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民族201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0世纪60、70年代以后,学者们采用更精 确的方法研究血型、遗传因子和免疫系统, 并综合考虑体质特征和地域障碍等因素后, 将人类划分为7~9个地理人种。
• 全世界的人类分为黄种人(又称蒙古人种 或亚美人种)、白种人(又称高加索人种 或欧罗巴人种)、黑种人(又称尼格罗人 种或赤道人种)和棕种人(又称澳大利亚 人种)这样四大人种。
(二)种族与环境 1、肤色: 阳关充足——深 阳光不足—— 浅 造成肤色差异的主要因素即是血管的分布和 一定皮肤区域中黑色素的数量。黑色素多的皮肤 显黑色,中等的显黄色,很少的显浅色。黑色素 有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的能力。生活在横跨赤 道的非洲的黑种人和西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棕种人 具有深色的皮肤,可使皮肤不至因过多的紫外线 照射而受损害。紫外线可以刺激维生素D的产生, 因而,深色的皮肤可以防止产生过多的维生素D, 而导致维生素D中毒。相反,白种人原先生活在北 欧,那里阳光不像赤道附近那么强烈,阳光中的 紫外线不会危害身体,而且能刺激必要的维生素D 的形成,因而北欧白人皮肤里的色素极少。
• 20世纪60、70年代以后,学者们采用更精 确的方法研究血型、遗传因子和免疫系统, 并综合考虑体质特征和地域障碍等因素后, 将人类划分为7~9个地理人种。 1929年, 德国伦什依据人种一词本身带有地理分布 的性质,以及各人种之间愈来愈混合等事 实,倡议用“地理人种”和次一级的“地 域人种”两个词。1961年,美国加恩提出 更低一级的“小人种”—词,并首次采用 上述三级系统,把全世界人类划分为9大地 理人种,22个地域人种,发展了人种地理 学。
5、对环境依赖性减弱: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 和物质文明的进步,种族体质特征便会逐 步失去其适应环境的意义,环境对于人类 机体的重要性已日益减弱。今天,一个黑 人可以很好地生活在高纬度的北欧,他完 全不需要靠阳光中的紫外光去产生维生素D, 而可以从食物中获得必要的维生素D。白种 人也可以借助衣服、帽子以及房屋等设施 很好地生活在赤道附近。
(2)一源论 • 种族发源地是西南亚(或北非或东非)— —扩散迁移——适应各自环境形成种族。 • 在距今10几万年前的非洲,出现了最早的 在身体的解剖结构上与现代人完全相同的 人类,他们被古人类学家称为晚期智人、 现代智人或干脆就叫做现代人。晚期智人 与早期智人形态上的不同主要表现在面部 以及前部的牙齿缩小,眉脊减弱,颅骨的 高度增加,使其整个脑壳和面部的形态越 来越与现代的人一样。
种族与地理人种
一、种族的起源 (一)种族的起源 1、 种族的定义:又称做人种,是在体质形 大自然赋予人们体质 上的先天差异和遗传性状,皆属种族特征,一般 从外貌上便可以看出。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例如,皮肤、头发和眼睛的颜色,头 发、头颅和脸庞的形状,眼睛、鼻子、嘴唇和颌 部的结构,胡须和体毛的多少,以及身材的高矮 和四肢的长短等等。不同特征的一定组合却具有 十分稳定的遗传性。人类学家们正是根据这些稳 定的遗传特征组合来划分人类种族的。
三、地理人种 • 因为现在世界上除了黄种人和原始非洲人外,其它人类都 是混血儿。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纯种的现代欧洲人或纯 种的现代非洲人。 • 现代人种的基本情况应该是: ①人数较多的纯黄种人。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0%。 ②人数极少的纯原始非洲人和原始澳洲人。只有几万 人。 ③庞大混血人种群。混血人中黄、白、黑肤色的人种 都有。混血是人类发展的总趋势。在古代,人种之间的混 杂主要发生在亚洲大陆的中部、西部和非洲的东北部。近 代以来人种混杂的主要事件发生在美洲与大洋洲,形成一 系列新的混血人种。 • 地理人种:以洲为单位划分人种。
• 九大地理种族:
欧洲地理种族 亚洲地理种族 印度地理种族 非洲地理种族 美洲土著地理种族 澳大利亚地理种族 美拉尼西亚(巴布亚)地理种族官——海上的黑人 密克罗尼西亚地理种族 波利尼西亚地理种族
