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伤患儿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伤患儿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赵华文
【期刊名称】《《青岛医药卫生》》
【年(卷),期】2019(051)006
【总页数】4页(P405-408)
【关键词】支原体肺炎; 心肌损伤; 心肌酶谱; 心电图改变
【作者】赵华文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西区普内一区河南郑州4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6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 MP)是导致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诱因,支原体肺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表现多样,除可引起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外,还可累及心血管、消化系统等,病情重、病程迁延,其中以心肌损害最为常见[1-2]。

支气管肺炎合并心肌损害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易出现漏诊,
延误治疗,因此早期发现和治疗对改善患儿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

本研究
选取本院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和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测定血清心肌酶谱,为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心肌损害寻找早期预警指标,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8月本院接受健康查体的儿童76例作为正常组,
另选取同期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73例作为支原体肺炎组,支原体肺炎组患儿根据有无心肌损伤分为非心肌损伤组(n=60)和心肌损伤组(n=13)。

其中,正常组,
男36例,女40例,年龄1~11岁,平均(6.7±3.0)岁,非心肌损伤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1~12岁,平均(7.3±3.5)岁,心肌损伤组,男7例,女6例,年
龄1~11岁,平均(5.2±3.2)岁,3组儿童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实施,所有患儿家长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纳入患儿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4]中关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血清特
异性IgM抗体阳性或咽拭子支原体聚合酶链反应阳性。

心肌损伤的诊断标准[5]:(1)心肌酶谱有一项或几项增高;(2)心电图表现为心律失常和(或)ST-T改变等其他改变。

1.3 检测方法
所有儿童入院后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3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肺炎支原体抗体IgM, 采用HITACHI70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心肌酶谱水平,包括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α-羟丁酸脱氨酶(α-HBDH)。

所有测定方法均严格按照试剂盒及检测仪器操作
说明的要求进行。

所有患儿入院后均进行心电图检查。

1.4 治疗方法
所有支原体肺炎患儿均给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行治疗,合并心肌损害的患儿给予维生素C、1,6-二磷酸果糖针剂治疗。

1.5 评价指标
比较3组患儿治疗前心肌酶谱水平,比较心肌损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心肌酶谱水平。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肌损伤组患儿心电图结果
13例心肌损伤患儿心电图结果均表现为异常,主要异常表现见表1。

表1 心肌损伤组患儿心电图结果[n(%)]心电图异常表现占比窦性心动过缓4(30.8)窦性心动过速2(15.4)ST-T改变3(23.1)传导阻滞2(15.4)室性心律失常1(7.7)房性心律失常1(7.7)
2.2 3组患儿治疗前心肌酶谱水平比较
单因素方差结果显示,3组患儿治疗前心肌酶谱各指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心肌损伤组患儿的心肌酶谱各指标水平均高于正常组和非心肌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心肌损伤组患儿的心肌酶谱各指标水平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3组患儿治疗前心肌酶谱水平比较心肌酶谱指标正常组(n=76)非心肌损伤组(n=60)心肌损伤组(n=13)F值P值
AST15.5±3.622.0±7.630.9±13.736.154<0.05LDH168.5±16.2200.4±16.8337. 0±20.2561.363<0.05CK103.1±18.0157.1±22.3354.5±24.5851.480<0.05CK-MB12.6±1.919.8±3.066.4±4.62459.228<0.05α-
HBDH105.7±17.1162.6±18.1253.2±55.92651.140<0.05
2.3 心肌损伤组患儿治疗前后心肌酶谱水平比较
心肌损伤组患儿治疗后心肌酶谱各指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心肌损伤组患儿治疗前后心肌酶谱水平比较心肌酶谱指标治疗前治疗后t值P 值
AST30.9±13.725.5±8.73.680<0.05LDH337.0±20.2259.8±34.26.832<0.05CK 354.5±24.5247.7±33.910.132<0.05CK-MB66.4±4.645.2±4.114.132<0.05α-HBDH253.2±55.9198.2±42.83.601<0.05
3 讨论
3.1 支原体肺炎导致心肌损伤的机制
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伤一般在支原体感染后4~5d发生,可能的机制为:(1)肺炎支原体抗原与人体的心、肝、肾等组织存在相同的抗原,感染后诱导机体产生自身抗体,形成自身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导致心肌细胞等发生变性、坏死[6-7];
(2)肺炎患儿出现缺氧症状时,心肌能量代谢出现障碍,患儿心率加快导致心肌的
需氧量急剧上升,导致心肌细胞损伤;(3)小儿呼吸系统发育不成熟,发生肺炎时,易出现低氧血症,导致微循环功能受损,无氧代谢增强,三磷酸腺苷生成减少,心肌细胞发生变性,甚至坏死[8]。

