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2022届初一下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安康市2022届初一下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句子默写
1.古诗文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蕾深藏数点红。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郊草色绿无涯。

(3)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5)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陆游《游山西村》中抒写诗人对前途抱有希望,也道出世间事物消长变化哲理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赵师秀《约客》一诗中借助动作描写表达诗人候客时长而怅惘无奈情绪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枝间新绿一重重⑵红树青山日欲斜⑶无案牍之劳形⑷朔气传金柝⑸自缘身在最高层⑹何人不起故园情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⑻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解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

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

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牍”“朔”“柝”“园”都是易错字,注意和形似字、同音字的辨析。

二、选择题
2.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我想起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
..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
的嗥鸣
..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

B.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
..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

C.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辩
..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D.但是漫天大雪封住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每走一步都忧心忡忡,因为一旦偏离方向,错过了贮藏
..点,无异于直接走向死亡。

【解析】
【详解】
“分辩”改为“分辨”。

故选C。

3.选出字音、字形有误的一项:()
A.元勋.(xūn)殷.(yān)红署名铤而走险
B.默契.(qì) 惩.(chéng)罚辜负莫名其妙
C.愧怍.(zuò) 矜.(jīn)持遗憾悲天悯人
D.商酌.(zhuó) 涎.(yán)水妥帖千均重负
【答案】D
【解析】
【详解】
D. 有误。

涎.(yán)水——xián,千均重负——千钧重负。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A.厚.道(hòu)炽.热(zhì)吟.唱(yín)不期而.至(ér)B.卓越(zhuó)茉莉(mò)矜.持(jīn)血.气方刚(xuè)C.累.赘(lěi)挑.逗(tiǎo)露宿.(sù)耐人寻味(nài)D.吞.噬(tūn)忏.悔(chàn)闲睱.(xiá)深恶.痛绝(wù)【答案】B
【解析】
【详解】
A.炽热(zhì)-(chì) ;
B.正确;
C.累赘(lěi)-(léi);
D.闲睱.(xiá)-暇;
故选B。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典藉愧怍颠沛流离妇孺皆知
B.商酌修葺悲天悯人相形见拙
C.战栗孱头毛骨悚然莫明其妙
D.缜密啜泣前仆后继诲人不倦
【答案】D
【解析】
A.藉——籍;
B.拙——绌;
C.明——名;
故选D。

6.下列说法有误
..的一项是()
A.古人为观测天象将天空中可见的星分为了二十八组,统称为二十八宿,“气冲斗牛”中的“斗”“牛”均是星宿名。

B.“目不窥园”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典故来源与汉代董仲舒相关。

C.天干地支纪年法,包括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例如“丁卯年”中的“丁”是天干,“卯”是地支。

D.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他人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例如,北宋著名文学家刘禹锡所著的《陋室铭》。

【答案】D
【解析】
【详解】
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理解。

D项有误,应是:“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三、现代文阅读
7.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为爱挺直
①父亲早早去世,为了生计,母亲在家乡摆了个水果摊,每天天没亮就要起来张罗。

