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课时作业:1-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含答案 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选择题
1.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一套御玺。

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

材料不能说明( )
A.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B.秦朝有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
C.秦朝实行中央集权的体制
D.三公九卿制大大提升行政效率
【解析】御玺专属于皇帝;皇帝之玺、天子之玺、信玺、行玺等区分表明有内外两套系统;任命国家官员和任命四夷的官员的大权总揽于皇帝,是中央集权的体现,故A、B、C 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项。

【答案】 D
2.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决裁。

这一做法使( )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解析】本题材料反映了秦朝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程序,在一定程度上使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因此选D项。

【答案】 D
3.农历一月古时本来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

这说明皇帝制度的特征是( ) A.中央集权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独断性和随意性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解析】根据“避皇帝嬴政的讳”,“政月”改为“正月”可知因犯讳改称谓,体现了维护皇帝神圣不可侵犯的独尊形象,故D项正确。

【答案】 D
4.《荀子·君道》写到:“墙之外,目不见也;理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推行郡县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B.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解析】“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说明荀子强调要加强对官吏的监察,结合史实可知秦代采取设立御史大夫以监察百官的举措,故C 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5.“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经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

”这主要归因于下列哪一制度的实行( )
A.嫡长子继承制B.郡县制
C.分封制 D.王位世袭制
【解析】郡县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打破了血缘分封,与题干中“更像样的统一政府”“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信息一致,故B项正确。

【答案】 B
6.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

那么,这名政府高官应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解析】据“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可知该官员执掌监察机构,御史大夫行使监察百官之职,故B项正确。

【答案】 B
7.梁启超在《战国载记》中说:“始皇宁为中国之雄,求诸世界,见亦罕矣。

其武功焜耀众所共知不必论,其政治所设施,多有皋牢百代之概。

”其中“皋牢百代”的政治举措
是( )
A.创立皇帝、丞相和郡县制度
B.“使黔首自实田”
C.“书同文”,以小篆为标准字体
D.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解析】注意题目的限制要求是“政治举措”,A项为政治举措,B项为经济举措,C 项为文化举措,D项为民族关系举措,故选A项。

【答案】 A
8.“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摘自《全球通史》),这些官员不可以( )
A.指挥所辖区域的军队
B.征收辖区内的赋税
C.管理辖区行政事务
D.世袭相应的特殊地位
【解析】“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说明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

郡县长官不能世袭,故选D项。

【答案】 D
9.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下图变化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解析】两幅图片分别代表分封制与郡县制,B经济内容与题干中“中国古代政治”
限制不符,C、D表述明显与先秦时期历史发展趋势不符,故答案选A。

【答案】 A
10.据史书记载:西汉文帝时,左丞相陈平说:“使公卿大夫,主管具体事务的官员都尽到自己的职责,才是丞相之责。

”这里所强调的是丞相拥有( )
A.审议决策之权 B.监察百官之职
C.上传下达之责 D.专司行政之事
【解析】据题干材料“使公卿大夫,主管具体事务的官员都尽到自己的职责,才是丞相之责”的信息,说明宰相具有监察百官之职的权力。

【答案】 B
11.在秦朝,采取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这对于政治决策的重大意义是( )
A.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B.安抚群臣,为君主效力
C.展现民主,体现君主关怀
D.进行廷辩,显示大臣才能
【解析】秦朝对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决策的失误。

【答案】 A
12.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从秦朝的历史来看,对其解读不恰当的是( )
A.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B.秦朝可能统一了全国文字
C.秦朝在推行分封制
D.秦朝曾设丞相、御史等职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被秦朝人民告上了法庭。

材料二下列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
材料三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为天下计,(利)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1)请你为被告秦始皇写一份辩词或为原告秦朝人民写一份诉状。

(2)依据示意图,概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下权力的集中方向。

(3)根据材料三,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解析】第(1)问,实际上考查评价秦始皇的能力。

众所周知,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但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所以,回答本问应该掌握秦始皇功过的史实。

原告的理由应回答秦始皇的残暴统治,被告的理由应回答秦始皇的功绩。

第(2)问,注意观察图示箭头的方向,不难得出中央集权制度下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再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3)问,第一小问只要对材料三进行认真解读,找出二人对郡县制的不同认识,然后总结概括即可;第二小问从郡县制对政治稳定、国家统一以及为历朝所沿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

【答案】(1)答案一:秦始皇的辩词:朕统一六国,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开拓了疆域;朕修筑长城,修建驰道;朕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确立了中央集
权制;朕开创的“大一统”局面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朕是千古一帝。

答案二:秦朝人民的诉状:你修长城,建陵墓,徭役繁重;你刑法残酷,赋税沉重;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你是一个暴君。

(2)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中央权力向皇帝集中;最终由皇帝掌握全国一切大权。

(3)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分封制害处多。

顾炎武:郡县制的缺陷在于实行君主专制。

积极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汇报《中国震撼》一文认为:“西周时期的‘裂土封建’是采取宗族殖民的方式,由王室子弟垄断政治权力的家天下,周王与诸侯之间存在‘授权’与‘尽忠’的关系。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秦人任智力以自雄,收万方以自私,敢于变百圣之大法,自速其年世,以遗生民气运世世无穷之大祸,祖龙(秦始皇)之罪上通于天矣!
——颜元《习斋四存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裂土封建”指何种制度。

其中“授权”与“尽忠”有何具体体现?有何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李斯的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的什么政治制度体现了他的观点。

(3)据材料三,分析清人颜元反对郡县制的理由。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中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看法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

【答案】(1)制度:分封制。

体现:周王对诸侯授土授民,诸侯对周王朝贡、纳赋等,护卫周王室。

积极作用:①扩大了疆域,巩固了统治。

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2)李斯认为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导致分封制无法有效运行。

郡县制。

(3)颜元认为郡县制是君主实现自私天下的手段。

(4)时代背景;看问题角度;个人学识修养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