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30报任安书学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资料
《报任安书》《渔父》导学案
【复习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基础文言知识。
2.在阅读中学会探讨与质疑,辨析评价文中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培养学生正视人生的苦乐逆顺,
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格。
【使用说明】本学案复习范围:《报任安书》《渔父》
3、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4、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探究·归纳】
一、文化常识
1.《楚辞》: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为"离骚体"。
D.“夺哀”犹“夺服”,也叫“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被朝廷强令出仕。
二、探究归纳虚词“以”的用法
(一)词性,用法
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3.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4.权以示臣下.
5.余船以次俱进.6.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授”“迁”“起”“擢”“进”“改”“兼”均指升官。
B.大理寺为掌管刑狱的官署,长官名为大理寺卿。北齐始设,后历代相沿。明清时与刑部、都察院为三法司,会同处理重大司法案件。
C.诏狱,指九卿、郡守一级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能系狱的案子。也指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
(二)词性,用法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2.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3.敛赀财以送其行.
4.Hale Waihona Puke 宜妄自菲薄 …… 以塞忠谏之路也.
5.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6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三)词性,用法
1.皆以美于徐公.
(四)词性,用法
1.欲以客往赴秦军,与之俱死 2.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五)1.【有以 无以】 ①项王未有以应.
②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③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④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何以】①何以战?②君何以知燕王?
3.【是以】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拓展·提升】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2017河南郑州三模)
(1)被箠楚受辱(2)其次剔毛发(3)见狱吏则头枪地
(4)及罪至罔加(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3.画出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只写出古义):
(1)意气勤勤恳恳(2)素所自树立使然
(3)念父母,顾妻子(4)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5)下流多谤议(6)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7)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在汉代,楚辞也被称为辞或辞赋。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楚辞遂又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2.《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种谔字子正,以父任累官左藏库副使,延帅陆诜荐知青涧城。夏酋令口夌内附,诜恐生事,欲弗纳,谔请纳之。夏人来索。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ロ夌,当以景询来易。”乃止。询者,中国亡命至彼者也。
夏将嵬名山部落在故绥州,其弟夷山先降,谔使人因夷山以诱之,赂以金盂,名山小吏李文喜受而许降,而名山未之知也。谔即以闻,诏转运使薛向及陆诜委谔招纳。谔不待报,悉起所部兵长驱而前,围其帐。名山惊,援枪欲斗,夷山呼曰:“兄已约降,何为如是?”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得酋领三百、户万五千、兵万人。
4.画出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2)倡优畜之(3)太上不辱先
(4)曷足贵乎(5)且勇者不必死节(6)韩非囚秦
(7)若望仆不相师(8)衣赫衣,关三木。 (9)请略陈固陋
(10)流俗之所轻也(11)思垂空文以自见
5.一词多义:
以: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以通其狂惑
及以至是 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8.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9.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10.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1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12.汝不必以无侣悲.13.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4.验之以事15.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16.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17.(项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18.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
从李宪出塞,收洮州,下东宜诸城,掩击至大河,斩首七千级。迁东上阁门使、文州刺史、知泾州,徒鄜延副总管。上言:“夏主秉常为其母所囚,可急因本路官捣其巢穴。”遂入对,大言曰:“夏国无人,秉常孺子,臣往持其臂以来耳。”帝壮之,决意西讨,以为经略安抚副使,诸将悉听节制。敌屯兵夏州,谔率本路并畿内七将兵攻米脂,三日未下。夏兵八万来援,谔御之无定川,伏兵发,断其首尾,大破之。捷书闻,帝大喜,群臣称贺。迁凤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C.“畿”指我国古代国都四周的广大地区,后又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畿内”“畿辅”“京畿”一般是指京城及其附近地区。