到了七点左右,一切准备妥当了,于是用三轮的脚踏车,载着顺路的他和一车水果,在晨曦中一路奋进。

②母亲的背驼得很严重。

到了冬天,在这个北方的小城里,北风裹着雪花,一路肆虐。

每当这个时候,母亲总是用力地挺直了背。

躲在母亲背后的他,恍然发现母亲的驼背直了不少。

③到了学校,他欢呼着跳下车,把这个惊喜发现告诉了母亲。

他还沾沾自喜地叮嘱母亲,说不定蹬脚踏车有助于纠正驼背呢。

母亲笑了笑,不以为意。

可是懵懂的他却天真地认为,如果母亲能直起背来,自己就不会被同学叫做“小罗锅”了。

④母亲蹬脚踏车挺直的脊背,让他看到了希望。

可是日复一日,他失望地发现,母亲蹬脚踏车时,脊背是直的,可一下车,却又成了驼背。

于是,同学们的嘲笑始终伴随着他。

⑤后来,他考上了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城市里。

没过了几年,他娶了个漂亮的妻子,也增添了一个可爱的小生命。

母亲一直想过来看看孙女,可是他碍于面子,始终说自己忙,不断推脱。

⑥直到有一天,他骑着自行车,送四岁的女儿去幼儿园。

那天的北风格外地大,刮在脸上竟有些生疼。

女儿惊叫了几声,他于是下意识地挺直脊背,挡住迎面而来的寒风。

风像刀子一样,在身上刮过,他却始
被他嫌弃的驼背,为后座的他挡住了刺骨的风雪。

母亲的背,因为爱而挺直。

可他不知道的是,每次把他送到学校,回到水果摊后,母亲的背总会疼上大半天。

这样的戏,在他年少时光中,日复一日地上演。

⑧他的心里,突然涌进了阵降酸楚。

母亲的背是驼的,爱却很直。

每个子女的身前,都有一堵挡风遮而的挺直脊背,那是一堵爱的厚墙。

1.请联系全文,赏析选文标题《为爱挺直》的好处。

2.母亲的驼背,对他的心理影响甚大。

请认真阅读全文,结合文中相关词句和自己的理解,梳理他心理变化的过程,然后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因为母亲驼背他感到________:→冬天里,母亲用力踏车,挺直脊背,他______,继而又失望:→母亲想过来看看孙女,他推脱:→他骑车送女儿上学,突然明白,心中______。

3.选文第④段中说:“母亲蹬脚踏车挺直的脊背,让他看到了希望”,根据你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说一说你认为他的“希望”是什么?
4.“母亲一直想过来看看孙女”,“可是他碍于面子,始终说自己忙,不断推脱”。

结合选文,请你说说他“不断推脱”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5.选文第⑦段中说“这样的戏,在他年少时光中,日复一日地上演”。

在文中“这样的戏”具体指什么?【答案】1.①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造成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③揭示文章中心“母亲的背是驼的,爱却很直”。

④表达对母爱无私和伟大的赞美。

2.自卑;惊喜(欢呼,沾沾自喜);酸楚(意思对即可)
3.希望母亲能通过蹬脚踏车让驼背逐渐挺直,使自己不再成为同学们嘲笑的对象。

(意思对即可)
4.为了不让妻子、女儿以及其他人看到母亲的驼背形象。

(意思对即可)
5.那些风雨交加的早上,母亲奋力地挺直了一直被他嫌弃的驼背,为后座的他挡住了刺骨的风寒;每次把他送到学校,回到水果摊后,母亲的背总会疼上大半天。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对于文章标题的分析,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看标题是否是以物件,事件为文章的标题,如果是,那么这个物件或这件事就是文章始终贯穿全文的线索,它的作用就是交代了写作的对象,是文章的线索;第二,如果是以短语形式出现,并且该短语有深刻的含义,那它就是点明文章的主题的作用了。

该文章的标题就是第二种情况,标题的意思是“母亲的背是驼的,爱却很直”这一主旨,展示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也为文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

2.本题考查作者的感情的梳理。

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注意尽量用原句原词回答。

因为母亲驼背他被同学们叫“小罗锅”可以体会到他的自卑心理。

冬天里,母亲用力踏车,挺直了脊背,他“把这个惊喜发现告诉了母亲”,他的心情是“惊喜”。

他骑车送女儿上学,突然明白,“他的心里,突然涌进了阵阵酸楚”,心情是“酸楚”。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总结回答即可。

通过原文第三段可以找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从文章第至四段的描述,可以看出他一直因为母亲是个驼子而被同学嘲笑,他也希望母亲能治好“驼”而改变同学对他的态度。

所以工作后他始终说自己忙,不断推脱,是为了不让妻子、女儿以及其他人知道母亲是驼子,看到母亲的驼背形象。

5.本题考查代词指代对象的理解。

代词指代对象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从上文可以找到:那些风雨交加的早上,母亲奋力地挺直了一直被他嫌弃的驼背,为后座的他挡住了刺骨的风寒;每次把他送到学校,回到水果摊后,母亲的背总会疼上大半天。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李大柱去哪儿了
①老十街路口,人来人往。

