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晓联事迹介绍-武汉大学--本科生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晓联事迹介绍
章晓联,女,1965年01月生于湖北武汉,中国致公党员,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武汉大学二级教授、博导。

现为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系系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会常委。

自2001年聘为教授以来,章晓联教授一直从事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5年制临床医学、7年制和8年制,以及预防专业、护理和检验专业和口腔专业的《医学免疫学》课程的主讲教师和双语教学工作,该课程为我院最早使用原版教材,采用英语教学的课程。

主持该门课程于2013年作为医学免疫学课程负责人获2013年度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

曾任宜昌市伍家岗区副区长,负责教育工作,为该区的宏观教育规划建设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下级及领导们的一致认同。

在二十余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申请人一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严守党纪、国法、校规,尊重领导,团结同志,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积极发扬教育教学创新精神,不断钻研,勇于开拓。

经过不断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国内国外及专业的特点,优化了教学体系,在充实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教学模式,获得了丰富的教研成果,为完善PI团队制,改进教研梯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不断开拓,勇于创新的教学精神
申请人及其教学团队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在参考国内外优秀医学免疫学教材的基础上,对该课程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优化医学免疫学课程的教学体系。

从教数年来,经过对医学免疫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教材的不断调整、更新,形成了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

例如,为完善医学免疫学课程,进一步更新了授课内容中的补体系统内容,将原来的MBL途径完善为MBL和ficolin共同启始的凝集素途径,完善了补体系统活化的第三条途径,及时地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ficolin也参与的补体活化第三条途径加入教学中以及将最新的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

将国内外最新免疫学进展和成果编写入了《医学免疫学》的教材,编写了《医学免疫学》双语系列教材,包括理论教材、实验教材和双语多媒体教材(国家医学电子书包《医学免疫学》数字化教材,
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医学免疫学》“十一五”规划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免疫学双语实验技术指导》实验教材,科学出版社,2004;《医学免疫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同时,将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与临床病例紧密结合,充实医学免疫学及相关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

同时申请人还不断从美国引进大量原版免疫学最新教材,在授课时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多媒体教学彩色图片等资料,与国际最新研究进展接轨,将讲学内容不断更新,使学生在听课的同时能多层面地获取专业知识,深入记忆,强化知识体系。

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互动,加强新老学生间的互动,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接受前人的知识,提倡辩证思维;精简课堂学时数,将时间留给学生做自己感兴趣内容的学习,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科研个性,提高学生科研的综合能力。

上课前,章晓联教授每次都要充分准备中英文讲义来备课,并加入中英文彩色图片;在课堂上,章晓联教授积极采用互动式启发性教学,并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用简洁的语言和严谨的逻辑疏理知识点,采用大量的图片和动画,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

她教学重视前后内容的连贯性,在新知识点的基础上穿插旧知识点的复习,循序渐进, 逐步深入。

在课下,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学习习惯,鼓励每个学生挑选一章内容自己制作课件。

建立“帮扶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建立学习“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帮扶教学”。

她定期收集学生关于教学的意见,以寻找最适的教学方法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集思广益,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教考结合。

及时把科研工作最新研究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将科研工作与课堂理论课有机结合起来,也是章晓联教授在实验教学中的创新点之一。

将教师从事的科研项目包括补体和肿瘤免疫等科研工作新进展充实到课堂理论讲授中,这样一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 实验课程内容的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关系处理得当,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充实本科生实验课程的内容,使本科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阶段一定程度地体会到实际科研工作的内容和意义,为本科学生在将来进行研究生的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提供了实践平台。

在教学方法上,在使用流利的普通话讲授中文课程的基础上,申请人率先采用全英和双语教学方法,改革医学免疫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一直受到高度好评。

在双语教
学过程中,坚持用英文布置一些思考题,要求学生用英文完成。

在课程考试时,对于名词解释、部分选择题和简单的论述题可用英文命题,并要求尽量用英文作答。

对于教学中那些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内容,则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量使用信息辅助工具协助教学。

