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唇相稽”与“反唇相讥”关联及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唇相稽〞与“反唇相讥〞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的,前者最先见于汉代班固?汉书·贾谊传?:“妇姑不相说,那么反唇而相稽。
〞后者最迟在晚清已经出现。
两者的词汇形式相同,都是“反唇+相×〞,语义有相互交叉之处,用法也根本相同,在现代汉语中常常混用或误用。
已有学者对两词的衍生、使用情况进行讨论。
如汪惠迪就两词在辞书中的载录和词条列目情况进行了分析,赵丕杰对两词使用混乱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等。
两文都认为“反唇相稽〞与“反唇相讥〞是两条不同的成语,后者是在前者的根底上形成的,二者的使用比拟混乱。
然而,两文没有对两条成语使用混乱的原因进行讨论。
文章拟在前文的根底上,对“反唇相讥〞的产生及二者使用混乱的原因进行初步的探讨。
“反唇相讥〞是在“反唇相稽〞的词义变化根底之上逐渐形成的。
?汉书·贾谊传?:“妇姑不相说,那么反唇而相稽。
〞颜师古引应劭注曰:“稽,计也,相与计校也。
〞此处的主语是“妇姑〞,指的是“妇姑〞双方彼此不但不友好,反而相互计较。
“相〞表示“交互〞义。
王力?汉语史稿?、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都认为“相〞是具有指代性的特殊副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表“交互〞“互相〞义,一种表“一方
对另一方单方面的行为〞。
“反唇相稽〞的“相〞是前一种用法,表示的是“妇姑〞双方的“互相计较〞。
可是,随着词汇使用的频繁,其意义也在逐渐改变,“反唇相稽〞在其后那么多表示“一方对另一方单方面的行为〞。
?聊斋志异·吕无病?:“语侵妇,妇反唇相稽。
〞此处“反唇相稽〞的主语是单方面的“妇〞,表示的行为是“妇〞对其夫责问的辩驳。
又如?聊斋志异·段氏?:“连诟斥之,辄反唇相稽。
〞“辄〞前省略了主语“诸侄〞,虽为复数,然与“连〞(连氏)相对,亦是单方面的,表示“诸侄〞对“连氏〞斥骂的狡辩。
据吕叔湘等人研究,“相〞在先秦时表示的是两个事物互为施受的关系,中古时期多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行为。
虽然,“反唇相稽〞最初表示的是双方互相的行为,然与“相〞的用法转变相一致,在后代那么转而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单方面的行为。
此种用法较多,除了上举两例外,还有如下的用例。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三回:“小主人骂了他,他又反唇相稽。
〞清代王韬?淞隐漫录·龚锈鸾?:“夕赴宾筵,必计刻而归,稍迟那么反唇相稽,声色俱厉。
〞清代许奉恩?里乘·姑苏某翁?:“……当其人盛怒之下,必致反唇相稽,不惟不能阻止,且可增其忿
焰矣。
〞清代唐芸洲?七剑十三侠?卷三:“他这反唇相稽到也好笑。
〞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反唇相讥〞解释为:受到指责不服气而反过来讥讽对方(语本?汉书·贾谊传?,原作“反唇而相稽〞,稽:计较)。
显然,“反唇相讥〞指的是被指责的一方对指责方的单方面“讥讽〞行为,不是双方相互的行为。
虽然指责方已对被指责方进行指责在前,然,“反唇相讥〞的主语却是被指责方单方面而已,且双方的行为也不尽相同,一是指责,一是讥讽,性质不同,何谈“相互〞?可见,伴随“相〞偏指用法的取胜,“反唇相稽〞在特定的语境下或可被理解为或使用为“反唇相讥〞。
词义和语境的相似是“反唇相讥〞产生和普遍使用的重要原因。
