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日的由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月日的由来
一年,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的时间。
全长为365天又1/4天(365.2422……日),也就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这叫"回归年"。
历法上的年为了应用方便,不采用回归年,而是采用了完整的天数。
公历的平年是365天,闰年是366年,每四年一闰,每百年少闰一次。
使用的整天数的年历法上叫做"历年"
农历是根据月亮的朔望月共12个月算一年,一年是354天。
每三年有一个闰年。
闰年是383天或384天。
一年,又是气候变化的周期,气候由冷变热,再由热变冷;这包括了人们从事农业自耕种到收获的全过程。
所以人们从很古的时候起,就用气候冷热周期变化这个自然规律作为计算时间的大单位,把一年作为制订历法的根据。
一个月,就是月亮绕地球一周,也就是一个朔望月。
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59……日,也就是29日12时44分3秒,这叫做"历月"。
众所周知,月亮是个球体,由于月亮绕着地球不停地公转,同时又跟着地球绕着太阳转,所以月亮对地球和太阳的位置也在不断地变动,月亮对着我们照亮的这一面,有时有,有时无,有时多,有时少,这就形成了月亮的圆缺循环。
当我们看不到月亮的时候,叫做"朔"(多在阴历的初一和三十日)。
过十四、十五天,我们就会看到圆圆的月亮,叫做"望"(多在阴历十四、十五、十六日)。
月亮由这次朔到下次朔或由这次望到下次望,这就是月亮绕地球转了一周,就是一个月,我们把它叫做"朔望月"。
月亮圆缺循环变化的规律,人人都可以看到,所以人们很早就把它作为计算日了的单位,把朔望月作为制订历法的根据。
阴历的一个月,就是根据朔望月定出来的。
一日,就是地球本身自转一周的时间,也就是一个白天加一个黑夜,共计24小时。
地球是椭圆形的,自己不会发光,所在同一个时间里,地球只有一半向着太阳,向着太阳的这一半地球就是白天,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太阳的光照不到地球上,这一半地球上就是黑夜。
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有规律的循环。
通常把太阳要升起来的时候叫白天,这就是一天的开始。
在白天转为黑夜的时候,也就是太阳落下去的时候叫做黑夜。
一天,通常是指这个天象变化的规律,就很容易被人们所掌握,并利用它来作为计算时间的基本单位。
一天,是历法上的第一种单位。
这种用太阳定出来的日,叫做"太阳日"。
太阳日又有"真太阳日"和"平太阳日"两种。
真太阳日有长有短,这是因为地球绕着太阳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冬季地球离太阳远一些,所以公转就慢一些。
地球公转的速度有快有慢,所以一天的时间也就有长有短。
因此"真太阳日"的时间是不完全一样长的,这样用起来就很困难。
为了方便起见,历法上用的不是真的太阳日,而是一个长短不变的日,这个日就是一年之中,真太阳日的平均时间长度,就叫"平太阳日。
按照现在惯例,一日的时间分成24等份,就是24小时,把24小时作为一日。
依照现在惯例,一日是从半夜0点开始,到次日的半夜24小时止作为一天。
但是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又把一天的二十四个小时分为十二个时辰,也就是用民间的十二个属相来代替。
恰好每个时辰是两个小时,每逢单数进位,而每个时辰又分为三个部份,为初时、正时和末时,每天的交替时间是从当日的半夜十一点整开始为第二天的子时,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0点。
所以夜晚11:00整到11:39分为初子时,11:40分到12:19分为正子时,12:20分到凌晨1:00整为末子时。
而每天中午11:00整到11:39分为初午时,11:40分到12:19分为正午时,12:20分到下午1:00整为末午时,其它依此类推。
用日来计算短的时间很方便,如三、五天、十天、八天,但计算长的时间就很困难,所在在计算时间上还有月、年和世纪等。
年兽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
二、了解中国历法的原理
推算年、月、日的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订时间顺序的法则叫"历法"。
"历书"是排列年、月、节气等供人们查考的工具书。
历书在我国古时称通书或时宪书,在封建王朝的时代,由于它是皇帝颁发的,所以又称"皇历"。
人们根据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产生朔望,形成"月"的概念,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四季交替现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
这三个概念所依据的物质运动是互相独立的。
根据精确测定,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2422平太阳日,这叫一个回归年。
而从一次新月到接连发生的下一次新月的时间间隔为29.5306平太阳日,这叫一个朔望月。
以回归年为单位,在一年中安排多少个整数月,在一个月中又安排多少个整数天的方法和怎样选取一年的起算点的方法就叫历法。
