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儿童观解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是每一个人的温情和爱的感情汇聚的唯一焦点。一谈到儿童,人 的内心就会变得温和和愉快。整个人类都享受他所唤起的这一深厚情 感。
——蒙台梭利
▪ “现代童年的范例也是现代成人的范例。当我们谈 论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 说我们自己是什么。我们甚至可以大言不惭地说, 西方文明中的移情和情感,即单纯的人性,有所 成长的话,那么它始终是跟随童年的脚步一起成 长起来的。”——美国 尼尔.波兹曼 《童年的消 逝》
▪ 教育视野中的儿童应是一个发展的、完整的、独 特的、多元的的生命个体,是终要走向独立的社 会人,是自己成长的主人。
▪ 儿童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与运行逻辑,有其独特 的思维、观察和感知方式,有成为他自己的精神 渴望与自由追求。
▪ 儿童的生活应是好奇的、探索的、艺术的、梦想 的、游戏的,应与大自然、大社会真实地相接触, 和谐地相发展。
▪ 所有的儿童需要得到机会和支持来懂得并考虑所在社会的规则和期 望。
▪ 所有的儿童需要有机会做某些选择并学会自律。 ▪ 所有的儿童都不应受到成人剥削。他们的心、脑和身体是属于他们
自己的,必须不受侵犯。 ▪ 每一个成年人必须确认并维护儿童的权利和需要。 ▪ 任何儿童不应由任何原因包括种族、性别、阶级和伤残受到歧视。 ▪ 所有儿童的公民权利应该得到尊重。 ▪ 一个国家如果投资于儿童就是投资于未来。
一、什么是儿童观
▪ (一)什么是儿童观:是人们如何看待、评价儿 童的基本理念或基本态度。
▪ (二)学习目的及意义 ▪ 1.是儿童教育理论必须回答的一个前提性问题,
也是儿童教育实践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 ▪ 2.一个人的儿童观进一步影响其教育理念、教育
方式和实践行动,尤其是教师和家长
二、当今的儿童生存状态
“为了成人生活的造诣,而不管儿童的能 力与需要,是一种自杀的政策。”——杜 威
▪ 三、缺乏对儿童完整的认知干扰孩子丰富 完整的人生
▪ 怎样完整、理性地认识儿童? ▪ 教育视野中的儿童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生存体? ▪ 我们的目标是要把儿童培养成哪种人? ▪ 如何在未来发展上对儿童的一生负责? ▪ 如何科学地认识儿童的整个发展进程? ▪ 儿童的成长发展怎样才算是成功的?
我们要尊重儿童的文化传递作用
▪ “要把儿童当做是一个充满资格,有思想的人来对待。”
——蒙台梭利
▪ “如果我们真的渴望在大众中更为广泛地传播文明之光,那么,要想 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求助于儿童。”
▪
——蒙台梭利
▪ “每一个特定社会中儿童的地位,是反映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尽管 它不是社会进步的原因,但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结果在表现着社会的 进步程度。”
▪
——王振宇
学前儿童的学习
▪ 学习是什么? ▪ 学习是指学习者因实践经验而引起的行为、
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 学什么?(知识、能力、情意) ▪ 怎么学?(观察模仿、操作、语言理解、
交往、游戏等)
▪ 对这些不知疲倦的孩子们的旺盛非凡的生命力,人们只能 表示惊叹。他们从早到晚四处奔跑喊叫,一会打架,一会 和好,跳跃着跑向远方。他们夜晚的睡眠,只是为了第二 天和太阳一道起床,然后又重做与昨日相同的事情。他们 的弱小、未成熟的肉体,本来就是走向未来的成熟的不可 抑制的希望。他们丰富地持有所有一切还未拥有的东西。 他们居住在深藏着无限可能性的魔法的世界。幻想不仅仅 是他们首要的乐趣,也是他们自由的标志,他们对生命的 超越。……
▪ 《儿童权利公约》——联合国(1989) ▪ 《不列颠儿童宪章》——英国 ▪ 《儿童福利法》——日本 ▪ 《童年宪章》——世界学前教育组织 ▪ 《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中国
▪ 第二十九条
▪
1、缔约国一致认为教育儿童的目的应是:
▪
(A)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
▪
(B)培养对人权和基本自由以及《联合国宪章》所载各项原则的尊重;
(4)大众观念形态的儿童观
