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集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集锦
“三好生”
(1)上小学的时候,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他从未当过“三好生”,也从未想过当“三好生”,尽管他成绩不错,表现也很好。

(2)村子很偏僻,村子的东北方向有一个军营,军营子女就成了学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比农家子弟“得宠”。

村里的孩子只要不是很出色,很难引起老师的注意。

他那时很自卑。

(3)五年级临放寒假时,学校照例在小操场上召开表彰会,“三好生”上台领奖往往是表彰会的高潮。

校长在上面讲话,学生在下面说话,老师在后面吸烟,整个操场乱哄哄的什么也听不见,他坐在下面低着头想自己的心事。

(4)“要发奖了!”有人喊了一声,同学们的目光都聚到主席台上。

被喊到的大都是军官子女,他很羡慕他们。

当然仅仅是羡慕,即使夜里做一百零八个梦也不会梦见自己当“三好生”,他觉得“三好生”不是他这种人当的。

直到旁边的“大棍”用胳膊肘捣他,“快!校长喊你到台上领奖,你是‘三好生’啦!”福星真的照到了自己的头上。

他简直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激动得不知所措。

(5)“快去呀!”旁边的几个人叫道。

(6)就这样,在小学临近毕业的那个学期,他第一次被评上了“三好生”。

(7)领奖的时候,为了替农家子弟争回些面子,他走得郑重其事。

到主席台上,他也像军官子女那样向校长敬了一个标准的队礼。

(8)接下来,就该双手接奖状了。

(9)“你来干什么?”校长的神色奇奇怪怪,脸上没有一丝笑容。

(10)“我来……领奖呀。

”他不明白,为什么校长对别的“三好生”笑容可掬,惟独对他冷冰冰的。

他有些委屈。

(11)“领什么奖?!”校长一下子暴怒起来,“简直是胡闹!”
(12)他一下子懵了,“不是你喊我来领奖的吗?”
(13)“我叫你来领奖?”校长把“三好生”名单往他面前一递,“你看看,上面连你的名字都没有,我会叫你来领奖?”
(14)他听到身后传来了同学们的笑声。

只听“大棍”一边笑一边大声嚷嚷:“哎,他信了!他信了!”
(15)这时他才知道自己被人捉弄了。

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他无地自容,转身就跑。

(16)他的班主任,一个不苟言笑、做事认真得近乎古板的人,走过来拦住他:“别走,这次‘三好生’有你呀。


(17)全场一下子静了下来。

(18)班主任走到校长面前:“这次‘三好生’有他。

怎么能没有呢?我明明记得有嘛。


(19)校长生气地把名单递给他。

他仔细地看了两遍,一拍脑门:“哎呀,你看我!我写名单的时候把他漏掉了,都怪我!”
(20)校长脸一沉,“胡闹!亏你平时那么认真,也能出这种错!现在怎么收场?”
(21)全场静得出奇。

(22)班主任把上衣口袋里的钢笔拿下来递到他手上:“没有奖状和红花了,这个奖给你吧!”班主任平时常穿一件蓝色中山装,上衣口袋里常常别着一支钢笔,钢笔的挂钩露在外面,在阳光下白灿灿的,常引得学生羡慕不已。

要知道,那个时候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说,钢笔还是奢侈品啊。

(23)那个寒假,他过得既充实又兴奋。

他拥有了第一支钢笔,最主要的是,这支笔代表着一种荣誉,是自己应该得到的奖品。

他的自卑感一下子就消失了,从此和“三好生”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高中毕业,进入大学。

(24)他当时对班主任虽有感激,但更多的是埋怨。

埋怨他一时的疏忽让自己在众人面前出了丑。

要是领奖那天没有那令人难堪的一幕该有多好!他常这样想,并遗憾万分。

从此
以后,无论在校内校外,他见了班主任总觉得不自在,尽量躲着走。

班主任一笑置之,待他如故。

(25)二十年后,他已是某中学的一位班主任。

(26)一天,他向妻谈起了往事,提到他当年的班主任,那个平时不苟言笑、做事认真得近乎古板的人。

(27)“你说,他那么认真的一个人,怎么能把我漏掉呢?”他感慨道。

(28)妻子笑吟吟地反问道:“他那么认真的一个人,怎么能单单把你漏掉呢?亏你现在还是班主任。


(29)半晌无语。

夜半,他披衣而起,两眼含泪,拿起信笺……( 作者:陈庆苞)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24)段中“那令人难堪的一幕”所指的内容。