历法问题的复杂性全在于回归年和朔望月这两个周期太零碎,它们同"日"之间的关系,不像公里同米之间的关系那样简单;而且,它们彼此之间也不能通约。
所以,历法总是顾此失彼,不能同时协调两个周期。
由于这两个原因,历法一般地分为三类;太阴历、太阳历和阴阳历。
侧重协调朔望和历月关系的叫太阳历,简称阳历;兼顾朔望月和回归年、历月和历年的叫阴阳历。
无论哪一种历法,都有一个协调历日周期和天文周期的关系间题。
在原则上,历月应力求等于朔望月,历年应力求等于回归年。
但由于朔望月和回归年都不是整日数,所以,历月须有大月和小月之分,历年须有平年和闰年之别。
通过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的适当搭配和安排,使其平均历月等于朔望月,或平均历年等于回归年。
这就是历法的主要内容。
阳历、阴历、
阳历(即公历),是世界上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由"儒略历"修订而成。
儒略历是公元前46年,古罗马统帅儒略、恺撒决定采用的历法。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运动作为根据的历法。
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一回归年)为一年。
一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日,也就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积累4年共有23小时15分4秒,大约等于一天,所以每4年增加1天,加在2月的末尾,得366天,就是闰年。
但是4年加1天实际回归年多了44分56秒,积满128年左右就又多算了一天,也就是在400年中约多算了3天。
阳历闰年规定:公元年数可用4整除的,就算闰年;为了要在400年减去多算的3天,并规定公元世纪的整数,即公元年数是100的整数时,须用400来整除的才算闰年,如1600年、2000年、2200年、2400年就是闰年。
这样就巧妙地在400年中减去了3天,阳历规定每年都是12个月,月份的大小完全是人为的规定,现在规定每年的1、3、5、7、8、10、12月为大月,每月31天;4、6、9、11月为小月,每月30天;2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
阴历,是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来制订的。
因为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又有太阴历之称,是纯粹的阴历,我国使用"农历",一般人叫它"阴历",那是不对的。
农历不是一种纯粹的阴历,而是"阴阳历"。
阴历把月亮圆缺循环一次的时间算做一个月,12个月算做一年。
然而月亮圆缺循环一次--一个朔望月,是29天12时44分3秒,比29天多,又比30天少。
为方便,阴历把月份分成大月和小月两种,逢单的月是大月30天,逢双的月是小月29天,一年共是354天。
实际上,一个朔望月并不正好等于一个大月和一个小月的平均数--29天半,而是比29天半多44分2.8秒。
所以12个朔望月实际上要比354天多8小时48分34秒,30年就要多出11天。
因此,阴历30年中就要安插11年闰年,每逢闰年就在12个月多加一天。
阴历的闰年是355天。
这样,阴历每30年中有19年354天,11年355天,平均一年的长度是354天8小时48分。
它的一年比回归年差不多短了11天。
3年就短一个多月,17年就要短6个多月了。
所以使用这种历时,新年不一定在冬天过,它可以在春天过,也可以在夏天或秋天过。
它的惟一好处就是阴历上的每一个日期都可以知道月亮的形状。
阴历作为一种历法,由于它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相协调,所以当今世界上除了几个伊斯兰教国家因为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外,其他国家一般已经废弃不用了。
闰年的计算方法
除去世纪年(如1800年为18世纪……)外,凡是年数能被四除尽的就是闰年,如1948年、1952年等等。
至于世纪年,只有世纪数能被四除尽或年数能被400除尽的,才是闰年。
如1600年到2000年当中的1700年、1800年和1900年,世纪数不能被4除尽,同样年数也不能被400除尽,所以这三个世纪年不是闰年,也就是从1700年到2000年400年中减少的那三个闰年。
三、农历(夏历,殷历,古历,黄历,旧历)
农历,是把朔望月的时间作为历月的平均时间。
这一点上和纯粹的阴历相同,但农历运用了设置闰月的办法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所以它比纯粹的阴历好。
现在所有的农历,据说我们的祖先远在夏代(公元前17世纪以前)就使用了这种历法。
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夏历。
解放后还仍然叫做夏历,1970年以后我国改称为"农历"。
至于"农历"一名的由来,大概因为由于自古以农立国,所以制订历法必须为农业服务。
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
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农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纯粹的阴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纯粹的阴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农历年大小月是经过推算决定的。
