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高分突破讲练复习(部编版)专题06散步-莫怀戚(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6散步-莫怀戚
知识梳理
一、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2014),重庆人,当代作家,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主要作品有小说《诗礼人家》《经典关系》等。
作品集主要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二、故事背景
《散步》写于1985年。
写此文之前,作者确实有一次全家三代四口人散步的亲身经历,里面的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也与课文内容毫无二致,但作者当时并没有产生创作动机。
后来,作者从他的好友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那里得知: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而这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作者听后感慨不已,他开始重新审视这一看起来很陈旧的民族遗产,于是也就有了写作的念头,创作了此文。
三、理解词义
信服:相信并佩服。
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的地方。
取决:由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后面多跟有“于”字)。
熬: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等)。
一霎:一会儿;短时间。
两全:顾全两个方面。
粼粼:形容水、石等明净的样子。
各得其所:原指每个人都得到了满足。
后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置。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段):交代散步的地点、人物。
第二部分(第②一⑧段):写散步的过程。
五、问题解疑
1.“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几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这几句话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并且为下文“我”背母亲埋下伏笔,其中“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是一个对称句,表明年老的母亲非常信服“我”,就像“我”小时候信服她一样,这句话表明,随着母子年龄的变化,依赖感也发生了转化。
2.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句中的“熬过”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熬”有“忍受,艰苦支持”的意思,“熬过”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漫长的严冬里,在身体和精神上所遭受的苦难,表现了母亲的坚强,流露出“我”的欣慰。
3.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 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
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本段对初春田野进行的景物描写,突出了初春蓬勃旺盛的生机,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烘托了一家人散步时欢乐的心情。
4.祖孙发生分歧,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祖孙发生分歧,“我”若处理好了,全家高高兴兴;若处理不好,全家不愉快,破坏家庭和谐,所以“我”感到责任重大。
5.散步时发生了什么样的分歧? “我”是怎样解决的? 这体现了“我”对母亲怎样的情感?散步时发生的分歧是:母亲要走大路,因为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
处于核心地位的“我”选择走大路——“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考虑到自己陪伴儿子的时间还很长,即使这一次委屈了他,还有长久的日子可以补偿,但“我”能为母亲做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的细节描写,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孝顺和尊敬。
6.“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
”这句景物描写有怎样的作用?本题运用景物描写作用分析法来分析。
“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描绘了一幅清新明丽的田园风光图,这分明是春天和生命的召唤,写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也衬托出母亲愉快的心情。
7.怎样理解结尾“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句话的含义?“世界”这个词是大词小用,写出了中年人所肩负的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
“我”背上的母亲,代表着过去,妻子背上的孩子代表着未来,这重大的责任中年人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来。
这个带有象征意味的句子,写出了作者的使命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六、课文主题
课文选取“散步”这个生活中的小片段,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专题练习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嫩.芽(nèn)调.皮(tiào)分歧.(qǐ)
B.霎.时(sà)熬.过(áo)鱼塘.(táng)
C.蹲.下(dūn)背.起(bèi)强.壮(qiáng)
D.粼.粼(lín)拆.散(chāi)取决.(jué)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读音的掌握。
做好本题,就要认真阅读选项中每一个加点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在这个词语中的读音,还要注意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
【解答】A.有误,“调皮”的“调”应读“tiáo”,“分歧”的“歧”应读“qí”;
B.有误,“霎时”的“霎”应读“shà”;
C.有误,“背起”的“背”应读“bēi”;