(3分)
我的概括:
2.文中第(3)段划线句子属于场面描写,它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3分)
我的分析:
3.第(27)段:“‘你说,他那么认真的一个人,怎么能把我漏掉呢?’他感慨道。

”请你揣摩“他”说此话时的心理。

(3分)
我的揣摩:
4.文章结尾,“他”为什么“两眼含泪”?(3分)
我的理解:
5.读了本文,你一定会喜欢文中的那位小学班主任的,请你对他作点评价。

(3分)我的评价:
答案:
1.上台领奖,没有其名,校长暴怒,同学嘲笑。

2.渲染气氛,为下文写“他”被同学捉弄而上台领奖的情节作铺垫。

3.对班主任的疏忽深感遗憾,并流露出不满和埋怨。

4.对班主任心怀感激,为自己未理解他的良苦用心而愧疚。

5.是一个机智、善良、宽容的人(或:有丰富的教育经验,能呵护学生心灵的好老师。

能答对主要品质即可。


歪儿
冯骥才
①那个暑假,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

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
②“踢罐电报”是那时男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

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洋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一个人坐庄。

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

他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

③然而最苦的还要算是歪儿!他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盼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

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

更奇怪的是他的耳朵,明显的大一小。

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

可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只有他家才有这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得踢,如果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
④我家刚搬到这条街上来,我就加入了踢罐电报的行列,很快成了佼佼者。

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发明的———我身高腿长,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

尤其我踢罐儿那一脚,啪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它叮里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
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

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冒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

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

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白粉圈里,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朝他叫着骂着,扯他胳膊回家。

这愤怒的声音里似乎含着对我们的谴责。

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⑤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

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一种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

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

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

我的心头第一次感到被一种内疚深深的刺痛了。

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

⑥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

⑦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

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齐心合力地等待着这位小伙伴了。

大家尽力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

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做假成真。

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边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

我俩蜷缩在一张契约桌案下边,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却互相能感到对方的胸脯急促起伏,这紧张充满异常的快乐啊!我忽然见他那双眯缝的小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并像晨里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

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反它点亮。

(选自冯骥才《灵魂的巢》,作家出版社2005年9月版。

有删改)
1.随着事件的发展,“我”对歪儿的感情发生了变化,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填写下表。

(4分)
事件
歪儿坐庄
歪儿挨骂
歪儿扔下铁罐
歪儿回来
感情
2.第④段中极力渲染“我”在游戏中的迅猛威风,请指出这样写的作用。

3.第⑤段划线处是一个细节:“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

”请根据上下文揣摩歪儿此刻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写出来。

(4分)
4.文章结尾说:“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

”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歪儿的眼睛是如何被“点亮”的。

(5分)
参考答案:
1.拿他取乐有点不安深感内疚亲密快乐
2.第④段中极力渲染“我”在游戏中的迅猛威风,一是与歪儿的疲于奔命形成对比,突出了“我”和伙伴们对歪儿的欺负;二是为下文写我们对歪儿态度的转变做铺垫。

3.示例:听得出来,没有长铁罐儿,大家玩得没那么起劲了。

真想下去同伙伴们一起玩,可妈妈不许呢。

不管怎样,还是悄悄把罐儿扔下去,让他们玩得开心点吧。

4.伙伴们的体贴与帮助,让歪儿不仅体验到了游戏的快乐,还体验到了友情、关爱和尊重带来的温暖,这使他的心灵充满了阳光,从而点亮了他的眼睛。

(2008年广东广州)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戴套袖的孙犁先生①
铁凝
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我的家庭鼓励了我这妄想。

父亲为我开列了一个很长的书目,并四处奔走想办法从已经关闭的市级图书馆借出那些禁读的书。

在父亲喜欢的作家中,就有孙犁先生。

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他的朋友、《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

