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家林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著名地理学家林超
中国地理学会走向世界的第一人,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正名人,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北京大学1997年10月为其设立“林超地理学奖学基金”……他,就是出生于揭阳渔湖的著名地理学家林超教授。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宋长青说:“林先生是中国地理学界少有的在地理学的文理、古今、中外、理论与方法、教学与科研、培养学生等方面皆通的地理学大师。


良境育英才
林超先生1909年4月13日出生于广东省揭阳渔湖江夏村。

他的祖父林奕德牧师(1865~1941)是潮梅地区基督教总巡,“真理养老院”、“江夏教堂”的创办人,1902年便已在江夏村创办渔湖第一所初级小学——“养蒙学校”。

林奕德有着浓厚的爱国情怀,给两个儿子起名建中和建华,寓意“爱我中华,建设中华”。

林超的父亲林建中,早年就读于广州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前身)。

在校期间,受岭南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兴中会会员钟荣光的赏识,被聘为秘书,并经钟校长介绍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委任为潮汕筹饷委员。

林建中任汕头普益社主任时,曾到上海晋见孙中山,孙先生亲题“博爱”二字相赠,也为普益社题“天下为公”,工作业绩不言而喻。

满清政府倒台后,林建中回乡兴学,创办揭阳真理学校,自此为潮汕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林超就在这样一个诗礼传承的爱国家庭中茁壮成长。

祖父林奕德不但传授文化知识、伦理常识,更注重对林超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父亲林建中根据林超不同时段的知识需求,因材施教,适时引荐一些“高人”为林超指点迷津,为其创造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使林超同自己的名字一样,走出林家,超越自我,服务祖国。

林超的母亲黄景慈,渔湖镇广美村人,一生温柔、勤劳、贤慧,相夫教子。

行医的姑母林益和,是潮汕第一位女西医,她做事严谨,性格温存,常教导林超以德报怨,博爱处事,对林超性格影响较大。

林超一生谨记家训,做一个爱国、诚信、大度,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地理学者。

事业结硕果
林超从1926年进入中山大学学习,到1938年成为久负盛名的英国利物浦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位地理学博士。

同年回国就任中山大学地理系教授兼系主任,理学院代理院长,仅用12年的时间,完成了地理学知识的原始积累,在中国地理学界有了一席之地。

期间,还协助德国教授威廉?克勒脱纳(William Credner)完成“大理冰期”的研究,引起了世界地质学界的关注。

这一时期,为他向高峰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开拓者上世纪40年代,林超专攻人文地理,在人口地理、聚落地理、政治地理、经济地理等方面皆有建树,成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开拓者。

林超在任中国地理研究所所长和人文地理研究组组长时,正值抗日战争最危急的关头,他不顾自身的安危,一心扑在事业上。

在交通和经济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他踏遍四川盆地、大巴山、嘉陵江流域等17个县,徒步4000多公里,撰写了《嘉陵江流域地理考察报告》,并附绘制的344幅图件;详细记载了该地区的地形、农业、矿产、航运、人口和聚落,被誉为“抗战时期中国地理学的代表作”。

《嘉陵江流域地理考察报告》,在研究方法上、“聚落等级”思想上、聚落分类上开拓创新,取得突破,特别是提出的“聚落等级”思想,距闻名遐迩的克里斯勒“中心地”理论只有一步之遥,让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有了较明确的方向。

1941年秋,林超发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地理基础及其展望》,这一论著无意之间成了1938年毛泽东提出的《论提久战》和蒋介石的“以空间换时间”战略策略的最好脚注。

在经济地理方面,林超撰写的《四川盐业地理》,对盐业的沿革、川盐采制、区分等的人文景观和发展措施作了精辟的分析。

他还对嘉陵江、三峡煤业地理进行研究,写出了《蜀道考》等论文,这些成就对中国地理学的繁荣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1949年4月,林超以中国代表团团长和中国地理研究所所长的身份,出席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行的国际地理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他代表中国地理学会申请加入国际地理联合会获得批准,从此中国成为国际地理联合会的正式成员,他开创了中国地理学会走向世界的新纪元。

为珠穆朗玛峰正名上世纪50年代初,林超受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名地理学家竺可桢的委托,对我国西藏喜马拉雅山脉上的世界最高山峰名称进行调查研究。

林超经3个多月的周密考察,查阅大量中外文献,并反复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掌握了大量确凿的重要论据,发表了震撼中外的论文《珠穆朗玛的发现与命名》,论述了最先发现这个山峰并给予“珠穆朗玛”名称的是居住在西藏南部的藏族人;最先把“珠穆朗玛峰”的名称用科学的方法记录在中国的地图上是清代康熙54~56年(公元1715~1717年),差遣的中国测量队队员胜住、楚尔藏布和兰本占巴。

林超以令人信服的材料驳斥英国人一向声称世界第一高峰是在1850年英国测量局局长额非尔士带领测量队在西藏南部发现的,因此就以他的名字定为“额非尔士峰”的历史错误,理直气壮地为“珠穆朗玛峰”正了名。

0分享:
林超,字伯超,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毕业于中山大学,加拿大景观生态和管理学会终身会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编纂委员会学术顾问、中国人文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的开拓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