▪ 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对儿童的认识和看法,它渗透于日常生 活中,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待儿童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和一 定的情境、一定的行为相联系,没有上升为真正的观念。 儿童观和教育行为之间不一致。
社会法规形态
思想理论形态
教育行为动机形态
大众观念形态
联系 疏离
2.内涵要素
① 我们要尊重儿童的游戏权 ② 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年龄特征 ③ 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可教育性 ④ 我们要尊重儿童的文化传递作用
四、尊重儿童就是尊重人类
(一)人性的探讨 1.主体性(好奇——责任) 2.明天性(实践——反思—
—实践) (二)童年的意义 1.童年的生命最接近自然 2.未泯的童心是生命中最美
好的部分
(三)儿童教育的根本 发展生命潜能、提升生命价
值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促进生命成长、赋予生命以
意义 (四)儿童观的构成 1.形态构成 2.内涵要素
我们要尊重儿童的游戏权
▪ 传统文化: ▪ “业精于勤荒于嬉” ▪ “生而凝重,少不嬉
戏”
▪ 现代教育观念:
▪ 游戏是儿童的工作, 游戏是儿童的生命, 游戏是儿童的权利。
▪ 以前的孩子亲近的是纯粹的自然,完整的自然,扎入土浸 入水的自然。而当今的孩子看到的则只是人工的自然,无 根的自然,微型盆景式的自然,充其量只是自然的一个残 片。
(四)儿童观的构成
▪ 1.形态构成(从观念的主体角 度划分)
▪ (1)社会法规形态的儿童观 ▪ (2)思想理论形态的儿童观 ▪ (3)行为动机形态的儿童观 ▪ (4)大众观念形态的儿童观
▪ 2.内涵要素
(1)我们要尊重儿童的游戏权 (2 )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年龄 特征 (3)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可教育 性 (4 )我们要尊重儿童的文化 传递作用
——朱自强《儿童文学的本质》
(二)童年的意义
1.童年的生命最接近自然,最接近生命的本 真含义(真善美的化身)
2.未泯的童心是生命中最美好的部分
1.童年的生命最接近自然,最接近生命的本真 含义
在儿童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身心的纯洁和道德的纯粹,看到了他们特 有的生命特质:纯洁、乐观、富有生命力、拥有未来。
无论什么地方,只要有孩子,就会有一个黄金时代。 ——德国诗人诺瓦利斯
▪ 教育策略: 提供环境(时间、空间、材料) 提供相对的自由(选择什么、和谁、怎么玩) 提供相应的支持(规则、方法等)
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年龄特征
婴幼儿期是人生之中最美好、最纯真的时期,儿童有权利 快乐、充实地过好它,成人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功利目标而 剥夺儿童的欢乐。 研究儿童、研究儿童身心特点以及活动特点。 学习——观察——反思——总结——实践——学习……
(3)行为动机形态的儿童观
▪ 由教育者所持有,主要表现为教育行为动机,是具有实 践意义的儿童观,是教师信念的一部分。
A. 关于学习者和学习 B. 关于教学 C. 关于学科 D. 关于如何学习教学 E. 关于自我和教师作用
信念(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个体建构和 文化适应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结果。
2.未泯的童心是生命中最美好的部分
▪ 人,诗意地安居。
——海德格尔
▪ 如有我有你的锐势和冲劲,即使比不上你那不羁的奔放, 但只要能拾回我当年的童心,我就能陪你遨游天上,那时
候追上你未必只是梦想。
—— 雪莱
▪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
▪ 童年的影响伴随着人的一生,我们需要把童年时代的精神
▪
(C)培养对儿童的父母、儿童自身的文化认同、语言和价值观、儿童
所居住国家的民族价值观、其原籍国以及不同于其本国的文明的尊重;
▪
(D)培养儿童本着各国人民、族裔、民族和宗教群体以及原为土若居
民的人之间谅解、和平、宽容、男女平等和友好的精神,在自由社会里过有
责任感的生活;
▪
(E)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害。 ▪ 所有的儿童享有机会学习并理解自己的恰当需要。 ▪ 所有的儿童有权在安全并有激励性的环境里游玩、成长和学习,不受
伤害和烦恼。 ▪ 所有的儿童需要得到机会和支持,逐渐形成对自己和别人宽容、谅解
的态度。 ▪