D.全部正确。
故选:D。
2.下边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分歧.(zhī)委屈.(qū)鱼塘.(táng)熬.过(áo)
B.拆.散(chāi)散.步(sǎn)温馨.(xīn)嫩.芽(nèn)
C.粼粼.(lín)毕竟.(jìng)水波.(bō)蹲.下(dūn)
D.铺.着(pū)和谐.(xie)憧.憬(chóng)盎.然(àng)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学习中扎实的积累,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解答】A.有误,“分歧”的“歧”读“qí”;
B.有误,“散步”中的“散”读“sàn”;
C.正确;
D.有误,“憧憬”的“憧”读“chōng”;
故选:C。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后来发生了分歧.(qí):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B.一霎.(chà)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C.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chāi)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
D.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l ín)粼的鱼塘。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和字形的辨析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做好积累。
字音的积累尤其要注意同音字,又要注意形似字。
【解答】ACD.正确。
B.有误,“一霎时”的“霎”读作“shà”。
故选:B。
4.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①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
..也很轻。
②摄影师一再告诉我,要
尽量放自然
..些。
B.①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
..。
②这篇文章从头到尾他都仔细看过。
C.①她早已习惯
..听从她强壮的儿子。
②她对这里的生活
还不习惯
..。
D.①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
②我始终不明白他这
话是什么意思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与判断。
解答此题,要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并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解答】A.不同,①意思是:表示理所当然;②意思是:不拘束,不呆板。
B.不同,①意思是:小心,当心;②意思是:详细,清晰。
C.意思相同。
D.不同,①意思是:情趣,趣味;②意思是:语言文字的意义。
故选:C。
5.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我的母亲又_____过了一个严冬。
(2)母亲_____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3)我决定_____儿子,因为我们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A.(1)度(2)无奈(3)屈服B.(1)拖(2)高兴(3)屈服
C.(1)熬(2)信服(3)委屈D.(1)活(2)犹豫(3)委屈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能力。
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注意具体的语境,如有关联词还要掌握关联词的固定搭配
等。
【解答】(1)“熬”字体现了母亲,度过严冬的不易和作为儿子的高兴,故用“熬”;
(2)信服表达的不仅仅是“相信、信任、依赖”等词语表达的“相信”还有母亲对儿子的“依赖”。
(3)委曲:①指曲调、道路、河流等曲折委婉,如“河流委曲”②指事情的底细和原委,如“告知委曲”。
③勉强服从,如“委曲求全”;委屈:①指受到不应有的指责和待遇,心里难过。
②使人受到委屈,符合语境所述。
故选:C。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6.读准多音字。
(1)分.成fēn分.外fèn
(2)说.话shuō游说.shuì
【分析】本题考查给加点字注音。
解答此类问题时,一方面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音基础,另一方面注音时要注意准确规范,区分多音字不同读音对应的不同意思。
【解答】答案:
(1)fēn;fèn
(2)shuō;shuì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7.写出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作用。
(1)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省略号的作用是表示列举省略。
(2)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注释(或:解释说明);。
(3)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省略号的作用是表示行文内容的省略。
【分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作用的掌握。
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解答】(1)根据语境,这里描写春天田野的美景,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
(2)“生命”是对“一样东西”的具体解说,所以破折号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3)根据语境,此处省略号省略了“小路有意思”的具体表现,省略号表示行文内容的省略。
答案:
(1)表示列举省略
(2)表示注释(或:解释说明)
(3)表示行文内容的省略
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8.文言文阅读。
司马温公童稚时,与群儿戏于庭。
庭有大瓮,一儿偶堕瓮水中,群儿哗然弃去,公即以石击瓮,水因穴而迸出,儿得不死。
盖其活人手段已见于龆龀①中,至今京、洛间多为《小儿击瓮图》。
[注释]①龆龀:指童年。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儿得.不死能够
②与群儿戏.于庭嬉戏,玩耍
③群儿哗然弃.去抛弃、舍弃
④一儿偶.堕瓮水中偶然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
①一儿偶堕瓮水中,群儿哗然弃去。
②盖其活人手段已见于龆龀中。
(3)文中“群儿哗然弃去”一句在人物刻画上起什么作用?