②路口有家牛肉面馆,雪白的墙壁上,用粉笔写着一行字:“李大柱去哪儿了?”
③偶然,顾客中正好有人叫李大柱的,就会半开玩笑地问:“你们找我有什么事呀?”服务员会反
问:“你真的叫李大柱?”顾客就较了真,掬出身份证,往桌子上一拍:“绝无假冒!”
④服务员见状,就会毫不含糊地说:“好,今天您在我们店里吃饭,免单!”正当顾客不知所以时,牛肉
馆的老板,胖胖的王师傅,就会笑眯眯地迎上来:“欢迎您光临!今年不是最流行‘去哪儿了’吗?时间去哪儿了,爱情去哪儿了,我们小店也跟着时尚一把。

不过,凡是名字叫李大柱的人来吃饭一律免费,这可是我这里的老规矩了。


⑤说话间,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已经上来,还搭配着精美的小菜,名字叫李大柱的顾客继续追问:“这
规矩真奇怪,为什么呀?”老王一笑:“说来话长呀!三年前的一个傍晚,我骑着三轮车去买菜,走到路口,忽然有辆摩托车冲过来,我摔倒在地上,头上顿时血流如注,骑摩托车的人却一下子跑远了。


⑥“我疼痛难忍,连连呼救,当时,正是下班高峰期,路上行人很多,可他们谁也不肯停。

就在我快要昏过去时,有位开着货车的小伙子,快速跑过来,他扶起我,还拨打了急救电话。

很快,我被送到了医院,等我清醒过来时,小伙子却没了踪影。

我问遍了所有的医生和护士,他们只记得,有一个人和小伙子一起来的,他们只听到同伴叫他‘李大柱’……”
⑦出院之后,我想了很多办法,想要找到好心人李大柱,却一直没有任何消息。

无法报答这份恩情,让我十分过意不去。

一次偶然,我想到这个主意,就是凡是来店里吃饭的顾客,只要名字叫李大柱,我就不收费。

我想,也许总有一天,我会遇到真正的恩人,向他当面说一声谢谢。

⑧老王的故事讲完了,顾客在恍然大悟之余,往往也会竖起拇指称赞他的创意。

慢慢地,很多老顾客都熟悉了这个故事,他们时常问老王:“找到李大柱了吗?”
⑨一天晚上,面馆打烊了,服务员在收拾餐桌时,发现了一个装着钱的纸袋,还有一封信,上面这样写着:“老王你好,一年多以来,我时常到你的面馆吃饭,每次看到墙上面的字,内心都很煎熬。

本来,我在老家
走出菜市场的老大妈,由于恐慌,我没有停留。

等到父亲痊愈出院,我脑海里始终忘不了撞人的那一墓。

最终,我逃离家乡来这里打工,偶然在你的面馆里听到了李大柱的故事。

我又来过很多次,却始终漫=没有告诉你们,我的名字也叫李大柱。

现在,我决心回老家去弥补欠下的良心债,在离开之前,我想留下这些钱,就算为今后在这里吃饭的李大柱们买单吧!”
⑩老王看完信,什么也没说,只是拿起粉笔,郑重地将墙上的字又描写了一遍。

⑪老十街路口,人来人往。

1.文章以“李大柱去哪儿了”为题有什么好处?
2.文章主要写了关于“李大柱”们的三件事,请简要概括:
事件一:顾客李大柱凭借其名字免费享用牛肉面
事件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方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的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答案】1.“李大柱去哪儿了”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文章围绕标题重点写了老王寻找他的救命恩人“李大柱”的故事,题目概括了文章的内容。

文中逃离家乡的李大柱决定回家还良心债,也是受到了老王的影响,题目也暗示了爱的传递。

题目化用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生动形象,新颖独特,吸引读者。

2.事件二:小伙子李大柱救助了被摩托车撞倒的老王。

事件三:顾客李大柱回老家弥补良心债,并留下钱给吃饭的李大柱们买单。

3.示例一:插叙,文章第④⑤段,插入了老王被车撞倒后,小伙子“李大柱”上前救助的事情,解释了上文中“李大柱”到店吃饭免单的原因,同时也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示例二:首尾呼应。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老十街路口,人来人往。