3.2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支原体肺炎导致的心肌损伤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而且患儿由于年龄小,不能准确描述症状,因此早期诊断支原体肺炎导致的心肌损伤,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改善患儿预后。

当心肌细胞受损时,心肌细胞的通透性增加,心肌酶释放,血清中的心肌酶升高,因此,心肌酶谱是反映心肌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

有研究报道[9],肺炎支原体患儿血清心肌酶谱各项指标的水平会随着肺炎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增加,另外有研究表明[10],心肌酶谱各指标的变化往往早于心肌损伤所导致的临床表现
和心电图改变等。

3.3 本文结果
本文结果显示,心肌损伤组患儿的血清心肌酶谱各指标的水平均高于非心肌损伤组患儿和正常组儿童(P<0.05),表明心肌酶谱的水平与心肌损害严重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可以利用心肌酶谱水平来判断支原体肺炎患儿是否存在心肌损伤和损伤的程度,以早期为患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心肌酶谱主要包括AST、LDH、CK、CK-MB和α-HBDH。

其中,AST和LDH广泛存在于人体多种脏器中,在心肌损伤后期水平会相应升高,但是组织特异性较差,单独升高并不能诊断心肌损伤。

CK的水平与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呈正相关,CK-MB是CK的同工酶,是心肌特有的酶,在心肌受损6~8h后急剧上升,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是诊断心肌损伤的金标准[11],因此,CK-MB水平的变化可以用来辅助诊断支原体肺炎患儿是否合并心肌损伤及损伤的程度。

α-HBDH不是一个独立的特异酶,而是含有H亚基的LDH-1和LDH-2的总称,其实际反映的是LDH同工酶LDH-1和LDH-2的活性,对诊断心肌损伤有一定意义[12]。

由于儿童的心脏发育尚不完全,因此心肌酶谱的水平可能较成人偏高,为了避免由年龄导致的偏倚,本研究特选取了76例健康查体的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显示,非心肌损伤组患儿的血清心肌酶谱水平高于正常儿童,但是仍然在正常范围内,可能的原因是支原体感染产生的炎性介质对心肌产生轻度的影响,这一结果提示,对于支气管肺炎患儿,应常规进行心肌酶谱的监测,提早判断有无心肌损伤,以便及时进行处理。

本研究还发现心肌损伤组患儿在接受抗感染、营养心肌等对症治疗后,心肌酶谱的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原因是经过积极的治疗后,患儿心肺的功能得到改善,缺血、缺氧症状缓解,血流灌注得到改善,心肌细胞得到修复,心肌酶谱水平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检测血清心肌酶谱水平可以提早发现支原体肺炎患儿心肌损伤,可指导
临床尽早应用保护心肌的药物,改善患儿预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Lung DC,Chan YH,Kwong L,et al. Severe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used by macrolide-resistant Mycoplasma pneumoniaein a 6-year-old boy [J].Hong Kong Med
J,2011,17(5):407-409.
[2] 罗向中.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1,24(8):169.
[3] 谢金颖,邓春红,王证明,等.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急性期心肌酶活性变化的临床意义[J].现代医
院,2009,9(6):43-44.
[4] 江载芳,申昆玲,沈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5] 李菊红.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伴心肌损伤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10):1274-1275.
[6] 谢春明.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害16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7):1936-1937.
[7] 张美品.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发心肌损害10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21(19):177-178.
[8] 彭健,周远茜,江秀清,等.心肌肌钙蛋白Ⅰ及心肌酶谱测定用于小儿肺炎的意义——附62例报告[J].新医学,2008,40(2):100-101.
[9] Aviner S, Miskin H, London D, et al. Mycoplasma pneumonia Infection: A Possible Trigger for ImmuneThrombocytopenia[J]. Indian J Hematol Blood Transfiis,2011,27(1): 46-50.
[10] 赖芳芳,张丙宏.新生儿肺炎心肌酶谱与心电图的临床意义[J].医学研究杂志,2013,42(1):175-177.
[11] 裴丽,张军平.病毒性心肌炎诊断的研究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0):795-797.
[12] 林春旺,翁晓阳,王瑛,等.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特异性心肌细胞损害标志物检测的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3):1040-1041.
[13] 郭奋英.小儿肺炎临床特点及心肌酶变化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8):87-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