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高三语文12月阶段性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2011级第五期12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单项选择题共27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旗帜./白炽.灯捭.阖/稗.史裨.益/偏裨.殉.职/徇.私
B.藩.属/吐蕃.沏.茶/砌.墙靓.妆/靓.丽秸.秆/拮.据
C.入殓./收敛.谙.熟/喑.哑里弄./捉弄.剽.窃/慓.悍
D.通缉./编辑.倨.傲/据.点孱.弱/孱.头缄.默/箴.言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提名嫁妆明火执杖出其不意
B.凑合秘密词不达意胜气凌人
C.涨幅股份惩前毙后概莫能外
D.侦察糟蹋不明就里大快朵颐
3.依次在下列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6版)共收条目69000多条,
却,一心扑在工作上,争取第一时间将货品送到顾客手上。
(3)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有闪闪发光的金银器皿、珍珠翡翠,还有金丝凤冠、象牙玉雕……令人。
A.囊括不以为然目不暇接
B.包括不以为意目不暇接
C.囊括不以为意应接不暇
D.包括不以为然应接不暇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出品的3D太空科幻巨制《地心引力》毫无悬念地刷新了好莱坞有史以来10月份的票房纪录,首周就累计有超过500万人次参与了影片的观摩。
B.滥用外来语所造成的支离破碎的语境,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谨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
C.夜郎国是我国古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它的历史大致可以追溯到战国至西汉成帝河平年间,存在约300年,之后神秘消失,其中心位置至今尚无定论。
D.随着通讯技术的日益发达,智能手机几乎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不过在使用量增加之后,对于手机质量的投诉也越来越多。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近年来,“通俗历史热”不断出现于媒体的报道之中。
作为一种关涉史学的文化现象,我们有必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
“通俗历史热”是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
实际上通俗历史并非“新生事物”,它以讲说形式流传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
它广泛流行于民间,是民众了解过去、熟悉历史、满足自身历史求知欲的主要途径。
一般情况下,这种历史的口头讲说是以十分平静的方式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很少“走热”。
但是,当商品经济趋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时候,人们在从事赖以谋生的职业活动之外,带有文化色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对作为文化存在常见形态之一的历史知识,其“求解”欲望也会趋于强烈。
这种社会需求的增长促使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史学不得不进行必要的适时性调整,从而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为基本出发点的通俗化的历史叙述——口头的或文字的,并作为用以“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而日益“走热”。
两宋讲史及宋元平话的一度活跃便是其中典型的事例。
在当今市场经济逐步成熟、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的时代,人们的业余文化需求显著增长,久远的尘封旧事引起了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
这使通俗历史在当下有了“升温”的沃土,其“历史的惯性”开始充分显现出来。
客观地说,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在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皆难“卒读”的情况下,通俗化的历史几乎成为他们“探寻过去”的唯一选择。
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
史学的职任是记录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以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转,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
这是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终极追求”。
这种目的追求决定了史学传播范围与学科效应的正比例关系,即传播范围愈广,对社会走向文明与进步、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愈大。
而在社会道德的层面上,长久以来,史学都带有浓厚的“天职文化”色彩,视道德教化为天然职任。
它通过“贬恶扬善”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从而使俗静民和成为一种“常态”并最终惠及大众和社会。