▪ 所有的儿童应该为自己的姓名、身份、母语、宗教和文化感到自豪, 受到鼓舞。
▪ 所有的儿童有权享受在保育、教育、健康、住房、法律和娱乐等方 面所需要的高质量服务和设施,这些应该由受过训练的、合格的、有 经验的成人为他们提供。
▪
——儿童权利公约
▪ (1990签署、1992年生效)
童年宪章
▪ 所有的儿童都享有他们所需要的一切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从而使 他们的头脑、身体和情感得到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 所有的儿重都有权享受一个安全、快乐和健康的重年。 ▪ 所有的儿童需要在家庭里成长,在那里有特别亲密的成人,让他们体验
爱和关怀。 ▪ 所有的儿童应该在童年体验到和平、安全,并得到保护,不受战乱的伤
尊重儿童就是尊重人类本身 ——当代儿童观解析
宝宝的世界
——选自泰戈尔《新月集》
我希望能在我宝宝的世界里占据清净的一角。 我知道在那里星星和他说话,而天空会带着憨憨的云朵和道道 彩虹,俯身到他的脸蛋上与他嬉戏。 那些大家都认为是不会说话的,和那些看起来从不能行走的, 带着他们的故事和满捧五颜六色的玩具悄悄来到他的窗前。 我希望能在穿越宝宝心灵的道路上旅行,超出一切藩篱。 ……
(2)思想理论形态的儿童观
▪ 在哲学、社会学、伦理学、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 术领域中由理论家和学者阐述的儿童观。集中表达力对儿 童的理性认识。
▪ 系统、全面,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 是对儿童和儿童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反应的是一种应然
状态,是对实然的一种超越。和思想家个人的思想、信仰、 生活经验、家庭背景、所处时代等因素有关。 ▪ 传统教育:赫尔巴特,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儿童主体; ▪ 现代教育:杜威,强调儿童,教师只是辅助者。
1.形态构成
▪ (1)社会法规形态的儿童观 (2)思想理论形态的儿童观 (3)行为动机形态的儿童观 (4)大众观念形态的儿童观
(1)社会法规形态的儿童观
▪ 一定社会中的政府机构以法律、法规形式所表达的对儿童的看法和认 识。主要体现在一定时期内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指导思想等文件 中,是一种外显的观念形态。(导向、调控作用;一元的、稳定的)
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可教育性
(不可过高控制,也不可放松导引)
▪ 儿童具有惊人的探索环境的勇气和兴趣。
▪ 成人与儿童讲话最好是多用提问式,同时准备接受挑战,而我们成人 却常常回避挑战,用发怒对待。
▪ 面对儿童的提问;以诚实的态度,与儿童一起提问,随时随地向儿童 学习并竭诚地为他们服务。
▪ 尊重儿童实践和体验的权利,让儿童承担一定的生活责任,如做一些 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收拾玩具,整理房间和游戏角等;培养儿童从小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承诺负责,让儿童从小体验到社会规则 与自己的关系。
(一)人性的探讨
▪ 古往今来,人们对儿童奥秘的探索从未中断,各 种儿童观的博弈也从未停息。
▪ 从苏格拉底开始,“人是什么”的问题成为思想 者关注的重要问题,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资本 主义文明对人的本质的探讨,当今人性认识主题: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1.主体性(好奇——责任) 2.明天性(实践——反思——实践)
个性保存下去,使之成为人类想着未来健康成长的动力基
因。
(三)儿童教育的根本
▪ 发展生命潜能、提升生命价值是教育的终 极目标。促进生命成长、赋予生命以意义。
▪ 1.中世纪(小大人、粗暴)
▪ 2.文艺复兴(自然、宽松、自由、和谐 卢 梭《爱弥尔》自然主义教育)
▪ 3.20世纪(独立、自身价值、尊严 儿童的 世纪)
▪ 一、社会的急剧变革冲击着儿童正常的生活
“现在,儿童就像一个流放在世的人,孤立无助并受到奴 役,没有一个人想为他创设一个适宜的环境或考虑他的工 作和活动的需要”
路途。
二、家长教育观念的落后扼杀孩子的幸福生 活
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不确定的将来而不 惜牺牲现在。
▪ 自由缺失、快乐出局、天性淹没、人性失真、生 命淡漠、情感缺失
▪ 童年的“幸福”天然消逝,“童年”的边界日益 地缩小,多重负荷的童年时空中却多了一种疏离、 无奈、伤感与孤独。