农历每一个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阳地球中间,且以黑着的半面对着地球的时候)。
有时可能出现两个大月,也可以连续出现两个小月。
由于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所以在农历的每100个历月里约有53个大月和47个小月。
农历是基本上以12个月作为一年的,但12个朔望月的时间是354.3667日,和回归年比起来要相差11天左右。
这样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个多月。
为了要把多余的日数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个月,这就是农历的闰月。
有闰月的一年也叫闰年。
所以农历的闰年就有13个月了。
至于闰哪个月是由节气情况决定的。
农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即回归年,每隔2到3年,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
农历没有第十三月的称谓,闰月按照历法规则,排放在从二月到十月的过后重复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如四月过后的闰月称为闰四月。
农历闰年闰月的推算,3年一闰,5年二闰,19年七闰;农历基本上19年为一周期对应于公历同一时间。
如公历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这个日子,都是闰四月初五。
闰月加到哪个月,以农历历法规则推断,主要依照与农历的二十四节气相符合来确定;
农历的闰月天数与正常月份天数一样,为29或30天。
农历所谓“闰”的说法,只有闰年和闰月称谓,公历也有闰年的称谓。
农历月份的别称
一月:正月、隅月、孟月、端月、始春、元春;
二月:如月、杏月、仲春、早春;
三月:病月、桃月、季春、炳月、三春、阳春、暮春;
四月:余月、清和月、桃月、孟夏;
五月:榴月、薄月、仲夏;
六月:且月、荷月、伏月、季夏;
七月:相月、巧月、霜月、孟秋、桐月;
八月:壮月、桂月、仲秋、中秋月:
九月:亥月、菊月、季秋;
十月:阳月、小阳春、孟冬;
十一月:辜月、葭月、仲冬;
十二月:涂月、腊月、嘉平月,季冬。
农历的一个月的前十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初日,如农历的一月二日称为正月初二,当然说1月2日也是对的。
农历的正月(一年的第一个月)的开始都是在公元纪年的1月20日后至2月底之前。
如农历的正月初一可能是1月21日,也可能是2月20日;反之,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也是公元纪年的1月20日至2月底前。
农历纪年
对应于公元纪年(西元纪年),就是中国的传统纪年,公元纪年没有重复,但是中国农历使用干支纪年,因此出现每60年重复。
如公元1931年,称为辛未年,公元1991年也为辛未年。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皇帝年号与天干地支同时使用,这样避免的重复。
如清同治三年,甲子年(公元1864年)
十二个月气象歌
正月:岁朝宜黑四边天,大雪纷纷是旱年;
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
二月:惊蛰闻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
月中但得缝三卯,到处棉花豆麦宜。
三月:风雨相逢初一头,沿村瘟疫万民忧;
清明风若从南起,定是丰年大有收。
四月:立夏东风少病祸,晴逢初一果生多;
雷鸣甲子庚辰日,须防蝗虫侵稻禾。
五月:端阳有雨是丰年,芒种闻雷美亦然;
夏至风从西北起,瓜蔬果园受熬煎。
六月:三伏之中逢酷热,五谷田中多不结;
此时若不见灾厄,谨防三冬多雨雪。
七月:立秋无雨事堪忧,万物从来只半收,
处署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难留。
八月:秋分天气白云多,到处欢歌好晚禾;
最怕此时雷电闪,冬来米价道如何。
九月:霜降南风五谷丰,重阳无雨晴一冬;
霜降若逢天下雨,抢收稻谷回仓中。
十月:立冬之日怕逢壬,来岁高田枉费心;
此日更逢壬子日,灾殃处处损人丁。
十一月:初一西风多疾病,若兼大雪病更多;
冬至天晴无雨色,明年定唱太平歌。
十二月:小寒下雨大寒晴,大寒有雨沤出正;
初一若逢天晴好,下岁农夫放下心。
四、二十四节气的传统含意
立春:春季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
惊蛰:开始响雷,冬眠动物复苏
春分:春季的中间,昼夜平分
清明: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
谷雨:降雨量增多,对谷类生长有利
立夏:夏季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
芒种:芒种忙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夏天到,此时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小暑:正当初伏前后,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
立秋:秋季开始,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
白露:因夜间较凉,空气中的水气往往凝成露水
秋分:秋季的中间,昼夜平分