同时,历史知识的广泛传播,对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也是不无裨益的。
不可否认,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达与阐释,才能使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最大限度地得到活化,成为社会道德与精神的组成部分。
也就是说,“通俗历史热”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有效传承,对史学社会功能的实现,对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都是极为有利的。
正因为如此,通俗历史的讲说与著述之“趋热”,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
当然,历史的通俗化不等于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的退化,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
“通俗历史热”的深入发展,要求通俗历史在外在形式变化的基础上,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
具体而言,就是要把讲说与记述的重点,由“庙堂”转向民间,由官场转向社会。
更多地关注下层、关注民众,以体现史家应有的现代眼光,这才是更高层次的、成熟形态的通俗历史。
(摘编自李小树《关于“通俗历史热”的历史学考察》)5.从原文看,下列关于“通俗历史热”在当今出现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通俗历史以十分平静的讲说形式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历史已相当久远了。
B.市场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促使人们对业余文化的需求显著增长。
C.人们对久远的尘封旧事兴趣日益浓厚,对历史的“求解”欲望趋于强烈。
D.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让广大民众难以“卒读”。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通俗历史以满足公众的意愿为基本出发点,作为一种用于“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
上,它的“走热”有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B.为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广大民众在业余文化方面的迫切需求,史学不得不走出隔尘绝俗的精英
式研究误区,适时调整了研究目的和方式。
C.通过“贬恶扬善”的方式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这是史学的
“终极追求”在社会道德层面上的具体表现。
D.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述与阐释,才
能在今天得到最大限度的活化和有效传承。
7.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通俗历史热”可以扩大史学传播范围,传播范围越广,就越有利于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从
而完成史学学科的全面建设。
B.既然通俗化的历史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探寻过去”的唯一途径,通俗历史讲说与著述的“趋
热”就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
C.在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通俗历史就必然会“走热”,这种“走热”现象十
分有利于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
D.通俗历史应当由外在形式的变化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以改变低劣化、
庸俗化或文化退化的现状。
三、(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邓先生墓表
(清)罗有高
先生讳元昌,氏曰邓,字慕濂,不知其先何族之别也。
祖父居赣州府城,为赣人云。
先生弱冠,负志气,思以文章自名,为制艺有师法,诸老先生咸逊避,以为能。
年十七,得宋五子书读之,涕泗被.面下,曰:“嗟夫!吾乃今日知为人之道也。
出入禽门①,忍不自返,何哉?”自是澄心默坐以观理;饬言动、严视听以劘习;博考图籍,约之程朱之遗书,以崇.其知;端本于闺门,敦行孝弟睦姻任恤之行以求仁。
确然沛然,不沮于俗,不疑于心,淡泊和平,以此自终。
赣在万山中,文明所被者微矣。
宋周濂溪先生过化赣南,未闻从游之士有赣人焉。
明阳明王先生讲学章门,而雩始有何黄袁管四先生出。
近百年来,高风寥邈矣。
而先主独奋发于陈编蠹简之中,成之以勇迈不回之气,佐之以.坚苦廉毅之操,内外完朴,挺为伟人。
初,雩都宋昌图以通家子谒先生,先生器之,馆之于家。
昕夕论学,为日程疏记言动相交摘.。
一日,昌图读朱子《大学》或问首章,先生适过窗外,驻听之,不觉泪下而拜,感动不能起。
谓昌图曰:“子勉之,毋蹈吾所悔,永为朱子罪人,偷息天地也。
”盖先生为学诚切,日见其不足,且又以为身欲至之,亦愿人之同至之也;身既未至之,而尤愿人之先至之,而己得步其后也。
故其友教人世挚,无智愚贤否老耄,苟近之,诱之即惟恐不力。
有田在城南,先生尝以秋熟视获,挟朱子《小学》书,坐城隅,见贫人子累累拾秉穗甚众。
先生招之曰:“来,汝毋然,吾教汝读书,吾自量谷与汝归。
”群儿欢,争昵就先生。
先生始则.使识字,即使讽.章句,以俚语晓譬之。
卒获,群儿号,以为先生且归也。
夫先生与人之量则宏矣,而未尝杂以意气;孜孜为善,而未尝有干慕名誉之思;自甘朴学,而耻垂空文以眩世。
盖.庶几乎知至至之者乎?
