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生命家园(最新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课件(部编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环境执法监督局透露,2021年上半年, 全省对846起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立案,下达环境行 政处罚决定530件,罚款金额约5548万元。全省 12480个排污口,目前已完成初步溯源8404个,立 行立改2733个。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 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全面建 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构建责任明确、 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 制,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 提供制度保障。
——
知识拓展: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 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 市”。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 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从生态系统服务出发,通过跨尺度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 并结合多类具体技术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是海绵城市的核心。 包括南宁、济南在内的16个城市将获得中央财政补贴10多亿元,用于海绵城市 建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C )5.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防沙治沙工作要以保护修复荒漠生态系统为重点,统筹推进山水林 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把《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 年)》中不同区域的防沙治沙任务和措施具体化。这些举措的实施 A.能够彻底解决荒漠化问题,建设美丽中国 B.说明保护好生态环境就能促进经济发展 C.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绿色发展 D.是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的表现
( D )4.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
行报复。”恩格斯的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
②人类从来不是自然的主人,我们对自然界的改造是无能为力的
③人类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④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
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 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中国向世界发出“绿色治理”的铿锵之音 明确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 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 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 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 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知识讲解
“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概念,强调把生态文 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 过程。2017年10月18日,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 设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不仅是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而且是 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
能力目标:联系实际说明建设生态文明和走绿色发 学习目标 展道路的必要性,增强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低碳环保理
念的意识和能力
知识目标: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知道生态文明 建设的重要性和措施;知道绿色发展的意义,理解坚 持绿色发展道路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 间的关系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互依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D )7.生态兴,则文明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公民
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②践行绿色低碳生活
③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④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依据教材知识,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公民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生态 文明理念,积极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向公众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践行绿色低碳生活,②③④ 是正确的选项;①错误,不是公民角度的内容。故选D。
过度放牧导致草 原退化
共生共荣
河流污染导致生 存环境恶化
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 失土地荒漠化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2.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做法
塞罕坝的变迁
历史上的塞罕坝
一片绿洲
过度开垦放牧
20世纪50年代的 塞罕坝
荒原沙地
治理、保护
现在的塞罕坝
林海绿洲
塞罕坝的变迁告诉我们该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知识点2 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 )6.(教材素材改编题)十五年来,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浙江安吉余村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美丽之路。 B
不变的是依旧“靠山吃山”,变的是从“卖石头”转为“卖风景”。余村的“华丽转身”生动诠释了
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②科技有效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③人与自然可以和谐共生
④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2.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做法
(1)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2)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 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பைடு நூலகம்
(3)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 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
(1)基础: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 (2)准则:以自然规律为准则。 (3)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4)基本国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5)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第二框 共筑生命家园
目标导航
1.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 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成 课标要求 可持续发展意识 2.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增强环境保护 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形 成绿色发展理念,认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 享的发展理念,增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 使命感
(1)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的理念。 (2)节约粮食,减少浪费,践行“光盘行动”。 (3)少用或不用一次性产品,选购和使用可再生材料制品。 (4)绿色出行,尽量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出行,多骑自
行车。
课堂总结
坚持人
与自然
共 筑
和谐共 生
生 命
家 园
坚持绿 色发展
道路
1.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2.如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知识讲解
3. 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①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②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 持绿色惠民,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③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大力倡导节能、环保、 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 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④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1.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2.怎样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知识点1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1.下列不能直接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句是
D
A.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B.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A )2.四月的长沙松雅湖,进入了鱼、鸟的繁衍哺育期。当你漫步湖边,你会看到这样的 温馨提示:请收好您的钓竿,看好您的孩子,让我们小心点、再小心点,共同守护好松雅湖 的“妈妈时间”。这体现了 A.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 B.经济与社会相统一的协调发展理念 C.城市与乡村同步走的共享发展理念 D.国际与国内相结合的开放发展理念
3. 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 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 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4.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只 有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 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美丽中国,不仅是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而且是 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
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 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知识讲解
感悟你身边的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并说出它们的意义。
知识讲解
4. 践行绿色生活,你打算如何做?
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 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知识讲解
“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概念,强调把生态文 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 过程。2017年10月18日,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 设美丽中国。
( A )3.“生态文明”的思想古已有之。下列观点符合“生态文明”的是
A.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
B.杀鸡取卵
C.焚林而猎
D.涸泽而渔
【解析】依据教材知识,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 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以此分析选项可知,A项,“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 斧斤不入山林”意思是说,植物在开花旺长的时候,不许进山砍伐。符合“生态文明” 的要求;BCD项,“杀鸡取卵”意思是为了要得到鸡蛋,不惜把鸡杀了,“涸泽而渔” 意思是把湖泊的水抽干来捕鱼,“焚林而猎”意思是烧毁森林来捕猎,不符合“生态文 明”的要求。故选A。
( D )8.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给沿江省市敲响警 钟、立下规矩、划定红线。这个红线指的是
A.可持续发展红线
B.资源消耗红线
C.环境质量红线
D.生态保护红线
【解析】依据教材知识,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只有实行最 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D是正确的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 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 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 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 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