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长蛸存活、生长以及肌肉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影响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长蛸; 饥饿再投喂; 存活; 生长; 脂肪酸; 氨基酸
中图分类号: S96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207(2020)02-0372-07
水生动物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饥饿或营养不足
后恢复摄食, 表现出超过其正常生长速度的现象, 称为补偿生长[1, 2]。补偿生长是水生动物营养生理
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恢复生长的程度可以将补 偿生长分为不能补偿生长、部分补偿生长、完全 补偿生长和超补偿生长四类[3], 关于其形成机制, 主 要存在以下三种观点: (1)提高自身摄食量[4]; (2)提 高食物转化率[3]; (3)既提高自身摄食量又提高食物 转化率[5]。在实际生产中, 合理的利用动物的补偿 生长可以有效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养殖动物生 长、降低劳动成本以及减轻水体污染[6], 对推动科 学养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 水生动物的补偿生长 研究, 已在贝类[7, 8]、鱼类[9, 10]、甲壳类[11, 12]等水生 动物中广泛开展。
究中, 周期性饥饿被认为是获得理想补偿生长效果 的一种有效方法[6], 但关于长蛸生长期阶段的周期 性饥饿胁迫后的补偿生长研究尚未见报道。在本
研究中, 我们通过对生长期长蛸开展周期性饥饿再 投喂实验, 研究其生长、存活, 以及肌肉脂肪酸和 氨基酸含量变化, 探讨不同投喂模式对暂养长蛸的 影响并制定出合理的投喂计划, 旨在为我国长蛸增 养殖健康发展提供参考资料和理论支撑。
2期
宋旻鹏等: 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长蛸存活、生长以及肌肉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影响
373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本实验于2018年9—10月在山东马山集团育苗
厂内开展。选取体质健壮、外观完好的健康长蛸 [体重(94.29±9.35) g, 胴背长(53.25±5.25) mm]120只 野生个体用于实验。实验期间采用肉球近方蟹 [Hemigrapsus sanguineus, 体重(7.52±1.38) g]作为 饵料。 1.2 实验方法
收稿日期: 2019-03-21; 修订日期: 2019-08-16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822022); 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GSF115014)资助 [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 (201822022); the Key Development Plan of Shandong Province (2016GSF115014)] 作者简介: 宋旻鹏(1993—), 男, 山东威海人;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头足类养殖及繁育研究。E-mail: 810914322@ 通信作者: 郑小东, 教授; E-mail: xdzheng@
第 44 卷 第 2 期 2020 年 3 月
doi: 10.7541/2020.045
Hale Waihona Puke 水生生物学报ACTA HYDROBIOLOGICA SINICA
Vol. 44, No. 2 Mar., 2020
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长蛸存活、生长以及肌肉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影响
宋旻鹏 汪金海 陈智威 李希豹 郑小东
长蛸(Octopus minor)又称八蛸、长腿蛸、章鱼
等, 广布于我国南北沿海、朝鲜半岛以及日本沿海 海域[13], 是我国重要经济蛸类。近年来, 许多研究 人员已针对长蛸细胞生物学[14]、遗传学[15—17]、营 养学[18]、胚胎发育[19]、增养殖[20]、摄食行为学[21]
等方面开展过研究, 本课题组于2017年开展了生长 期长蛸的补偿生长研究, 分析了在不同饥饿时间后 恢复投喂对长蛸补偿生长的影响[4]。在补偿生长研
(中国海洋大学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青岛 266003)
摘要: 在19.8—22.2℃条件下, 采用周期性饥饿再投喂的方法, 研究不同投喂模式对长蛸[Octopus minor, 初始 体重(94.29±9.35) g, 初始胴背长(53.25±5.25) mm]的存活、生长以及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影响。实验分为4个组 包括对照组(持续投喂)、S1F5组(周期性饥饿1d再投喂5d)、S2F4组(周期性饥饿2d再投喂4d)和S3F3组(周期性 饥饿3d再投喂3d), 持续24d。实验结果如下: 随饥饿时间的延长, 增重率、肝体比、体重变化量以及终末体重 四个指标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其中S1F5组的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而S3F3组的值除肝体比外均显著 低于对照组。长蛸的成活率随饥饿时间的增长呈现出下降趋势, 但各实验组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 摄食量 随饥饿时间的延长, 表现出上升趋势, 且三个实验组的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长蛸肌肉脂肪酸中, 饱和脂肪 酸(SFA)、不饱和脂肪酸(U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以及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均与对照组差 异不显著, 但S1F5组的值与对照组相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升高; 在氨基酸含量上, 各实验组的必需氨基酸总量 (TEAA)、氨基酸总量(TAA)以及必需氨基酸总量/氨基酸总量(TEAA/TAA)的值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综 上所述, S1F5组和S2F4组长蛸出现了补偿生长现象, 且S1F5组长蛸具备超补偿生长能力。因此, 在长蛸的人工 养殖过程中, 为保证其养殖效果, 建议采用周期性饥饿1d再投喂5d的投喂模式。
实验前驯养3d, 驯养期间对长蛸进行饱食投喂, 驯养结束后开始实验。实验分为4组, 包括1个对照 组和3个周期性饥饿再投喂组, 每组设置3个平行实 验, 每个平行10只长蛸。实验设计如下:
对照组: 连续投喂24d; S1F5组: 饥饿1d, 投喂5d, 持续4个周期; S2F4组: 饥饿2d, 投喂4d, 持续4个周期; S3F3组: 饥饿3d, 投喂3d, 持续4个周期; 实验于长方形水泥池(6 m×1 m×0.6 m)中进行, 水深0.5 m, 采用经沙滤的自然海水, 盐度28—31 psu, 水温19.8—22.2℃。自然光照, 持续充氧, 长流水养 殖, 每日吸污1次, 每3d全换水1次。采用直径90 mm, 长度700 mm的灰色PVC管为蛸巢。每日17:00投 饵, 次日上午8:00清理并统计残饵。 在实验结束后, 分别统计各实验组长蛸的成活 率和体重。每个实验组随机选取3只长蛸剖取肝脏 测定肝体比, 并取其腕部肌肉于液氮中保存。 (1) 成活率(SR)、增重率(WG)、肝体比(HSI)、 个体摄食量(FI)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