寒露:气温明显降低,夜间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降霜
立冬:冬季开始
小雪:开始降雪
大雪:降雪较大
冬至:进入"数九"寒天,白天短,夜晚长
小寒:气候已比较寒冷
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五、闰年为何有366天
当你翻开2004年的日历时,就会发现公历2月份是29天,全年有366天,比其他年份多一天。
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公历的一年,是指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
经过测算,地球公转一周需364.2422天,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
为了计算方便,公历就把一年定为365天,这一年叫做平年。
照这样计算,每年就要余下5小时48分46秒,4年共余下23小时15分4秒,接近一天的时间。
因此,公历规定,每4年就把余下的一天加在第四年的月分里,这一年就叫做润年。
为了便于记忆,于是又规定,公元年数不能被4整除的是润年,如2000年‚2004年都是润年
每四年出现一个闰年,时间差不是整整24小时,而是23小时15分4秒,所以四年一闰又多算了44分56秒,看来误差很小,但时间长了,误差就大了。
每400年就要多算3日2时53分20秒,所以每400年应少增加3天。
为了便于计算,就作了“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规定。
所以科学家又作一项补充规定:年份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那么,闰年的年份多的一天为什么要加在2月份呢?其他月份不是就是31天,为什么2月份只有28天或29天呢?
原来,公历的前身是罗马皇帝儒略˙恺撒创立的。
原先规定没年12个月,单月31天,双月30天,全年共366天,2月份当然也是30天。
因为平年只有365天,因此平年需要去掉一天,但是在哪一个月里去掉呢?当时,古罗马判处犯人死刑都是在每年的2月份执行的,为了使这个不吉利的月份快快过去,恺撒就决定在2月份去掉一天。
后来,恺撒的儿子奥吉斯都做了皇帝。
他发现恺撒出
身在7月,是大月,而自己出身在8月,却是小月,他就感觉到有失自己的尊严,于是他又下令再从2月份里抽出一天补在8月份里。
使8月份变成了大月。
从此,2月份又少了一天,既在平年为28天,在闰年为29天。
同时,因为8月由小月改为大月,8月后面的月份也要改变,改为单月为小月,双月为大月。
这样一来,一年中大月是1,3,5,7,8,10,12月,小月是4,6,9,11月。
这种设置方法一直沿用到现在,成为世界通用的公历历法。
六、铺地锦
我们现在正在学习用乘法口诀求积的方法,在以后,我们还将要学习到一种新的用竖式去计算一道乘法题的方法和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在很久以前,就有一种计算乘法的格式,叫做“铺地锦”。
“铺地锦”原来是流行于阿拉伯的一种古算,在15世纪时传入我国。
那么,“铺地锦”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它的方法是这样的。
首先,画出方格和斜线,然后,在画好的格子里记入相应的数字,再跟据记录好的数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因为计算完了以后,形如我国古代织出的锦缎。
因此我国的劳动人民给这种计算格式起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铺地锦”。
下面就以467×34=15878这道题为例。
采用“铺地锦”方法计算,如下图所示:上边横栏的三四是乘数,最右边直行的四六七是被乘数。
中间各方格斜划中的数字,是部分乘积,乘积的“个位数”写在斜线下角,乘积的“十位数”写在斜线上角。
乘数与被乘数各个位上的数逐一相乘之后,再把同一斜线内各数相加,逢到进位时,横栏进入前格,直行进入上格。
如图中,同一斜线内的4、2、1
相加为7,在线下边写7,其次6、2、8、2相加为18,在左边直行相应的格中写8,数1则进入上格,因为上一格中的同一斜线内的1、2、1相加为4,再加上下面一格进上来的1就得5。
写积的时候,从左边写起,依次先向下写,在沿着下面的格拐弯向右接着写下去。
这样,就会得到467×34的乘积15878
数学家们并没有停留在这里,而是发展古人的智慧,让“铺地锦”锦上添花。
在“铺地锦”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棋盘计算器”。
只需在上面摆摆棋子,便可计算加、减、乘、除运算。
如图3:
画一张8×8(或 9×9、10×10等)的方格,就是围棋盘的局部,在下边线上写下1、2、4、8、16、32、64、128、256……一个“棋盘加法计算器”就做好了,你可以在上面任意计算了,而唯一要你动手的就是放一放、摆一摆棋子。
好了,我们举例说明吧:计算95+57+64+9=?很简单,如图4,先把每个数用棋子代表,摆在棋盘里,摆法一看就会:比如,摆64,就在标有64的那一格摆一个棋子。
摆69,先在64那一格里摆一个棋子,69-64=5,再在标有4的那一格摆一个,5-4=1,再在标有1的那一格摆一个。
摆好后,按象棋走“车”的方法,将每个子“走”到底格。
然后,按如下方法“清盘”:当某格棋子数有两枚或两枚以上时,就拿走两枚,在上一格里放一枚,就是“逢二进一”。
清盘以后,按摆数的逆过程读出结果:95+57+64+9=128+64+32+1=225。
做乘法也很简单,例如:25×14=?