”内容上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展现了一个生活的场景。

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更加完整。

【解析】
【分析】
小说写了关于“李大柱”们的三件事:顾客李大柱凭借其姓名免费享用牛肉面;好心人李大柱义救老王不求回报;快递员李大柱撞人后逃跑,在面馆受触动,良心发现。

赞扬了“李大柱”们做好事不求回报的精神和这种精神的感染力,老王用免费供饭的方式回报李大柱的善良,这是用善意回报善意。

1.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含义的理解能力以及对作用的分析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文章情节,从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进行分析。

“李大柱去哪儿了”作为故事的线索,贯穿了全文,使文章的内容更加紧凑。

全文的故事都是围绕“李大柱去哪儿了”而展开的,简要概括了文章最主要的情节。

同时,“李大柱去哪儿了”这个标题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了读者的兴趣,会让读者想到“谁是李大柱”或“李大柱到底去了哪呢”等。

老王用粉笔写着一行字即“李大柱去哪儿了”,这与标题相呼应。

“李大柱去哪儿了”表面就是指老王在寻找救了自己的“李大柱”。

而“李大柱”代表的就是一个善良的人,代表着良知。


了”其实就是对良知与善良的追寻。

2.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

解答时,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本文写了有关于“李大柱”的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在第③段至第⑤段,主要写了顾客中正好有人叫李大柱的凭着自己的姓名免费享用牛肉面。

第二个故事在第⑤段至第⑦段,主要写了老板被摩托车撞了之后,有位开着货车的小伙子把他送到了医院,而他的名字正好叫“李大柱”。

第三个故事在第⑨段,写服务员在收拾餐桌时,发现了一封李大柱写的信,他承认自己撞人后逃逸,为了弥补欠下的良心债,在离开之前留下了一笔钱。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构思和写作方法特点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文章构思特点,主要从文章的整体架构、段落安排、行文思路、立意选材等特点去观察和思考;分析写作方法的特点则要仔细观察作者叙事抒情所用的一些特殊的手法,比如:对比、象征、借景抒情、欲扬先抑、侧面描写、衬托或烘托等.本文对比手法明显,记叙顺序上还用了插叙的手法,可从这两方面加以分析.本文第④⑤段写老王被车撞倒后,小伙子“李大柱”上前救助的一事,就用了插叙的手法,解释了上文中“李大柱”到店吃饭免单的原因,同时也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老十街路口,人来人往”,构成首尾呼应,这样写的作用是:内容上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浑然一体。