▪ 快乐、自由、诗意地生存是童 年的真谛,儿童本应是完整、 具体、丰富、生成的个人,应 获得人的尊严与价值。
三、三大质问
——蒙台梭利
▪ “现代童年的范例也是现代成人的范例。当我们谈 论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 说我们自己是什么。我们甚至可以大言不惭地说, 西方文明中的移情和情感,即单纯的人性,有所 成长的话,那么它始终是跟随童年的脚步一起成 长起来的。”——美国 尼尔.波兹曼 《童年的消 逝》
▪ 教育视野中的儿童应是一个发展的、完整的、独 特的、多元的的生命个体,是终要走向独立的社 会人,是自己成长的主人。
▪ 儿童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与运行逻辑,有其独特 的思维、观察和感知方式,有成为他自己的精神 渴望与自由追求。
▪ 儿童的生活应是好奇的、探索的、艺术的、梦想 的、游戏的,应与大自然、大社会真实地相接触, 和谐地相发展。
▪ 所有的儿童需要得到机会和支持来懂得并考虑所在社会的规则和期 望。
▪ 所有的儿童需要有机会做某些选择并学会自律。 ▪ 所有的儿童都不应受到成人剥削。他们的心、脑和身体是属于他们
自己的,必须不受侵犯。 ▪ 每一个成年人必须确认并维护儿童的权利和需要。 ▪ 任何儿童不应由任何原因包括种族、性别、阶级和伤残受到歧视。 ▪ 所有儿童的公民权利应该得到尊重。 ▪ 一个国家如果投资于儿童就是投资于未来。
一、什么是儿童观
▪ (一)什么是儿童观:是人们如何看待、评价儿 童的基本理念或基本态度。
▪ (二)学习目的及意义 ▪ 1.是儿童教育理论必须回答的一个前提性问题,
也是儿童教育实践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 ▪ 2.一个人的儿童观进一步影响其教育理念、教育
方式和实践行动,尤其是教师和家长
二、当今的儿童生存状态
“为了成人生活的造诣,而不管儿童的能 力与需要,是一种自杀的政策。”——杜 威
▪ 三、缺乏对儿童完整的认知干扰孩子丰富 完整的人生
▪ 怎样完整、理性地认识儿童? ▪ 教育视野中的儿童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生存体? ▪ 我们的目标是要把儿童培养成哪种人? ▪ 如何在未来发展上对儿童的一生负责? ▪ 如何科学地认识儿童的整个发展进程? ▪ 儿童的成长发展怎样才算是成功的?
我们要尊重儿童的文化传递作用
▪ “要把儿童当做是一个充满资格,有思想的人来对待。”
——蒙台梭利
▪ “如果我们真的渴望在大众中更为广泛地传播文明之光,那么,要想 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求助于儿童。”
▪
——蒙台梭利
▪ “每一个特定社会中儿童的地位,是反映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尽管 它不是社会进步的原因,但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结果在表现着社会的 进步程度。”
▪
——王振宇
学前儿童的学习
▪ 学习是什么? ▪ 学习是指学习者因实践经验而引起的行为、
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 学什么?(知识、能力、情意) ▪ 怎么学?(观察模仿、操作、语言理解、
交往、游戏等)
▪ 对这些不知疲倦的孩子们的旺盛非凡的生命力,人们只能 表示惊叹。他们从早到晚四处奔跑喊叫,一会打架,一会 和好,跳跃着跑向远方。他们夜晚的睡眠,只是为了第二 天和太阳一道起床,然后又重做与昨日相同的事情。他们 的弱小、未成熟的肉体,本来就是走向未来的成熟的不可 抑制的希望。他们丰富地持有所有一切还未拥有的东西。 他们居住在深藏着无限可能性的魔法的世界。幻想不仅仅 是他们首要的乐趣,也是他们自由的标志,他们对生命的 超越。……
▪ 《儿童权利公约》——联合国(1989) ▪ 《不列颠儿童宪章》——英国 ▪ 《儿童福利法》——日本 ▪ 《童年宪章》——世界学前教育组织 ▪ 《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中国
▪ 第二十九条
▪
1、缔约国一致认为教育儿童的目的应是:
▪
(A)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
▪
(B)培养对人权和基本自由以及《联合国宪章》所载各项原则的尊重;
(4)大众观念形态的儿童观
▪ 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对儿童的认识和看法,它渗透于日常生 活中,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待儿童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和一 定的情境、一定的行为相联系,没有上升为真正的观念。 儿童观和教育行为之间不一致。