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

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

徐光耀老师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

那年我十六岁。

现在想来,以那样的年龄说出这样一番话,实在有点不知深浅。

但能够说明的,是孙犁先生的作品在我心中的位置。

1979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作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

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箐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

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

我带了信,在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

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

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

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

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

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

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

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

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

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

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

我很快就如释重负。

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这是我与孙犁先生的第一次见面。

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

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

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

那天很冷,刮着大风。

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

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

”当时我说:“您是见老。

”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

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

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

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

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

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

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

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

”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

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

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

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人生的质朴和美丽。

(摘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5期)
①孙犁,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

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1.在“我”与孙犁的三次见面中,分别写了孙犁的哪些事情?请概括同答。

(6分)
2.“我”为什么要把《灶火的故事》寄给孙犁先生?请分点概述。

(4分)
3.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同答问题。

(6分)
⑴下面句中的“终于”,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
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

⑵下面句中的“深恐”,表现出孙犁先生什么样的心理?
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
4.本文多次描述孙犁先生戴着套袖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它表现了孙犁先生怎样的品质? (6分)
5.下面不属于孙犁作品的一项是(2分)
A.《芦花荡》
B.《荷花淀》
C.《铁木前传》
D.《哦,香雪》
参考答案:
1题评分细则
第一次:满分2分。

“捡黄豆”、“询问‘我’的工作、写作情况”各1分(按采分点给分)。

2分答案(答齐两个采分点)示例:
孙犁戴着袖套在捡黄豆,见了我,与我交谈
孙犁在捡豆,看见我,与我握手,并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给我一种亲切感
1分答案(只答对一个采分点)示例:
捡豆子去施肥
孙犁先生在拔豆秸和捡黄豆
孙犁在院子里捡豆,并亲切地招“我”进屋
0分答案(没答到任何一个采分点)示例:
1979年秋日的一个下午,我与孙犁初次见面(这是以我为主的事情)
写了孙犁先生的外貌与衣着(非事情)
我看见孙犁先生正在采(应该时捡)豆子,而且看见他戴着袖套,让我有一份亲切感。

第二次:满分2分
“准备糊窗缝”和“向‘我’证实自己的衰老”各1分(按采分点给分)。

2分答案(答齐两个采分点)示例:
准备糊窗缝,向我证实自己的衰老
孙犁在糊窗缝,他说他老了,我承认了
1分答案(只答对一个采分点)示例:
准备糊窗缝
他说他老了,我就应了一句:“您是见老。


0分答案(没答到任何一个采分点,或所答内容不属于事情)示例:
孙犁先生老了很多
孙犁先生每次都会戴着袖套工作
孙犁先生虽老但不服老的情绪,和他的衣着
第三次:满分2分
“写作”和“与众人聊天”各1分(按采分点给分)。

2分答案(答齐两个采分点)示例:
写作和与众人聊天。

孙犁坐在桌台前写作,见到“我们”后立刻热情招呼客人。

1分答案(只答对一个采分点)示例:
我注意到他大约在写作,他戴着一副袖套。

在摊着纸和笔,可能在写作。

写作时仍戴着袖套。

认真工作。

写了孙犁在写作时看到我们的反应。

与我们交谈。

招呼客人。

0分答案(没答到任何一个采分点,或所答内容不属于事情)示例:
孙犁的那副套袖到哪里都不会脱下,有深刻的含意
孙犁先生珍重劳动的尊严和德行
2题评分细则
评分总则:本题满分4分。

评分要点:考生的答案须紧扣“为什么要寄”和“为何寄给孙犁”两点回答。

得分点如下:
不认同省内长者对《灶火的故事》的评价;(2分)相信孙犁能给出公正的评价(4分。

答对一点得2分)
或者:省内的长者不认可《灶火的故事》;(1分)对自己的作品充满自信;(1分)第一次见面孙犁给了“我”亲近感;(1分)我对孙犁的信任(1分),我希望得到孙犁的肯定(支持、帮助、指导、赞赏……)。

(1分)答中其中四点即满分。

4分(满分)答案示例:
例一:①“我”知道孙犁先生是当时中国作家的代表之一,我信任他(1分);②孙犁先生亲切、友好(1分);③“我”不服省内几位老师对《灶火的故事》的评价(2分)。