据此分析作答。

9.口袋里的父爱(李静)
①母亲去世了,留下什么都不会做的父亲。

她想把父亲接到自己家,可父亲不想麻烦她,拒绝了,她就和哥哥轮流照顾父亲的生活。

②一天,她去看父亲,陪父亲吃完饭她才离开。

可刚发动汽车手机就响了,是父亲打来的,问她什么时候来看自己。

她说不是刚刚来过吗,父亲恍然大悟,忙说看我这记性,真是老糊涂了。

她哭笑不得,但心里又掠过一抹凄凉,她发觉父亲真的是老了。

③父亲的记性越来越差,还经常迷路。

有一次,她接到哥哥的电话,说父亲不见了。

她急匆匆开车去寻找,刚开出没多远,竟然在路口看到了父亲。

父亲说想去看她,可找不到她的家。

她的心里酸酸的,马上把父亲带回了家。

④送父亲回家时,父亲塞给她几百元钱。

父亲以前经常背着母亲给她钱,那会儿她刚生完孩子,经济情况不是很好,父亲总是把背着母亲攒的钱拿出来贴补她。

现在条件好了,她不再要父亲的钱了,可父亲还是会给她钱。

她就把父亲给的钱存起来,再找个借口还给父亲。

⑤那天,她要去看父亲,还没出发就接到电话,没想到这一次见到父亲竟是在派出所里。

父亲去买她
最爱吃的点心,又迷路了,是出租车司机报的警。

她和哥哥商量,带父亲做了体检,没想到父亲竟然
..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

⑥哥哥出差了,她怕自己照顾不过来,为了避免父亲再次“离家出走”,她索性把父亲接到自己家,请了护工照看着。

起初,父亲的情况时好时坏,好的时候她去上班,父亲会告诉她小心开车,坏的时候父
没有及时交给他,他就会大喊大叫。

⑦那天,她的车限号,她打车去上班,该付钱时发现钱包忘带了。

她下意识地翻口袋,其实她口袋里是从来不放钱的。

她只是想碰碰运气,没想到竟从里面摸到了100元钱。

⑧付了车费,她开始琢磨自己是什么时候把钱放进口袋的。

想了几种可能,又都被她否定了。

她突然想是不是儿子干的,拿了自己或丈夫的钱,匆忙中错放进了她的口袋。

想到这儿,她倒吸了一口凉气。

回到家,她板起脸质问儿子,儿子矢口否认,她打算等丈夫回来让他和儿子认真谈一次。

⑨晚上,儿子去洗手间,还没到门口就返了回来,拉着她往外走。

站在卧室门口,她看到进门处的衣帽架前有父亲的身影。

她悄悄凑过去,还没张口,就看到父亲将100元钱放进她外套的口袋里,还自言自
语地说:“放好,别让你妈知道……”父亲佝偻的身影在她眼前逐渐变得模糊
..。

那一刻她才知道,纵使父亲不再记得她是谁,但父亲对她的爱却从未停止。

(节选自《读者》2017年第4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②-③段的主要内容。

2.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竟然”的表达效果。

4.请结合全文分析第⑨段中加点词语“模糊”的含义。

5.作者为什么写自己打车时从口袋中摸到了100元钱的事情?
【答案】1.写父亲渐渐变老,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意对即可)
2.动作描写,通过父亲塞钱给“我”,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意对即可)
3.揭示出父亲记性变差的原因,既表现了“我”的惊讶,又流露出“我”未能及时照顾好父亲的愧疚。

(意对即可)
4.模糊指不分明,不清楚。

在文中指“我”看到父亲在得病后也没有停止对“我”的关爱,“我”内心感动而流泪,从而看不清父亲佝偻的身影,表达了对父亲长期对自己关爱的感激之情。

(意对即可)5.作者通过叙写100元钱的来历,更深刻地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意对即可)
【解析】
【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仔细阅读②-③段的内容可知,本文的人物是父亲和“我(她)”,主要事件是父亲真的是老了,记性越来越差,还经常迷路。

结果是“我”决定把父亲带回家。

概括的时候,把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清楚即可。

有结果的,最好把结果概括出来。

2.考查对人物描写及作用的理解。

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常用对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等等。

“父亲塞给她(我)几百元钱”中的“塞”可知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我”经济情况不是很好,父亲总是把背着母亲攒的钱拿出来贴补“我”。

现在条件好了,可父亲还
3.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

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

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

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竟然”本义指表示出乎意料之外。

这里是对于父亲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我”十分意外,不敢相信,同时也为自己没有好好照顾父亲而感到愧疚难过。

4.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结合内容分析词语的语境义。

“模糊”本意指事件旳轮廓模糊,看不清。

结合前后文内容可知,此时“我”明白了口袋中的钱从何而来,原来是患了阿尔茨海默病,失去记忆的父亲放在口袋中的,因为他一直没有忘记对女儿的爱。

“我”明白了这一切后,感动的流下了泪,所以会视线模糊。

“模糊”表现了“我”为无私而深沉的父爱所感动。

5.本题对文章情节作用的理解。

结合上下文的语境,从内容上来看,正是因为打车时意外地从口袋中摸到100元钱,才发现了父亲的这一行为,才发现了父爱,点明了文章的主题,深刻地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抒发“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结构上看,“我”也无法想起这一百元钱从何而来,生怕是儿子偷拿自己的钱,从而引出回家质问儿子的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文言文阅读
10.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乙)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妻乃引刀趋①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今若断斯织也,则捐②失成功,稽废时日。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③,以就懿④德。

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节选自《后汉书·烈女传》)
(注释)①趋,快步走向②捐,抛弃③亡,通“无”,不足④懿,美好
1.下列句子加点的词在文句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见往事耳(了解)
B.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
C.当日知其所亡(每天)
D.遂七年不返(才)
2.乙文段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