社会法规形态
思想理论形态
教育行为动机形态
大众观念形态
联系 疏离
2.内涵要素
① 我们要尊重儿童的游戏权 ② 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年龄特征 ③ 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可教育性 ④ 我们要尊重儿童的文化传递作用
四、尊重儿童就是尊重人类
(一)人性的探讨 1.主体性(好奇——责任) 2.明天性(实践——反思—
—实践) (二)童年的意义 1.童年的生命最接近自然 2.未泯的童心是生命中最美
好的部分
(三)儿童教育的根本 发展生命潜能、提升生命价
值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促进生命成长、赋予生命以
意义 (四)儿童观的构成 1.形态构成 2.内涵要素
我们要尊重儿童的游戏权
▪ 传统文化: ▪ “业精于勤荒于嬉” ▪ “生而凝重,少不嬉
戏”
▪ 现代教育观念:
▪ 游戏是儿童的工作, 游戏是儿童的生命, 游戏是儿童的权利。
▪ 以前的孩子亲近的是纯粹的自然,完整的自然,扎入土浸 入水的自然。而当今的孩子看到的则只是人工的自然,无 根的自然,微型盆景式的自然,充其量只是自然的一个残 片。
(四)儿童观的构成
▪ 1.形态构成(从观念的主体角 度划分)
▪ (1)社会法规形态的儿童观 ▪ (2)思想理论形态的儿童观 ▪ (3)行为动机形态的儿童观 ▪ (4)大众观念形态的儿童观
▪ 2.内涵要素
(1)我们要尊重儿童的游戏权 (2 )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年龄 特征 (3)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可教育 性 (4 )我们要尊重儿童的文化 传递作用
——朱自强《儿童文学的本质》
(二)童年的意义
1.童年的生命最接近自然,最接近生命的本 真含义(真善美的化身)
2.未泯的童心是生命中最美好的部分
1.童年的生命最接近自然,最接近生命的本真 含义
在儿童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身心的纯洁和道德的纯粹,看到了他们特 有的生命特质:纯洁、乐观、富有生命力、拥有未来。
无论什么地方,只要有孩子,就会有一个黄金时代。 ——德国诗人诺瓦利斯
▪ 教育策略: 提供环境(时间、空间、材料) 提供相对的自由(选择什么、和谁、怎么玩) 提供相应的支持(规则、方法等)
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年龄特征
婴幼儿期是人生之中最美好、最纯真的时期,儿童有权利 快乐、充实地过好它,成人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功利目标而 剥夺儿童的欢乐。 研究儿童、研究儿童身心特点以及活动特点。 学习——观察——反思——总结——实践——学习……
(3)行为动机形态的儿童观
▪ 由教育者所持有,主要表现为教育行为动机,是具有实 践意义的儿童观,是教师信念的一部分。
A. 关于学习者和学习 B. 关于教学 C. 关于学科 D. 关于如何学习教学 E. 关于自我和教师作用
信念(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个体建构和 文化适应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结果。
2.未泯的童心是生命中最美好的部分
▪ 人,诗意地安居。
——海德格尔
▪ 如有我有你的锐势和冲劲,即使比不上你那不羁的奔放, 但只要能拾回我当年的童心,我就能陪你遨游天上,那时
候追上你未必只是梦想。
—— 雪莱
▪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
▪ 童年的影响伴随着人的一生,我们需要把童年时代的精神
▪
(C)培养对儿童的父母、儿童自身的文化认同、语言和价值观、儿童
所居住国家的民族价值观、其原籍国以及不同于其本国的文明的尊重;
▪
(D)培养儿童本着各国人民、族裔、民族和宗教群体以及原为土若居
民的人之间谅解、和平、宽容、男女平等和友好的精神,在自由社会里过有
责任感的生活;
▪
(E)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害。 ▪ 所有的儿童享有机会学习并理解自己的恰当需要。 ▪ 所有的儿童有权在安全并有激励性的环境里游玩、成长和学习,不受
伤害和烦恼。 ▪ 所有的儿童需要得到机会和支持,逐渐形成对自己和别人宽容、谅解
的态度。 ▪
▪ 所有的儿童应该为自己的姓名、身份、母语、宗教和文化感到自豪, 受到鼓舞。
▪ 所有的儿童有权享受在保育、教育、健康、住房、法律和娱乐等方 面所需要的高质量服务和设施,这些应该由受过训练的、合格的、有 经验的成人为他们提供。
▪