例二:因为看过的长者都劝我不要这样写,我心里不服(2分),孙犁先生是富有文学天赋的人,我认为他会给我正确的指示,赞同我的写法,才斗胆寄给他(2分)。

例三:①省里老师不让发(1分);②自己很看重(1分),想找孙犁老师,认为他值得信任(1分);③想得到孙犁老师的认可(1分)。

3分答案示例:
例一:“我”挺看重自己的这篇文章(1分);孙犁先生在“我”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分),“我”想让他评价一下自己的文章(1分)。

例二:①“我”想看看孙犁先生对《灶火的故事》的评价(靠“信任”点)(1分);
②“我”想证明给省内几位老师看《灶火的故事》是一本很好的小说。

(2分,这里隐含两个得分点)
例三:①自己很看重这篇小说;②有看过的长者对文章持否定意见,“我”不服(2分);
③希望参考孙犁先生的意见,并能得到他的认可(1分)。

例四:《灶火的故事》我自己挺看重的,而当时连续几次被批说写作路子有问题,心中又偷偷不服(2分),所以将它寄给孙犁。

“我”想得到孙犁先生的赞赏(2分)。

例五:因为有好几位看过先生在自己辛勤努力下写出的竟会被批评,“我”心中不服(2分)。

“我”想得到孙犁先生的支持(2分)。

例六:①因为“我”要把我的故事给孙犁先生品味,并希望得到孙犁先生的赞同(1分);
②“我”并不认为自己的故事“路子”不对,并且希望得到孙犁先生的赏识(2分)。

2分答案示例:
例一:①见过孙犁这位先生之后,对孙犁有亲切感(1分);②孙犁先生在“我”心里地位很高(1分)。

例二:因为①他拿给省内的老师看,劝他不要这样写,他不服气(2分);②他想给孙犁看了我写的有什么不好。

(说明:人称表述不清。


例三:因为孙犁待人亲近,是“戴着袖套”的作家,使作者有另样的亲近感(1分),而且孙犁在作者的心目中犹为重要(1分),十六岁就能背诵他的作品。

例四:孙犁先生是我敬重的一位作家(1分),是我的写作启蒙师,他与常人看待文章有所不同,有助于我修改(1分)。

例五:“我”心里不服(1分);“我”想让他评价我的文章(1分)。

1分答案示例:
例一:因为“我”想让孙犁先生评价“我”所写的文章(1分)。

例二:因为“我”不服气所以想给孙犁先生看(1分)。

例三:①因为“我”认为孙犁先生是一个不会不苟言笑的人;②“我”觉得孙犁先生待人亲和、很慈的人(1分),所以我要把《灶火的故事》寄给孙犁先生。

0分答案示例:
例一:因为孙犁先生是爸爸喜欢的作家。

3小题评分细则
19.【词语鉴赏】(6分)评分标准:
(1)写出了“我”期盼、兴奋、敬仰的心情。

[3分。

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3分。

] 得分点:期盼(期待、如愿以偿等)
兴奋(激动、愉快、高兴、快乐等)
敬仰(崇敬、敬佩等)
(2)表现出孙犁珍惜纸张、小心谨慎、害怕糟蹋纸张的心理。

[3分。

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3分。

]
得分点:珍惜纸张、小心谨慎(小心翼翼、慎重落笔)、害怕糟蹋纸张
评分示例:第(1)小题:
满分答案示例:
例1 写出我激动、期待已久的心情。

例2 写出我渴望见到孙犁先生的兴奋紧张的心情。

例3 写出我急迫以及兴奋的心情。

2分答案示例:
例1:写出我对孙犁先生的敬仰之情。

例2:写出我见到孙犁时兴奋、坚强、勤奋的心情。

例3:写出我期待走进高墙大院和希望与孙犁见面的心情。

0分答案示例:
例1:写出我见到孙犁时感到紧张的心情。

例2:写出我对孙犁先生的好奇的心情。

例3:写出我对会见孙犁先生的舒坦的心情。

第(2)小题:满分答案示例:
例1:表现孙犁先生爱惜纸张、害怕造成浪费。

例2:表现孙犁先生珍惜纸张、担心糟蹋了纸张。

2分答案示例:
例1 表现孙犁先生爱惜纸张。

例2 表现孙犁先生担心浪费纸张。

例3 表现了对纸的珍惜,但更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和德行。

