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docx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审计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
审计质量简单地说就是审计人员的审计服务满足客户需要的程度,即履行受托责任程度及提供的审计产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和服务水平,具体体现为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报告质量。

国家审计质量是国家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必将影响着审计部门在经济监督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从审计环境、审计力量和审计项目管理水平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审计环境分析
审计环境是指能够影响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如:政Z、法律、经济、人文的总和。

国家审计环境是国家审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国家审计工作与环境的融合程度及和谐状态,将直接影响审计质量。

1.政Z环境。

政Z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最高领导集团的施政方针及国家治理的目标、措施等。

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不断适应国家治理的需要,选择与国家治理模式相适应的审计发展模式,两者间融合度越高则审计质量越高,国家审计对国家治理的贡献就越大。

2.法律环境。

法律是审计组织、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的行为准绳和法律保障。

一方面,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需要依据《审计法》和《国家审计准则》、审计法律实施条件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界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进行,其相关条款越健全和明确,则可操作性就越强,审计工作越容易规范,审计质量就会越高。

另一方面,审计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能否获得充分的审计证据乃至最终取得满意的审计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的配合程度,
从这一点上看,法律保障是必不可少的。

3.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的影响可从两方面来看:首先就审计主体而言,独立性是国家审计的灵魂和立身之本,经费独立是独立性的基础。

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审计机关能获得充分的经费来支撑其开展审计工作,则审计质量就会较高;其次从被审单位来看,一般所处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地区,权力被滥用的可能性越大,被审计单位的配合程度越差,对其审计监督的效果也越差。

相反的情况是,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鉴于其良好的财政条件,公职人员在工资待遇和办公经费方面资金充裕,公共权力被滥用情况就比较少,且审计对象对审计活动的认知度更高,从而审计监督效果较显著。

4.人文环境。

包括:社会价值文化、公民道德素养、信仰及大众对审计职业的了解、对审计结果公允性、可靠性的认识等。

人文环境对国家审计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审计信息的获取。

理想的审计成果离不开充分的审计证据,如果公众对国家审计的信任度和关注度高,则审计机关获得审计服务所需的信息的渠道就越广泛,获取信息越充分,审计效率就越高。

第二,对审计机关的权力约束。

公众对国家治理的参与程度越高,对国家开展的相关审计项目及其审计结果的监督意愿越强烈,则对审计机关的审计行为约束力也就越大,审计结果越有保障。

第三,对舞弊现象的充分披露以及及时处理和纠正。

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审计机关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错弊事项给予充分披露,相关权力部门对违纪行为给予及时查处,问题单位对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纠正。

二、审计力量分析
审计力量指国家审计机构工作人员的数量及其具备的专业能力。

审计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人是审计活动的实施者,因此审计力量是影响审计质量的根本因素。

1.审计力量的数量,即国家审计人员的数量。

其主要是通过影响每个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量来影响审计质量。

整体而言,国家审计人员数量越多,国家审计覆盖的审计项目领域就越广泛,经济监督力度越大,其作为“免疫系统”的功能就越强。

就具体审计项目而言,审计人员越充足,则每个审计人员分摊的审计工作越容易做扎实、做到位,审计质量越高。

现实情况是,随着国家治理的逐步推进,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审计工作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泛,审计人员数量不足和审计工作量不断加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在人员严重不足、审计工作量过大、外勤工作时间急迫的情况下,审计人员难免疲于应付,审计工作不得不走过场,最终使得审计质量难以保证。

2.国家审计力量的质量,也即国家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包括素质胜任和从业胜任两个方面。

国家审计是一个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很高的职业,涉及领域经常跨专业、跨学科。

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还需熟悉国家的大政方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因此,复合型知识结构,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操守,丰富的实战经验是审计人员做好本职工作、提高审计质量的必备条件。

我国现有审计人员中具有财务背景的人较多,比较习惯于单纯的会计思维,综合分析能力比较差,如不能与时俱进学会多层次、多视角地透视问题,必将对我国国家审计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三、审计项目管理水平
审计项目管理水平指审计机关对承担的审计项目在整个实施过程进行全方位管控的水平。

每一个具体审计项目从开始到完XXX要经历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而审计项目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要求,取决于审计机关对整个审计工作过程和相关的活动是否能够科学地管理和控制。

1.审计主体的管理。

审计主体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审计的独立性。

审计人员应坚持独立性原则,不得与委托单位之间存在利害关系,在进行项目审计时不受外界因素干扰,始终保持客观精神和专业怀疑态度。

为此审计组织应建立并完善审计独立性的相关制度,并保持对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实施检查监督。

其次是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审计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具备所承担工作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

审计组织应通过建立严格的聘用制度、有效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科学的晋升制度等来保证审计组织成员的整体从业水平、可持续提升能力及人员的优胜劣汰。

第三是对项目组人员构成的管理。

通过对审计项目组成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年龄构成、实战经验构成、技能水平构成等做出合理的人员结构匹配安排,使之既能满足审计活动的需要,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审计人力资源,提升审计效率。

最后是对审计责任的追踪管理。

审计组织通过建立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督促审计人员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严格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以高质量地完成审计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