四、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 • 人类学家所作的人种划分是相对的,人们 的种族差异是表面的、次要的,对人们的 生命力和智力并无任何影响;而具有决定 性影响的共同特征是大量的:例如,人类 双手和大脑的构造是一样的,保证人们能 够进行高级思维,从事复杂劳动;骨盆、 大腿和脚掌的构造是一样的,保证人们能 够直立行走;喉、舌和口腔的构造也是一 样的,保证人们能够说出字音清晰的语言。
黑色人種:皮膚黑、眼珠黑、頭發黑而捲曲。主要 分佈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4、棕种人: (又称澳大利亚人种)把澳大 利亚人种(棕种)从黑色人种中分出作为 一个单独的人种。 • 各人种都有自己的人种优势。黑人的优势 表现在肤色上,白人的优势表现在骨架上, 黄种人的优势表现在头发上。 • 所谓人种优势,是指当不同人种相溶血时, 各自的优势特征往往会同时遗传给下一代。 在世界三大人种中,黄种人的优势最弱。 考古在区分人种时,毛发的颜色往往被忽 视,而骨骼和皮肤则被重视。
种族的形成与环境的关系
①各种族的自然形态的形成与自然环境联系密切, 既受自然环境条件制约,又表现出自己的适应性; ②同一起源的种族,是经过迁移,因自然环境不同, 在自然形态和遗传基因上发生了变化,才形成不 同的种族; ③各种族具有的特殊身体特征,是适应特殊自然环 境的结果; ④社会环境对某些种族特征发展也起一定的推动作 用; ⑤种族与环境的关系在主组分化的早期起重要作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种族特征对环境的 “适应”意义越来越少。
1、白色人种:也称欧罗巴人种、高加索人种。 白种人多生活在较为寒冷的地区。这里太 阳斜射,光线和紫外线都较弱,所以白种 人皮肤黑色素含量低,为白红色到深棕色; 毛发多而软,表现为波状金发或棕发;体 毛稠密可防寒;眼睛发蓝,鼻子高而窄, 鼻孔通道较长,可使冷空气较缓慢地进入 肺部。
•白种人目前的分布以欧洲为中心,还包括美 洲、澳大利亚、印度以及西亚的许多国家。该 人种分布最广。白种人在全球人口中,约占 43%,过去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非和南亚, 16世纪后逐渐扩散到美洲、大洋洲和南非; 白种人又可分为三部分,即北欧种族、南欧种 族、印第种族。
• 种族是一种人为的对于人类种属的划分。 2、种族的起源 (1)多源论 • 由于过去人类受到自然界的严重束缚,各 个人群长时期地生活在相当隔离的各个地 理环境中,在体质上形成了互不相同的适 应性特征,这些特征世代相传,致使人类 分衍成为若干具有明显体质差异的种族。 • 多源论认为不同种族起源于不同的祖先。 • 种族发源地是非洲、欧洲、亚洲。
2、黄种人(蒙古人种、蒙古利亚人种、亚美 人种) ) • 蒙古大种族肤色黄,头发直而硬,胡须少 或极少,体毛少,眼睛棕色,鼻子为中等 高度,凸唇、唇较厚,面部扁平宽大,颧 骨明显突出,眼裂开度小,他们的这些特 征可能和亚洲中部风沙地带的气候有关。 • 是世界上第二大人种,约占世界人口总数 的37%,其中一半是中国人。
民族
一、民族的形成与特征 (一)民族的形成
•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金属工具的使用,生产力获 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提高了劳动 效率,社会上有了剩余产品,于是产生了私有财 产。从此,以掠夺财富为目的的部落战争频繁发 生,亲近的各部落为了掠夺其它部落或者防御其 它部落的掠夺,就联合起来结成部落联盟。部落 联盟使各部落互相杂居,逐步融合,人们间的关 系也由地域关系逐步取代血缘关系。经过漫长的 发展过程,随着氏族制的解体,阶级和国家的产 生,人们的共同体便由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发 展为民族这种新的共同体。
②结论 • 300多年来,学者们对世界人种的分类众说纷纭,没 有一个统一方案。用肤色和发型等体质特征划分人种 的三分法和四分法流行时间很长。 • 三分法:将世界人种划分为三大人种: 源于中亚和东 亚干旱草原与半沙漠地区的蒙古人种,又称亚美人种, 主要分布于亚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北极地区;源于 非洲赤道地区的尼格罗人种,又名赤道人种,原主要 分布于非洲,由于殖民主义者的贩卖等一系列原因, 该人种后来广布南、北美洲;源于南欧、北非和西亚 接壤地区的高加索人种,又名欧罗巴人种,1500年前, 主要分布于欧洲、北非、西南亚等地,以后该人种的 足迹遍及世界,特别是在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 • 四分法:将澳大利亚(原住居民)人种从尼格罗人种中 单独划出,与上述三大人种相并列。澳大利亚人种分 布于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等地。
