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子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子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
模拟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人生的艺术化
朱光潜
①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

②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

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

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③过一世生活好比作一篇文章。

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

④第一,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

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贯注。

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

大而进退取与,小而声音笑貌,都没有一件和全人格相冲突。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陶渊明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错过这一个小节,便失其为陶渊明。

这种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当做一幅图画去惊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

⑤其次,“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诀,一首好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

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

景物变动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

我有我的个性,物也有物的个性,这种个性又随时地变迁而生长发展。

毫厘之差,微妙所在。

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

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⑥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

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

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颦眉,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

东施没有心病,强学捧心颦眉的姿态,只能引入嫌恶。

在西施是创作,在东施便是滥调。

滥调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虚伪的表现。

“虚伪的表现”就是“丑”,克罗齐已经说过。

“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

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的情趣,便现
出怎样的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⑦朱晦庵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

俗入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云影”,就因为没有源头活水。

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

⑧艺术的创造之中都必寓有欣赏,生活也是如此。

一般人常以为艺术家是一班最随便的人,其实在艺术范围之内,艺术家是最严肃不过的。

在锻炼作品时常呕心呕肝,一笔一划也不肯苟且。

善于生活者对于生活也是这样认真。

曾子临死时记得床上的席子是季路的,一定叫门人把它换过才瞑目。

吴季札心里已经暗许赠剑给徐君,没有实行徐君就已死去,他很郑重地把剑挂在徐君墓旁树上,以见“中心契合死生不渝”的风谊。

像这一类的言行看来虽似小节,而善于生活者却不肯轻易放过,正犹如诗人不肯轻易放过一字一句一样。

小节如此,大节更不消说。

董狐宁愿断头不肯掩盖史实,夷齐宁愿饿死不愿降周,这种风度是道德的也是艺术的。

我们主张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对于人生的严肃主义。

⑨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

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

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

朋友,在告别之前,我采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标语,在中国人告别习用语之下加上三个字奉赠:“慢慢走,欣赏啊!”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12.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生不能离开艺术,创造和欣赏既是艺术的,也是人生的。

B.完美的生活中的小节如果错过了,也不会与全人格相冲突。

C.由变动不居的物与我交感共鸣产生的情趣中我们可以看到生命的造化。

D.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云影”,这样的生活不是艺术的生活。

13.对文中所举事例或引用诗文的作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事例,说明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

B.把西施和东施进行对比,突出生活的妙处在于自然真实。

C.引用朱晦庵的诗,说明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

D.举曾子和吴季札的事例,说明艺术家在锻炼作品时常呕心。

14.根据文意,我们该如何生活才能实现“人生的艺术化”?(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参考答案:
11、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1)~(4)题。

玩笑
[法]莫泊桑
世界上有什么比开玩笑更有趣、更好玩?有什么事情比戏弄别人更有意思?啊!我的一生里,我开过玩笑。

人们呢,也开过我的玩笑,很有趣的玩笑!对啦,我可开过令人受不了的玩笑。

今天我想讲一个我经历过的玩笑。

秋天的时候,我到朋友家里去打猎。

当然喽,我的朋友是一些爱开玩笑的人。

我不愿结交其他人。

我到达的时候,他们像迎接王子那样接待我。

这引起了我的怀疑。

他们朝天打枪,他们拥抱我,好像等着从我身上得到极大的乐趣。

我对自己说:“小心,他们在策划着什么。


吃晚饭的时候,欢乐是高度的,过头了。

我想:“瞧,这些人没有明显的理由却那么高兴,他们脑子里一定想好了开一个什么玩笑。

肯定这个玩笑是针对我的。

小心。


整个晚上人们在笑,但笑得夸张。

我嗅到空气里有一个玩笑,正像豹子嗅到猎物一样。

我既不放过一个字,也不放过一个语调、一个手势。

在我看来一切都值得怀疑。

时钟响了,是睡觉的时候了,他们把我送到卧室。

他们大声冲我喊晚安。

我进去,关上门,并且一直站着,一步也没有迈,手里拿着蜡烛。

我听见廊里有笑声和窃窃私语声。

毫无疑问,他们在窥伺我。

我用目光检查了墙壁、家具、天花板、地板。

我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地方。

我听见门外有人走动,一定是有人来从钥匙孔朝里看。

我忽然想起:“也许我的蜡烛会突然熄灭,使我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于是,我把壁炉上所有的蜡烛都点着了。