通过制作各类课件,在上课时,直接发挥计算机信息辅助工具的多媒体功能,充分调动多媒体动画、声音、颜色、模型等,演示出一幕幕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生动画面,使抽象的免疫学理论,以直观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采取多媒体教学以及动画多媒体教学,不断改进和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主编了“十一五”规划教材和双语教材; 建立了武汉大学和湖北省医学免疫学精品课程网站(. cn),包括网上资源课程建设, 学习指南等,教学课件和课程录像逐步上网;主持建立了建立免疫系网站(/ jichu),并拥有对外公开的免疫双语和英语教学网(/channel.php?id=65),包括网上资源课程建设, 学习指南,多媒体课件等。

实现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手段完美结合,提高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这些教学方式使用多年以来,受到了绝大多数同学们的欢迎,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辛勤耕耘,获取丰硕的教研成果
自2007年以来,申请人指导了30余名本科生的武汉大学大学生创新科研实践活动。

如2007年指导了7年制的中法班吴翔磊同学的课题《采用SiRNA技术研究糖基化与肿瘤的相关性》,7年制宋媛媛等学生《丙肝病毒包膜糖蛋白E1/E2的shRNA构建及其抗丙肝病毒的功能研究》等7项(28名)本科生的创新性科研项目,和7年制的武汉大学生科学研究项目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均已立项并顺利结题)。

指导吴翔磊等大学生发表了SCI 科研论文(J.Immunol.2008)等。

从教以来已指导了许多本科生的课程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2009年至今还指导了两名日本福岛医科大学MurakawaNakura等2名大学本科生到我校交流学习的科研学习及实习工作。

在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活动中被评为“优秀”。

自2001年聘为教授以来,申请人一直从事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5年制临床医学、7年制和8年制,以及预防专业、护理和检验专业和口腔专业的《医学免疫学》课程的主讲教师和双语教学工作,该课程为我院最早使用原版教材,采用英语教学的课程。

申请人重
视教学改革研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在教学手段研制方面,积极进行创新,2002年率先在医学本科生(8年制)中采用医学免疫学双语(全英语和中英)教学,受到教师和学生好评;2005年开始对每年招收的约150名外国大学本科留学生进行了全英语教学;采取多媒体教学以及动画多媒体教学,不断改进和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

主持医学免疫学课程,并于2013年作为医学免疫学课程负责人获2013年度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

同时申请人主持负责的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免疫学5年制临床医学、7年制和8年制及国际版、印度班等的双语专业课程,授课以来一直受到广大医学院师生及相关领导的喜爱及推崇,得到了很多好评与赞赏,并于2007年作为医学免疫学课程负责人获2007年度国家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这两项国家级教育教学奖项充分说明了申请人在高效教职生涯中做出的努力及收获的可喜成果。

申请人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及校级教育奖项:作为医学免疫学课程负责人获得2013年度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007年作为医学免疫学课程负责人获2007年度国家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009年作为医学机能实验学教学团队主要成员获2009年国家级教学团队(排名第二);2009年: 获宝钢全国高等院校优秀教师教育奖;2009年负责的“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2008年作为医学免疫学课程负责人主持获得湖北省医学免疫学精品课程;2010年被评为“武汉大学教学名师”;2008年获得武汉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7年作为医学免疫学课程负责人获得武汉大学医学免疫学研究生精品课程;2007年作为医学免疫学课程负责人获得武汉大学医学免疫学本科精品课程。

现已完成指导硕士研究生: 4人/学年;博士研究生: 1-3人/学年,博士后:0-2名/学年,现有博士生8名,硕士生8名;已经指导毕业了60余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包括2名留学生)、博士后的科研课题。

并已承担过多项教学改革项目:湖北省《医学免疫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免疫学的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等。

三、甘为人梯,积极培养中青年教师
申请人作为医学院医学免疫学课程的主讲教授,非常注重对年青教师的培养。

有计划地指导和帮助中青年教师,带领中青年教师和本教研室老师进行集体备课,试讲,举行和开展了多次教学和教材研讨会,如于2010年主持和主办了全国骨干教师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高级交流研修班,收到全国数十所院校教师和本校教师(主要是青年教师)的好评。