D.门下客又名门客、食客,指依附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其服务的人,多有一技之长,如“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就曾有食客数千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谔富有智谋。西夏人前来索要归附宋朝的首长令ロ夌,种谔巧妙回应,让敌人无言以对;后来他又巧施计谋,迫降了两夏将领嵬名山。
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敌亦畏其敢战,故数有功。尝渡河,猝遇敌,绐门下客曰:“事急矣,可衣我衣,乘我马,从旗鼓千骑,亟趋大军。”客信之,敌以为谔,追之,几不免。自熙宁首开绥州,后再举西征,皆其兆谋,卒致永乐之祸。议者谓谔不死,边事不已。(选自《宋史•种谔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ロ夌,当以景询来易。”
②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
D.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的“字”是二十岁行加冠礼时由长辈所起,“字”与“名”意思相同或相近,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B.“夏”指西夏,是历史上党项人在我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曾与北宋对峙,苏轼词“西北望,射天狼”中“天狼”即喻指西夏国。
B.种谔屡立战功。他跟从李宪出兵边塞,收复失地,攻占城池,斩首七千;攻打米脂时,面对增援的八万西夏军队,他巧设伏兵,大破敌军。
C.种谔备受重用。皇帝认为种谔正值壮年,有征讨西夏的决心,就委以重任,让他节制众将;他的官积一路升迁,一直做到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D.种谔为人狡诈,他曾在渡黄河时,突然遇上敌人,为使自己脱险,就欺骗门下客,让他扮成自己去追赶大军,门下客差点儿丢掉性命。
【梳理·巩固】
一、基础知识
1.解释划线的实词:
报任安书若望仆不相师剔毛发,婴金铁
定计于鲜强颜殆为此也
亦颇识去就之分且夫臧获婢妾文采不表于后世
倜傥《兵法》修列思来者垂空文
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仆诚以著此书虽万被戮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曼辞要之死日淈沐
浴汶汶莞尔濯
2.画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B.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C.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若望仆不相师
6.判断下列文言句式
(1)盖西伯拘而演《周易》(2)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3)行吟泽畔
(4)是以见放(5)圣人不凝滞于物(6)自令放为
(7)以身之察察
二、自主巩固
(一)翻译句子
1、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以口语遇此祸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安能以身之察察可以濯吾缨
乃: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家祭无忘告乃翁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望: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日夜望江军至,岂敢反乎?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报任安书》《渔父》导学案
【复习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基础文言知识。
2.在阅读中学会探讨与质疑,辨析评价文中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培养学生正视人生的苦乐逆顺,
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格。
【使用说明】本学案复习范围:《报任安书》《渔父》
3、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4、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探究·归纳】
一、文化常识
1.《楚辞》: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为"离骚体"。
D.“夺哀”犹“夺服”,也叫“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被朝廷强令出仕。
二、探究归纳虚词“以”的用法
(一)词性,用法
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3.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4.权以示臣下.
5.余船以次俱进.6.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授”“迁”“起”“擢”“进”“改”“兼”均指升官。
B.大理寺为掌管刑狱的官署,长官名为大理寺卿。北齐始设,后历代相沿。明清时与刑部、都察院为三法司,会同处理重大司法案件。
C.诏狱,指九卿、郡守一级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能系狱的案子。也指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
(二)词性,用法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2.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3.敛赀财以送其行.
4.Hale Waihona Puke 宜妄自菲薄 …… 以塞忠谏之路也.
5.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6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三)词性,用法
1.皆以美于徐公.
(四)词性,用法
1.欲以客往赴秦军,与之俱死 2.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五)1.【有以 无以】 ①项王未有以应.
②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③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④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何以】①何以战?②君何以知燕王?