然后我再一次打量周围,但还是没有发现什么。

我迈着大步绕房间走了一圈——没有什么。

我走近窗户,百叶窗还开着,我小心翼翼地把它关上,然后放下窗帘,并在窗前放了一把椅子,这就不用害怕有任何东西来自外面了。

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坐下。

扶手椅是结实的,然而时间在向前走,我终于承认自己是可笑的。

我决定睡觉,但这张床在我看来特别可疑。

于是我采取了自认是绝妙的预防措施。

我轻轻地抓住床垫的边缘,然后慢慢地朝我的面前
拉。

床垫过来了,后面跟着床单和被子。

我把所有的这些东西拽到房间的正中央,对着房门。

在房间正中央,我重新铺了床,尽可能地把它铺好,远离这张可疑的床。

然后,我把所有的烛火都吹灭,摸着黑回来,钻进被窝里。

有一个小时我保持着清醒,一听到哪怕最小的声音也打哆嗦。

一切似乎是平静的。

我睡着了。

我睡了很久,而且睡得很熟,但突然之间我惊醒了,因为一个沉甸甸的躯体落到了我的身上。

与此同时,我的脸上、脖子上、胸前被浇上一种滚烫的液体,痛得我怪叫起来。

落在我身上的那一大团东西一动也不动,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

我伸出双手,想辨明物体的性质。

我摸到一张脸,一个鼻子。

于是,我用尽全身力气,朝这张脸上打了一拳。

但我立即挨了一记耳光,使我从湿漉漉的被窝里一跃而起,穿着睡衣跳到走廊里,因为我看见通向走廊的门开着。

啊,真令人惊讶!天已经大亮了。

人们闻声赶来,发现男仆人躺在我的床上,神情激动。

原来,他在给我端早茶来的时候,碰到了我临时搭的床铺,摔倒在我的肚子上,把我的早点浇在我的脸上。

我担心会发生一场笑话,而造成这场笑话的,恰恰正是关上百叶窗和到房间中央睡觉这些预防措施。

那一天,人们笑够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玩笑”为题,记叙了一系列发生在“我”生活中的玩笑事件:“我”开人家的,朋友开“我”的,“我”假想中的。

B.“我”的朋友都是些爱开玩笑的人,所以他们那么热情的迎接“我”,策划着在晚上好好开“我”一个玩笑。

C.“我”在卧室里非常小心谨慎,检查了墙壁、家具、天花板和地板,是想搞明白朋友们会怎样开自己的玩笑。

D.“我”也觉得自己的高度紧张是“可笑的”,觉得一切都是平静的,所以最后放松了警惕,睡着了,而且睡得很熟。

E.“我”并没有逃开被人“笑够了”的命运,这个结局既让人觉得滑稽可笑,又充满悲剧色彩,引发人们笑后的严肃思考。

(2)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举例分析这样描写的好处。

(6分)
(4)小说结尾,“我”认为“造成这场笑话的,恰恰正是关上百叶窗和到房间中央睡这些预防措施”。

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参考答案:
11.(1)C、E解析:A项“一系列”不合实际,并且小说也没写“我”怎样开别人的玩笑。

B项是小说中的“我”的假想。

D“放松了警惕”与后文“远离床”、“保持清醒”等情节相矛盾。

(2)“我”是一个:①开过别人玩笑,却又怕被人开玩笑,②敏感多疑,③胆小谨慎,④在现实生活中处处感到危机四伏的小人物。

(①根据第1段,②根据第2~5段中的多处细节描写,③根据第5段,④第4、5两段里“我”对种种生活物品的猜疑可以认为是“现实生活危机感”在这个小人物身上的折射)
(3)①心理描写,小说以第一人称为叙事角度,通过内心独白等方式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敏感多疑的性格特征,(举例略);
②动作描写,小说借助连续的动作描写推动着人物的命运走向,同时生动的刻画出人物胆小谨慎的性格特征。

(举例略)(意思对即可)
(4)①从小说前文铺垫的情节看,这场笑话的出现的确与“关窗”、“挪床”的措施有直接关系,这样写符合情节的内在逻辑。

②“我”之所以闹笑话有深层的社会性原因,就是当时代的人们普遍存在的空虚无聊、相互愚弄、充满信任危机的社会弊病。

“有什么事情比戏弄别人更有意思”、“引起了我的怀疑”、“ 一切都值得怀疑”等语句就是当时代的社会缩影。

③小说结尾这样写,恰恰进一步表现了“我”在这样的社会病中心理被扭曲的程度,以及不能觉醒、难以自拔的可悲,使小说的主题表达得更深刻。

(分析合情合理即可)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传统孝文化的现实意义
龚群
①孝的伦理观念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基因,是中华文化的价值内核之一。

