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大一统的汉朝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西汉和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2.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
1.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德育目标
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鼎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三、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四、教学方
1.联系法:对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的情况,应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内容,从回忆旧课内容分析出原因。
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方法把握历史发展的脉博。
2.讲解法:对于课文中一些难点,需要教师用讲解法来解决问题,比如对于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就可以通过讲解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
3.讨论法:在本课重点子目讲完之后,可指导学生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是怎样形成的?”并用图示小结,旨在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的思路。
五、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填充图册。
3.历史地图册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公元前202年5月,为庆祝汉朝建立,汉高祖在洛阳大宴群臣。
宴会上,他要求大臣谈谈战胜项羽的原因。
大臣们各有各的说法。
刘邦认为他们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就说:“军事谋划,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
这三人是当代的豪杰,我能任用他们,这是取胜的主要原因。
项羽连一个多谋善断的范增都不肯用,所以失败了。
”想想看,汉高祖这话对不对?为什么?刘邦打败项羽后,建立了西汉王朝。
在西汉,出现了我国封建史上第一个盛世,这个盛世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衰落的?学了今天这一课,我们就会明白的。
[板书]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一、文景之治
1.两汉初年的社会状况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一段的内容,从中找出描写西汉初年社会状况的句子。
明确: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
那时牲畜奇缺,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
[教师讲解]确实如此,西汉初年,有三大社会问题非常突出:一是经济凋敝;二是边境不安;三是诸侯王割据称雄。
其中经济问题最大,请同学们看屏幕。
[投影显示]
(一)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史记•平准书》
(二)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教师讲解]上两则材料分别选自《史记》和《汉书》,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初的经济状况,不光谷物奇缺,物价昂贵,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那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前面所学过的内容,再互相讨论一下,得出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的原因。
[学生看书、讨论]……
明确:1、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的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农民战争的破坏以及楚汉战争的破坏。
2、秦朝时,每年服徭役的人不下三百万,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沉重的赋税使农民大量破产,使社会出现了经济凋敝的景象。
再加上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影响,就出现了材料中所提供的现象。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继续往下看,了解一下汉朝的统治者是怎样克服这种困难的?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看书]……
明确: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文帝在位二十多年间,宫室、园林没有什么增加。
他修建的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
[教师过渡]我们把西汉初年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们针对经济凋敝采取的这些措施叫做“休养生息”或“与民休息”。
下面我们按知识点把这些措施重列一下:
[板书]2.西汉初年的体养生息政策
①轻徭薄赋②重视农业③提倡节俭④以德化民
[教师讲解]西汉初年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是建立在吸取秦亡教训的基础上的。
建汉之初,刘邦就多次组织人讨论秦亡原因。
当时儒生陆贾向刘邦提出“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建议,刘邦觉得很有道理,遂指使陆贾把秦朝失天下的原因和以往帝王治天下的经验总结出来,成为《新语》十二篇。
刘邦看了以后很受启发,认识到秦朝之所以灭亡,就是秦朝的统治者对人民狠毒残暴,加之沉重的徭役,残酷的刑罚,副得广大群众走投无路,才有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
为了防止人民的反抗,他采取了“反秦之弊,与民休息”的政策。
他鼓励士兵回乡生产,免除他们的徭役、田租,改秦时的十税五为十五税一,受灾地区可以免租税等。
后来汉文帝即位后,以高祖刘邦的既定方针为基础,推行了一系列治国利民的政策,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他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他曾多次讲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没有比它更重要的了;人民有吃有穿,天下才会太平。
”为发展农业生产,他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他即位的第二年,就免去天下田租的一半;十三年后,完全废除了田租。
每年的春天。
他还亲率大臣耕作,生产供祭祀用的粮食。
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他还规定农民种地没有种子,由各县借给他们;没有口粮,由各县贷给;发生天灾,由各县赈济。
文帝一生提倡节俭,在封建帝王中也是罕见的。
他在位23年,宫室、园林、狗马、衣服、车驾都没有增加。
文帝平常经常穿着黑色的衣服,就连对他所宠爱的慎夫人,要求也很严格,规定衣裙下摆不准拖到地面,帷帐是素面,全不刺绣,也没有花边等。
他修建陵墓时,下令随葬品只有陶器,禁止用金银铜锡等贵重物品,他在遗诏中说:“给我送葬的车马,不准陈列兵杖;送葬人戴的白布孝带宽不超过三寸;治丧期要短;在治丧期间,不要禁止百姓结婚、祭祀、饮酒与吃肉。
”汉景帝刘启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比较有名望的皇帝。
他即位后,继承和发扬了汉文帝时期的传统,把文帝开创的安定富足的局面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因而才有“文景之治”之称。
汉景帝和汉文帝一样,强调以农为本,继续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
他在位的第一年,虽然复收农田半租,坚持三十而税一,但这仍然是很轻的税收。