3.【是以】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拓展·提升】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2017河南郑州三模)
(1)被箠楚受辱(2)其次剔毛发(3)见狱吏则头枪地
(4)及罪至罔加(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3.画出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只写出古义):
(1)意气勤勤恳恳(2)素所自树立使然
(3)念父母,顾妻子(4)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5)下流多谤议(6)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7)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在汉代,楚辞也被称为辞或辞赋。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楚辞遂又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2.《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种谔字子正,以父任累官左藏库副使,延帅陆诜荐知青涧城。夏酋令口夌内附,诜恐生事,欲弗纳,谔请纳之。夏人来索。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ロ夌,当以景询来易。”乃止。询者,中国亡命至彼者也。
夏将嵬名山部落在故绥州,其弟夷山先降,谔使人因夷山以诱之,赂以金盂,名山小吏李文喜受而许降,而名山未之知也。谔即以闻,诏转运使薛向及陆诜委谔招纳。谔不待报,悉起所部兵长驱而前,围其帐。名山惊,援枪欲斗,夷山呼曰:“兄已约降,何为如是?”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得酋领三百、户万五千、兵万人。
4.画出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2)倡优畜之(3)太上不辱先
(4)曷足贵乎(5)且勇者不必死节(6)韩非囚秦
(7)若望仆不相师(8)衣赫衣,关三木。 (9)请略陈固陋
(10)流俗之所轻也(11)思垂空文以自见
5.一词多义:
以: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以通其狂惑
及以至是 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8.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9.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10.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1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12.汝不必以无侣悲.13.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4.验之以事15.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16.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17.(项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18.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
从李宪出塞,收洮州,下东宜诸城,掩击至大河,斩首七千级。迁东上阁门使、文州刺史、知泾州,徒鄜延副总管。上言:“夏主秉常为其母所囚,可急因本路官捣其巢穴。”遂入对,大言曰:“夏国无人,秉常孺子,臣往持其臂以来耳。”帝壮之,决意西讨,以为经略安抚副使,诸将悉听节制。敌屯兵夏州,谔率本路并畿内七将兵攻米脂,三日未下。夏兵八万来援,谔御之无定川,伏兵发,断其首尾,大破之。捷书闻,帝大喜,群臣称贺。迁凤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C.“畿”指我国古代国都四周的广大地区,后又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畿内”“畿辅”“京畿”一般是指京城及其附近地区。
D.门下客又名门客、食客,指依附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其服务的人,多有一技之长,如“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就曾有食客数千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谔富有智谋。西夏人前来索要归附宋朝的首长令ロ夌,种谔巧妙回应,让敌人无言以对;后来他又巧施计谋,迫降了两夏将领嵬名山。
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敌亦畏其敢战,故数有功。尝渡河,猝遇敌,绐门下客曰:“事急矣,可衣我衣,乘我马,从旗鼓千骑,亟趋大军。”客信之,敌以为谔,追之,几不免。自熙宁首开绥州,后再举西征,皆其兆谋,卒致永乐之祸。议者谓谔不死,边事不已。(选自《宋史•种谔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ロ夌,当以景询来易。”
②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
D.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的“字”是二十岁行加冠礼时由长辈所起,“字”与“名”意思相同或相近,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B.“夏”指西夏,是历史上党项人在我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曾与北宋对峙,苏轼词“西北望,射天狼”中“天狼”即喻指西夏国。
B.种谔屡立战功。他跟从李宪出兵边塞,收复失地,攻占城池,斩首七千;攻打米脂时,面对增援的八万西夏军队,他巧设伏兵,大破敌军。
C.种谔备受重用。皇帝认为种谔正值壮年,有征讨西夏的决心,就委以重任,让他节制众将;他的官积一路升迁,一直做到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D.种谔为人狡诈,他曾在渡黄河时,突然遇上敌人,为使自己脱险,就欺骗门下客,让他扮成自己去追赶大军,门下客差点儿丢掉性命。
【梳理·巩固】
一、基础知识
1.解释划线的实词:
报任安书若望仆不相师剔毛发,婴金铁
定计于鲜强颜殆为此也
亦颇识去就之分且夫臧获婢妾文采不表于后世
倜傥《兵法》修列思来者垂空文
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仆诚以著此书虽万被戮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曼辞要之死日淈沐
浴汶汶莞尔濯
2.画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B.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C.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若望仆不相师
6.判断下列文言句式
(1)盖西伯拘而演《周易》(2)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3)行吟泽畔
(4)是以见放(5)圣人不凝滞于物(6)自令放为
(7)以身之察察
二、自主巩固
(一)翻译句子
1、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以口语遇此祸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安能以身之察察可以濯吾缨
乃: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家祭无忘告乃翁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望: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日夜望江军至,岂敢反乎?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