2 全日行车计划编制程序 (1)计算营业时间内务小时应开行列车数 计算公式:
(3)列车定员数 列车定员数是列车编组辆数和车辆定员数的乘积。 列车编组辆数的确定以高峰小时最大断面客流量作为基本依 据。 在客流量一定的情况下,为达到一定的运能,除可采用增加 列车编组辆数措施外,也可采用缩短行车间隔时间的措施。 但在行车密度已经较大时,为满足增长的客流需求,增加列 车编组辆数往往成为选用措施。 车辆定员数的多少取决于车辆的尺寸、车厢内座位布置方式 和车门设置数。在车辆限界范围内,车辆长宽尺寸越大载客 越多,车厢内座位纵向布置较横向布置载客要多,车厢内车 门区较座位区载客要多。
(2)铺画车辆周转图 列车正线运行通常采用循环交路,根据列车 运行图和车辆出段顺序,车辆运用计划以车 辆周转图的形式规定了全日对应各出段顺序 的车辆在线路上往返运行的交路,车辆在两 端折返站到达和出发时间,以及车辆出入段 时间和顺序 。
图9-1车辆周转图
(3)确定对应各出段顺序的车辆(客车车底) 根据车辆的运用情况和技术状态,在每日傍晚具体规定次日 车辆的出段顺序和担当交路。在具体规定车辆的运用时,应 注意使各客车车底的走行公里数能在一定时期内大体均衡。 (4)配备乘务员 为提高车辆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轨道交通系统的乘务制 度通常是采用轮乘制。由于乘务员值乘的列车不固定,在编 制车辆运用计划时,应对乘务员的出退勤时间、地点和值乘 列车车次,以及工间休息和吃饭等同步做出安排。在安排乘 务员的工作时,应注意乘务员的连续工作时间不要超劳。
1 列车运行交路 在列车开行计划中,列车交路规定了列车的运行区 段、折返车站和按不同列车交路运行的列车对数。 在线路各区段客流量不均衡程度较大的情况下,采 用合理的列车交路,能在不降低服务水平的前提下 提高车辆运用效率,避免运能虚靡,使行车组织做 到经济合理。 列车交路有长交路、短交路和长短交路三种。图9-2 所示。长交路是指列车在线路的两个终点站间运行。 短交路是指列车在线路的某一区段内运行,在指定 的车站上折返。而长短交路是指列车在线路上的运 行距离有长、短两种情形。
(4)线路断面满载率 线路断面满载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特定断面 上的车辆载客能力利用率。在实际工作中, 线路断面满载率通常是指早高峰小时、单向 最大客流断面的车辆载客能力利用率,计算 公式如下:
式中 β——线路断面满载率; Pmax——单向最大断面客流量,人; Cmax——高峰小时线路输送能力,人。
图9-3跨站停车列车运行方案
跨站停车列车运行方案减少了列车停站次数,因而 能压缩列车旅行时间和乘客乘车时间、提高旅行速 度。同时,由于车辆周转加快,能够减少车辆使用, 降低运营成本。 该方案的问题是: 由于A、B两类车站的列车到达间隔加大,乘客 候车时间有所增加;此外,在A、B两类车站间乘车 的乘客需在c类车站换乘,带来不便。因此,该方案 比较适用于C类车站客流较大,而A、B两类车站客 流较小,并且乘客平均乘车距离较远的情况。
1 全日行车计划编制资料 (1)营业时间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营业时间的安排主要考虑了两个因素: 一是方便乘客,满足城市生活的需要,即考虑城市居民出行 活动的特点;二是满足轨道交通系统各项设备检修养护的需 要。根据资料,世界上大多数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营业时间 在18~20h之间,个别城市是24h运营,如美国的纽约和芝 加哥。适当延长运营时间,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提高服务水 平的体现。 (2)全日分时最大断面客流量 全日分时最大断面客流量通常是在高峰小时断面客流量的 基础上,根据全日客流分布模拟图来计算确定。
图9-2列车交路图
2 列车停站设计 传统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停站设计,总是安排列车 站站停车,但从优化列车运行组织、提高列车旅行 速度和节约乘客出行时间出发,根据具体线路的客 流特点,还可比选采用下面两种列车运行方案。 (1)跨站停车列车运行方案 该方案将全线车站分成A、B、C三类。A、B两类车 站按相邻分布原则确定,C类车站按每隔若干个车 站(图中是每隔4个)选择一站原则确定。所有列车均 应在c类车站停车作业,但在A、B二类车站则分别 停车作业,见图9-3所示。
(2)分段停车列车运行方案 该方案在长短列车交路的基础上,规定长交路运行 列车在短交路区段外每站停车作业,在短交路区段 内不停车通过;而短交路运行列车则在短交路区段 内每站停车作业,短交路列车的中间折返点作为换 乘站。 分段停车列车运行方案减少了长交路列车的停站次 数,因而能压缩长途乘客在列车上消耗的时间;列 车旅行速度的提高也有利于加快长交路运行车辆的 周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