如图5,只需先将加法计算器的右边垂直方向上从下向上写上1、2、4、8、16、32……变成一个“乘法计算器”,再在水平方向摆上第一个因数25,垂直方向摆上另一个因数14,注意,两个因数必须要有一个棋子公共,如(1,2)那一格的棋子表示25的1和14的2。
计算时,如图6,先在两个因数的棋子的各个交叉位上补一枚棋子,这时,每行棋子应一致,每列棋子也应一致。
然后按如下方法清盘:把棋盘里每枚棋子斜着向左下方走到底格(向右上方走到右边格
也一样),如图7,再按“逢二进一”的方法清盘,最后读出结果,25×14=256+64+16+8+4+2=350。
请注意,做27×27、9×9、14×14、15×15等平方运算时,清盘之前,棋子竟是如此美丽:如图8。
其实,用这个“棋盘计算器”还可以计算减法和除法,美国的计算机专家还改进了“棋盘计算器”,使它能方便的进行正负数的运算。
也许你会问,这不比笔算强多少,是故弄玄虚。
这种看法很不对,“棋盘计算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象棋一样是人类的“智力运动场”。
更有意思的是,有一个数学家竟用它证明了大数学家费尔马的一个定理呢!
七、剪纸
剪纸在中国有着很久优良的历史,有很多人对中国剪纸有着浓厚的性趣,可已说是从古至今,5-6岁的小孩就可已剪纸了。
剪纸是中
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
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
剪纸常用于宗教仪
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
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也是这种仪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
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
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
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
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
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
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
在农村,剪纸通常是由妇女、姑娘们来做。
在过去,这可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并且还被人们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
而职业的剪纸艺人则常常是男人,因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一起劳作并挣工钱。
据考证,从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接空刻花制作装饰品。
西汉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度,食不甘味,于是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象为其招魂,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
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唐宋时期,流行“镂金作胜”的风俗。
“胜”,就是用纸或金银箔、丝帛剪刻而成的花样,剪成套方几何形者,称为“方胜”;剪成花草形者,称为“华胜”,剪成人形者,就称之为“人胜”。
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东方朔传·岁时节》:天地初开,一日鸡,二日狗,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
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阴则灾。
八日之中,尤以人日为重,又称“人胜节。
”)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于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
”
唐代大诗人杜甫以《人日》为题作诗:“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
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
”另一位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也作有《人日》诗,诗中说:“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
”唐代李远《剪彩》诗写道:“剪彩赠相亲,银缀凤真,双双御绥鸟,两两度桥人,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愿君千万岁,无处不逢春。
”六十年代在新疆出土的文物中,还有一件唐代的人胜剪纸,七个女子人形排列成行,此胜用于围饰发髻。
在日本的正仓院,保藏有两枚唐代华胜,据日本齐衡三年(公元856年)《杂财物实录》载:“人胜二枚……天平宝字元年闰八月二十四日献物”,日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