由于景帝体恤民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使西汉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一派国家安宁,人民丰衣足食的繁荣景象。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具体表现:
[板书]3.“文景之治”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先把课本第三段大字内容看一次,然后复述“文景之治”的表现。
[学生看书]……
明确: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
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文景之治”。
[教师引导]同学们,“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建立在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基础上的,而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是在吸取秦亡教训的条件下开始的。
而秦亡又是因为暴政。
秦始皇陵的修建是秦朝暴政的一个反映,而汉文帝陵的修建却是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一个缩影。
理由就是一个豪华、一个简陋。
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一个“动脑筋”的内容,说说你们的看法。
明确:秦始皇陵规模巨大,里面犹如堂皇的地下宫殿;汉文帝预修陵墓,要求从简,只要陶瓦作装饰。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秦始皇实施的是暴政,刑罚残酷,激起反抗;汉文帝实施的是仁政,减轻刑罚,“以德化民”,反而促进社会的安定。
秦始皇好大喜功,徭役、兵役繁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汉文帝奖励农耕,减轻徭役兵役,社会经济因而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教师讲解]下面,我们先来看一则材料。
[投影显示]
汉兴七十余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庚皆满,而府库馀货财。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史记•平准书》
[教师讲解]这则材料说的就是“文景之治”的具体表现。
除了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仓库皆满,府库有馀财外,还有的就是老百姓的骡马拴满了街巷;官吏也很稳定,小吏任职长的,竟做了一辈子。
因此,有些官吏往往由于任职时间长,把官号变成了姓氏,如管仓的姓仓,管庾的姓庾等。
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安定。
同学们,汉司马迁在史记里除了描写了汉文景时社会繁荣的景象外,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看:“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
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什么意思呢?即尽管西汉王朝强盛了,但一些旧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而新的社会问题又出来了。
这时候,再采用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时的“无为”手段来进行统治,就有点不合时宜了。
现实要求,统治政策必须由“无为”向“有为”转变。
这就是我们将要讲到的第二个问题。
[板书]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汉武帝大一统的背景
[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把“汉武帝的大一统”这一子目的内容仔细地阅读一次,找出汉武帝即位后面临的社会问题,也即大一统的背景。
[学生看书]……
明确:一、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
二、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
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教师补充]除上述两点之外,还有匈奴仍然威胁北部边境,商人势力开始膨胀,地方豪强势力壮大,武断乡曲,土地兼并问题也日益严重等等,这一切,都把加强中央集权提到日程上来。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所提到的,都是西汉存在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决定了西汉王朝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现在我要问的是:客观环境要求实行中央集权,那么,汉朝当时实行中央集权的条件是否具备?如具备,主客观条件各是什么?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明确:汉朝当时实行中央集权的条件已经具备。
汉武帝雄才大略、重用人才是主观条件;汉文景之治的出现,为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物质条件。
(教师可从物质、人才方面作引导)
[教师总结]这个问题基本解决,我们用板书系统一下:
[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再从课本上找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
明确: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使诸侯国越分越小。
汉武帝又找借口一次就削去当时半数的侯国。
汉武帝为改变诸侯招集宾客非议中央的局面,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各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
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
以儒家五经作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教师总结]我们用简单的两句话来概括一下,再用板书表示:
[教师讲解]汉武帝继位时,诸侯王国的势力虽然已有所削弱,但这些皇子皇孙的特殊地位,使得他们有恃无恐,常有不法行为;又有许多趋炎附势之徒为之出谋划策,所以打击削弱诸侯国,解除王国权力,扫除封建中央政权的隐患就成为加强中央集权的首要措施。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
其内容是,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守统辖。
这样,既可把王国的地盘化大为小,以分散其势力,又可使这些受封的子弟“联恩尽孝”。
“人人喜得所愿”,拥护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里请同学们注意的是,“推恩令”没有颁布之前,在诸侯王死后,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地盘,而且是原样大小继承,王国的势力不会被削弱。
推恩令的推行,实际上是一种“化整为零”“分而治之”的策略。
这样,不仅王国势力缩小,无力对抗中央,而且原来没有继承权的庶子们分到了地盘,变成了中央集权的拥护者。
除此之外,在公元前112年,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献酎(zhòu)金助祭。
以所献酎金份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的爵位。
这就是所谓的“酎金夺爵”。
以后,又以其他罪名废掉一些侯国。
终汉武帝之世,汉初封侯的143人中,只剩下5侯;武帝因功封侯的75人中,失侯的68人;推恩封侯的175人中,失侯的113人。
至此,汉初分封所形成的割据势力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另一个措施便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请同学们看下面投影:[投影显示]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教师提问]“文艺之科孔子之术”指哪家学说?
明确:儒家学说。
[教师讲解]同学们请注意,这里的儒家学说已非孔孟所提倡的儒家学说,而是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家思想,我们称之为新儒学。
新儒学的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杂以阴阳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