0分答案示例:
例1:写出孙犁爱好纸张,对好纸的尊敬。

例2:写出对写作的爱好。

例3:“深恐”表现了他对《天津日报》的纸的憎恨、愤怒之情。

例4:表现当时社会对文人的压迫,孙犁先生的谦逊以及对社会的无奈。

4小题评分细则
20.【写作手法、形象分析】(6分)
评分标准:
好处:①以小见大,以普通平凡的细节,表现大师品质的高尚。

(2分)
②这里反复强调,突出地表现了孙犁始终如一的质朴形象。

(2分)
③多次点题,使孙犁先生戴套袖的形象深入读者的心,从日常生活中表现孙犁的高尚品质。

(2分)
[2分。

答对其中一点得2分。

]
④起到线索作用,它将作者与孙犁先生的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文章层次鲜明,内容逐步深入。

[ 0分。

因为线索是起到推动情节的作用,这里没有,所以不能作为线索;对好处的解释空洞,所以0分。

]
品质:表现了孙犁先生平易近人,勤劳,珍重劳动,以及质朴美丽的人格品质。

[4分。

其中“平易近人”1分,“勤劳”1分,“珍重劳动”1分,“质朴美丽的人格品质”1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

]
平易近人(有亲切感等)
勤劳(热爱工作等)
珍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珍重劳动的尊严与德行等)
质朴美丽(淳朴等)
评分示例:
满分6分答案示例:
例1:多次描述孙犁先生戴着套袖的细节,反复强调,突出地表现了孙犁始终如一的质朴形象,突出孙犁先生的性格特点,(2分)写孙犁先生这样的品质:亲切和蔼、活力十足、不停工作、朴素、自谦、珍重劳动的尊严与德行。

(4分)
例2:它的好处:以戴着套袖贯穿了全文,点明了主题,从日常生活中表现孙犁的高尚品质。

(2分)它表现了孙犁先生的质朴、勤劳、珍惜东西,易于人和谐相处,且珍重劳动尊严与德行的品质。

(4分)
5分答案示例:
例1:多次点题,使孙犁先生戴套袖的形象深入读者的心,(2分)表现了他对棉布的珍惜之情和热爱劳动,和他珍惜纸张相呼应。

同时也写出他的质朴和不拘小节。

(3分)例2:与题目相照应,深化主题,表现孙犁品质的高尚,(2分)表现了孙犁在作者眼中的亲切,更表现了孙犁热爱劳动,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品质,更表现了他质朴的生活态度。

(3分)
例3:这样写能紧紧与题目相结合,不走题,其点明中心扣紧题意的作用。

(1分)表现出孙犁先生平时质朴、节约、友好待人、勤劳、珍重劳动的优秀品质。

(4分)4分答案示例:
例1:这样写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渲染出孙犁先生的美好品质,使文章更严谨,(2分)表现了孙犁先生的热爱劳动、珍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珍重劳动的尊严与德行的品质。

(2分)例2:从细节来反映孙犁先生对物品的珍惜之情,以小见大。

(2分)它表现了孙犁先生质朴和尊重劳动的品质。

(2分)
例3:这样写就可以把主题渗透到文章中,并且能起到强调的作用。

(1分)表现了孙犁先生待人和蔼、质朴的品质,表现了孙犁先生珍重劳动的尊严的品质。

(3分)3分答案示例:
例1:这样写的好处是让读者们能感受到孙犁先生亲近感,还有对棉布、对衣服的珍惜之情。

表现了孙犁先生珍重劳动的尊严与德行的质朴和美丽的品质。

(3分)(把“好处”和“品质”两个问题混淆一起回答,实际只回答了后一问,品质的得分点缺“勤劳”)
例2:这样写的好处是使孙犁先生的形象一下子跃于纸上,使人物更真实,回应题目,点题。

(1分)表现了孙犁先生尊重劳动的尊严与德行的高尚品质,和他人生质朴和美丽。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