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慢血流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状动脉慢血流研究进展
黄文江
【摘要】随着当前冠状动脉造影的普及,临床上发现的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并不少见,患者常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CSF可能是系统性血管紊乱的一部分,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心血管事件,甚至有猝死的风险.其在心绞痛患者中的发生率占相当部分比例.因此,CSF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CSF发病可能是多种混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16(022)014
【总页数】4页(P2772-2775)
【关键词】冠状动脉慢血流;混杂因素;胸痛
【作者】黄文江
【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乌鲁木齐83005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3.3
临床医学
冠状动脉慢血流(coro-nary slow flow,CSF)是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血管正常或接近正常,但末端冠状动脉血管显影延迟的现象。
同时,须排除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成形术后、溶栓治疗后、瓣膜病、心肌病、结缔组织病等因素。
目前冠状动脉造影仍是临床诊断CSF的唯一有效手段。
Hawkins等[1]推荐用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血流帧数诊断CSF,测得的心肌梗死溶栓血流帧数大于正常冠状动脉血流速度2个标准差(即CSF>27帧),则该支冠状动脉血管可诊断为CSF。
CSF的临床危害不容忽视,对其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具
有重要意义。
现就目前CSF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CSF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多种混杂因素引起的系统性血管紊乱的一部分。
研究认为,男性、吸烟[2]、肥胖、高血尿酸水平、糖耐量减低、胰岛素抵抗、高血脂、体质指数超标[3]、高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4]、血小板功能和形态异常[5]等是其致病的高危因素。
细胞内皮功能紊乱、冠状动脉解剖因素及微血管病变、亚临床的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全身系统性疾病[6]以及基因变异[7]与CSF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
早期研究认为,CSF可能是一种偶发现象,有较好的预后。
然而,目前的研究发现,CSF患者常因反复胸痛、胸闷等不适就诊,部分患者的预后较差。
由于CSF
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展多样本、多中心的研究来揭示其发病机制,同时加强对其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提高早期无创性诊断水平。
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CSF的认识将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