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可能割断历史。

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固然有“父为子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需要批判和摒弃的东西,但其积极方面对于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②升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

传统孝文化认为,孝是一种自然生发的亲情。

这种亲情植根于血缘关系,生长于父母与子女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尤其是子女“三年不免于父母之怀”的婴幼儿时期。

父母与子女的爱是自然生发的,是无条件的道德情感。

子女为父母尽孝,是在成长懂事之后才成为理性自觉的。

在我国传统社会,孝在一些时期与“父为子纲”紧密相连,因而在家庭关系中存在等级制和威权色彩,这是不可取的。

在当代社会继
承和弘扬传统孝文化,应摒弃“父为子纲”等不合时宜的内容,而着眼于升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肉亲情。

③促进个体关怀他人和社会。

在传统孝文化看来,父母对子女的无私之爱,有助于培育子女对父母等亲人的爱,进而外推到对其他社会成员以至民族和祖国的爱。

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因此,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

谁相信一个连“亲亲”的德行或情感都没有的人会真心诚意地关心他人、热爱祖国呢?因此,传统孝文化把孝与公、忠联系起来,强调人们以“亲亲”和尽孝为起点,培养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胸怀和情怀。

现代社会是所谓的“陌生人社会”,传统社会中那种邻里守望相助的局面发生了很大改变。

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可以合理借鉴和弘扬传统社会中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的“大孝”精神。

有了这样一种精神,我们就能够处理好自己与家人、社会、民族、国家的关系。

④助推家庭养老。

在传统社会,养老问题基本上是在家庭内部解决的,其中孝文化起到了很大作用。

谚语中所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就体现了这个特征。

目前,我国社会老龄化愈益突出。

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

据预测,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接近5亿。

如何养老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

养老问题可以通过社会化方式解决,敬老院、托老所等社会机构承担了部分养老职能。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机构养老并非多数老年人的首选。

同时,我国机构养老发展时间不长,软硬件设施尚不完善,与社会需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因而家庭养老的功能仍然不可替代。

(摘编自2015年4月29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中“孝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在民族发展的历程中,孝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对传统孝文化,我们只有批判性吸收,才能发挥它应有的当代价值。

C.一个诚恳地关怀他人和社会的人往往是愿意为父母尽孝的人。

D.当代孝文化,应提倡邻里守望相助的风气和维护父辈权威的地位。

2.关于文中第二段的表达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段提出观点孝的伦理观念要升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认为传统的孝文化都是可取的。

B.本段提出父母与子女的爱是无条件的道德情感,所以在传统社会中家庭关系中的父子等级也是合理的。

C.本段虽然提出传统孝文化的合理之处,但是也明确指出了其中的某些不可取之
处,有做到辩证看待传统孝文化。

D.本段中提出孝的伦理观念在家庭关系中存在等级制和威权色彩,是不可取的,所以我们要否定传统孝文化。

3.助推家庭养老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分)
参考答案:
1.D
2.C
3.①我国社会老龄化愈益突出,养老已成燃眉之急的社会问题。

②我国机构养老发展时间不长,软硬件设施尚不完善。

③在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影响下,机构养老并非多数老年人的首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

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州,有惠政。

语其子从质
曰:“我家必昌。

”从质妻尹氏有身,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

以孝闻。

举崇祯元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

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

廉信,与下均劳苦。

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十二年夏,丁外艰去。

服阕,起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

十七年四月朔,闻贼犯阙,誓师勤王。

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缟衣发丧。

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

群臣入朝,王色赧欲避。

可法曰:“王毋避,宜正受。

”既朝,议战守。

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

”王唯唯。

可法祭二陵毕,上疏曰:“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王嘉答之。

总兵官高杰居扬州,桀骜甚。

可法开诚布公,导以君臣大义。

杰大感悟,奉约束。

杰帅师北征,至睢州,为许定国所杀。

部下兵大乱,屠睢旁近二百里殆尽。

变闻,可法流涕顿足叹曰:“中原不可为矣。

”遂如徐州。

俄报盱眙已降大清,可法一日夜奔还扬州。

大清兵大至,薄城下,城遂破。

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

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

”遂杀之。

可法年四十余,无子,其妻欲置妾。

太息曰:“王事方殷,敢为儿女计乎!”可法死,逾年,家人举袍笏招魂,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