——儿童权利公约
▪ (1990签署、1992年生效)
童年宪章
▪ 所有的儿童都享有他们所需要的一切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从而使 他们的头脑、身体和情感得到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 所有的儿重都有权享受一个安全、快乐和健康的重年。 ▪ 所有的儿童需要在家庭里成长,在那里有特别亲密的成人,让他们体验
爱和关怀。 ▪ 所有的儿童应该在童年体验到和平、安全,并得到保护,不受战乱的伤
尊重儿童就是尊重人类本身 ——当代儿童观解析
宝宝的世界
——选自泰戈尔《新月集》
我希望能在我宝宝的世界里占据清净的一角。 我知道在那里星星和他说话,而天空会带着憨憨的云朵和道道 彩虹,俯身到他的脸蛋上与他嬉戏。 那些大家都认为是不会说话的,和那些看起来从不能行走的, 带着他们的故事和满捧五颜六色的玩具悄悄来到他的窗前。 我希望能在穿越宝宝心灵的道路上旅行,超出一切藩篱。 ……
(2)思想理论形态的儿童观
▪ 在哲学、社会学、伦理学、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 术领域中由理论家和学者阐述的儿童观。集中表达力对儿 童的理性认识。
▪ 系统、全面,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 是对儿童和儿童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反应的是一种应然
状态,是对实然的一种超越。和思想家个人的思想、信仰、 生活经验、家庭背景、所处时代等因素有关。 ▪ 传统教育:赫尔巴特,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儿童主体; ▪ 现代教育:杜威,强调儿童,教师只是辅助者。
1.形态构成
▪ (1)社会法规形态的儿童观 (2)思想理论形态的儿童观 (3)行为动机形态的儿童观 (4)大众观念形态的儿童观
(1)社会法规形态的儿童观
▪ 一定社会中的政府机构以法律、法规形式所表达的对儿童的看法和认 识。主要体现在一定时期内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指导思想等文件 中,是一种外显的观念形态。(导向、调控作用;一元的、稳定的)
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可教育性
(不可过高控制,也不可放松导引)
▪ 儿童具有惊人的探索环境的勇气和兴趣。
▪ 成人与儿童讲话最好是多用提问式,同时准备接受挑战,而我们成人 却常常回避挑战,用发怒对待。
▪ 面对儿童的提问;以诚实的态度,与儿童一起提问,随时随地向儿童 学习并竭诚地为他们服务。
▪ 尊重儿童实践和体验的权利,让儿童承担一定的生活责任,如做一些 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收拾玩具,整理房间和游戏角等;培养儿童从小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承诺负责,让儿童从小体验到社会规则 与自己的关系。
(一)人性的探讨
▪ 古往今来,人们对儿童奥秘的探索从未中断,各 种儿童观的博弈也从未停息。
▪ 从苏格拉底开始,“人是什么”的问题成为思想 者关注的重要问题,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资本 主义文明对人的本质的探讨,当今人性认识主题: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1.主体性(好奇——责任) 2.明天性(实践——反思——实践)
个性保存下去,使之成为人类想着未来健康成长的动力基
因。
(三)儿童教育的根本
▪ 发展生命潜能、提升生命价值是教育的终 极目标。促进生命成长、赋予生命以意义。
▪ 1.中世纪(小大人、粗暴)
▪ 2.文艺复兴(自然、宽松、自由、和谐 卢 梭《爱弥尔》自然主义教育)
▪ 3.20世纪(独立、自身价值、尊严 儿童的 世纪)
▪ 一、社会的急剧变革冲击着儿童正常的生活
“现在,儿童就像一个流放在世的人,孤立无助并受到奴 役,没有一个人想为他创设一个适宜的环境或考虑他的工 作和活动的需要”
路途。
二、家长教育观念的落后扼杀孩子的幸福生 活
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不确定的将来而不 惜牺牲现在。
▪ 自由缺失、快乐出局、天性淹没、人性失真、生 命淡漠、情感缺失
▪ 童年的“幸福”天然消逝,“童年”的边界日益 地缩小,多重负荷的童年时空中却多了一种疏离、 无奈、伤感与孤独。
▪ 快乐、自由、诗意地生存是童 年的真谛,儿童本应是完整、 具体、丰富、生成的个人,应 获得人的尊严与价值。
三、三大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