“反唇相讥〞的最早用例不得而知,然在晚清的诸多笔记小说中却屡有出现,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就更加频繁,并有代替“反唇相稽〞的趋势。
从词义上来看,“稽〞本义为“留止〞(?说文解字?六篇下),“计较〞为引申义,也是常用义;“讥〞本义为“诽〞(?说文解字?三篇上),“嘲笑〞亦为引申义。
“计较〞与“嘲笑〞意义相差较远,本无由相混相代,然在具体的语境下,一些“反唇相稽〞或可理解为“反唇相讥〞。
比方在对话双方相互争吵、辩驳的语境下,
前者对后者或指责、斥骂,后者与之“相稽〞或是对其“相讥〞,其实是难以截然分开的。
对待指责斥骂,回之以“讥讽〞,也是与其相计较、辩驳的常有内容和手段。
如上引?聊斋志异·段氏?例,连氏斥骂诸侄,诸侄转而“相稽〞,此处之“稽〞视为“辩驳〞那么是诸侄与连氏辩论,认为自己有理由随意拿取连氏家里的东西;假设视为“讥讽〞那么是诸侄嘲讽连氏咎由自取,因为连氏无子且不许其夫幸婢,以至其夫段氏无子,家产无人承继。
联系上下文语境,此“相稽〞颇可释为“讥讽〞。
又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小主人〞科举落第,仆人却恃才傲物,出言无状,当“小主人〞出言责骂时,仆人转而“反唇相稽〞,此“相稽〞亦是嘲讽意味颇多。
又,清代张士登?三分梦全传?第七回:“崔先生明知两人是反唇相稽,也自知下不过,遂老着脸,把棋局一抛……〞崔先生先是围棋多胜,颇为自负,嘲讽他人,后连输给一晚生两局,第三局又败局已定,然不肯认输,举棋不定,因而先前与之对弈的人及围观者便反过来嘲笑他。
此处“反唇相稽〞其义显为“嘲笑、嘲讽〞。
“反唇相稽〞和“反唇相讥〞语义相近,出现的语境相似,读者将“相稽〞理解为“相讥〞亦有可能。
就?汉书·贾谊传?一例来看,把“相稽〞理解为“婆媳之间相互讥讽〞也是可以的。
比方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三十
一:“夫妻且有脱辐之隙,妇姑不免反唇之讥。
〞后一句系引自?汉书·贾谊传?,“相稽〞却被理解为“讥讽〞。
又如前举赵丕杰文,以为“反唇相稽〞多误用为“反唇相讥〞,其实也是因为两词意义和用法上的相似,使得作者混用无别。
以上所举数例,或“相稽〞“相讥〞两义俱可,或“相讥〞义更为切合语境,如此“反唇相讥〞在特定的语境下应运而生。
现代汉语中,“反唇相讥〞使用频繁,甚至代替了从汉代流传下来的古语词“反唇相稽〞。
除了语义和语境上的相似,“类推造词〞的心理也是其产生和开展的重要因素。
“类推〞,也叫“类比〞,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说:“类比形式就是以一个或几个其他形式为模型,按照一定的规那么构成的形式。
〞
所谓类推造词,指的是以某个词为原型,通过替换其中的某个语素的方式创造新词的过程或结果。
“类推词的特征是类推词与原型词具有源生关系,这表现在前者在语义和形式上参照了后者。
〞
类推造词使得新词无论在形式还是语义上有了“原型词〞作为理据,淡化了新词的陌生性,使人们易于接受和使
用。
“反唇相讥〞与“反唇相稽〞的形式和语义具有关联性,我们有理由相信人们在“类推〞的心理机制下,参照“反唇相稽〞,仿造了新词“反唇相讥〞。
“反唇相稽〞在汉代出现,“相〞是表示“交互〞义的指代性副词,后来在特殊的语境下,“反唇相稽〞前的主语变成了“一方〞,“相〞也变为表偏指的副词。
在这种变化的影响下,人们为了表达“受到指责不服气而反过来讥讽对方〞这一意义,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模仿“反唇相稽〞的形式创造新词“反唇相讥〞。
当然,“反唇相稽〞在后来多指“一方对另一方单方面的行为〞,也不排除其表示双方“交互〞的行为。
如?里乘·指腹为婚?:“彼此反唇相稽。
〞?里乘·杜有美?:“夫妻反唇相稽。
〞“反唇相讥〞根本表示“一方对另一方单方面的行为〞,这与其所仿造的变化后的“反唇相稽〞是一致的。
“反唇相讥〞在“反唇相稽〞的影响下,“类推〞而来,又与一般的“类推〞造词有所不同。