先生以乾隆三十年闰四月四日卒,昌图以有高夙尝被先生之教,以墓道之文属。
有高闻命恐惧,不知所以
..为辞。
屏气定息,思先生为学大旨,粗有明于心者,谨诠次之,以表于阡。
后之君子,将必有兴感于斯文者。
(选自清代罗有高《尊居士集》,有删改)【注】①禽门:禽兽之门。
此指非理学礼义范围。
《荀子劝学》:“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涕泗被.面下被:覆盖
B.约之程朱之遗书,以崇.其知崇:增长
C.为日程疏记言动相交摘.摘:指摘
D.即使讽.章句,以俚语晓譬之讽:委婉地劝告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佐之以.坚苦廉毅之操汉亦留之以.相当
B.先生始则.使识字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盖.庶几乎知至至之者乎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D.不知所以
..为辞所以
..游目骋怀
第II卷(非单项选择题共123分)
四、(31分)
10.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故其友教人世挚,无智愚贤否老耄,苟近之,诱之即惟恐不力。
(4分)
答:
(2)孜孜为善,而未尝有干慕名誉之思;自甘朴学,而耻垂空文以眩世。
(4分)答:
11.第I卷文言文中,邓先生为学与为人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5分)
答:
1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限划8处)(4分)
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大小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
(《伯牙琴吏道》)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8分)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
“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了。
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
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请对首句中的“老”字进行赏析。
(3分)
答:
(2)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
请指出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结合诗歌后两句具体分析。
(5分)
答: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限选6小题)(6分)
(1),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2)而人之所罕至焉,。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4),晚有儿息。
(李密《陈情表》)
(5)纷纷暮雪下辕门,。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陶渊明《桃花源记》)
(7)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8),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红叶归处是秋风
查干
①自古至今,红叶有着无尽的话题。
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已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这一思考也带一些禅的意味。
②有一年在京郊红螺寺,我真真切切地读到了一片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
那正是十月末的一天,天空一片高蓝,远山近岭到处是燃烧的红叶在秋风中静默,使人不由想起禅气这个词。
我仰头去读高岩上的一树红叶,猛然,其中一片硕大的从高处安然飘落,不带一丝忧伤,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在欣欣然归来。
枫叶红透,似一袭袈裟,在秋阳下闪着奇异的光芒。
我想到了去西天取经的那位高僧,和他的白马。
这样的时刻,恰有一声声晚钟从红螺寺高墙里传了出来,像是迎宾曲。
叶落归根,就该是这样的氛围,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
③有时,人不如红叶。
对于自然规律,人总是明知故违,不去顺从。
古代帝王去炼长生不老丹就是典型。
而植物则不,尤其红叶。
它们那种面对凛冽秋风时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
④在岁月漫漫中,甚至连小小动物都去勇敢地面对生与死。
我不是动物学家,不谙鸟类的生死规律,但我观察多年,从来没有见到一只自然死亡的鸟。
我说的是自然死亡、弃身明眼处。
连麻雀都如是,我甚疑惑,它们是怎样处理自己后事的呢?或者说生死更替的呢?
⑤而人类就有些不同,首先想的是长命百岁,甚或万岁。
就是到了百年之后,也要讲阔气讲排场。
我每到兵马俑发掘处,就感到浑身不自在,替那些帝王将相脸红。
他们活着时作威作福,死后也不叫百姓安宁。
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这是一种很是可悲的心态。