2、人体结构:寒冷——肥大 炎热——细长 3、鼻形:热带——宽阔 寒冷——高、长 生活在热带森林的人,鼻孔一般是宽阔的。 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鼻子的温暖湿润空气的功 能不很重要。而生活在高纬度的白人有较长而突 的鼻子,可以帮助暖化和湿润进入肺部的空气。 4、其他:蒙古人种发达的上眼睑和内眦褶,则是 在广袤草原和沙漠地区形成的,可能与亚洲中部 风沙地带的气候有关,这对于保护眼睛不受沙尘 暴的侵损起着很好的作用;扁平的脸型和半满的 脂肪层能够保护脸部不受冻伤。 同样的道理,在 与蒙古人种相距万里之遥的布须曼人中间,也发 现长有同蒙古人一样的内眦褶,其原因就是由于 他们也是长期生活在西南非洲的卡拉哈里沙漠和 纳米布沙漠地带的缘故。
•黄种人的分布以东亚为中心,细分为蒙古族、 美洲印地安种族、爱斯基摩人。蒙古人种又分 为北蒙古人种(以蒙古人为代表)、中蒙古人 种(以中国人、朝鲜人为代表)、南蒙古人种 (以缅甸人、泰国人为代表)、印度尼西亚人 种、印第安人种等等。
3、 黑种人(赤道人种、尼格罗种人) • 是世界上第三大人种,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8.5%。 黑种人多生活在赤道地区。这里太阳直射时间长,气 温高,紫外线强,所以黑种人皮肤内黑色素含量高, 以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皮肤,为黑色到黑棕色; 其中北非的人黑得相对淡一点,而南部非洲的黑人则 黑得在夜里只能看见两只眼睛像星星那样闪烁。毛发 细而短,表现为卷曲形或波形黑发,头发空隙中充满 空气,形成一个隔热层,起着保护头部的作用;体毛 特少;眼睛棕色,鼻子低而宽,鼻孔通道短便于散热; 头型长,唇厚。 • 黑种人的分布以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为中心, 在美洲、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地区也有分布。黑种人又 可分为非洲黑人、印度黑人及美洲黑人等。
• 1927年,当时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的澳大利亚 地理学家泰勒发表著作《环境与人种》,详述了 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因素对人种的影响,以 及各人种的区域分布,有力地促进了人种地理学 的建立。 • 1929年,德国伦什依据人种一词本身带有地理分 布的性质,以及各人种之间愈来愈混合等事实, 倡议用“地理人种”和次一级的“地域人种”两 个词。 • 1961年,美国加恩提出更低一级的“小人种”— 词,并首次采用上述三级系统,把全世界人类划 分为9大地理人种,22个地域人种,发展了人种 地理学。
• 一般认为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氏族、部 落(族)和民族三个发展阶段。民族 是比氏族、部落(族)更高级的人群 共同体。民族的出现是氏族部落制度 瓦解的结果。
二、种族的划分 (一)标志 • 划分种族的标志很多,包括肤色、眼色、 发色、头形、鼻型、面部轮廓、身高等人 体表面的一些性状; • 近年来又增加了血型、指纹弓等一些生理 特征。
(二)世界种族划分 ①种族划分300多年历史 早在1684年和1758年,法国贝尼埃和瑞典林奈就对 世界人类进行了人种划分,但是第一个用科学方法对 人种进行研究的是德国格丁根大学教授布卢门巴赫。 他在1775年发表《人种的自然起源》,依据肤色、发 型、身高等体质特征和原始分布区域,把人类划分为 五个人种:高加索人种、蒙古人种、埃塞俄比亚人种、 亚美利加人种、马来人种。这划分其实是人种的地理 分类。 1800年,法国居维叶把人类划分为三个人种:高加 索人种、蒙古人种和尼格罗人种。 1870年,英国赫胥黎把人类划分为四个人种:高加 索人种、蒙古人种、尼格罗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