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启示
新闻一班15吴羽娴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正在不断向既定的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前进。
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同样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广播电视媒体也逐渐从单纯的事业单位走上“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改革之路。
在过去我们一直单方面地强调广播电视是党和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喉舌,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毋庸置疑这样的认知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传播政策信息,团结群众,促进民族和谐的作用。
在这一点上广播电视充分发挥了其极大的宣传功能、政治功能、舆论功能和教育功能。
直到1980年左右开始,人们逐渐认识到媒介的产业价值,开始将广播电视事业推向市场。
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37号文件就明确规定:“应采取措施,广辟财源,增加收入——各级广播电视机构的服务公司或服务部,要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1985年,经由国务院批转的《国家统计局关于第三产业的统计报告》第一次将广播电视事业列为第三产业。
在之后十多年中广播电视的发展不断注重其商业运营,它的经济功能在此过程中逐渐凸显,而到了如今,以广告为主的商业经营性收入,已经成为广播电视业非常重要的经济支撑。
到2008年年底,全国广播电视广播总收入为亿元(其中电视广告收入亿元)。
中国广播电视商业运营的成功是巨大的。
广播电视经营由一开始的仅仅担负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到如今能够一定程度上做到宣传工作和经济利益的有效平衡,这一大转变的产生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媒介经济规模及产业化程度的提高等客观原因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们对广播电视的功能和属性的认识的巨大改变。
认识的转变对于广播电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决定意义。
我们逐渐发现原有的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非常不适应这样一个市场化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了。
中共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原有经济体制有它的历史由来,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由此,我们对广播电视的产业性的认识逐渐深化:广播电视的经济功能是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属于服务性行业,它的经营运作必然受到供求平衡、市场竞争等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制约。
然而即使有这几十年的改革实践,广播电视飞速发展,可它的经营现状依然有着很多缺陷,它仍然受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惯性的影响。
比如媒体重复建设严重,不能妥善平衡宣传工作和经济利益,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与效率优先的竞争机制远未真正形成,法制建设不完善,高管人才紧缺等。
现如今中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正处于一个关键的选择时期,那么未来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究竟该遵循什么原则,走什么道路呢?我们必须承认改革开放以来的广播电视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应当依然沿袭在国有属性不变的基础上,完善商业运营机制的方式,发展广播电视的经济功能,使其与时代接轨,迎合市场需要。
要实现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纳入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中。
其次要完善法律体系,来达到控制和约束广播电视发展不偏离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主航道。
政府在减少对媒体的直接干预的同时,仍然需要通过立法、行政、经济手段来实施间接管理,使广播电视事业走向法制化,制度化。
再次也不能单方面考虑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宣传工作,那就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宣传工作和事业管理是广播电视事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广播电视事业的根本方向依然是以宣传为中心的,实现其产业属性的前提是保证它的政治属性不被吞噬,所以党和政府对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并不能放松管理。
这就相当于是给予了广播电视事业大原则大框架内的最大发展空间和自由,原则以外的问题就必须通过政府行政管理和党委部门的政治领导来实现了。
最后,建立配套的广播电视业管理制度也是极为重要的,这其中着重需要完善的是人事制度。
目前中国广播电视媒体的复杂的人事制度,已造成了体制内与体制外人员的紧张关系,前者事实上掌握着对后者的领导权,不仅意味着经济控制权,还包括节目制作的相对自主权,从各个层面影响了体制外人员创作的积极性,不利于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
传媒企业的文化和归属感对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和责任感是非常重要的。
竞争深处是文化,文化根本在人才素质。
在动态中求稳定的人事管理方法可能更有利于媒介业的生产和再生产。
综上所述,中国广播电视的体制改革仍需进一步推进,要不断改革体制中与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不相适应的部分,平衡政府的宏观管理调控和广播电台、电视台的依法自主经营,站稳宣传事业根基不动摇,从而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陆晔赵民:《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第四章世界广播电视的体制与发展沈国芳:《中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几个关键问题》
黄勇:《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和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