申请人利用一切机会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不仅就课堂问题进行讨论、开展教研活动,还将自己的课件和软件提交给青年教师作为“靶点”进行讨论,以促进青年教师的教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还经常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旁听青年教师讲课,了解他们课堂讲授情况,及时地帮助他们总结课堂教学经验,指导他们如何与学生沟通、如何开展学生学习指导和激发师生互动的积极性等。

在确保授课质量的同时,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对于新上课的教师,采取“一带一”的方式,随堂听课、及时交流。

目前,这些青年教师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已成为医学免疫学课程的骨干教师。

目前已培养了多名优秀的青年教师,如有计划地指导和帮助中青年教师,带领中青年教师和本教研室老师进行集体备课,试讲,举行和开展了多次教学和教材研讨会,于2010年主持和主办了全国骨干教师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高级交流研修班,收到全国数十所院校教师和本校教师(主要是青年教师)好评。

培养了多名青年教师,如指导的潘勤老师和罗凤玲老师分别于2007年和2012年参加青年教师英语培训,获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奖;潘勤和刘敏教师于2010年-2011年赴美国进修培训; 刘万红2006年-2007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进修;熊洁老师于2007、2008年两次赴日本福岛医科大学免疫系,访问学者进修;刘焰老师2006年在日本福岛医科大学免疫系,进修;罗凤玲2013年-2014年在美国Louisville大学进修;孙平技术人员2007年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参加培训学习;对形成合理的教学梯队做出了重要贡献,2014年获得青年教师演讲竞赛组织奖,对形成合理的教学梯队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与国际同行进行广泛教学交流,章晓联教授于2010年聘请来从教近30年英国伦敦大学免疫系Pete Delves 教授来我系对全系教师包括青年教师和部分8年制学生授课,并取得良好效果。

Delves教授多次受邀在欧洲、日本等国际会议中介绍免疫学教学,其编写的基本免疫学已经被翻译成法语、希腊语、意大利语、日语、俄罗斯语、西班牙语、
土耳其语及中文等多国语言,成为世界上应用最广的免疫学教科书。

2008年还聘请国际知名免疫学专家福岛医科大学免疫系T. Fujita教授来我系作客座讲学和对中青年教师培训。

四、积极专研,勇于攀登科研高峰
申请人作为一名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的高校教师,不仅重视教学,科研成果也十分丰硕。

她曾于201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9年入选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0年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排名第一);2009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2010年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四); 2005年:获第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提名奖”;2013年: 获得湖北省首届医学领军人才荣誉称号;2005年:获国际会议“金绣球学术奖”;2005年:获GTCbio Cytokines and Inflammation国际会议奖等诸多国内外的科学研究奖项及荣誉。

申请人几十年来长期从事免疫学科学研究,在研究病原微生物糖生物学与感染免疫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突破,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

共发表研究论文110篇,SCI收录论文73篇,被SCI他引用995次,单篇SCI他引最高次数:89次,曾被FACULTY of 1000评价为Top2%;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3项。

主编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诊断免疫学》、《病毒免疫学》、《免疫学双语实验技术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感染免疫学》及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免疫学》等专著共11部;参加国际重大学术会议并被邀请做学术报告10余次。

主持了包括国家重大传染病专项、973计划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在内的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

现承担有国家“十二五”重大传染病专项项目1项、国家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1项。

获批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学和科研成果奖励10余项。

当今的社会正处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及科技更新越来越快,高校及社会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更新知识结构。

申请人章晓联教授在十几年如一日的教学生涯里,坚守着三尺讲台辛勤耕耘,开拓创新、默默
奉献。

为了学生,为了祖国下一代的明天和未来,积极地奉献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经验, 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不断加强自身知识、素质的提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教育事业。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申请人觉得自己始终要践行为人之道,从师之道。

申请人热爱教育事业,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在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各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起到了良好的带头模范作用,同时适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专业态度,不断努力奋进,勇于创造创新,是一名优秀的模范人民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