(选自《明史·史可法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陛下践阼初 /祗谒孝陵 /哭泣尽哀 /道路感动 /若躬谒二陵 /亲见泗凤蒿莱 /满目鸡犬 /无声当益悲愤 /愿慎终如始
B. 陛下践阼初 /祗谒孝陵 /哭泣尽哀道路 /感动若躬 /谒二陵 /亲见泗凤蒿莱 /满目鸡犬 /无声当益悲愤 /愿慎终如始
C. 陛下践阼初 /祗谒孝陵 /哭泣尽哀 /道路感动 /若躬谒二陵 /亲见泗凤蒿莱满目 /鸡犬无声 /当益悲愤 /愿慎终如始
D. 陛下践阼初 /祗谒孝陵 /哭泣尽哀道路 /感动若躬 /谒二陵 /亲见泗凤蒿莱满目 /鸡犬无声 /当益悲愤 /愿慎终如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字和名有关联,字对名有表述、阐明作用。

B. 郎中,作为官职,始设于战国时期,文中与表示医生含义的“郎中”不一样。

C. 服阕,指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任官者在服丧期满后可以出来重新做官。

D. 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而十五叫“望”,每月初一叫“晦”,表示迎接新月。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可法以身作则,深受士兵拥戴。

他为人清廉守信,与部下分担劳苦;带兵作战的时候,
没有私心,严格要求自己,激发了士兵们的士气。

B. 史可法才能出众,深受朝廷信任。

在危急时刻,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铖商量,主张拥立福王,后来参与商议战守之事,意见得到朝廷认可。

C. 史可法胸怀大义,做事考虑大局。

总兵官高杰驻扎扬州时,非常桀骜不驯,史可法以君臣大义引导他,高杰感动醒悟,接受他的指挥,并率军北伐。

D. 史可法忠君爱国,坚守刚烈气节。

北都危急时,他誓师北伐;听到北都已被攻破,身披白衣发丧,十分悲痛;在清兵攻破扬州城时,以身殉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2)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


参考答案:
10. C 11. D 12. B
13. (1)军队出征,士兵不吃饱自己不先吃,没有(给士兵)发放衣服自己不先穿,因
此(史可法)得到将士拼死效力。

(2)史可法说:“王应该穿上素服在郊外驻扎,派遣军队北征,把必定报仇之意昭示天下。

【10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

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

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

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

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

对“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

陛下践阼初,意思是陛下即位之初,是后面句子的时间状语,因此“初”后面要断开;“谒”和“哭泣”前面省略的主语都是陛下,因此“哭泣”前要断开;“道路”是所在句子的主语,意思是道路之人。

因此前面要断开;“若躬谒”和“亲见”动词前面省略的主语都是陛下,前面分别断开;“蒿莱满目”“鸡犬无声”结构对称,因此中间要断开;“当益悲愤”前面省略的主语是陛下,所以,前面也要断开;“愿”前面省略的主语是说话者史可法。

前面断开。

故选C项。

【11题详解】
该题考查考察古代文化常识,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名和字没有关联”错。

名,是在古代社会中使用的个人的符号。

自己称呼用名,外面称人用字。

字常常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互为表里的,所以它又叫“表字”。

(1)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张衡字平子、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就是同一个意义。

(2)“名”和“字”有意义相互辅助的:唐朝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朝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3)“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他“名”、“字”中的“熹”与“晦”、是反义。

故选A项。

【12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
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

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

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项,“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铖计议”有误,原文是“凤阳总督马士英暗中与阮大铖计议”。

故选B项。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

该题第一句中,行,行进,指出征;以故,因为这个原故,因此;死,拼死效力,效死力。

第二句中,素服,名词作动词,穿素服;郊,名词作状语,在郊外;次,驻扎;发,派遣;师,军队;示,昭示,显示;以,连词,不译,引出后面的对象。

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

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

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

(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

(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

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参考译文:
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

祖父史应元乡试中举,授官黄平知州,有仁惠之政。

对他的儿子史从质说:“我家必定昌盛。

”史从质的妻子尹氏有身孕,梦见文天祥进入屋舍,生史可法。

以孝顺闻名。

考中崇祯元年进士,授予西安府推官,逐渐升迁为户部主事,依次担任员外郎、郎中。

史可法短小精悍,面貌黑,双目烁烁有光。

清廉守信用,与部下同甘共苦。

军队出行,将士不吃饱自己不先吃,没有发放衣服自己不先穿,因此得到将士的拼死作战。

十二年夏天,服父亲之丧离职。

守丧期满回朝,起用为户部右侍郎兼任右佥都御史。

十七年四月初一,听说贼军进攻京城,史可法誓师救援皇上。

军队渡江抵达浦口,听到北都已被攻破,便身披白衣(丧服)发丧。

凤阳总督马士英暗中与阮大铖计议,主张拥立福王。

群臣入内朝见,福王羞惭想要躲避。

史可法说:“王不必躲避,应该正式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