⑥有一年深秋,我们到二郎山深处的喇叭河风景区采风游览,这里还没有柏油路,天然小路曲曲弯弯,一直沿着山下的河流,伸向旷野和原始。
河水清澈,似一条玉液在静静地流。
作家毕淑敏动情地对我说,她从未见到如此美妙的河水,这哪里是什么河水,简直就是流动中的碧玉。
⑦爬上一处高地,远眺近目,夕阳依依,诸峰相衔,山上山下都是斑斓的梦境。
金黄和火红,已是这里的主色调,尤其变红的槭树漫山遍野地灿烂在那里,使人神魂颠倒。
是夜,山月当空,金黄和火红都退到了一山的朦胧里。
一阵山风拂过,树木花草夺人魂魄的清香,不但醉倒了山客,也引来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它们如约而至,来舔喇叭河宾馆为它们准备的硝,离我们只有百米之距,它们仍有些许警觉,但很安静,以它们发蓝的眸子,看着我们。
我一时兴起,给这些不速之客唱起一首又一首的蒙古民歌,其中一只,顾不得舔硝,竖耳聆听,同游者笑着说,你终于在这蛮野之地遇上知音了。
没错,它一定听懂了我的歌声,并且体会了其中的内涵。
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
⑧不料,这一天的后半夜猛然间刮起了山风,气势逼人,似排山倒海。
我心中起忧,担心红叶的命运,久久不能入睡。
晨五时,梦中有了幻听,听到了钟声由远而近,轰然而优雅。
我披衣而起,抓起相机便匆匆出得门去,山风有些冷,但安静了许多,俯仰之间,满眼都是落叶,像一地微微挪动的落霞。
它们落得安然飘得富有诗意,竟无半点忧伤,躺成了一山的哲思,忧郁的我,却成了多余。
惊愕之余,我终于有了一些禅悟。
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
⑨淡淡的山雾中,我站在秋风中的山野,终于明白,人,或者说我自己是弱智者,而非万物之灵。
眼下,躺了一山的红红落叶,正在完成一种交接仪式,生与死,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质。
我有幸列席这样的一次仪式,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一点点高度,并且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
⑩红叶归处是秋风,拥有秋风的万物有福了。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了红螺寺枫叶飘落的情景,生动传神地写出飘落的红叶的动态和色泽,并且从中意识到叶落是一种神圣的自然规律。
B.在多年观察中作者惊奇地发现,所有的鸟都能勇敢地面对生死,弃身明眼处。
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却有一种很可悲的心态,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
C.文中两次提及钟声,写法不同,作用也不同:前者反映出作者的灵魂在静默庄严的气氛里受到洗礼;后者则委婉地传递出红叶飘零的诗意。
D.二郎山喇叭河风景区的那条“曲曲弯弯的小路”,实际上承载着作者一行人为观赏红叶历经的千辛万苦,更加突显出后文见到“流动中的碧玉”时的愉悦与动情。
E.文章通过阐述品读红叶的事件,展现出作者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思考。
其中人类给自己戴上的那副“有色眼镜”是说人类是万物之灵,自然万物有高低优劣之分,人能够凌驾于自然之上。
16.本文第一段中,我读到的“枫叶内心的独白”是什么?如何理解文末“读到了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6分)
答:
17.文章第8段描写“一大群高大的水鹿”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8.文中作者先称“人是万物之灵”,文末却说人“非万物之灵”,这是否矛盾?结合文章探究作者这样表述背后的深层意蕴。
(6分)
19.下面是一位记者对同济大学著名学者朱大可先生的采访记录片段。
请你根据朱大可先生的回答,补写出这位记者提出的问题。
语言要得体,符合说话人身份。
(4分)
记
者:
朱大可:从前上海市民搬家,往往只需要一辆三轮车走几次就行了。
而现在则需要5吨卡车来回跑数趟。
这是一个惊人的变化,它表明中国民众的私有物产已经变得无比庞大。
但与此形成尖锐对比的是,我们的心灵满足感却在日益衰减。
这既是一种更大规模的物性贪婪,也是一种更为严重的精神空虚。
有数据显示,2008年全中国民众的购书费,跟手机短信费基本相当。
这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讽刺,它不仅表明中国民众在购书方面的高度节俭,而且也恶毒嘲笑了中国人精神缺失的现状。
20.丰子恺的漫画用笔简洁,平淡中有无限的韵味。
请根据所给漫画,以”人散后”为开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闲适”或“凄清”的意境,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字。
(6分)
50
七、(60分)
21.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思悟网”论坛,主题:关于“未知”。
甲: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的未知——未知的人、领域,未知的前程、命运……它们陌生神秘,莫测难解。
明天,永远是未知的。
乙:昨天,有些东西也同样“未知”啊。
“未知”,不等于“无知”,也不等于“不可知”。
丙:是的,“未知”二字,总令人充满好奇与期待。
丁:我恐惧“未知”。
戊:让我们将“未知”变为“已知”!