(4)这个故事表现了司马光怎样的性格特点?(用原文回答)
【分析】参考译文:
司马光小的时候,和一群小孩在院子中玩耍。
院子中有大瓮,一个小孩偶然间掉进瓮中的水里,小孩们惊叫着丢下他跑了。
司马光立即用石头砸瓮,水顺着窟窿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以活命。
可见他使人活命的能耐在七、八岁时就已经表现出来,直到现在京城开封、洛阳一带仍多处有《小儿击瓮图》。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
①儿得不死:落水的小孩得以活命。
得,能够。
②与群儿戏于庭:和一群小孩在院子中玩耍。
戏,嬉戏,玩耍。
③群儿哗然弃去:小孩们惊叫着丢下他跑了。
弃,抛弃;舍弃。
④一儿偶堕瓮水中:一个小孩偶然间掉进瓮中的水里。
偶,偶然。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①句重要词语有:偶,偶然;堕,掉落;哗然,众议汹汹,人多声杂的样子;弃,抛弃,
舍弃。
整句的意思是:一个小孩偶然掉入水缸,众位小孩喧闹叫嚷着,不去救人就离开了。
②句的重要词语有:盖,原来;其,代词,指代司马温公;活,使……活下来;手段,能
耐;于,在;龆龀,指童年。
整句的意思是:可见他使人活命的能耐在七八岁时就已经表现出来。
(3)本题考查衬托的手法及其作用。
同龄的孩子,但是群儿却只是惊叫着奔逃,惊慌失措,而司马温公却是镇静自若,用石头去砸瓮,群儿反衬了司马温公有胆识有智慧。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本文主要写了司马光七八岁的时候,用石头砸瓮救出一个掉落瓮中的孩子的事,表现了司马光勇敢有智慧。
在别的孩子都吓得慌乱的四逃的时候,他却“以石击瓮”,体现了他的有胆识、镇静自若。
答案:
(1)①能够。
②嬉戏,玩耍。
③抛弃;舍弃。
④偶然。
(2)①一个小孩偶然掉入水缸,众位小孩喧闹叫嚷着,不去救人就离开了。
②可见他使人活命的能耐在七八岁时就已经表现出来。
(3)从群儿一味“哗然”却想不出办法,反衬了司马光人小智慧大。
(4)这个故事表现了司马光勇敢聪慧、镇静自若的性格。
五.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9.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蜜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铺.pū
嫩.nèn
咕.gū
(2)找出文中的一个错字并改正过来。
蜜改密
(3)语段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
(4)仿照画线的句了写一句话。
这北方秋天的田野,大块小块的金色随意地铺着,有的深,有的浅;树上的叶子也透着金黄;田里到处是欢乐的笑声。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丰收。
【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的掌握。
根据平时的积累或借助于工具书来完成。
“铺”读作pū,“嫩”读作nèn,“咕”读作gū。
(2)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
阅读文段,其中的“嫩芽也蜜了”表现的是嫩芽的多,应将“蜜”改为“密”。
(3)本题考查破折号的作用。
破折号前面的句子为“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后面的“生命”所以破折号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4)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
阅读画线的句子,按其长短交错的句式,描述出秋天田野的美,表现其丰收的美景即可。
【解答】答案:
(1)pū;nèn;gū
(2)“蜜”改为“密”
(3)解释说明。
(4)北方秋天的田野,大块小块的金色随意地铺着,有的深,有的浅;树上的叶子也透着金黄;田里到处是欢乐的笑声。
10.阅读。
幸福的颜色
①未曾预见的幸福,犹如掌心里的纹路,谁也不知道它的另一端,会是在何处。
然而那一
刻我却发现母亲的幸福,如同阳光闪着金色。
②母亲生日那天,一向不解风情的父亲跑了几条街,给母亲买了件新衣服。
那是件米黄
色的外套,父亲平时的衣着极不讲究,所以他挑衣服的眼光就很有限了。
在我和妺妹都在嘲笑父亲“品位高”时,母亲却欢天喜地地接了过去,脸上泛起少女般的红翚,眼底掩饰不住的是满满的笑意。
她兴奋得像个小孩子,偷偷跑进房间把衣服换上。
用得着吗?