一般情况下,“类推〞词不会与原型词完全相同,特别是语音。
现代汉语里,“反唇相讥〞与“反唇相稽〞语音形式完全相同。
“讥〞“稽〞上古音、中古音声母同为见母,韵局部别为微部、脂部,比拟接近,最晚在明代时期,“讥〞与“稽〞语音浑然无别,?四友斋丛说?中的“反唇之讥〞即为明证。
两词不仅
形式相同,语义相似,而且语音也完全相同,这或许只是巧合,或许还有别的原因。
这里尝试用“重新理解〞的理论作一些解释。
“重新理解〞指的是“把语言单位历史上的X意义理解成当代的Y意义……从本质上看‘重新理解’是由于普通人(不包括专业人员)对某个语言形式历史意义、用法的不了解或遗忘而造成的一种‘普遍误解’,是同一个语言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使用结果不同的一个反映。
〞
“重新理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针对意义而不是针对形式,重新理解的对象的语符不发生变化。
比方,“救火〞原指“制止火〞,“救〞的意思为“阻止、制止〞,后来人们按照“救〞的常用义“援助〞,“重新理解〞“救火〞,字面意义就成了“援助火〞,引起了学术界长期的争论。
“反唇相稽〞的“稽〞本义为“计较、辩驳〞,在一些具体语境下,其义又与“讥讽〞相当,随着不断地重复使用,在人们的主观印象里,“稽〞字就有了“讥讽〞的意思。
如前文所举诸例,“稽〞字就被当成“讥讽〞,“反唇相稽〞也被“重新理解〞为“反唇相讥〞。
“反唇相讥〞似乎改变了“反唇相稽〞的“语符〞,其实不然。
从文章所举的例句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稽〞字即使不变为“讥〞,一直以“反
唇相稽〞的“语符〞形式出现,也同样可以表示“反唇相讥〞的意思。
可以这样认为,“反唇相讥〞是在“反唇相稽〞(一方对另一方单方面的行为)的根底上,通过“类推〞机制,仿造的一个同义词条。
“稽〞与“讥〞相比拟,难写难认,且一般以“稽考〞义出现于仿古的语句中,而“讥〞本来就多表示“讥讽〞义,又经常使用,于是人们就自然地造出了“反唇相讥〞,并普遍使用。
综上所论,“反唇相稽〞其本义是指对话双方互相“计较〞,后随着“相〞偏指用法取胜,又多表示“一方对另一方单方面的行为〞,在具体语境下(争吵之类),其意义又相当于“一方对另一方〞的“讥讽〞,即被“重新理解〞为“反唇相讥〞。
于是,在“类推〞的心理下,人们就直接仿造了一个表义更单一、更明确的新词“反唇相讥〞。
参考文献:
[1]汪惠迪.反唇相稽/反唇相讥[J].语文建设,2001(6):23.
[2]赵丕杰.反唇相讥、日理万机、嫣然一笑的误用[J].青年记者,2021(9):59-60.
[3]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382-384.
[4]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M].北京:商
务印书馆,1984:103-115.
[5]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26.
[6]岳长顺.论类推创造新词[J].世界汉语教学,1993(2):38-41.
[7]储泽祥,王寅.动词的“重新理解〞及其造成的
影响[J].古汉语研究,2021(3):22-28.
---------------------------------------------------------------------------------------------------------------------------------------------
感谢您使用本套资料,您可以根据您的风格和实际情况对本套资料做相应的修改,这样才能变成属于您的东西,切勿完全照抄照搬哦,这样就失去了本套资料存在的初心,相信您在工作和学习路上会一路高歌,完成您最初的梦想。
再次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