己:所有东西,一定要“知道”才有意思吗?
……
你对“未知”有着怎样的体验与感悟?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高2011级第五期12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答题卷
第II 卷 (非单项选择题 共123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树德中学高2011级第五期12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1、B (A.zhì/chìbǎi/bài bì/pí xùn B.fān/bō qī/qì jìng/liàng jiē/jié
C.liàn/liǎn ān/yīn lòng/nòng piāo
D.jī/jí jù chán/càn jiān/zhēn)
2、D (A.明火执仗 B.盛气凌人 C.惩前毖后)
3、B (囊括:全部包罗在里面,与后面的“绝大多数”矛盾。
包括:包含——或列举各部分,或着重指出某一部分;不以为然:不认为是正确的或者不认为是这样。
不以为意:不在意,不把它放在心上;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
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
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多,来不及观看或看不过来。
)
4、B(A项“人次”和“观摩”搭配不当。
C项偷换主语,“它的历史”不能与“存在约300年”“神秘消失”搭配,应在“存在约300年”前加上主语“这个小国”。
D项“不可缺少”和“必需”重复。
)
5、A(A项只是对通俗历史的特点进行了解说,不能作为当今流行的原因。
)
6、B(“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是历史研究的误区,这是无中生有。
)
7、C(A项“从而完成史学学科的全面建设”夸大其词。
B项强加因果,并且绝对化。
D项中的“以改变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退化的现状”不合文意。
)
8、D (讽:抑扬顿挫地诵读)
9、D (以:翻译为“用”,介词;翻译为“来”,表目的,连词。
则:翻译为“就”,表顺接,连词;翻译为“却”,表转折,连词。
盖:推测语气,翻译为“大概”,副词;假设关系,翻译为“如果,假如”,连词。
所以:都翻译为“用来……”)
10、(1)所以他帮助教育别人也很诚恳,不论是聪明、愚笨、贤明、丑恶、老人,如果靠近他,他诱导教育没有不尽力的。
(“友”“无”各1分,大意2分)
(2)(先生)努力做善事,不曾有追求名誉的想法;以研究质朴之学为乐,把写下空洞的文章来向世人炫耀当做可耻的事情。
(“干”“耻”各1分,大意2分)
11、为学诚切;品行端正,敦行仁爱;教人诚挚;气量宽宏绝无意气;孜孜为善淡泊名利。
(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12、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大小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
(共4分,每断对一处0.5分,错断或多断一处扣0.5分)
翻译:后世以危害人民的人治理人民,因为惧怕(百姓)作乱,严密的防范不得不周备,禁令和法制不得不详尽,然后大小官吏遍布天下。
榨取百姓越来越多,危害百姓越来越深,有才学且高尚的人越发不肯来做官,天下越发不堪了。
13、(1)1.运用拟人或双关的手法(手法1分),融情于境,生动传神。
不仅是洞庭湖被西风吹老,诗人自己也被无情的时光吹老(含义1分),一夜发白,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白发的悲秋之意,迟暮之感(情感1分)。
(2)风格特征:想象奇特,飘渺奇幻,具浪漫色彩(风格1分)。
①后两句“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极尽夸张,诗人醉酒后仿佛觉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想象着是在银河之上荡桨,自己所做的梦也就有了体积压在船上,也压在星河之上。
②将神话传说、梦境与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构成一幅飘渺奇幻的画面,笔调轻灵,构思新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诗句描绘2分,效果分析2分。
)
14、(每句1分,全答只计前6小题)
白头搔更短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艰难苦恨繁霜鬓门衰祚薄
风掣红旗冻不翻落英缤纷唯见江心秋月白休说鲈鱼堪脍
15、BD(B项根据文章第四段,作者从来没有见到一只鸟是自然死亡,是弃身明眼处。
D项。