为了一件土里土气的衣服。
③母亲出来了,脸上还泛着红晕。
她在父亲面前转了几圈,窗外的阳光溜了进来,如同精
灵,在空气中跳着动人的舞蹈,母亲身上那件米黄色的外套也在阳光下,闪着动人的金色光彩。
“好看吗?母亲问。
父亲不好意思地低着头,说:“尺码大了。
”是的,那件宽大的外套“襄”在母亲身上,使矮小的母亲看起来更加矮小,母亲的肤色略显黝黑,米黄色如此明亮并不适合她。
④“哪里大了?”母亲连忙低头扯了扯衣角,“我就喜欢宽松的,无拘无束,多好啊!真
喜欢!”见父亲还不放心,母亲做了个展翅高飞的动作,给父亲打了一剂定心剂,以表明这衣服虽宽松,但她也很喜欢。
“真的不大!这正合适呢!呵呵,都舍不得脱了……”空气中弥漫着母亲明媚的幸福和满足,金色的阳光折射着母亲的幸福。
那天晚上,一向不爱喝酒的父亲竟高兴得喝了几杯酒。
⑤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母亲站在窗边,出神地凝视着身上的米黄色外套,从衣领摸到
扣子,从扣子摸到衣角,这真是舍不得脱下了?反正父亲不在,我也使起了坏,“挑拨离间”一下:“妈,你衣柜里比这漂亮的衣服多的是,这衣服不适合你,相信我吧!”母亲笑而不语,继续低头注视着那件衣服,我摇摇头打算走开,母亲却突然小声地说了一句:“这是你爸送的呢!”
⑥“这是你爸送的呢!”这句话道出了“玄机”,我突然明白了:即使是件再普通不过的衣
服,母亲也是能穿出幸福来的。
爱如河流,愈深愈无声。
⑦阳光又一次照在母亲身上,我看到她的幸福,如金色的阳光,发出金色的奇异光彩。
让
我相信,细水会长流,母亲的幸福如多彩的拼图,而父亲的爱则是其中金色的一块,拼成了完整的幸福。
你认为《幸福的颜色》能在中考作文中取得满分的原因是什么?(从写作手法上思考)【分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分析。
《幸福的颜色》这篇作文写的是妈妈生日那天,爸爸买了一件不怎么合适的衣服送给妈妈,使得妈妈非常高兴的家庭小事,反映出父母间浓浓的爱意。
文中的大词小用是有意为之的,这样做能够使得文章从小处见大。
以小见大,关键在于如何“见”,要从小的事情、细节中将个别现象提升到一般规律,需要作者将“小”
与“大”紧密地联系起来。
【解答】答案:
示例: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叙述在妈妈生日那天,爸爸买了一件不怎么合适的衣服送给妈妈,使得妈妈非常高兴的家庭小事,反映出父母间浓浓的爱意。
六.作文(共1小题)
11.本文《散步》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日常生活中一家人散步的小事来表现家庭的温暖、幸福,有很深刻的社会意义。
请你仿照本文的写法,选取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由题意可知,本题要求学生用以小见大的写法,用一件小事来表现家庭生活中温馨与甜蜜。
同时要求字数在200字左右。
作答时,选取自己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描写方法再现事件即可。
【解答】答案:
示例:周末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
桌上的菜都是老爸亲自下厨煮的,老妈充当助手。
吃饭时,我拿起个鸡腿,狼吞虎咽地啃起来。
老爸看到了嘲笑我:“你几年没吃过东西了啊?”弟弟也边吃边说:“是啊,好几年没吃过好东西了。
”大家笑了起来……我夹了一块鸡头给老爸,说:“老爸,祝您红运当头。
”老妈假装生气地说:“儿子不要妈了,只顾老爸……”老妈的话还没说完,我又夹了一个鸡脚给老妈,并说:“祝老妈一步登天。
”
爸妈哈哈大笑起来屋子里充满了温馨、和谐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